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书(第2版)

中国茶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家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饮茶
  • 中国文化
  • 历史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5689
版次:2
商品编码:120962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卷上说茶叶的来源与性质。对每种名茶,辨析其渊源,对比区别,直逼根本,旁及相关衍生,每遇关键处,都从亲尝亲历的切身体会中落笔。茶叶本是轻物,较量起来也有制敌克胜的当下判别,所以可视此卷为实战之秘诀。卷下说饮茶的文化与影响,涉及与茶相关的文物、仪礼、传说、诗词、书画、思维、想象、品味,以及不可言说之余韵。具体目录为,卷上——绿茶、黄茶与白茶、乌龙茶、红茶、普洱;卷下——法则(时间、空间、存在、消逝)、古品(诗、书、画)、禅思、传播(日本茶道、茶马古道)。

作者简介

  罗家霖,北京大学博士,主攻茶道美术和伊斯兰美术。

内页插图

目录

1 卷上│茶叶
3 括述
19 之一 绿茶
23 龙井
27 碧螺春
32 蒙顶甘露
36 竹叶青
41 之二 黄茶与白茶
57 之三 乌龙茶
64 武夷岩茶
69 铁观音
73 冻顶乌龙
79 白毫乌龙
83 之四 红茶
88 祁红与滇红
90 正山小种
93 之五 普洱茶
103 卷下│茶事
105 之一 法则
108 时间
113 空间
119 存在
127 消逝
135 之二 古品
138 诗
145 书
149 画
155 之三 禅思
163 之四 传播
166 日本茶道
172 茶马古道
176 后记
178 补后记

精彩书摘

  黄茶的焖黄工艺不同于乌龙茶和红茶的发酵。乌龙茶和红茶的发酵是后文会述及的酶促作用,而黄茶之焖黄则是一种湿热作用,它和熟普快速陈化的渥堆工艺在本质上更为接近,只不过焖黄是浅尝即止,而渥堆则充分尽致。黄茶和普洱都是以绿茶为起点前行了远近不同的旅程,若要在茶类间再行分门别类,这两种外表迥异口味轻重悬殊的茶类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大概出乎了各位的意料吧。”
  ——卷上/黄茶与白茶
  “常有人说最完好的人生是拥有三段恋情,如果用茶类相比拟的话,绿茶是懵懂清新的初恋,乌龙则是让你懂得爱与被爱的最淋漓的恋情,而红茶是陪你进入稳定婚姻关系的另一半。至于普洱,似乎代表了之外的第四种情感,更如同每个人都会有的那一位红颜或蓝颜知己,你对它的情愫介乎于亲情、友情与爱情之间。你们的结识并非因为当初它是喧嚣舞池里或元宵花灯下让你怦然心动的那一个,你甚至不能记得与它相遇的具体时间,我不想说它是你悠长时日中最不能或缺的那一个;但随着光阴流转、岁月荏苒,慢慢地它最终成为了最懂你的心情,最能让你释怀,最无关现实名利的那一个。”
  ——卷上/普洱
  “……比起赫氏的哲学思辨意味,一期一会的理念更重视经由茶会这一独立形式所传递的人一生仅有一次的体验,人与人、人与物在那个时空里仅有一次的相聚,这便是通过茶事对东方文化里难以捉摸、时时生时时灭的所谓缘分的诠释方式。而同样重要的是,一期一会的认知本身并不教化行为主体应当因为短暂而珍惜或倾注满怀,或是因为无常而淡泊或放手豁达,它只是将生命时遇中的本质问题抽离出来,并还原给经历主体选择如何应对以获得不同体验的自由。”
  ——卷下/法则/时间
  “……其中Wabi是直接创生于本土茶道的词汇,在冈仓天心以英文写作的《茶之书》中将其表达为imperfect(不完美),而这个释义显然是不能让东方读者得以满足的。对Wabi的理解很难找到一个与其约等的词汇或一个相当的定义。若我们从反向的角度理解Wabi之理想的话,那么与之相斥的概念包括:空间上的趋满、时间上的永恒、色彩上的繁丽、线面上的流畅、体积上的饱满、质感上的油滑、光线上的明耀、听觉上的喧张、韧度上的强势、物质上的富足、规界上的无度、程度上的极致、轨迹上的圆满、印象上的震撼、分布上的均衡、技巧上的熟稔、选择上的从众……等等。反之,一切相关于拙、涩、枯、暗、萎、慎、节、瘦、朴、贫、朽、野……等意趣更趋近于Wabi之诉求。”
  ——卷下/传播/日本茶道
  ……

前言/序言

  朱青生
  《中国茶书》是又一部《茶经》。上一部出自唐朝,作者陆羽,距今已逾千年。
  当今世上茶书极多,少有用上下两编五万言,说尽与茶相关事,以至一卷在手,诸事皆知。此类图书,陆羽创其始,相隔很多年,终于读到了这一部。
  在这部茶书中,卷上说茶叶的来源与性质。对每种名茶,辨析其渊源,对比区别,直逼根本,旁及相关衍生,每遇关键处,都从亲尝亲历的切身体会中落笔。茶叶本是轻物,较量起来也有制敌克胜的当下判别,所以可视此卷为实战之秘诀。卷下说饮茶的文化与影响,涉及与茶相关的文物、仪礼、传说、诗词、书画、思维、想象、品味以及不可言说之余韵。
  茶排于日用五事之末,平常消饮解渴,朝夕相处,遍及百姓之家,本无关于兴衰。然而日常之中,茶却被各式饮料取代。新型饮料或惑于流行,或泊自海外,或基于知识,当代饮食已不再以茶独尊。风雅一群多以咖啡酒吧为念,其中或有茶,只做配角,多由西方茶之概念得来,所谓茶,也就是以水泡进任何一物所得之饮料也,此乃西化之后果也;年轻一代倍受现代快餐之影响,时间所迫,简食相逼,狼吞虎咽,所谓茶,也不过是迅速助以吞咽饭食之津唾,此乃现代化之必然也。饮茶之事,已成须着意为之的传统文化,平常却又不平常也。
  茶由中国而流布世界,然而关于茶的文化未必全在中国。日本茶道借茶以调节人心,寄托禅意,由茶起而不仅限于茶,虽源于中土,却在庭园孤松之下、明月清风之间,与回味开掘相依,把茶道带上超绝的道路。目前中国的茶道在文化革命的扫荡之下已经辙乱印浅,失之久已,如今处处恢复的所谓茶道,多由日本回传而来,加以书本记载之典故,反复无非几句俗语,如“关公巡城”“诸葛点兵”,无聊之极。模仿痕迹处处显现,却又道貌岸然、故作清高,所谓茶道不过是表演与生意之道而已。虽有沉潜博大之士,一意复兴茶道,然偌大之中国无一处茶室可与江山风雨相侔,更惶涉及词心。这部茶书以中国茶汤本质的朴实深入来对应日本茶道的宽泛,说到沉痛处,也只能回忆往日之辉煌:“中国人手中那杯持捧了千年的茶,正是因为经历了长久苦难的沉淀,才于芬芳中愈得唐时的浪漫,宋时的仪礼,明时的精简”。千年的中国茶道,未必只重茶汤,其与天道、人心之间的若即若离,仪式之隆重,方法之精致,虽一时难以恢复,如能追溯日本茶道之中国本源,参以英国茶习、以及天下饮仪,出入增减,必能重建规矩。我以为,茶正在经历现代转换,希望藉此化出滋润天下、洗漱人心的芳流。
  茶之兴衰所系,于今尤烈。皆为历史与文化的境遇,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茶之境况,国之境况也。近年中国初显崛起之势,万象更新,百废待兴,唯茶一事,更为风发。然而拜物风气,必先在茶与酒,茶之为物质,真可谓奢靡飘荡,尽把一个浮华世界冲泡得浓沫乱卷,异香飞扬,犹如当下人间,所有攀比、宣扬,皆着落于物事本身,或矫情于珍贵,或标榜于等级,一种俗气,弥盖万千,坐拥聚饮,常为私心之交易;几片茶叶竟可冲抵农家一生心血。当此之时,茶之兴,亦不能不心哀也。
  家霖随我读书,毕业之时另以一部茶书示我。为之作序之时,我更想带他回我故乡。故乡有“天下第一泉”,可作成茶汤之极致。“天下第一泉”本来并不是一泓普通的泉水,而是淹没在大江缓流之中,下有泉水涌出,上有江水流过。品茶者以为无水不成茶,长江万里,江头水太急则烈,江尾水太缓则拙。水汲于井则过静而沉,出于泉则过轻而玄,舀于江海则荡,吸于山渊则滞,必于此江水覆盖之下,山石耸越,邻近金山寺,山上古刹,曾是梁武建成水陆道场,祈祷天下苍生平安之梵呗钟声伴随汩汩不断流出,受其托付,何种茶叶不能广流千古?我虽生于此泉近旁,然而半身漂泊,竟从来无缘一尝第一泉水。江流变更,一泉早已在岸上,在泉上如今重筑芙蓉楼,以应洛阳亲友相问,奉作“一片冰心”。通读茶书之时,心中试问,何可与家霖同藉天下一泉之水,得一壶茶,方可推敲书中的种种风流,配合此书意味,天下流行?然而如今家在千里之外,泉在梦中,唯有此书。乱用书中黄山谷诗意,略一改之,似可谓:“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对影疑似归来。口不能言,心下却在,亲近。”
  茶之生长于中国,乃出于天地之际会。茶之制作完功于中国,乃出于人民性格和生活之必需。茶之精微广大成其为文化于中国,乃与中国文化相始终。茶文化之现代化,虽可以回顾已有茶之成就,更应让人们在饮茶中竭尽创造,使得饮茶成为人们脱离传统规范、走向自身自觉的一种“无有的存在”。一杯茶,何必非有茶?会当茶香杳绕,茶汤安然,茶味荡涤,茶意翻飞,天地之心会在水中凝聚而归于沉寂,再化作无垠,直接波涛万顷,汪洋恣肆,剔透洞穿之后,毕竟,洗尽滋味,犹留得只是一瓢白水。


溪畔撷芳: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意境探微 作者:林泉 著 出版社:文瀚学社 ISBN:978-7-80658-123-4 --- 内容提要 《溪畔撷芳: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意境探微》并非一部关于茶饮或茶史的专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髓的学术力作。本书集结了作者林泉数十年对江南私家园林、皇家苑囿以及文人山水园的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成果,旨在揭示中国园林如何超越单纯的建筑学范畴,成为“可居、可游、可观、可思”的物化哲学空间。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六大部分,从理论溯源到实例解析,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古典园林认知框架。内容涵盖了园林选址的“风水”考量、布局中的“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造园手法、核心美学原则“天人合一”的体现、植物配置的情感寄托,以及不同时代、地域园林风格的演变与差异。 本书侧重于对园林空间叙事性、意境营造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它详细阐述了“借景”、“对景”、“框景”等核心技法如何共同服务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目标。通过对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经典案例的精细解构,读者将领略到中国文人如何将山水画的笔墨趣味、诗词的韵律感融入到可步移、可观赏的立体空间之中,使每一方庭院都成为一卷流动的山水长卷。 ---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部:渊源与基石——古典园林的文化哲学基础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从古代帝王狩猎的“囿苑”到魏晋文人寄托山水情怀的“宅园”,阐明了园林艺术发展背后的思想驱动力。重点探讨了道家(顺应自然、虚静观照)与儒家(礼序、教化)思想对园林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根本性影响。详细解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如何转化为“师法自然”的造园总纲。同时,系统梳理了古代关于园林艺术的理论文献,如《园冶》、《长物志》中的核心观点,为后续的分析奠定理论基调。 第二部:空间之术——造园技法与空间序列的营造 此章聚焦于园林设计的技术层面,但着眼于技术如何服务于审美体验。详述了“一池三山”的宇宙观在宋代以后的演变,以及“理水”艺术(叠石、理水)在假山与水景中的精妙运用。重点剖析了“藏”与“露”、“曲”与“直”的辩证关系,即如何通过曲径通幽、漏窗借景等手法,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空间产生无限的联想。探讨了“虚实相生”的园林处理手法,例如通过空旷的水面与密实的建筑群形成对比,达到意境上的平衡。 第三部:意境之美——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物化 这是本书最具文学色彩的部分。作者认为,中国园林的核心价值在于“意境”,即有形的景物所唤起的无形的情感和诗意。本章细致分析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建筑命名、楹联匾额以及植物的选择(如松、竹、梅的象征意义)来传达特定的文化主题,例如“高洁”、“淡泊”或“雄浑”。深入解读了园林中“框景”的运用,如何将一幅静止的画作转化为可进入的“活的风景画”。探讨了中国园林中“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即景观与游者心境的互动。 第四部:地域风格的辨识与流变——从私家到皇家 本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勾勒出中国园林在不同地域和功能下的风格差异。重点对比了精致内敛、重叠山水的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与宏大开阔、注重礼制秩序的北方皇家园林(以京畿苑囿为代表)。此外,还探讨了岭南园林的通风、防潮的地域适应性特征,以及文人园林(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在主题表达上的高度个性化倾向。分析了清代园林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吸收了西方的透视和借用概念(如圆明园的西洋楼)。 第五部:时间的维度——园林中的物候与生命力 区别于静态的建筑分析,本章着眼于时间在园林中的流动性。探讨了园林设计如何考虑四季的更迭和日夜的变化,使园林具有“生命感”。例如,不同季节应重点欣赏的植物、不同时辰的采光对空间氛围的影响,以及雨雪天气下园林景色的别样韵味。分析了苔藓、流水等元素如何体现岁月的痕迹,赋予园林以“历史的厚度”。 第六部:当代启示录——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当代。作者强调,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并非过时的旧制,而是可以指导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宝贵财富。探讨了如何将古典园林中对“尺度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流动的空间序列”的理解,应用于现代公园、社区景观乃至室内设计中,以对抗现代都市的扁平化和工具理性。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古典园林艺术爱好者、建筑学与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山水意境与空间哲学的读者。阅读本书,无需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但需要一颗愿意沉浸于传统美学细微之处的心。它提供了一把钥匙,引领读者步入中国文化中那片“可居、可游”的诗意山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茶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茶的权威读物,而《中国茶书(第2版)》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越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茶叶的名称和基本信息,而是深入探讨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化学成分,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最终品质和口感。书中对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如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各自的加工流程和风味特征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析,用词专业却又不失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茶叶审评”的部分,它教授了如何从干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多个维度来评价一款茶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评分标准和参考依据。这对于我这样追求极致品饮体验的茶客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此外,书中还对中国茶的一些重要产区,如福建、云南、浙江、安徽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不同产区独特的地质、气候和人文因素如何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茶叶。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专业、最有价值的茶叶类书籍之一,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许多空白,让我对茶叶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老实说,我对茶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随便喝喝”的层面,直到偶然翻阅了这本《中国茶书(第2版)》。初读时,我被其丰富的知识体系所震撼,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将中国茶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品鉴技巧,娓娓道来,如同一位老友在分享他的挚爱。从古代文人雅士的饮茶情趣,到现代茶艺的规范与发展,再到不同地域的特色茶种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与中国文化”的论述,深刻地理解了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修身养性、交友会客、寄情山水的一种载体。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茶叶品种,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地域风情和人文历史,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读物,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中国茶书(第2版)》的入手,源于我那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然而,我从未想过,这本厚重的书竟然能带给我如此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历史、地理、哲学乃至美学的窗户。书中对中国茶叶的起源、演变、传播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茶的器具”的介绍,那些精美的紫砂壶、青瓷碗,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匠人的心血。书中对这些器具的材质、工艺、美学风格的阐述,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茶与诗词、绘画、音乐、宗教等艺术形式的交融,让我惊叹于茶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种心灵的滋养。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茶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我对“喝茶”的认知。在我看来,喝茶一直是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随手抓起一把茶叶,用热水冲泡即可。然而,《中国茶书(第2版)》却让我看到了茶背后蕴含的无穷魅力和深邃文化。书中对于不同茶类的冲泡水温、茶具选择、冲泡时间等细节都有着极为严谨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要泡出一杯好茶,需要掌握如此多的讲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茶与养生”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茶叶的药理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茶饮,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的饮茶习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茶的趣闻轶事和历史典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历那些文人墨客围炉品茗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品”一杯茶,而不仅仅是“喝”。它引导我去感受茶的香气是如何在杯中舒展,去体会茶汤在舌尖上跳跃的层次感,去分辨茶的回甘是如何在喉咙间久久不散。这种全新的品饮体验,让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雅致和情趣。

评分

这本《中国茶书(第2版)》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翻上几页。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润而厚重的质感,仿佛能闻到纸张中沉淀的淡淡茶香。书中的插图更是令人惊艳,那些描绘茶山景致、采摘过程、茶具细节的画作,色彩柔和,构图精巧,每一幅都像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让人沉醉其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茶类分类的章节,文字描述生动形象,配合着细致的插图,即使是对茶叶了解不深的新手,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以及黑茶各自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书中对每种茶的冲泡方法、口感风味、适宜搭配的茶点都有详尽的介绍,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师在我耳边细语,循循善诱。我迫不及待地按照书中的指导,尝试了书中推荐的几种冲泡方法,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真的泡出了比以往更细腻、更醇厚的茶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细微美好,如何用一杯茶的时间,与自己、与世界对话。

评分

看装帧还以为收了个半成品。书的内容一般,很多比喻完全没法理解

评分

了解茶道,感悟人生

评分

比想象的小一点,不过质量很满意

评分

书有点小贵,其他还不错。

评分

一股化学味 稍微弄脏了

评分

通俗易懂,线装本的造型感觉不错。

评分

发货快,包装完好,正版图书。

评分

正品,好!印刷好!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