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傳媒研究書係 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 [The Olympic Games:Asia Rising-London 2012 and Tokyo 2020]

中西傳媒研究書係 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 [The Olympic Games:Asia Rising-London 2012 and Tokyo 202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J.A.曼根(J.A.Mangan),[英] 羅青(Qing Luo),[美] 格思裏-清水小百閤(Sayuri Guthrie-Shimizu) 編
圖書標籤:
  • 奧運會
  • 傳播學
  • 政治傳播
  • 媒介研究
  • 國際關係
  • 亞洲研究
  • 倫敦奧運會
  • 東京奧運會
  • 文化研究
  • 大眾傳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7191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37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西傳媒研究書係
外文名稱:The Olympic Games:Asia Rising-London 2012 and Tokyo 202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傳播學認為,“同意”可以被製造。“製造同意”早在1922年就已成為政治傢把社會心理學和無垠的大眾傳媒空間結閤在一起的一門“自覺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黨報的政論,也是在“製造同意”,換句話說在“促成共識”。

作者簡介

  J.A.曼根,美國斯特拉斯剋萊德大學榮譽教授;凱恩斯研究所客作教授。他是在全球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國際體育史》雜誌和Cass/Routledge齣版的《全球社會體育》書係的創始主編,曾在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在內的很多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歐洲的高校任職。他還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任客座教授長達14年。他有50多部專著與文集,包括知名的《維多利亞和愛德華時代的公立學校運動競技:教育理年的萌生和鞏固》《體育倫理與帝國主義:理想的擴散》與《“加工”陽剛之氣:帝田主義、男性氣質、道德品行和軍事主義》。
  
  羅青,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教育部中外閤作辦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傳播碩士生導師。歐洲伊拉斯謨傳播學、瑞士盧加諾大學客座教授,歐洲委員會試聽研究中心、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剋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代錶作有《編碼奧運:重大媒介事件和國際傳播效果比較研究》(SSCI《國際體育史》專刊,Routledge齣版)、《歐洲影視管理體育及政策》《新媒體傳播》《三重亞洲奧運會:崛起亞洲的媒介、政治和地緣政治》。
  
  格思裏-清水小百閤,是萊斯大學的唐勒維傢族曆史學教授。她齣版的作品包括:《創造富足的人民: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替代方案,(1950-1960)》(2011)、《日美關係史》(2001)以及《跨越太平洋的夢想:棒球日如何在和平與戰爭時斯鏈接日美兩國》(2012)。她在學術期刊中發錶過諸多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重製版聲明
引言:世界性在全球之成熟
序章:歐洲中心論的祛除——威爾遜主義再排序

Part 1
中國:軟實力的優勢
軟實力的投射——卡通片作為政治投射工具以及奧運會到來的慶祝:2008北京奧運、2012倫敦奧運以及2020東京奧運
軟實力的投射——從殖民受害心理到中華大國心理:通過體育重構國傢形象與西方媒體報道
建設性還是對抗性?——中國媒體對倫敦奧運會的自我審視

Part 2
日本:仇恨、焦慮、野心
2012年倫敦奧運會——日本與韓國理性的“非理性”對峙(第一部分:長久迴憶)和2020東京奧運——這究竟是調停還是對峙?
2012年倫敦奧運會——日本與韓國理性的“非理性”對峙(第二部分:長久醞釀)和2020東京奧運——這究竟是調停還是對峙?
日本、2012倫敦奧運、2020東京奧運:通過奧運恢復國傢榮譽的雄心與焦慮

Part 3
韓國和朝鮮:聯閤、分裂、和諧與衝突
身份認同、國傢主義與朝鮮體育:體育的象徵性效能——“重新被點燃的敏感”與東京2020奧運展望
東方反思西方:“東方遇見西方”!韓國媒體對倫敦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反應
延續抑或轉變?過去投射未來——從倫敦2012到東京2020:韓國進一步的反饋與迴應

Part 4
從倫敦到東京,從西方到東方:普遍的政治和地緣政冶成見?
東方反思東方:鏡中的東亞——韓國對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進一步反應
業洲政治新秩序以及奧運地緣政治:“宿怨”與“新戰鬥”
東京和奧運:競選失敗與競選成功——比較分析與區域迴應
結語:歐洲中心論被取代——後威爾遜主義再定位
終麯:東亞——新威斯特伐利亞主義、帝國主義、全球化與奧林匹剋精神
附錄

精彩書摘

  《中西傳媒研究書係 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
  In the post—World Expo period, Shanghai's international image has been enhanced furth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in 2013 and in 201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nghai Disney Resort, which will open in 2016.The city has also hosted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including the Formula One Chinese Crand Prix, which has been held in Shanghai since 2004. A campaign entitled"Charming Shanghai"was launched at Rice University in Houston, USA to brand the city in 2014 and Shanghai is also keen to build itself a reput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re.In the aftermath of successfully hosting the 2010 Guangzhou Asian Cames,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Guangzhou stated in 2012 that its aim is for the city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husiness centre and a historical and cuhura! global city.
  ……
中西傳媒研究書係 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 引言 奧林匹剋運動會,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盛事,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競技範疇,演變為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意義於一體的復雜議題。在其背後,媒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更是塑造公眾認知、影響國際關係、摺射時代精神的關鍵力量。本研究係列,以“中西傳媒研究書係”為名,緻力於深入剖析跨文化背景下的傳媒現象。而本冊《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則將目光聚焦於奧運會這一獨特的傳播場域,特彆是圍繞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20年(實際於2021年舉辦)東京奧運會這兩個跨越十年的重要節點,審視其傳播過程中所摺射齣的政治維度,及其在中西方傳媒語境下的不同呈現與解讀。 本研究的齣發點,在於認識到奧運傳播並非簡單的體育賽事報道,而是深度嵌入在特定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的復雜社會實踐。從申奧成功到賽事舉辦,再到賽事後的遺産開發,每一個環節都充斥著政治意圖、國傢敘事、國際博弈和意識形態的角力。媒體,作為這些力量的放大器和塑造者,其選擇、組織和呈現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奧運會的理解,乃至對主辦國、參賽國以及國際社會整體的認知。 本冊研究的選材,倫敦奧運會與東京奧運會,具有其特殊性。倫敦奧運會,作為後工業化時代西方發達國傢的一次盛會,其傳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西方民主製度下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國傢品牌構建的精細化。而東京奧運會,則是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動、亞洲力量日益崛起、同時又麵臨疫情等突發挑戰的背景下舉行的。這兩個奧運會,在時間跨度上,見證瞭國際政治氣候的變化,以及媒體格局的演進,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奧運傳播中政治棱鏡如何摺射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權力運作和社會變遷的絕佳窗口。 本研究的核心關切,在於“政治棱鏡”這一概念。棱鏡可以將白光摺射成七彩光譜,同樣,政治因素也會以多種方式摺射和扭麯奧運傳播的“純粹”信息,使其呈現齣不同的色彩和麵嚮。這種摺射可能體現在: 國傢形象與軟實力構建: 奧運會是國傢展示其軟實力的絕佳舞颱。無論是主辦國藉此提升國際聲譽,還是各國利用奧運運動員的成就來凝聚民族認同,媒體的報道都圍繞著國傢形象的塑造展開,並常常被賦予強烈的政治色彩。 意識形態的傳遞與論辯: 奧運會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不可避免地成為不同意識形態交流甚至碰撞的平颱。媒體的報道,無論是對賽事本身的解讀,還是對奧運背後的政治事件的評論,都可能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場所。 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 奧運會舉辦國與重要參賽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常常會影響媒體的報道角度和內容。國際政治事件,如國傢間的緊張關係、貿易摩擦、人權議題等,都可能被置於奧運傳播的框架下被審視和解讀。 國內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映照: 奧運會傳播也常常成為映照主辦國內部政治議題和社會問題的窗口。媒體的報道可能會關注賽事籌備中的民主參與、社會公平、環境可持續性等議題,這些議題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中西方傳播模式的差異與互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媒體在報道奧運會時,會采用不同的傳播策略、話語體係和價值取嚮。本研究還將探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奧運傳播的全球敘事,以及雙方在傳播實踐中的互動與博弈。 內容梗概: 本冊研究將沿著以下幾個主要脈絡,深入探討倫敦奧運會和東京奧運會傳播中的政治棱鏡效應: 第一部分:奧運傳播的政治語境重塑 申奧背後的政治博弈與國傢戰略: 追溯倫敦和東京申奧成功的曆程,分析其背後涉及的政治承諾、國傢發展戰略以及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媒體在申奧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塑造公眾輿論,又如何服務於國傢層麵的政治目標。 全球化、後殖民與奧運敘事: 探討在全球化和後殖民主義思潮的雙重影響下,西方媒體(以倫敦為例)和非西方媒體(以東京為例,並引入中國視角)在構建奧運敘事時可能存在的差異。是否存在一種“西方中心論”的奧運話語,又如何受到新興國傢媒體的挑戰和重塑。 奧運會作為政治工具的演變: 分析奧運會從最初的“和平與友誼”象徵,逐漸演變為國傢展示實力、爭奪話語權、甚至進行政治施壓的平颱。重點關注倫敦和東京奧運會,如何在其各自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瞭不同程度的政治工具屬性。 第二部分:倫敦奧運會:西方民主敘事與國傢品牌營銷 “包容性”、“創新性”的政治錶述: 深入分析倫敦奧運會傳播中,“包容性”、“創新性”、“綠色奧運”等政治話語的建構過程。媒體如何通過對開閉幕式、誌願者活動、可持續性措施的報道,來塑造一個開放、多元、進步的英國國傢形象。 媒體的“監督”與“倡導”角色: 考察英國主流媒體在報道倫敦奧運會時,對政府籌備工作、社會影響、成本效益等議題的監督與批評。同時,也分析媒體如何成為推廣奧運精神、促進民族自豪感的倡導者。 中英媒體在倫敦奧運傳播中的視角差異: 對比中國媒體和英國媒體在報道倫敦奧運會時的側重點、評價標準和價值判斷。例如,在涉及人權、民主等敏感議題時,雙方媒體是否存在明顯的視角差異和意識形態解讀的不同。 第三部分:東京奧運會:亞洲崛起、疫情挑戰與地緣政治暗流 “可持續的復蘇”與“剋服睏難”的國傢敘事: 分析東京奧運會在疫情背景下舉辦所麵臨的特殊政治語境。日本政府和媒體如何通過“可持續的復蘇”、“剋服睏難”、“團結與韌性”等政治話語,來重塑國傢形象,並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地緣政治的陰影: 審視東亞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如中日關係、朝韓關係等,如何或明或暗地影響瞭東京奧運會的傳播。媒體報道中是否存在對這些政治因素的隱晦提及或直接解讀。 疫情傳播中的媒體責任與政治解讀: 疫情對東京奧運會傳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分析媒體在報道疫情與奧運的關係時,如何平衡公共衛生信息、賽事正常進行以及國傢政治利益。不同國傢媒體在解讀疫情對奧運影響時,可能存在的政治化傾嚮。 新興媒體與多元敘事的湧現: 關注在東京奧運會傳播中,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平颱的作用。它們如何打破傳統媒體的壟斷,為奧運傳播帶來更多元、更具個體錶達性的聲音,也可能成為政治觀點傳播的溫床。 第四部分:跨文化視角下的奧運傳播政治解析 “東方主義”與“西方中心論”的再審視: 結閤倫敦和東京奧運會的傳播案例,探討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東方主義”和“西方中心論”的敘事模式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們如何被中西方媒體所運用或反駁。 國傢形象建構與話語權爭奪: 深入分析中國媒體在報道倫敦和東京奧運會時,如何努力構建和傳播中國國傢形象,並試圖在國際傳播中爭取更多話語權。對比中西方媒體在國傢形象建構策略上的異同。 後真相時代與奧運傳播的挑戰: 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後真相時代”,奧運傳播麵臨著新的挑戰。媒體如何應對虛假信息、操縱性敘事,以及如何在政治化的語境下,傳遞客觀、公正的信息。 奧林匹剋精神與現實政治的張力: 探討奧林匹剋精神所倡導的和平、友誼、團結等理想,在現實政治的博弈中,如何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體製的媒體所解讀、應用,甚至被消解。 結論: 《奧運傳播的政治棱鏡:從倫敦到東京》一書,通過對倫敦和東京這兩屆奧運會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奧運傳播背後復雜的政治運作和文化解讀。本研究不迴避政治敏感性,力圖呈現一個多維度、跨文化的奧運傳播圖景。通過審視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奧運傳播,我們期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媒體在塑造國傢形象、影響國際關係、以及反映時代變遷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對理解奧運傳播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們觀察和分析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傳播格局,提供瞭有益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它提醒我們,在每一次關於體育盛事的報道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政治邏輯和文化解讀,而媒體,正是連接這一切的橋梁和棱鏡。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是齣於對“政治棱鏡”這個比喻的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一個重大的全球性事件都是無數光束匯聚和摺射的焦點。奧運會作為國傢形象的“超級秀場”,其背後的政治意圖往往被包裝得天花亂墜。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去“打碎”這些美麗的濾鏡,呈現齣底層的權力運作邏輯。作者是否探討瞭社交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作為“守門人”的角色是否正在被削弱?在東京奧運會遭遇疫情挑戰的特殊背景下,政治和傳播策略又發生瞭怎樣的結構性變化?是更趨於保守和內斂,還是反而利用危機感來強化民族團結的敘事?我期待看到具體的文本分析和受眾反饋研究,例如,某一個國際突發事件發生時,英日兩國媒體在報道中對“政治正確”的拿捏尺度,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全球受眾對主辦國的認知。如果能有一些關於數據可視化和傳播效果量化的研究,那就更完美瞭,這能讓理論分析更有說服力。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結閤瞭“中西傳媒研究”的學術深度和“奧運傳播”的時代熱度,特彆是點齣瞭“政治棱鏡”這個角度,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奧運會從來不僅僅是體育競技的盛會,它背後蘊含的文化交流、國傢形象構建乃至於國際政治博弈,纔是真正引人深思的部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似乎非常紮實,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兩屆奧運會的宣傳口號和媒體報道,而是試圖穿透這些錶麵的光鮮,去解構其背後的權力運作機製。閱讀這類書籍最大的樂趣,就在於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當那些看似隨意的媒體事件在學術分析的放大鏡下,暴露齣演播室的燈光調度和戰略部署時,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來分析不同政治體製下的信息控製與輿論導嚮是如何在奧運報道中“各顯神通”的。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不僅能欣賞到賽場上的精彩瞬間,更能理解這些瞬間是如何被精心“編輯”和“推送”給全球觀眾的。這種跨越文化和製度界限的比較研究,無疑是當下全球化背景下傳媒研究的重中之重。

評分

讀學術叢書,最怕的就是晦澀難懂,但“中西傳媒研究書係”這個前綴,給瞭我一種信心,它意味著內容是經過嚴格同行評審和學術檢驗的。我設想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應該是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兼具對大眾話題的敏銳洞察力。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啓示: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如何纔能更有效地識彆奧運報道中的政治操縱和情感引導?書中對兩屆奧運會媒體策略的深入對比,想必會揭示齣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媒體對“國傢敘事”的忠誠度是如何體現的。例如,在涉及少數族裔或移民議題時,倫敦媒體的報道空間是否比東京更開放?這種開放度又是如何被其傳播策略所利用或限製的?這種對細節的捕捉和對深層結構的發掘,纔是此類專著的價值所在。我希望這本書讀完後,我能帶著更清晰的頭腦去看待未來任何一個國傢級的對外形象展示活動。

評分

從一個媒體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批判性反思的工具箱。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和消費這些大型活動的傳播內容,但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我們自己所處的語境。中西傳媒研究的視角,意味著它不會僅僅從一個文化框架內進行解讀,而是會引入對立麵或參照係的分析方法。我特彆關注它對“軟實力”展示的解構能力。奧運傳播,本質上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軟實力輸齣戰。倫敦的包容與多元,和東京的精準與技術驅動,它們的傳播敘事核心差異在哪裏?這種差異是否反映瞭英日兩國在當前國際格局下的自我定位和戰略焦慮?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模型來解釋這種跨文化傳播中的“信息摺扣”或“意義漂移”現象。這本書不應隻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應該對未來,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大型體育賽事的媒體策略提供前瞻性的洞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雖然我沒有親眼看到實物,但光從書名帶給我的聯想來看,它應該屬於那種嚴謹、內斂的學術著作係列。我猜想它的內容組織一定是高度邏輯化的,大概率會有一個清晰的理論引介部分,然後分章節詳細剖析倫敦和東京奧運會各自的傳播策略及其社會反響。我對“倫敦到東京”這個時間跨度特彆感興趣,這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語境和媒介生態的碰撞。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同題異構”的比較手法的。比如,麵對西方社會對媒體自由的強調,以及亞洲國傢在議程設置上的集體傾嚮,兩者在報道敏感議題(比如抗議、人權問題)時,媒體的反應和自我審查機製會有哪些微妙的差異。我希望能從中讀齣一些關於媒體倫理和國傢利益平衡的深度思考,而不是流於錶麵的案例堆砌。好的學術作品,總能在案例分析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給未來幾年即將到來的其他國際大賽的媒體研究提供一個紮實的參照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