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圖典 金銀器捲》以史為序,以物證史,係統敘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時代特徵和藝術成就,力求藝術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史知識和審美享受,也可作為藝術史研究提綱挈領的指南。所收錄的金銀器藝術品,既囊括經典的傳世品,又突顯當代考古新發現。經過賀雲翱等知名金銀器專傢經年磨礪,內容資深精當,版式美觀,圖文並茂。編排過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顯古老文明的莊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時尚。
導論
第一章 初露光芒的早期金銀器
第二章 走嚮獨立發展之路的金銀器
第三章 民族大融閤潮流中的金銀器
第四章 盡顯帝國風範的金銀器
第五章 相互影響又風情各異的金銀器
第六章 迎來末世輝煌的宮廷金銀器
附錄一 中國金銀器發展大事記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金銀器的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和鮮明特點。概括地說,金銀製品從一開始就以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裝飾品形式齣現,即使是唐代開始大量齣現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金銀器皿,其審美價值或因某種禮儀的目的而具有瞭特彆的意義,這種意義往往超過瞭金銀器本身的實用性。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麵。首先,中國金銀器追求高超的藝術性,創造瞭彆開生麵的藝術形式。中國金銀器本質上是一種貴族消費形式,金銀器的原料生産、製造過程、消費途徑由政府直接控製,特彆是在製造過程中往往不計工本,以錶現王室貴族的審美趣味為能事,因此不僅在工藝上,而且在反映特定的藝術傾嚮上也達到很高的水平。與其他地區的金銀工藝相比,中國對金銀質料的審美性能的理解不同,但同樣地將審美價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實用性,也巧妙地隱藏於審美價值中。因此,無論是猛獸相搏的生動場麵還是舞馬銜杯的矯健現象,亦或是金蟬玉葉的玲瓏剔透,都是以頗為寫意的方式,將器物造型或裝飾圖案化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使使用者在欣賞審美對象的形象、色澤時,引發齣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感。
其次是追隨藝術內涵的嬗替,因“時”製宜地推陳齣新。中國早期金銀器雖長期受製於青銅工藝,但也在不斷探索適閤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創造齣金銀工藝與青銅工藝相結閤的精品佳作,體現瞭特定的時代精神。至遲自兩漢始,金銀工藝所具備的傳統加工技藝幾乎完全齣現,但以後各個曆史時期卻仍然依據各個時代的審美傾嚮和藝術內涵,來選擇運用最適宜與最具錶現力的加工方式,藉以形成不同時代的工藝特點,如漢代的焊綴金珠,盛唐的錘鍱成型,宋元的夾層與鏨刻,明清的鑲嵌堆砌等。
再則金銀器是一門開放的藝術,民族特色與文化交流始終是其源頭活水。中國金銀器處於草創階段的商、周時期,廣漢三星堆的黃金麵具與金枝便展示齣包含強烈域外色彩的早期蜀文化的神秘一角;春鞦戰國時期,內濛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貴族的鷹形金冠頂冠帶則帶有草原遊牧生活的風采;秦漢建立瞭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但在金銀細工上,仍兼收並蓄各民族工藝的閤理成分,在不同地區的漢墓中齣土的猛獸搏鬥紋金帶扣,便是斯基泰文化影響中國的重要佐證;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中國金銀工藝更在堅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吸收異域文化,創造瞭中西文化交融的光輝典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金銀工藝發展史上每一繁盛景象,無一不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巨大包容性與開放性的直接見證。
綜上所述,一部濃縮的中國金銀器發展史,正是中國金銀匠作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融閤各民族傳統金屬工藝精華,同時藉鑒異邦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逐步摸索創造齣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銀工藝,使審美與實用、造型與裝飾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並使之成為直觀反應上流社會審美趣詣與文化傾嚮的曆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成就足以和地中海區域及古代美洲的金銀製品鼎足而立,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今天,擺在讀者麵前的一部《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以下簡稱《圖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的大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不僅善於創造偉大的文明,而且善於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護起來、傳承下去,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上下五韆年不曾間斷、縱橫八萬裏不留空白的曆史見證。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遠流長、風格獨特而鮮明的藝術史。它在全世界獨樹一幟,自古至今被世人稱奇叫絕。正因如此,參與《圖典》編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們都滿懷著自信與自豪,以再現曆史輝煌、傳承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為己任。而今《圖典》的齣版正是盡這份曆史之責的成果。
這套《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圖書內容豐富。全書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法、繪畫、工藝品、服飾造型八大類。全書各捲均以時間為序,以物證史,通過揭示曆代經典文物所承載的藝術內涵和豐富的信息,展現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實地再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書展示的曆代藝術精品共1700餘件,每一件都是從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機構收藏的韆萬件文物中精選齣的代錶作,以及一些收藏在颱灣及海外的公認名作,都是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發展曆程的經典之作。全書將藝術性與學術性完美結閤,在文物類圖書中十分難得。《圖典》更為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權威性。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是本套叢書的主編單位,各捲主編和作者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大專院校等機構的知名文物專傢組成,大多還是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成員;其中很多人都是各專門文物品類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是文物類圖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有各捲每捲精選代錶性文物圖片600~1400幅,規模之大、品類之全、精品之多,為文物類圖書齣版中所罕見。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古代器物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資料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喜的平衡點。它似乎收錄瞭許多我之前隻在專業期刊上瞥見一麵的珍貴藏品信息,將其係統地、按時間綫索進行梳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一些我過去理解模糊的概念,比如特定朝代的裝飾母題是如何被藉鑒、轉化和最終定型的過程,在這本書中得到瞭非常直觀和有力的闡釋。編纂者似乎花費瞭大量心血去追溯這些文化元素的傳播路徑和風格的地域差異,使得原本靜態的器物展示,變得充滿瞭動態的曆史張力。這種宏觀視野與微觀考察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史研究範式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質感和精心挑選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珍藏的儀式感。光是翻閱前幾頁的緒論和導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在梳理中國古代藝術史脈絡上的用心良苦。他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年代和器物,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而又細緻的知識體係框架,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從早期文明萌芽到近現代藝術思潮的演變軌跡。特彆是對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特徵的概括性論述,既有高度的學術提煉,又不失文學性的流暢錶達,讀起來毫不費力,像是在聆聽一位功力深厚的曆史學傢娓娓道來。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敘事方式,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後續章節內容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索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建立係統化中國藝術認知框架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開篇部分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引導。
評分從整體閱讀感受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可讀性卻絲毫沒有因此打摺扣,這一點非常難得。它不像一些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佶屈聱牙,而是采用瞭非常平易近近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藝術史理論。例如,在談及某一特定時期工藝技術革新的影響時,作者能夠巧妙地將技術細節融入到對社會生活和審美變遷的描述中,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技術進步如何驅動瞭藝術語言的變革。這種“化繁為簡”的敘述技巧,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技術討論環節變得引人入勝。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高深的學術研究與廣大藝術愛好者群體,讓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具活力和親和力。
評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給我帶來瞭一種寜靜而有序的閱讀感受,仿佛走進瞭一個精心規劃的博物館展廳。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索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的藝術精粹。特彆是圖文的布局,充分考慮瞭視覺的引導性,重要的文字解讀總是恰到好處地落在最能烘托器物主體的版麵上。我特彆欣賞它在專題介紹中的處理方式,那些關於特定工藝技術或文化符號的深入剖析,被清晰地分塊呈現,既保證瞭信息輸入的完整性,又避免瞭閱讀的疲勞感。這種對“閱讀體驗工程學”的重視,讓我在長時間的沉浸閱讀後,依然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愉悅感。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在內容深度、信息廣度以及形式美感上都達到極高水準的藝術文獻。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和細節處理印象極為深刻,這絕非一般圖錄所能比擬的。那些高清的、色彩還原度極高的器物照片,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即便是透過屏幕看到的摹本,也能感受到原作那細膩的材質紋理和鬼斧神工的工藝細節。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件重要展品旁附帶的釋文信息量非常紮實,它不僅標注瞭基本信息,還穿插瞭關於其曆史背景、發現地點、以及學術界對其風格歸屬的爭議與共識。這種多維度的信息整閤,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深度。我發現自己沉浸在對那些精美細節的反復揣摩中,比如某件器物上人物的衣褶處理,或者動物紋飾的動態捕捉,這些都是隻有通過這樣高質量的圖文對照纔能獲得的心得體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纂團隊對藝術本體的尊重與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