爱达荷州偏远西部湖边乡村指骨镇,有着罕见的潮湿天气,这让整个村庄不断面临暴雨、严寒造成的河水泛滥、饥饿、寒冷、房屋倒塌等灾难的侵袭。
照顾两个小孤女的人不断来去,而她们期待的只想在外婆和有着小怪癖的姨妈西尔维身上看到完整的母亲,但最终她们发现,西尔维只向往流浪的旅途。
早熟的妹妹露西尔,一天突然惊觉,她对母亲的记忆,早已因为现实的侵入而腐烂,她回归日常,同时向往与指骨镇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地方;内心更为丰富内敛的露丝和西尔维注定是流浪的人,在节节车厢中度过自己流浪的生活。
非同寻常的过去带给她们丰富而无法厘清的内心世界。留存在她们回忆和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浓郁伤感之情,让她们意识到:一种对逝者得不到慰藉的哀恸,在时间的河流中渐明渐暗。
结婚没多久,她得出结论,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和渴望是同一回事,占有起不到缓解作用。有一次,当时他们还没有小孩,埃德蒙在湖边捡到一块怀表。表壳和表盖完好无损,但机件都锈蚀得差不多了。他把表拆开、掏空,面上正好可以放下一张圆纸片,他在上面画了两只海马。他穿了一条链子,将这当做挂件送给她,可她几乎从来不戴,因为链子太短,她无法自如地看见海马。她担心挂在皮带上或放在口袋里会碰坏。约莫一个星期,她无论去哪儿都随身带着这块表,即便只是走到房间另一头亦然,并非因为那是埃德蒙做给她的,也不是因为这幅画比他平时的画少了几分明艳和粗笨,而是因为海马本身俏皮可爱,奇形怪状,好像传令官,披着盔甲似的昆虫外壳。她一把目光挪开,心里想看到的就是这两只海马,就连当目光落在它们身上时想看到的也是。这种需求始终不减,直到有东西——一场争吵,一次做客——引开她的注意力。同理,她的几个女儿触摸她、留意她、跟随她,也将持续一段时间。
有时,她们在夜间发出叫喊,喊声细微,丝毫未把她们惊醒。她一走上楼梯,无论多么蹑手蹑脚,那声响便会停止,等到了她们的房间,她发现她们都安然睡着,喊声的源头藏匿在寂默中,像蟋蟀一般。仅是她的来临就足以使那家伙静下声。
从丈夫去世到大女儿离家,中间的那些年其实堪称最宁静祥和的岁月。我的外祖父有时流露出失望之情。他的离去,使她们从追求成功、赏识和晋升的烦人前景中解脱出来。她们没有理由期盼什么,没有事情需要抱憾。她们的人生围绕倾斜的世界一圈圈转落,像从纺锤上转下的纱线,早餐时光,晚餐时光,丁香花开的时光,苹果结果的时光。假如天堂指的是清涤了灾难和烦扰后的现世,假如不朽指的是保持宁和与停滞的今生,假如可以把这清涤后的现世和无消耗的今生看作复归其原本特性的尘世和人生,那么难怪,安宁无事的五年,诱使我的外祖母忘了她本永远不该忘记的事。在莫莉离开的六个月前,她已完全变了一个人。她袒露自己的虔诚,弹奏钢琴练习圣歌,给传教会寄去厚厚的信函,叙述她最近的皈依,并夹了两首复印的长诗,一首是关于耶稣复活的,另一首写的是基督团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我见过这两首诗。第二首热忱地谈到异教徒,特别提及传教会,“……天使前来推走/封住他们坟墓的大石。”
不出六个月,莫莉定下了去中国的行程,为一家传教会工作。正当莫莉让空气中反复回荡着《天国之地》和《上帝,我们能》的旋律时,我的母亲海伦却坐在果园,温柔而严肃地和某个叫雷金纳德·斯通的人——我们公认的父亲——交谈。(我对这个男人毫无印象。我见过他的照片,两张都是在第二次婚礼当日照的。表面看去,他是个形容苍白的男子,头发油亮乌黑,穿着深色西装,神情自若。显然,在两张照片里,他都未把自己视为主角。一张里,他望着在和西尔维说话、背对相机的我的母亲;另一张里,他似乎在整理帽子顶部的凹痕,而我的外祖母、海伦和西尔维则排成一排,站在他旁边,望着镜头。)在莫莉去了旧金山,又从那儿去了东方的六个月后,海伦和这位斯通先生在西雅图组建了家庭,她似乎是在内华达嫁给他的。西尔维说,这场私奔和在外州的婚姻让我的外祖母很生气,她写信告诉海伦,除非她回家,当着母亲的面再结一次婚,否则她决不承认她真正已婚。海伦和丈夫乘火车抵达,带了一个装满结婚礼服的箱子、一盒切花和用干冰包起来的香槟。我找不出理由想象我的父母曾经富足过,所以只能认定他们费了些周折来安抚我外祖母。然而,据西尔维讲,他们在指骨镇待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不过关系想必有所修补,因为几个星期后,西尔维穿着簇新的外套、新鞋,戴着新帽子和她母亲最好的手套,提着母亲最好的皮包和旅行袋,坐火车去西雅图拜访已婚的姐姐。西尔维有一张她在车厢门口挥手的快照,时髦、青春、端庄。据我所知,西尔维只回家过一次,站在外祖母园中海伦站过的地方,嫁于一个姓费舍的人。显然,这件事没有留下照片。
前一年,我的外祖母有三个安静的女儿,后一年,房子空空荡荡。她想必认为,她的姑娘之所以安静,是因为她们的生活习惯几乎免除了开口说话的需要。西尔维的咖啡里加两块糖,海伦喜欢烤得焦黑的吐司,莫莉的吐司不涂黄油。这些大家都知道。莫莉换床单,西尔维削蔬菜,海伦洗碗。这些固定不变。偶尔,莫莉在西尔维的房间搜寻图书馆借来未还的书。有时,海伦烘焙一盘饼干。带回一束束鲜花的是西尔维。这种完美的静和在父亲死后降临于她们家中。那桩事搅乱了她们特有的生活环境。时间、空气、阳光,承载了一波接一波的冲击,直到所有冲击的能量都耗尽,时间、空间和光仍再度壮大,无一物似在摇动,无一物似在倾斜。那场灾难已从视线中消失,像火车本身一样,即使随后的风平浪静及不上事前的,但看似一样。宝贵的寻常生活,如同水面的倒影,复原得天衣无缝。
有一天,我的外祖母想必抱出一篮床单,晾晒在春日的阳光里,她穿着黑色的孀服,把日常惯例当做履行信仰的行为。譬如,地上硬邦邦的陈雪有两三英寸厚,崎岖不平处冒出星星点点的泥土,若风没把暖意全吹走的话,阳光和煦;又譬如,她穿了紧身褡,气喘吁吁地弯下腰,抓着一条湿嗒嗒的床单的边缘将之提起,譬如,她把三个角夹在晾衣绳上后,床单开始在她手中起伏腾跃,翻飞颤动,发出耀目的光,这件物品的挣扎,欢快有力,宛如裹了寿衣的灵魂在跳舞。都是那阵风!她会说,风力使她的外套下摆贴住了腿,使她的发丝飘了起来。风从湖面上吹来,里面有雪花沁人心脾的味道,和融雪的腐味,教人想起那种罕见、细长的小花,她和埃德蒙会走上半天路去采摘,即使再过一天它们就会全部枯萎。有时,埃德蒙会提着桶和铲子,把它们连土掘起,带回家栽种,可它们还是会死。它们是稀有之物,从蚂蚁窝里长出来,携带着粪便和动物的尸肉。她和埃德蒙会去爬山,爬到大汗淋漓为止。马蝇跟着他们,风让他们冷得打战。在雪化去的地方,他们可能会看见豪猪的残骸,这儿是牙齿,那儿是尾巴。风里有股酸臭,是污浊的积雪、死亡、松脂和野花汇成的。
一个月后,那些花会盛开。一个月后,所有休眠的生命和止停的朽蚀会重新开始活动。一个月后,她将结束哀悼,因为在那个季节,她觉得他们,她和沉默的循道宗信徒埃德蒙,似乎根本没有结过婚,他连去寻野花也系着领带和吊裤带,年复一年,他记得那些花生长的确切地点,他在水坑里浸湿手绢,包住花梗,他伸出手肘,助她翻越陡峭多石之处,一种无言、冷淡的殷勤,她不厌憎,因为她从未真正期望有嫁给某个人的感觉。她有时幻想一名肤色黝黑的男子,脸上和凹陷的肚子上画着粗糙的条纹,腰间系着兽皮,耳朵上垂下骨制的饰物,泥土、利爪、尖牙、白骨、羽毛、肌腱和兽皮装点着他的臂膀、腰身、脖颈和脚踝,他穿戴着死亡的战利品,他的整具身体炫耀出自己比种种死亡更可怕。埃德蒙就像这样,有一点点。春意的浮现,在他心中搅起庄严、神秘的兴奋,让他忽略了妻子的存在。他会捡起蛋壳、鸟翅、颚骨、黄蜂巢灰白的碎片,全神贯注地端视这一样样东西,然后将它们放进口袋,口袋里装着他的折合刀和零钱。他会细细打量它们,仿佛能读懂它们似的,并收入口袋,仿佛可以将它们占为己有。这是我手中的死亡,这是我上衣胸袋里的废墟,袋里装着我的老花镜。在这样的时刻,他忽略了妻子的存在,亦忽略了自己的吊裤带和循道宗教义,可尽管如此,那却是她最爱他的时刻,一个完全无人作伴的灵魂,和她自己的灵魂一样。
因此,那阵翻动床单的风向她宣告了寻常的回归。不久,臭菘将破土而出,果园里将飘起苹果汁的味道,女孩将浣洗她们的棉布裙,上浆、熨平。每个傍晚将带来其熟悉的陌生感,蟋蟀将彻夜鸣叫,在她的窗下,在从指骨镇四周延伸出去的幽黑荒野的每个角落。她将会感到自童年以来每个长夜都会感到的那份剧烈的孤寂。是这种孤寂,使时钟显得特别慢、特别吵,使声音听似来自湖的对岸。她认识过的老妇人,先是她的外祖母,后是她的母亲,夜晚在她们的门廊上轻摇,唱着悲伤的歌曲,不希望有人同她们说话。
……
《管家》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被拖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噩梦,却又在噩梦中看到了某种扭曲的美学。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用一种非常克制但又极具力量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充满压抑、禁锢的社会。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又是怎样的绝望和挣扎。书中的“管家”形象,简直是人性黑暗面的极致体现,他既是体系的维护者,又是魅影一般的操纵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威胁,让人不寒而栗。每一次他出现,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那种无声的压迫感,比任何咆哮都更具杀伤力。我反复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塑造出这样一个完全剥离了情感,只剩下冰冷逻辑的角色?而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体制下生存,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被同化,被驯服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不急不缓,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知道,这场无声的斗争,最终会走向何方。它让我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既是一种智力的挑战,也是一种情感的涤荡。
评分一口气读完《管家》,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旅程。这绝对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深刻反思的书。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度细致、极度有序,但同时也极度缺乏人情味的社会。在这里,一切都遵循着某种既定的规则,而“管家”就是这些规则最忠实的执行者,也是最冷酷的守护者。他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微小细节的描绘,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一次略显僵硬的微笑,都仿佛暗藏着深意,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或者是在暗示着某种危险。这种层层递进的压抑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警惕,生怕自己也像书中的人物一样,不小心就踏入了某个陷阱。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揭露“管家”的动机,而是通过人物的反应,通过环境的渲染,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构建。这种留白,恰恰赋予了这本书无穷的解读空间。它让我思考,在一个极致追求秩序和效率的世界里,人性的光辉是否会被彻底磨灭?而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是否也会成为一种最可怕的束缚?
评分最近读完《管家》,真是被深深震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幽深之处,也拷问着道德的边界。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精心操控的世界,每个人都仿佛是棋盘上的棋子,被无形的力量推搡着,做出并非出于本心的选择。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阶级斗争的故事,或者一个简单的复仇传说,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复杂。管家这个角色,他既是权力的执行者,又是命运的编织者,他看似冷漠无情,实则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某种扭曲的信念,或者是一种被权力腐蚀到极致后的空虚。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构建这个世界的压抑感和疏离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比如餐桌上沉默的用餐,或者某个眼神的交错,都充满了暗示和张力,让我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迷宫中行走,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也充满惊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以及在绝对权力面前,个体尊严的脆弱性。这本书的结尾,更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直在思考那个“管家”的最终目的,以及那个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读完《管家》,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既有对作者高超叙事技巧的赞叹,又有对书中世界设定的深深忧虑。这本书描绘了一个被精心设计、被严密控制的世界,而“管家”就像是这个世界的灵魂,或者说是它的冰冷心脏。他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他的声音可能不存在,但他的意志却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角落。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在强大压力下,个体是如何挣扎、如何妥协、甚至是如何迷失自我的。书中的很多场景,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仿佛空气都变得稀薄,呼吸都变得困难。那种无形的控制,比任何赤裸裸的暴力都更令人感到绝望。它让我思考,在追求所谓“稳定”和“秩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不自觉地牺牲掉更重要的东西?而当那个“管家”所代表的体系,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时,我们还能否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脆弱,也拷问着我们对于自由和尊严的理解。
评分《管家》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无声的暴力”有多么可怕。它不像那些直接描绘冲突和血腥的书籍,而是用一种极其平静、极其克制的语言,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不断回响着书中那些沉默的画面,那些被压抑的呐喊。管家这个角色,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他更像是一种制度的产物,一种权力的化身。他的每一次行动,看似合乎逻辑,却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漠视和践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某个物品摆放的位置,某个时间点必须完成的动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规定,却共同构建了一个冰冷而严苛的牢笼。而生活在这个牢笼中的人们,他们的反抗是如此微弱,甚至可以说是绝望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个体被剥夺了自由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它不是一本让你感到舒心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你产生强烈共鸣,并迫使你进行深刻反思的书。
评分618活动,优惠下单收藏,赞一个!
评分书不错,商家服务态度也很好,发货速度快,希望下次有更多优惠。
评分京东活动价格很美好,十分给力!
评分非常不错,内容丰富,物流速度快
评分折扣不错,活动囤书,送货快,方便。
评分质量不错,字体清淅
评分emmmmmm。。。。。。。很好。。。。。。。。。。。。。。。。。。。。。。。。。。。。。。。。。。。。
评分书是正版的,但是时间间隔太长,下单之后九天才寄出来的。
评分很满意的购物体验,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