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播学认为,“同意”可以被制造。“制造同意”早在1922年就已成为政治家把社会心理学和无垠的大众传媒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一门“自觉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党报的政论,也是在“制造同意”,换句话说在“促成共识”。
作者简介
J.A.曼根,美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荣誉教授;凯恩斯研究所客作教授。他是在全球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国际体育史》杂志和Cass/Routledge出版的《全球社会体育》书系的创始主编,曾在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很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高校任职。他还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客座教授长达14年。他有50多部专著与文集,包括知名的《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的公立学校运动竞技:教育理年的萌生和巩固》《体育伦理与帝国主义:理想的扩散》与《“加工”阳刚之气:帝田主义、男性气质、道德品行和军事主义》。
罗青,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传播硕士生导师。欧洲伊拉斯谟传播学、瑞士卢加诺大学客座教授,欧洲委员会试听研究中心、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代表作有《编码奥运:重大媒介事件和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SSCI《国际体育史》专刊,Routledge出版)、《欧洲影视管理体育及政策》《新媒体传播》《三重亚洲奥运会:崛起亚洲的媒介、政治和地缘政治》。
格思里-清水小百合,是莱斯大学的唐勒维家族历史学教授。她出版的作品包括:《创造富足的人民: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替代方案,(1950-1960)》(2011)、《日美关系史》(2001)以及《跨越太平洋的梦想:棒球日如何在和平与战争时斯链接日美两国》(2012)。她在学术期刊中发表过诸多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重制版声明
引言:世界性在全球之成熟
序章:欧洲中心论的祛除——威尔逊主义再排序
Part 1
中国:软实力的优势
软实力的投射——卡通片作为政治投射工具以及奥运会到来的庆祝:2008北京奥运、2012伦敦奥运以及2020东京奥运
软实力的投射——从殖民受害心理到中华大国心理:通过体育重构国家形象与西方媒体报道
建设性还是对抗性?——中国媒体对伦敦奥运会的自我审视
Part 2
日本:仇恨、焦虑、野心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日本与韩国理性的“非理性”对峙(第一部分:长久回忆)和2020东京奥运——这究竟是调停还是对峙?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日本与韩国理性的“非理性”对峙(第二部分:长久酝酿)和2020东京奥运——这究竟是调停还是对峙?
日本、2012伦敦奥运、2020东京奥运:通过奥运恢复国家荣誉的雄心与焦虑
Part 3
韩国和朝鲜:联合、分裂、和谐与冲突
身份认同、国家主义与朝鲜体育:体育的象征性效能——“重新被点燃的敏感”与东京2020奥运展望
东方反思西方:“东方遇见西方”!韩国媒体对伦敦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反应
延续抑或转变?过去投射未来——从伦敦2012到东京2020:韩国进一步的反馈与回应
Part 4
从伦敦到东京,从西方到东方:普遍的政治和地缘政冶成见?
东方反思东方:镜中的东亚——韩国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进一步反应
业洲政治新秩序以及奥运地缘政治:“宿怨”与“新战斗”
东京和奥运:竞选失败与竞选成功——比较分析与区域回应
结语:欧洲中心论被取代——后威尔逊主义再定位
终曲:东亚——新威斯特伐利亚主义、帝国主义、全球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附录
精彩书摘
《中西传媒研究书系 奥运传播的政治棱镜:从伦敦到东京》:
In the post—World Expo period, Shanghai's international image has been enhanced furth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in 2013 and in 201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nghai Disney Resort, which will open in 2016.The city has also hosted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including the Formula One Chinese Crand Prix, which has been held in Shanghai since 2004. A campaign entitled"Charming Shanghai"was launched at Rice University in Houston, USA to brand the city in 2014 and Shanghai is also keen to build itself a reput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re.In the aftermath of successfully hosting the 2010 Guangzhou Asian Cames,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Guangzhou stated in 2012 that its aim is for the city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husiness centre and a historical and cuhura! global city.
……
中西传媒研究书系 奥运传播的政治棱镜:从伦敦到东京 引言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演变为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义于一体的复杂议题。在其背后,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影响国际关系、折射时代精神的关键力量。本研究系列,以“中西传媒研究书系”为名,致力于深入剖析跨文化背景下的传媒现象。而本册《奥运传播的政治棱镜:从伦敦到东京》则将目光聚焦于奥运会这一独特的传播场域,特别是围绕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20年(实际于2021年举办)东京奥运会这两个跨越十年的重要节点,审视其传播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政治维度,及其在中西方传媒语境下的不同呈现与解读。 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奥运传播并非简单的体育赛事报道,而是深度嵌入在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复杂社会实践。从申奥成功到赛事举办,再到赛事后的遗产开发,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政治意图、国家叙事、国际博弈和意识形态的角力。媒体,作为这些力量的放大器和塑造者,其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奥运会的理解,乃至对主办国、参赛国以及国际社会整体的认知。 本册研究的选材,伦敦奥运会与东京奥运会,具有其特殊性。伦敦奥运会,作为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次盛会,其传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民主制度下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国家品牌构建的精细化。而东京奥运会,则是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动、亚洲力量日益崛起、同时又面临疫情等突发挑战的背景下举行的。这两个奥运会,在时间跨度上,见证了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以及媒体格局的演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奥运传播中政治棱镜如何折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权力运作和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 本研究的核心关切,在于“政治棱镜”这一概念。棱镜可以将白光折射成七彩光谱,同样,政治因素也会以多种方式折射和扭曲奥运传播的“纯粹”信息,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面向。这种折射可能体现在: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构建: 奥运会是国家展示其软实力的绝佳舞台。无论是主办国借此提升国际声誉,还是各国利用奥运运动员的成就来凝聚民族认同,媒体的报道都围绕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展开,并常常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 意识形态的传递与论辩: 奥运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交流甚至碰撞的平台。媒体的报道,无论是对赛事本身的解读,还是对奥运背后的政治事件的评论,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奥运会举办国与重要参赛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常常会影响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内容。国际政治事件,如国家间的紧张关系、贸易摩擦、人权议题等,都可能被置于奥运传播的框架下被审视和解读。 国内政治与社会议题的映照: 奥运会传播也常常成为映照主办国内部政治议题和社会问题的窗口。媒体的报道可能会关注赛事筹备中的民主参与、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等议题,这些议题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西方传播模式的差异与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奥运会时,会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本研究还将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奥运传播的全球叙事,以及双方在传播实践中的互动与博弈。 内容梗概: 本册研究将沿着以下几个主要脉络,深入探讨伦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传播中的政治棱镜效应: 第一部分:奥运传播的政治语境重塑 申奥背后的政治博弈与国家战略: 追溯伦敦和东京申奥成功的历程,分析其背后涉及的政治承诺、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媒体在申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塑造公众舆论,又如何服务于国家层面的政治目标。 全球化、后殖民与奥运叙事: 探讨在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西方媒体(以伦敦为例)和非西方媒体(以东京为例,并引入中国视角)在构建奥运叙事时可能存在的差异。是否存在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奥运话语,又如何受到新兴国家媒体的挑战和重塑。 奥运会作为政治工具的演变: 分析奥运会从最初的“和平与友谊”象征,逐渐演变为国家展示实力、争夺话语权、甚至进行政治施压的平台。重点关注伦敦和东京奥运会,如何在其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工具属性。 第二部分:伦敦奥运会:西方民主叙事与国家品牌营销 “包容性”、“创新性”的政治表述: 深入分析伦敦奥运会传播中,“包容性”、“创新性”、“绿色奥运”等政治话语的建构过程。媒体如何通过对开闭幕式、志愿者活动、可持续性措施的报道,来塑造一个开放、多元、进步的英国国家形象。 媒体的“监督”与“倡导”角色: 考察英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伦敦奥运会时,对政府筹备工作、社会影响、成本效益等议题的监督与批评。同时,也分析媒体如何成为推广奥运精神、促进民族自豪感的倡导者。 中英媒体在伦敦奥运传播中的视角差异: 对比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报道伦敦奥运会时的侧重点、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例如,在涉及人权、民主等敏感议题时,双方媒体是否存在明显的视角差异和意识形态解读的不同。 第三部分:东京奥运会:亚洲崛起、疫情挑战与地缘政治暗流 “可持续的复苏”与“克服困难”的国家叙事: 分析东京奥运会在疫情背景下举办所面临的特殊政治语境。日本政府和媒体如何通过“可持续的复苏”、“克服困难”、“团结与韧性”等政治话语,来重塑国家形象,并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地缘政治的阴影: 审视东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如中日关系、朝韩关系等,如何或明或暗地影响了东京奥运会的传播。媒体报道中是否存在对这些政治因素的隐晦提及或直接解读。 疫情传播中的媒体责任与政治解读: 疫情对东京奥运会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媒体在报道疫情与奥运的关系时,如何平衡公共卫生信息、赛事正常进行以及国家政治利益。不同国家媒体在解读疫情对奥运影响时,可能存在的政治化倾向。 新兴媒体与多元叙事的涌现: 关注在东京奥运会传播中,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它们如何打破传统媒体的垄断,为奥运传播带来更多元、更具个体表达性的声音,也可能成为政治观点传播的温床。 第四部分:跨文化视角下的奥运传播政治解析 “东方主义”与“西方中心论”的再审视: 结合伦敦和东京奥运会的传播案例,探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叙事模式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如何被中西方媒体所运用或反驳。 国家形象建构与话语权争夺: 深入分析中国媒体在报道伦敦和东京奥运会时,如何努力构建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并试图在国际传播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对比中西方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上的异同。 后真相时代与奥运传播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后真相时代”,奥运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媒体如何应对虚假信息、操纵性叙事,以及如何在政治化的语境下,传递客观、公正的信息。 奥林匹克精神与现实政治的张力: 探讨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等理想,在现实政治的博弈中,如何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的媒体所解读、应用,甚至被消解。 结论: 《奥运传播的政治棱镜:从伦敦到东京》一书,通过对伦敦和东京这两届奥运会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奥运传播背后复杂的政治运作和文化解读。本研究不回避政治敏感性,力图呈现一个多维度、跨文化的奥运传播图景。通过审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奥运传播,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反映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理解奥运传播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观察和分析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传播格局,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它提醒我们,在每一次关于体育盛事的报道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和文化解读,而媒体,正是连接这一切的桥梁和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