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學傢湯顯祖有詩雲:“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當代著名作傢趙焰從徽州那片水墨畫長捲中走齣,攜其《韆年徽州夢:老徽州》《行走新安江:徽之味》《思想徽州:徽商六講》,講述徽州的曆史,帶我們走近徽州,找尋剪不斷的鄉愁……
《趙焰文集捲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編》是一套徽州文化散文,文字富有現代感和穿透力,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將一個多維度的徽州,活色生香地展示齣來, “坐”中國文化的“天”,來“觀”徽州文化的“井”,充分體現齣徽州文化的精髓。
徽州就是一個人、一幅圖、一物件、一本書、一杯茶、一朵花……當安靜地看,用心地品,用思想去解剖,用體溫去摩挲,用禪意去賞玩,當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商業化,帶著他們的人、事以及心思時,一個人,如果能獨守空靈,藉助於某種神明,用內在的紐帶試圖去連接那一片安謐的氣場,就該是一種幸事吧?這樣的感覺,與其說是思念的流露,不如說是鄉愁的排遣。一種墜落於時空變幻中復雜情感的宣泄。
《趙焰文集捲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編》該捲從不同的角度,全麵而深入地闡述瞭徽州的曆史、文化、人物、風情等,充分描摹齣徽風皖韻之代錶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著重介紹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嚮為綫索,從其源頭六股尖寫起,一路逶迤而來,描寫瞭沿途的山水人情、風俗典故、曆史遺跡、人物事跡,用細膩的文筆,刻畫瞭徽州的自然、文化與曆史麵貌,牽引著讀者踏上一條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時,介紹瞭沿途的經典徽州美味及其發展傳承,不僅有傳統的徽菜代錶,更有街頭巷尾的小吃,將舌尖上的徽州細細道來,由此摺射齣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講》重在從精神層麵解讀徽州。從徽商的起源、發展、特點、代錶人物、經典事跡六個方麵講述瞭徽商精神與徽文化的關係,並且通過徽州文化、徽商狀況和精神這個窗口,瞭解徽州、思考徽州。沉積靜謐的徽州具有優秀的文化,孕育齣“徽駱駝”,卻也因自身的局限性,導緻徽商在外緻富,迴鄉後並沒有反哺故土。本書即闡述瞭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韆年徽州夢:老徽州》則帶領讀者穿越迴曆史上的徽州。通過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還原真實的徽州,發掘齣徽州積澱韆年的文化。
《韆年徽州夢:老徽州》趙焰徽州文化散文集萃。趙焰生長於徽州,又走齣瞭徽州,這決定瞭他對於徽州的迴望。既有情感的滲透,又有理性的思考,趙焰的徽州文化散文,不同於一般性遊記隨筆,是在閱盡徽州山水風光的同時,以一個文化行走者的姿態,既入乎其內,又齣乎其外,從不同的角度,全麵而深入地闡述瞭徽州的曆史、文化、人物、風情等。各分冊之間,既有整體概貌,又各有側重。作者思想深刻而敏銳,文字富有現代感和穿透力。有人評價趙焰的黴州散文,是“坐”中國文化的“天”,來“觀”徽州文化的“井”。可謂一語中的,形象地概括瞭趙焰徽州文化散文的精髓和特點。
趙焰,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傢協會副主席。以文筆暢達、思想通透見長,多種作品在全國有較大影響,深受讀者喜愛。齣版有長篇小說《異瞳》《無常》,中短篇小說集《與眼鏡蛇同行》,曆史傳記《晚清三部麯》《晚清之後是民國》,文化散文《思想徽州》《行走新安江》《韆年徽州夢》《在淮河邊上講中國曆史》,電影隨筆《巴黎的憂傷》《蝶影抄》,散文《野狐禪》等書籍30多種。
總序
本捲序 蒼白的鄉愁
韆年徽州夢
代序
壹如夢:春花鞦月
山印象
水印象
民居印象
貳如幻:陰睛圓缺
曆史就是記憶
虛幻的影像
傢族的背影
叁如泡:陰曆陽曆
桃花源夢
風水寶地
金鰲山下
肆如影:八韆裏路
漁梁送別
徽商的故事
山外的世界
韆年一覺揚州夢
伍如露:遍地風流
高人即仙
文房四寶的宿命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孤傲的漸江
天生一個黃賓虹
大愛陶行知
陸如電:鏡花水月
徽州舊事
徽州齣瞭個“老憤青”
風情茶館
外婆的天井
尾 聲
跋 語
老徽州
前言 那時花開
第一章 那些山川
葉挺的照片
舊時的黃山
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
黃山與名人
第二章 那些城鎮
鬱達夫筆下的屯溪
屯溪老街
徽帥 府歙縣
最佳之處是水口
旺川村史
江 村
第三章 那些事兒
抗戰時的徽州
營救美國飛行員
雄村中美閤作所
婺源“迴皖運動”
第四章 那些徽商
揚州的汪氏傢族
無徽不成鎮
祁紅屯綠走天下
汪裕泰與汪惕予
傳奇徽商鬍雪岩
小上海的繁榮
黃山旅社
第五章 那些桃李
陶行知
徽州師範
第六章 那些人物
呂碧城
鬍 適
汪孟鄒
最後的翰林許承堯
第七章 那些誌異
賽金花
李蘋香
第一長人詹世釵
第八章 那些徽菜
我的徽菜
徽 菜
徽菜走天下
後記
在更大的程度上,徽州就如一個婉約的夢。
夢是奇特的。如果站在高空看徽州,就會明白這個地方夢一般的意境。這裏峰巒疊翠,綠水如帶。北麵是“天下第一奇山”黃山,雲蒸霞蔚,如夢如幻;東麵是天目山,古木參天,連綿韆裏;境內還有稱為“五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齊雲山,奇譎秀麗,峰巒疊嶂。除此之外,所在之地幾乎全都是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山。群山相拱之中,新安江順流而下,山水環峙,輕帆斜影。青山綠水之中,古村落星羅棋布,粉牆、黛瓦、馬頭牆,恬然自得,清淡文雅。
雄偉的黃山當然是群山之首。黃山最大的特點是鬼斧神工、匪夷所思,在黃山麵前,人類隻有驚嘆。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雲來時,波濤滾滾,群峰忽隱忽現;雲去時,稍縱即逝,瞬息萬變。黃山是名副其實的仙境。仙境是什麼呢?人消受不起的東西,就隻有神仙來消受瞭。說黃山是仙境就是這個意思。曾有人這樣形容黃山,說很多山都是在山外看起來美,而進山之後發現不過如此,而黃山卻不是這樣,黃山是在山外看著美,進山之後,人在山中,會發現黃山更美。的確是這樣,黃山的美,不僅僅是靜止的,而且是運動的、奇妙的,它可以瞬息萬變,隨著春夏鞦鼕的交替、晴雨天氣的變化、陽光月色的暈染,變幻無窮,翻陳齣新。縱使你一韆次來黃山,你也會有一韆次新的感受和發現——初春,雲裏花開,香漫幽榖;盛夏,層巒疊翠,飛瀑鳴泉;金鞦,楓葉似火,層林盡染;嚴鼕,銀裝素裹,玉砌冰峰。
對於黃山,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種纍贅。黃山就是一個坐標,它是上天用來檢測人的創造力,也是用來警示人的創造力的。有誰敢在黃山麵前自滿又自得呢?隻有徒嘆自己渺小的分量,也徒嘆自己創造力的薄弱。黃山當然是屬於徽州的,它代錶著徽州的鍾靈毓秀,同時又將徽州的美推嚮瞭一個極緻,它是無法被超越的。在黃山麵前,所有的山都自甘寂寞,但卻不甘渺小——在徽州,每座山都有每座山的奇特,每座山都有每座山的風景,比如說齊雲山的奇譎,清涼峰的神秘,牯牛降的繁雜。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也都有著它的誘人之處,也都有著各自的性格和魅力。
從總體上來說,徽州的山是嫵媚的,也是靈秀的。它們不是咄咄逼人的美麗,美麗是外相的,是一種虛假的東西,它沒有用處,它不會看人,而隻能被彆人看。徽州的山是會看人的,它們看盡瞭滄桑,所以歸於平淡。它們不屬於雄奇的、艱險的和叛逆的,它們是屬於小傢碧玉型的,懂情、懂理而又無欲則剛,是那種看似尋常巷陌而又深藏著智慧的風格。當然,黃山和齊雲山是徽州山巒的兩極,它們可以說是徽州山巒的一種參照、一種反觀,似乎是所有山的平凡纔能孕育著它們的離奇和神異。不是說它們是高人一籌的,是齣類拔萃的,它們同樣是山。黃山是屬於文學和詩的,是美和秀的,但黃山是太美瞭,是美麗到極限的那種,它容易讓人們驚嘆於它的美麗而忘卻瞭其他所有的東西,容易因為美麗而丟失內容,比如文化、宗教等。我們可以把黃山和九華山相比。黃山天生的鍾靈毓秀和精美絕倫似乎天生就是讓人來觀看的、來驚嘆的,這樣的美麗和脫俗使得它天生地與人世有一種距離感,它散著美的光輝,高高地聳立雲端,如一輪理念的太陽。黃山的美麗絕倫,使得它在這個世界上一直保持著居高臨下的姿勢,它是俯瞰眾生一覽眾山小的;與此同時,因為美麗至極,它也是簡單的,它隻是美的,它的美讓所有賦予的意義都顯得牽強附會。九華山則不同,九華山的大氣、智慧、無欲則剛的整體感覺,更接近於佛的宗旨,所以凡是懂佛的人,隻要看一眼九華山,必然認定這是佛的最好棲身地瞭。因為兩者的精神是契閤的,是閤而為一的、是密不可分的,也因此,九華山承擔瞭更多的文化、宗教意義。在這一點上,齊雲山也不同,與眾多徽州的山相比,齊雲山的特點在於其奇譎和幽微。這是一種更接近於道教真諦的東西。不僅是齊雲山,其他的道教名山,諸如四川的青城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等,其實都是一種風格,是一種暗閤道教精神劍走偏鋒的感覺。所以從這一點上說,齊雲山是“道”的,而且應該是“道”的。
讓我們撇開美到極緻的黃山以及奇譎的齊雲山,來感覺一下單純而普通的徽州之山。白天的山是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特色的,它們不高也不險,不奇也不譎。它們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一點也不引人注目,是彼此之間沒有特色也很難辨認的。我們很容易把一座山誤認為是另一座山,把一個山坳誤認為是另一個山坳,甚至把一個地方誤認為是另一個地方。它們疊疊層層,錯落散布,就如同迷宮一樣。迷宮之所以“迷”,那是因為彼此沒有可以區彆的地方,相似和重復,這就是迷宮的真諦。但這最樸素自然的山是最有生命的,它就像一個最平凡的婦人一樣,從不引人注目、從不招搖過市,但它極具生命力地孕育著自然的生機、人類的生長和文化的延續。
山是緘默的,也是永恒的。緘默是指它從不對世人錶示什麼,永恒則在於它比人類的曆史更加漫長。當徽州還不叫徽州,或者也不叫其他什麼稱謂的時候,甚至這一片地方還是蠻荒之地時,它們就已經存在瞭。它們纔不理會人類呢,在它們看來,人類的曆史都是過眼煙雲,它們早就預知瞭這塊土地的結局,周而復始,一切都歸於零。它們的沉靜,是因為它們目睹瞭過多的重復。對於時間,它們是不敏感的,因為時間對於它們沒有意義,能讓它們燥熱難耐的是四季。在四季的更替中,它們往往傾注著熱情和願望——春天,整個山巒是一片水洗過的新綠,純淨而透明,所有的植物都將喜悅掛在臉上。布榖鳥在灌木叢裏抑製不住激動,它們上躥下跳很是歡欣,雲雀總是不甘寂寞,在藍天裏劃齣一道道弧綫。夏天,則是一種濃綠,仿佛從天上倒下來無數綠色的顔料,淹沒瞭山野裏其他的顔色,即使有一點雜色,也像是水中的一片浪花。鞦天呢,那是色彩的盛宴,仿佛所有的顔色都盛裝打扮,來參加一個節日的舞會。然後,便是色彩的狂喜,在狂喜中,主色調變成瞭金黃,變成瞭一點零星的紅。紅是山野的楓葉以及烏桕樹葉,那樣的紅燦若雲霞,似乎每株樹與每株樹都不一樣,每株樹都有著不同的風姿,甚至每片葉子與葉子之間,那樣的紅色都不一樣,都在盡自己的個性進行招搖。鞦天是色彩最後的節日瞭,也許它們是想在最後的生命中,盡情地展示華麗的篇章。很快,鼕天來瞭,寒冷淹沒瞭所有的顔色,這時的主色調變成瞭最本色的白色。鼕天如果下起雪來,便是原馳蠟象般的一片白。這時候的徽州仿佛是一個放大瞭的盆景,它靜止而沉寂,又仿佛動物一樣,在寒冷中鼕眠瞭,靜心瞭,但實際上在它的骨子裏,卻歡喜而熱鬧,在它的心裏頭,正孕育著下一季輪迴的溫暖。
顔色就是四季的錶情,也是從內心當中溢齣的情感,它富有主觀的意義。但山是有本質的,也有本質的顔色。這一點,山與所有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它本質的顔色,應是黑色的或者白色的。掀去地錶的層土,它的裏麵是黑色的石頭,或者是白色的石頭。這樣的顔色,不僅僅是山的本質顔色,同時也是世界最本質的顔色。夢境似乎可以拿來說明一點問題——在人們的夢境中,是從沒有斑斕色彩的,也不會齣現其他顔色,隻有白色或者黑色。這就是本質。由夢境可以得齣結論,所有其他的顔色,都是顔色的延伸,那是一種附會或者迷幻。山如果會做夢,它的夢必定也是黑色或白色,黑色是過去,白色是將來,與黑色、與白色相連的地方,就是現在。所以,現在是虛假的、是不確切的。山的夢一做就是很多年,很難說它一直是夢著或者說是醒著,但它總是在假寐中等待,這樣的等待無所謂歡欣,也無所謂悲痛——人們總在它們身上攫取糧食、樹木、水果、布榖鳥、叫天子、黃鶯,甚至螞蚱、蛇蠍等,也在它的身上歡唱或者哀啼,但它總是隱忍著,什麼也不錶現,就像情感無法穿透它似的。人總是受時間捆綁的,時間從不放過人,它們把人當作自己的奴隸。但對動物,時間卻異常寬容,因為它們既不想創造什麼,也不想留住什麼,它們從不自以為是,它們隻是觀望,無動於衷地觀望,什麼都不會往它們心裏去。對於動物,包括植物,時間給它們的優待就是,盡量寬容地對待它們,讓它們像四季一樣反復輪迴。動物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它隻有空間,所以它可以輪迴。植物也是。但人類不行。在動物的眼睛裏,是可以找到輪迴跡象的,你隻要正視動物的眼睛,就可以從它的瞳孔裏看到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影子,那是一片純淨,是過去或者未來的通明。
夜色來臨之後,徽州的山總是顯得很蒼老,冷月無聲,清風嗚咽,所有的一切空曠和寂寥,黑黢黢的,有點接近虛化,隻有輪廓,沒有立體感和細節。這時候山與山之間是彼此相連的,不僅僅在空間上相連,連內心都閤而為一。它們融閤在一起,彼此之間交換著感覺,也交換著對於時空的印象。夜晚的山巒似乎更神秘,更具有一種神性,就像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具有那種縹緲的感覺,也更接近於這個世界的本質。而山風總是不知所來,又不知所蹤,這山風很容易讓人想起時間、曆史、幻想,也容易讓人談起傳說或者故事等具體一點的東西。從人們嘴裏說得生龍活虎、惟妙惟肖的東西往往是虛假的,而說不清、道不明無從說起或者壓根兒沒有意識到的東西纔是真實的。山就是這樣,你無法說清道明它,但你可以感覺得到,它的靈魂是確切存在的。彼此麵對,如果靜靜地放下心來,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地,你便會感到一種輕若遊絲的音樂縹緲,感覺到山、頭頂上的星空、夜風飄忽中的螢火蟲與自己的心靈,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水印象
“天地恒昌”是徽州人從山地中領略到的,而水,則讓他們感悟到人生的無常。山的哲學是不知日月,水的哲學則是不捨晝夜。徽州人離不開山水,他們的民居都是依山麵水而建,在這樣的接觸中,人們尋找著與山水的親近,也得到瞭內心的安寜。
徽州的水是這塊土地上最具靈性的內容。它們是由土地的靈氣幻變而生的,也暗藏著這片土地的情感和欲望。曾經有一階段,它們是天上的雲,在天空中飄浮遊蕩,因為距離,它們有著清醒,可以冷靜地感受和觀望土地的美麗和滄桑,揣摩著巨大內容背後的細節。但這樣的清醒狀態讓它們惶恐而慌亂,它們急切地想重新迴歸。在天宇之上,它們迫不及待地等待著、孕育著,然後在某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它們傾瀉而下,嘩,嘩,嘩……重新皈依土地的溫暖和踏實。當它們的雙腳一接觸到地麵,便立即變得心安理得、歡呼雀躍。它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條條溪水或河流瞭。
徽州的水總是綠的。是一種沁人的綠,也是一種有著內容的綠。水是寜靜的,但這是錶麵的,寜靜隻是它的錶麵特徵,它的內在仍是不安分的,是躁動的。它需要交流,需要運動,僅僅有愛是不滿足的。它渴望升天,也渴望走齣山外。水的躁動與山的敦實構成瞭截然不一樣的性格。但這種截然不同不是矛盾的,而是和諧的。山總是容忍,總是包容,所以它負載曆史,凝固時間。而水的躁動總是對現實加以衝擊,它不滿足現狀,渴望改變曆史,改變觀念。水的流淌就是活力在流淌,整個徽州就是因為水的流淌而變得豐盈起來。
徽州的水負載瞭很多的經濟和文化意義,但它又毫不把這種負載放在心上,它依然自在,依然輕鬆。水是清的,也是深的。每一條河流都有無數條由涓涓小溪組成的分支。真是多虧瞭這些水係,它串起瞭整個徽州。它給徽州帶來瞭生命、希望和不斷更新的內容。在水邊,總是濕漉漉的青石碼頭和石拱橋,宅基地浸在吃水綫以下的老房子探齣個身子;彌漫詩意的雨巷,青灰色的瓦簷永遠有一種惆悵的意味。當然,下雨天的時候,總有人撐著油紙傘在等待著什麼;也有人挎著精緻的竹籃,在橋邊溝邊摘著馬蘭頭、薺菜以及地衣什麼的。徽州人的齣行也是從小碼頭順流而下的,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小舟緩緩地撐離瞭碼頭,天際上有一彎不甚明澈的月亮。幾乎沒有聲音,偶然隻是水麵小鳥的叫聲,再就是槳櫓擊水的聲音瞭。在船尾搖櫓的艄公蓑衣竹笠,有一搭無一搭地跟船艙裏的那個人說話。潺潺的水聲有時會夾著雨點的雜亂,而那個船艙裏的人有一聲無一聲地迴答著,此時此刻,即將離傢遠行的他已變得失魂落魄瞭。這時候整個河流乍一聽是靜寂的,但隻要用心去聽,你會聽到一首綿延的、有著巨大感染力的交響麯。河流是賦予人和土地靈魂的。這時候船裏的人會感到茫茫的水麵是一種巨大的生命存在,人在其中,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音符。
在這片土地之上,最著名的、給徽州影響最大的,就要數新安江瞭。新安江是從徽州西北方嚮流過來的,它清澈見底,富有生機,像少女一樣天真爛漫。水麵上有魚鷹昂首遊弋著,有時候會突然紮入水中,叨齣一條鱖魚來;江中還有水獺,在拐彎處的沼澤地裏偷偷溜齣,從岸邊噙走一隻青蛙;那種精靈似的水鳥飛來飛去,像綫一樣滑過水麵……而在更多的時候,它又顯得嫻靜、溫順、包容、智慧,像一個恬靜的少婦;開闊處,它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宛若夢中情人;兩山相夾中,它更如仙女下凡,一條長長窄窄的飄帶,很隨和地飄散在起伏綿延的山巒之中。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親河,也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說“月亮河”的意思在於,這一條河流能夠給徽州一種潛質,並且能給徽州很多觀照。它所具有的,是那種月光所具有的潛在的神性。新安江水不僅對徽州文化有巨大的影響,同時在靈魂上也賦予徽州以靈秀的意義。它蜿蜒靜謐,就像這片土地內在的魂魄一樣,悄無聲息地遊走。近山滴翠,遠山如黛。而更遠一點,則是一派清新美麗的自然風光,隨意地散淡在那兒。在山坳密密的樹林邊,掩映著白牆黛瓦,傳來瞭陣陣雞鳴犬吠聲。
新安江看起來還是憂鬱的。這反映在它的顔色上,那是深深淺淺的綠中帶一點藍的顔色,那樣的藍是一般人很難察覺齣來的。這樣的藍色,就是新安江的憂鬱,也是它內在的情緒。實際上不隻是新安江,任何一條河流,從本質上都是憂鬱的。那是因為它承載的東西太多,心思也太綿密。一個東西,如果責任太多、心思太多,那它就不可能不憂鬱瞭。這一點就像時間,實際上時間也是無形的河流,我們全是在這樣的河流中沉沉浮浮。時間也是憂鬱的,雖然它看起來那樣理智,充滿著冷酷和無情。但時間在骨子裏還是憂鬱的,它充滿瞭慈悲心,它總是悲憫地看待河流中的任何一個人。看他們無助,也看他們自以為是、得意忘形。這時候,時間總想善意地提醒人們,不過很少有人覺察到,一直到時間放下麵孔,冷若冰霜地對待他們時,人們纔恍過神來——這些鼠目寸光的人啊!
在大多數時候,新安江總攜有一團濃濃淡淡的霧氣,即使是在陽光燦爛的時候,看起來也是如此。這使得河流上的木排、船以及船的帆影,常常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仿佛它們不是漂浮在水麵上,而是飄浮在雲彩之上,並且將要去的是一個神秘的天堂之國。船也是不甘心一直寂靜的,有時候岸邊會傳來隱約的簫聲。徽州的高人隱士總是很多,他們喜歡獨自一人的時候吹起竹簫。那簫聲淒清幽靜,這樣的聲音,似乎骨子裏就有悲天憫人的成分,它就是用來警醒忙碌而貪婪的世人的。有時候江邊還會傳來笛聲,那笛聲在寜靜的背景中,更顯孤單而悠長,具有撕心裂肺的味道。在江邊,一直有很多古樹葳蕤,從很多年前開始,它們就一直佇立在這裏,觀看著這樣的情景。這些老樹都是成瞭精的,它們似乎從一開始就知道事情的結果瞭,知道世情冷暖、人力無奈。但它們一直保持著緘默、保持著木訥。它們從不對人情冷暖說些什麼,最多是在夜深人靜時,悄然發齣幾聲重重的喟嘆。
很少有人問,要是徽州的水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會怎麼樣?徽州呈現的麵目會改變嗎?迴答應該是肯定的。很難想象徽州沒有水會怎麼樣,徽州沒有新安江又會怎麼樣。沒有流動的水,敦厚而木訥的山會占據主導地位,那將是一個全封閉的、沒有生機的世界。時間可能會是緩慢的,一切觀照沒有瞭流動感。沒有河流,徽州所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曆史和文化,影響最大的將是心理上的。人們將失去溫柔,失去細膩,失去敏感、體貼、纔思以及詩情。
徽州的山水就是這樣富有魅力和詩性。也因為這樣的山水,潛移默化著徽州人的審美和人生走嚮。曾有人說,如果你要真正地認識一個地方人們的性格,你必須到那個地方走一走,看看那裏的山水,你就會知道那裏的人文走嚮,也就會真正地瞭解那個地方人們的喜怒哀樂。的確是這樣,山水的靈性總是在不經意中潛入人的血液。受這樣一等美麗的山水影響,必然會産生一流的人物,因為在這樣山水之中所成長的人,他的靈魂中必然有著山川之靈氣、山川之心胸。當然,這樣的靈秀山水也是可以消磨人們誌嚮的,在徽州的過去和今天,已有相當一部分曆史與人整日沉湎於山水之中,消解瞭,也湮沒瞭。當然,這一切太正常不過,曆史與世界觀一樣,都是很難辨彆對錯,也很難辨彆黑白的。所有行為都源於理解,源於認識。而人的思想,往往就是因為一張紙的隔膜,相差十萬八韆裏。
新安江,就是在這樣的不怨與不嗔中,緩慢而優雅地流動著。“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徽州的曆史也是這樣,它一直沿著新安江順流而下,飛濺起萬朵浪花。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徽州的河流永遠有著起點的意義,它既是空間上的起點、時間上的起點,同時也是思想的起點以及纔情的起點。
與這些老樹緊密相依的,還有村口溪水邊的風車。那些風車總有一種破落貴族的氣質,一副孤芳自賞的神情,看起來無動於衷,自負、冷漠、桀驁不馴。風車的感覺總像是村莊的叛逆者,也像是村莊邊遊蕩的野鬼孤魂。當年破落貴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引得全世界都開心一笑。其實,堂吉訶德跟風車應該是同一個東西,在他和它們之間,具有同樣的意義。當然,風車的倨傲是有理由的,因為它們給村莊帶來瞭太多,也目睹瞭很多,而自己從不索取什麼。風車屹立在村邊,在它們的身上,隱藏著這個地方的一些元素,也暗藏著一種隱秘,這些元素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個時間會齣現,並凝聚、降解、分化,成為某種力量。當然,在更多的時候,風車不是風車本身,它還是鄉村孩子們的遊玩工具。那些村裏的頑劣孩童在黃昏來臨時會集中來此,騷擾一番,嬉戲一陣,然後,大笑著離開。每當寂靜重新來臨,風車便會鬱鬱寡歡,會在蔓延的夜色中躲藏起來,像遺失的舊夢一般。
與孤傲的風車相比,村邊的耕牛以及獨輪車似乎更符閤村莊的口味。田裏耕作的是水牛,山地裏犁田的是黃牛。耕牛的曆史有上萬年瞭吧,上萬年來,它們一直是人類的好朋友,忠心耿耿,絕不背棄。牛眼看天下,是無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也無所謂好與壞、是與非。所有的時間,在它們看來,都是同一個東西,所有的行為也是這樣。世界在它們的眼中,也是那樣的簡單和單純,沒有分彆。至於獨輪車,它們一直以一種緩慢的節奏連接起各個山村,在這個山村與那個山村之間的石闆路上,它們執著的輪子軋齣瞭深深的痕印。這樣的車轍讓村莊變得踏實,也感到心安。在獨輪車麵前,村莊會覺得自己還年輕,因為車的歲月更長、年輪更密集,並且它們永不厭倦。那些如活化石般的東西雖然不富有激情,但它堅韌而含蓄,充滿瞭人間煙火,也充滿瞭人間真諦。這樣的狀態,也如同人生——其實人生也一樣,最根本的,就是不能厭倦,要能相守,能保持常態。一厭倦,問題也隨之而來瞭。老山村深知這一點。所以它一直努力著,不讓自己厭倦,它一直保持著一種節奏,緩慢而悠長,如歌的行闆,這節奏韆年萬年地延續著,一成不變,伴隨著植物的氣息,還有牛糞的味道,飄蕩在鄉野裏,也飄蕩在時光裏。
……
總序
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性情浮躁之人,定力較弱,喜新厭舊。自己的寫作也是,雖然筆耕不輟,不過文字卻五花八門、難成係統,既涉及徽州,也涉及晚清、民國曆史;有散文、傳記,也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中國文化隨筆什麼的。文字全是信馬由繮,興趣所緻,寫得快活和歡樂,卻沒想到如何深入,更不考慮流芳人間什麼的。迴頭看自己的寫作之路,就像一隻笨手笨腳的狗熊一路掰著玉米,掰瞭就咬,咬瞭就扔,散瞭一地。
寫作幸運之事,是難逃時代的烙印:文明古國數十年,相當於西方曆史數百年——我們的少年,尚在農耕時代;青年時代,韆年未遇的社會轉型光怪陸離;中年之後,電子信息時代五光十色……童年時,我們隻有小人書相伴;中年後,手機在手,應有盡有。少年時,我們赤著腳在田埂上滾著鐵環;中年後,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起瞭汽車。少年時,喜愛的姑娘濃眉大眼大圓臉;中年後,美人變成瞭小臉尖下巴……世界變化如此之快,除瞭驚奇、欣喜,就是無所適從。
人生一世,各種酸甜苦辣麻纏身。寫作呢,就是一個人擠齣來的茶歇,泡上一杯好茶,呷上一口,放空自己,不去想一些煩心事。現在看來,這樣的活法,使我的內心豐富而堅強,雖然不能“治國、平天下”,卻可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傢”。我經常戲言:哪裏是勤奮,隻是做不瞭大事,也是把彆人打牌喝酒的時間,拿去在紙上鬍塗亂抹罷瞭。這話一半是戲謔,一半也是大實話。世界如此精彩,風光各有人在,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不是誰都有機會成為弄潮兒的,做不瞭傳奇,做一個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或者做一個曆史深海的潛水員,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一路前行中,也有好心人給我掌聲,也為我喝彩——寫徽州,有人說我是“坐天觀井”:坐中國文化的井,去觀徽州文化的天;寫晚清,有人說我將曆史寫作和新聞寫作結閤得恰到好處;寫小說,有人說我是虛實結閤,以人性的視角去覺察曆史人物的內心……這都是高看我瞭。對這些話,我都聽在耳裏,記在心裏,視為鼓勵。我也不知道哪對哪,隻是興之所至,耽於夢幻罷瞭。寫作人都是蜘蛛,吐瞭一輩子絲,網住的,隻是自己;也是蠶,吐齣的絲,是為自己築一廂情願的化蝶之夢。對於寫作,常識告訴我,目的是為瞭自己的內心,不是發財,也不是成名,而是寫齣真正的好文字;要說真話,必須說實話——花言巧語不是寫作,自欺欺人不是寫作,裝腔作勢不是寫作。真話不一定是真理,不過假話一定不是真理。在這個世界上,說真話和說實話並不容易,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真話,很多人不敢說真話。怎麼辦?藉助於文字,直達心靈。靈魂深處的聲音,肯定是真話。
自青年時代開始寫作,寫寫停停,停停寫寫,不知不覺地,就到瞭知天命之年,不知不覺,也寫瞭三十多本書瞭。慶幸的是,我的書一直有人在讀,即使是十幾年前寫的書,還有不少人在讀在轉。想起張潮的一句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颱上玩月。其實寫作也一樣:少年寫作,充滿期望;中年寫作,慣性使然;老年寫作,不得不寫,因為已無事可做。的確是這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可以對話的人會越來越少。寫作,是對自己的低語,也是對世界的囈語。
寫作沒有讓我升官發財,卻讓我學到瞭很多,得到瞭很多,也明白瞭很多。我明白最基本的道理是“我思故我在”,明白最高妙的境界是“無”。通過寫作,我不再懼怕無聊,也不再懼怕“無”。我這樣說,並不玄虛,是大實話,也是心裏話。
感謝安徽文藝齣版社,將我一路掰下的“玉米棒子”收集起來,齣成文集。文集如傢,能讓流浪的文字和書籍,像遊子般迴歸。不管它們是流浪狗、流浪貓也好,還是不記得路的鴿子、斷瞭綫的風箏也好,傢都會善待它們,讓它們排排坐、分果果,靠在大院的牆上曬太陽。曬著曬著,就成瞭葳蕤蓬勃的太陽花瞭。改一句張愛玲的話:人生,其實是一襲華美的錦袍,綉滿太陽花,也爬瞭一些虱子。當人生的鞦天來臨的時候,曬著太陽,展示錦袍,也捉著虱子,應有一種阿Q般的美好。人活一世,本質上都得敝帚自珍,充滿自憐和自戀的樂觀主義精神,否則哪裏活得下去呢?雖然文字和所有東西一樣,終究是落花流水,不過能心存想念、心存安慰,又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呢?
文集又如大門關上的聲音,讓人心存忐忑,仿佛身後有追兵,一路嗷嗷叫著舉著刀劍砍來。麵對此狀,我更得如狗熊一樣奔跑,得拼命嚮前,拼命跑到自己的最高點,然後像西西弗斯一樣摔下來。
感謝緣分,感謝相關助緣之人,為我半生的寫作,作一個總結和瞭斷。這是一部鞦天奏鳴麯,暢達之中,有平靜的愜意和歡喜。
是為序。
本捲序
蒼白的鄉愁
|一幅圖|
在我的印象裏,外公和外婆一直端坐在老屋堂前八仙桌的兩旁,靜穆無聲,就像是一幅巨大立體的古代容像。
他們似乎一直是老人:外公長得白白淨淨的,有著稀稀拉拉的鬍須,說話慢條斯理,永遠是慈眉善目的;而外婆呢,似乎總是有傾訴不完的怨氣,隻要一開口,便用一口難懂的歙縣話大聲地數落。平日裏,很少看到他們走齣那個黑漆漆的大門,一有空閑,他們總是喜歡端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就像土地廟裏的一對菩薩。
老瞭,也許隻剩下沉默和思想瞭。外婆的心思是好揣摩的,無非傢庭,無非生計;而外公呢,這個十來歲就開始“下新安”,後來又壯誌未酬的“老徽商”,對於自己的人生,會不會有著失意的懊惱?或者,有著對宿命的懷疑?——總而言之,他們應該是在反芻吧,人與牛一樣,在很多時候,是需要反芻的。當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做完,無須再做的時候,他必定會選擇沉默和端坐,反芻歲月,內心憂傷。
|一物件|
20世紀70年代,外公、外婆的傢已近一貧如洗瞭。我小時候隻見過幾枚老銀圓,很漂亮,沿著邊猛一吹氣,側耳聆聽,便能聽到風鈴似的清脆響聲。後來,銀圓不見瞭,拿去換錢瞭,一枚銀圓,當時能換八元人民幣。我能得到的,隻是一些銅闆。銅闆很漂亮,上麵有一些字,“光緒”“鹹豐”什麼的。銅闆是我們用來“打幣”的:把一分、兩分的人民幣硬幣放在青磚上,用銅闆去打,打下來的,就歸自己瞭。銅闆是無孔的,銅錢則是有孔的。銅錢我們都瞧不上眼,在一些角落和路邊,經常會看到一些生銹的銅錢。銅錢,就像曆史的棄兒。
那一年夏天,我忽然迷上瞭鬥蟋蟀。有一天,在老宅的旮旯裏逮到瞭一隻蟋蟀,順手就放進瞭一隻玻璃瓶子。泥菩薩似的外公忽然開口,他對舅舅說:你找幾隻蟋蟀罐給他,讓他放蛐蛐。於是,舅舅不知從哪個角落拖來一個髒兮兮的大木櫥子,裏麵竟然有數十個蟋蟀罐子!有的是陶砂製的,有的是青石刻的,看得齣,是有些歲月的瞭。我挑瞭一個最漂亮的:似乎是用龍尾石雕刻的,比一般的蟋蟀罐要小,因為小,根本就不能放蟋蟀,一放進去,就跳齣來瞭。但我喜歡這隻罐子,它小巧、精緻、漂亮,蓋子上刻有一個人物,身著明代官袍,綫條流暢;罐底下,有著篆刻印,大約是製作者的圖章。
這個蟋蟀罐至今還留在我的身邊,放在我的櫃子裏。前些年有一次拿齣來賞玩,蓋子落在地上,打碎瞭,隨後又用膠水粘上,算是破相瞭。有時候偶然瞥到這個物件,我會突然想:當年這個蟋蟀罐到底是誰的呢?它比外公的年紀大,甚至要比外公的外公年紀都大。這個罐子那樣精緻,那樣漂亮,當年的主人一定對它愛不釋手吧?但愛不釋手又能怎麼樣呢?物還在,人已去。兩廂渺渺,物我兩忘。
人真苦,童年如白紙,命終復空曠。我們生而支離破碎,隻能依靠各種各樣的物件來修修補補。
|一本書|
如果說“心想事成”的確有的話,那麼我與《歙事閑譚》這本書的結緣,還真是心想事成。
2004年左右,正是我對徽州有著濃厚興趣的時候,我閱讀瞭很多有關徽州的資料,發現很多資料都齣自許承堯所編撰的《歙事閑譚》,但我一直沒找到這本書。那一天,我們去瞭徽州,把車停在屯溪老街邊的延安路上買東西,順便就進瞭旁邊一個小書店,就在書架上看到瞭上下兩本《歙事閑譚》——這樣的感覺,不是“心想事成”,又是什麼?
《歙事閑譚》其實就是懷舊。懷舊的心思,除瞭追溯塵封的人物和事件,還得觸摸一些過去的品質:清潔、專注、端莊、認真、靜美、自然和真實。那些不懷舊的人,總是顯得肆無忌憚、無所畏懼。他們都是沒有故鄉的遊子,是漂泊在這個世界上的螢火蟲。在《歙事閑譚?自序》中,許承堯這樣闡述他編撰的初衷:“垂老觀書,苦難記憶,因消閑披吾縣載籍,偶事副墨,以備遺忘。”他所說的“以備遺忘”,不是針對個人,更像是對未來。也因此,這本書更像是迴憶,是一個老人對前世徽州的迴憶和總結。眼中有大美者,內心必有敬畏和惜緣。
許承堯是老徽州最後的“三昧真火”。當老徽州注定逝去,新的世界攜著鋒利、快速和浮躁撲麵而來的時候,也許,最佳的選擇,就是躲進書齋,用一種溫潤的迴憶來消解這個世界的寒冷。
迴憶,是懷念,是留存,更是確立一種根基。許承堯的用意,我想就在於此。
|一段話|
現在迴憶某些久遠的事件和場景,我會不由自主地眩暈,像跌入空濛,飄蕩於雲霧之中——從2000年開始,我陸續寫瞭一些有關徽州的書,比如2004年的《思想徽州》、2006年的《韆年徽州夢》、2007年的《行走新安江》以及穿插其間所寫的《發現徽州建築》(與張揚閤作);然後,又因為喜歡徽州老照片的緣故,在2010年寫作瞭《老徽州》。寫這些書的初衷,是想以自己自以為是的思想,撞擊一下徽州,然後去觸摸徽州文化的內裏。這樣的感覺,就像一個妄自尊大的年輕人,以吃奶的氣力,試圖晃動韆年古寺邊上碩大古老的銀杏樹——然後喘著粗氣,聽頭頂上葉子窸窣的響聲——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書齣版之後,大約是切閤現代人的閱讀口味和思維方式吧,不時地會聽到一些肯定,引發一些共鳴。有點小得意的同時,也會讓我誠惶誠恐、羞赧生怯。
感謝安徽文藝齣版社,是他們給這一套書穿上瞭新裝。 沉靜的包裝風格,對於文字和思想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局;尤其是對於我淡淡的鄉愁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小團圓”。
徽州就是一個人、一幅圖、一物件、一本書、一杯茶、一朵花……當安靜地看,用心地品,用思想去解剖,用體溫去摩挲,用禪意去賞玩,當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商業化,帶著他們的人、事以及心思時,一個人,如果能獨守空靈,藉助於某種神明,用內在的紐帶試圖去連接那一片安謐的氣場,就該是一種幸事吧?這樣的感覺,與其說是思念的流露,不如說是鄉愁的排遣。一種墜落於時空變幻中復雜情感的宣泄。
徽州從未消逝,它隻是和流逝的時光在一起。
很好的一本書,老婆很喜歡
評分不錯,,
評分書寫的不錯,值得讀
評分書寫的不錯,值得讀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老婆很喜歡
評分書寫的不錯,值得讀
評分不錯,,
評分書寫的不錯,值得讀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老婆很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