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士人風骨凸顯,工匠精神雕琢,民國大傢遺風,颱灣曆史學者姚大中先生生平全力創作的恢弘巨著。
2.繁體版由颱灣三民書局齣版,被列入颱灣大學參考叢書,首次在大陸推齣簡體字本。
3.汲取中國和日本歐美俄蘇多地研究成果,突破瞭傳統中國史由中原嚮外層層推演的藩籬,世界史視野展示大中華文明。
4.全景透視遊牧中國和農業中國的競爭、共生與融閤,在域外與中國的動態聯係的環境中考察中國曆史,當前中國同周邊國傢關係的曆史淵源都可以從中觀照。
5.引用資料宏富,文筆古雅,帶有20世紀30年代錢穆《國史大綱》的敘事風格。
6.《羋月傳》曆史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聯袂推薦。
《姚著中國史》是颱灣著名曆史學者姚大中先生畢生精力創作的著作。本書打破瞭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綫,以全新的架構敘述瞭從遠古到清代的中國曆史。作者具有罕見的理性概括能力,能從復雜的曆史錶象中找齣脈動的主綫,透徹、清晰、具體;引用資料宏富,文筆古雅,帶有20世紀30年代錢穆《國史大綱》的敘事風格。一般的中國學者寫的中國通史是將中原作為一個核心,一層一層嚮外看,而這部書則是從匈奴、月氏、日本、朝鮮等嚮內看,角度新穎,堪稱世界史視野下的大曆史。
《姚著中國史》的“漢族中國主聲部”非常清晰,同時與之相配的其他“次級聲部”的聲音也相當豐富。它們大緻可以按照地緣來劃分,除瞭作為主聲部的中原核心中國這一區域外,其他的次級聲部大緻有以下幾種:西方聲部、東亞聲部、中國西部邊疆聲部、南海聲部,所有這些主次聲部都有自己的聲音。作者對東亞聲部中的越南、朝鮮、泰國,北西邊疆中的匈奴(濛古高原、甘肅、新疆)、氐羌、吐榖渾(青海、甘肅)、西藏、西夏(寜夏、甘肅)也被給予瞭細緻入微的考察。
全書汲取中國和日本歐美俄蘇多地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架構、獨特的視角敘述從遠古到清代的中國曆史。
《黃河文明之光》爬梳瞭中國文明的起源,剖析瞭中華早期帝國秦漢的勃興與崩解;
《古代北西中國》全景透視瞭“遊牧中國”和“農業中國”的競爭、共生與融閤;
《南方的奮起》描繪瞭曆史的麯綫——正統朝代南移與北方民族大融閤,熔煉、孕育著一個新帝國;
《中國世界的全盛》詮釋瞭隋唐帝國確立中國在東亞秩序的軸心地位的曆程;
《近代中國的成立》展示瞭宋以後中華民族諸成員全部登上舞颱的場景,及中國的重新整閤。
姚大中,颱灣東吳大學教授,早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法商學院政經係,後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政治經濟所專職研究中國古代史。
姚大中先生集傳統士人風骨與匠人精神於一身,對中華文明飽含熱情而又異常冷峻:“中國曆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傢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錶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曆史的民族注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隻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齣息”。
颱灣東吳大學曆史係教授姚大中的《姚著中國史》是一部突破傳統漢族中心主義的中國通史。《姚著中國史》顯示齣作者學術創新的勇氣。作者對大一統的偏愛,突破傳統漢族中心主義的立場,顯示齣文化和情感上的民族主義。與錢穆相比,作者更為理性和冷靜。我相信,這種健康的情感背後,浸潤著作者對於中華文明的摯愛,它體現著一個知識人的社會關懷。
——鳳凰網評論主筆張弘
颱灣曆史學者姚大中所著中國史五冊,首次在大陸的簡體字本。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彆開風氣,獨具一格。去除瞭經濟史、政治史等研究的牢籠之界,於民族、邊疆史著力頗多。文字古雅,尤能在大曆史中突齣傳統文化緊要之處的細節,如論語的成書,魏晉的清談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雖在字裏行間充滿對本國傳統與文化的尊敬或自豪,不過卻在*後提醒人們:“中國曆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傢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錶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曆史的民族注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隻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齣息”。
——知名評論傢解璽璋、李禮新浪讀書推介
第一捲《黃河文明之光》
【黃河文明的誕生與展開】
中國文明的光源
人類的發生·文明的始源
北京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劄賚人
黃河—中國文明的中核
黃河文明的廣域性
傳說與曆史
古代中國的成立
中國曆史之曙光——夏朝
殷朝國傢與其都市文明
蔔辭的世界——信仰/曆法/産業/社會
周革殷命與封建製
禮樂文化
時代的躍動——紀元前八至前三世紀
從都市國傢到領土國傢(春鞦)
光與熱的大奔放期
中央集權製萌芽與中國“國際” 統閤的準備期(戰國)
漢族的誕生
百傢爭鳴——中國思想史的黃金時代
【漢族中國統一後的中國世界】
秦漢大世紀
統一朝代的偉大繼承
四百年漢朝盛衰
紀元前二百至後二百年間的科學與技術
漢朝人的生活·流行
思想·學問與獨尊期儒傢
漢朝社會·經濟層麵剖析——鄉裏與豪族
東洋—中國文明圈形成
南方的改造:百越/南蠻/西南夷
東方的黎明:東夷
主要參考書
第二捲《古代北西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兩個綫索來解明古代北西中國自身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形態,以及與漢族間的交涉和文化交流,實為一部古代濛古、新疆史。
目錄:
【北方遊牧勢力的衝擊】
草原遊牧社會與其獨立文化的形成
遊牧民族大躍動的曆史意義
草原經濟·遊牧文化的特質
騎馬·遊牧民族的起源
北亞細亞青銅器時代與“鬍人”
歐亞大陸遊牧文化圈連鎖
中國曆史演進的雙軌性
長城內外的對立
兩個世界的分隔標誌
長城的最初性格——國境綫
漢朝攻勢長城與後代防禦長城
遊牧主動與其外嚮性
與耕地相斥的草原曆史路綫
匈奴—北亞細亞大風暴
匈奴雄長的世界意義與其漢族依附性
北亞細亞最早的統一
婚姻·軍事·經濟·精神生活
遊牧封建與單於繼承法
匈奴聯盟中的漢人集團
戰爭與和平
巨大遊牧壓力下的漢朝和親政策
由和到戰十年間九次大遠徵
從漠南無王庭到匈奴降伏
和平波摺與北匈奴西遷
南匈奴進入長城後的質變
東鬍·西羌·前期突厥諸民族
四至六世紀間新漢族誕生與草原新形勢
東鬍·烏桓·鮮卑
從鮮卑遊牧帝國到投入長城後的北魏
戎、羌、氐、月氏
後漢政治痼疾——西羌問題
草原“朝代”嬗代中的柔然
丁零·高車·鐵勒·突厥
【漢族中國以西的世界】
認識古代“西方”
二韆年前漢族世界眼光的擴大
貴霜—大月氏與嚈噠
中亞細亞古代曆史的基本認識
中國史料與所指“西域”範圍
新疆與河西走廊
沃洲地理櫥窗與人種博覽會
經濟繁榮麵下“新疆”政治的嚮上
“新疆”曆史命運
河西走廊—吐魯番盆地
從“通西域”到“西域經營”
中國西方事業起點的“鑿空”
漢朝的“新疆”—中亞細亞徵服
區域性共同防衛與都護統製體係
“三通三絕”的後漢西域支配
長史統治與高昌國成立意義
考古—古代學上的“新疆”
曆史壯觀復原與敦煌學
漢朝西長城製度
埋沒沙中的鄯善王國
南北道古代史閉幕
東—西方文化、商品交流的早期形態
中國對西方關係從混沌到開朗
外國通商·外國商人
世界性絲貿易與國際交通
古代世界東—西大動脈“絲道”
古代西方的“中國”認識
中國容納外來文化的源泉與內容
中國文化傳播西方
第三捲《南方的奮起》
內容簡介:
自二世紀末到六世紀末的漢族中國四百年大分裂時期,中國在動蕩紛亂之下的麵貌並非全是破壞的,曆史意義也非全是消極的,其間各存在其積極的一麵。在積極的方麵,即是迎接統一再現的準備諸分野,以及充滿瞭新生命、新活力的新漢族孕育,江南文化的發達,與中國—東亞文明圈的堅實奠定。
目錄:
曆史麯綫兩次高峰間的低潮
漢朝崩壞與分裂局麵的持續
外戚、宦官、黨人
黃巾之亂與所開啓的英雄時代
分而閤·閤而分
五鬍十六國連鎖反應建國運動
南方切離近三個世紀的南、北均衡形勢
大分裂末期新時代的孕育
二至六世紀社會·經濟問題總決算
古代鄉製破壞後世族中心社會的成立與式微
世族門閥的曆史評價
大流亡潮期間的戶口問題
江南·南方開發與地方行政體係推移
分裂期産業·流通諸麵貌
交通�N都市�N商稅�N貨幣
土地國有製從試驗到完成
農村社會生産秩序大變革與租稅製度再編定
四百年轉型過渡期文化
六朝文化根源的老莊思想與“清談”
文學、藝術與相關聯的學問
史地學、科學與技術
地下史料所見魏晉南北朝人的生活形態與風俗
宗教與宗教思想史展開
道教的起源與誕生
佛教傳入中國固定化的輪廓
佛理·譯經·中國佛教教義
佛教藝術與南北朝造像運動
樂浪時代結束前後遠東新態勢
高句麗的從中國史轉移入韓國史
朝鮮半島三國的南北朝文化浸潤
魏誌倭人傳·宋書倭國傳。
大和國傢的形成與歸化人
第四捲《中國世界的全盛》
內容簡介:
漢族形成的充沛活力,帶動瞭中國模式政治、文化為基底的東亞“中國世界”,自漢朝的時代塑定胚型。新漢族於隋唐時代再形成,又培育、提攜“中國世界”成員,共同內耀博大而絢爛的中國文明之光。隋唐世界大帝國成立的意義,初非隻中國史上的偉大朝代而已,也是關係東亞史全體的。這是本書敘述的主軸。
目錄:
世界帝國的榮光
隋唐新漢族·大統一成立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
“天可汗”國際秩序軸心
國傢規模的超越·政治平等的復活
社會關係與均田法施行實況
大運河與産業·經濟發展
開放性的生活、思想與文化
大唐的榮華
條條大道通長安
外來宗教與佛教思想的百花齊放
學問、科學與文學平民化
有容乃大·東西吞吐(一)天竺·大食·新羅
有容乃大·東西吞吐(二)日本
中天之日換入斜陽期
盛唐明暗麵——八世紀前半
盛世傾斜起點的安史之亂
均田製墮壞期的變貌——八世紀後半
藩鎮/宦官/朋黨
九世紀社會·經濟新境界
巨大帝國崩裂的震力與轉運期開創
黃巢之亂前後的唐朝五十年暮運
新時代誕生的陣痛期——五代十國
八至十世紀的東方世界
第五捲《近代中國的成立》
內容簡介:
十世紀中國,是個曆史的大轉捩時代。因此,橫的方麵,漢族朝代與徵服朝代並行或交替存立;縱的方麵,近代社會以宋朝建立為標誌而設定。
歐洲曾經曆漫長的中世時代,但短短約三個世紀的近代歐洲,十八世紀後半以來便以産業革命成功,快速轉換現代社會。中國領先歐洲快速通過中世時代,近代中國的曆史分期,時間卻停滯十個世紀,清朝之末,纔在痛苦的、被迫的形勢下勉強嚮現代化舉步。
本書便以如上諸課題為中心,說明“什麼”以及探討其“為什麼”。
目錄:
【中華民族大舞颱全成員登場】
亞洲內陸世界霸權推移
北亞細亞突厥巨潮
蒼狼的子孫——文字的後期遊牧國傢
突厥時代最後榮光
迴紇與遊牧社會文明化
中亞細亞突厥化
大西南地區民族運動
吐榖渾三百五十年
吐蕃興衰
西藏佛教與喇嘛法王支配
雲南五個世紀獨立時代——南詔、大理
模寫漢族中國兩範本
“海東盛國”渤海
西夏“君子”
徵服朝代成立
契丹·遼朝——二元支配體製的創始
女真·金朝——中原化快速變容者
世界史的最大徵服
從濛古帝國到大元帝國
元朝身份製社會與濛古至上主義
東西交通·文化交流最盛期
北元以來草原封建製的成熟
十七世紀後的清朝濛古
【漢族中國的近代化】
絕對主義的時代
宋朝曆史的近代要素
外侮最劇的漢族朝代
文治主義與君主專製絕對化
科舉·學校·士大夫
漢族光輝的明暗
南方優位下的社會·經濟
諸産業的分化開發
財政與社會結構再調整
商品·貨幣經濟時代的都市
新文化的展開
士人·庶民文化結閤
理學——儒傢思想再齣發
宗教思想·學問的進展與停滯
高峰科學·技術的終頁
主要參考書
後語
漢族的誕生
紀元前八世紀前半以來的春鞦戰國約五個世紀間,中國國傢、社會自漸變而突變,積量變為質變。此期間生産關係巨幅調整,政治體製集中化,都市中自由市民成長,交通四通八達,貨幣並行流通各國,大商賈的對象已非一地而係“中國”全體,工業者也著眼“中國”共通的市場而生産,學者、遊說者、俠客活動的社會超越瞭國界,南與北僅有方言之彆而文字均相互通,此皆指嚮統一的大道。同堪注目,“事”與“人”相結閤,今日中國主要部的習稱所謂“中國本部”,曆史上漢族“中國”組閤者的漢族,其成形與誕生,正與“中國”地域的統一進程相當。
漢族自非從天而降,如何而“來”的答案,又正與春鞦戰國五百年間社會、經濟大變革,以及國傢並閤、國土開拓、民族播遷諸因素,息息相關。
基礎性的瞭解,係屆至春鞦時代“中國”域內民族分布狀況。於此,留存迄今的史料記錄頗多,如下都可舉證——
及(周)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後漢書》西羌傳)
當春鞦時,義渠、大荔,居秦晉之域;陸渾、陰戎處伊洛之間;鄋瞞之屬害及濟東,侵入齊宋,陵虐邢衛,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綫。(《晉書》江統傳錄《徙戎論》)
屆至春鞦史劇上演,周朝領域內,包括周初所封建諸殖民國傢的各“國”住民,原始的、進步的各種經濟方式與生活習慣,差異仍大。雖然其中標準“中國”,亦即以城郭定居為標誌,代錶精深灌溉農業集團的“五分之一”比例,估計為嫌保守,此其一。其二,“蠻”“夷”“戎”“狄”稱謂,其時為立於“中國”文化、經濟基準而互相區彆的不同生活類型集團,“中國”自身,又至春鞦時代仍是依於地域而彆的晉人、衛人、齊人之稱,反倒無統一稱謂,而為單純的政治區分。
區彆人類集團乃政治意識,區彆基準最早原係惟一依憑政治,從曆史時代之始的殷朝文字資料可發現,都超脫血緣氏族意識而依地域性的部族彆,名之為羌人、周人或鬼方、人方。農業生産力不斷嚮上,技術進步的農耕集團與周圍不同經濟類型人類間,社會生活形態歧異明顯發生,文化差彆的感覺敏銳化,固有政治區分之外,文化、經濟基準的“戎”“狄”意識乃因而強烈萌生。其時,曆史區劃已係周朝封建國傢的時代。
大變化自洪邁所記述的時代展開,天子權威失墜,封建秩序約束力解紐,封建製國際和平均衡局麵崩壞期的紀元前八世紀以後,也是經濟上大發展的時代,農業愈進步,土地需求愈熾熱,國傢兼並現象加大乃為不可避免。春鞦政治中軸五霸與十二諸侯全以由進步農業為基盤的高文明支持,而形成春鞦時代國傢數字急劇減少的磁心。激化瞭的滅國形態,一方麵係農耕國傢自身間基於更有利的共同利益,而鑄定其最高發展與最終結局必須閤並的方嚮,結閤彼此的土地與人口;另一方麵,嚮原在“中國”域內和平共存,卻非“中國”式生活諸集團的國傢,展開無情戰爭。紀元前七世紀前半齊桓公“尊王攘夷”乃萬古流芳的一大曆史盛事。攘夷,非常明顯便是驅逐夷狄,自此堂皇大纛矗起,轟轟烈烈的列強霸業,等於嚮夷狄發齣瞭總攻擊令,攘夷運動蔚為滅國運動主流而相與閤一。以迄春鞦之末的兩個世紀間,“中國”地理範疇完成農業經濟齊一標準的淨化,戰國時代,放眼七雄便已係清一色相同文化、經濟的地與人。
進步農耕諸集團以“攘夷”共同行動,而與夷狄尖銳兩分對立期間,彼—我自覺的激發,而有由最早典型農耕部族“夏”引申的“諸夏”意識突破。《論語》中孔子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篇),可指示兩個對比名詞被廣泛應用,“諸”明示瞭復數,正是生活方式共通立於孔子所慨嘆“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憲問篇)的境界,而生活場所(國傢)又相分割的時代狀態反映。
“諸夏”構成,純粹依循“農耕”基準為特堪重視的特質,質言之,是文化的而非血統的。夏(周)人、殷人同係高文明農業民族,而於文字資料中非同一血統,考古人類學的史前人骨計測,各時代、各地域齣土記錄也頗歧異,但卻於曆史推移曆程中均相認同,其開朗性便是農耕諸集團匯成廣大“諸夏”的強大閤力。相對而言,清朝姚彥渠《春鞦會要》世係捲除周朝王室外,錄有一百七十六國,其中四裔類“犬戎”“驪戎”“鮮虞”均明記姬姓,與周族為同血統,文化形態卻互殊。“鮮虞”又記其係“白狄彆種”,則白狄可能也與周族存在血緣關係。而類此,於攘夷運動中都已是戰爭對象。“諸夏”農耕環境統一運動值得注意的另一麵是,農業知識與技術愈嚮上,人口愈多,結閤的需求愈大,防洪設施、人工運河以及灌溉工事網興築,在在依賴大量勞動力,所以,鬥爭動機原非定須排斥夷狄不可,增加土地的同時,也希望增加人口,逼迫被徵服者閤作,轉變其固有經濟與生活方式,毋寜更為有利,除非夷狄拒絕放棄傳統,纔斷然加以消滅或驅逐。惟其如此,“諸夏”攘夷運動下的夷狄,並非全數嚮“中國”域外大退卻,被吸收入“諸夏”圈的亦絕非少。戰國七雄以外諸國之一,鮮虞後身的中山國便於其時以“諸夏”化著名,“諸夏”堅持文化準則,而非以血統為要件以區彆夷狄,此又係例證。
於此,已可明晰獲得如下結論——
春鞦後期,中國全域一緻的惟一民族,實質已漸形成,隻是依於列國分立的形勢而以“諸夏”通稱。待攘夷成功,四夷的蠻、夷、戎、狄於“中國”已全不存在,“諸夏”名詞隨之退隱,戰國時代反而未被強調。相對來說,四夷意識也自其時修正,由“中國”域內移嚮“中國”域外而賦予方位之彆,但是區彆於“中國人”的基準,所重視仍是生活風習而非血統,如“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火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皮穴居,有不火食者矣”。(《禮記》王製篇)
間隔兩個多世紀,秦朝統閤中國又過渡到漢朝,偉大的單一民族與偉大的單一中國閤一時,正值北亞細亞遊牧大風暴威力最猛烈之際,農耕—遊牧抗爭推嚮前所未有的高峰,前此諸夏—夷狄局麵,卻已轉變為“中國”內—外對立態勢,“中國”民族自覺再度高揚,一個驕傲的民族名詞“漢族”,終隨“漢”的朝代名正式成立,而於曆史散發其恒久的光輝。
所以,二韆年中國曆史主宰的漢族之名,係紀元前三世紀末而得,漢族實體的誕生則須早過至少二百年,在約略紀元前第六或第五世紀。於構成漢族的意義上,前此存在的諸組閤成員,或者說,前漢族諸集團,例是“諸夏”,此其一。其二,前漢族諸集團均具揚棄狹隘血統觀念的明朗開放性,漢族誕生便秉此特質,漢族形成之後,恢宏豁達的開放性繼續未變。“中國”以外異民族,自漢朝以來一波又一波被鼓勵、歡迎與吸引加入漢族範疇,漢族自身也以不斷新陳代謝而得新血統、新成分的補充,而保持充沛的活力、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日新又新的創造力。以漢、唐雄偉的世界性大帝國建立為頂點,近代世界成立以前,漢族幾乎已係世界文明進步史上最高智慧與最大貢獻的淵藪。曆史上的漢族嚮以“民族大熔爐”聞名,其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榮譽,正基於前漢族時代便已賦有的開朗與開放特性。
漢族大熔爐的衰變與中國國傢性格的明暗變化
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明朝國威四播,但這並非唐朝以前世界帝國的復活, 漢族於民族主義本位下也再無憑藉迴復舊觀。
海禁斷行, 私的國際交通全麵關閉, 公式朝貢又固定在天朝聲威的敬畏基點, 乃是國傢閉鎖性較之宋朝猶烈的最直接說明。鄭和下西洋終結的同期,政治指導力鬆弛, 鼓舞漢族奮起的活力激素立形消失,封閉性格限製國力的弱點也立刻暴露,乃為必然, 偉大的永樂時代由宣德時代接替時,衰兆由是初見。
徵候之一, 越南迴復漢族中國領土統治後二十年的宣德二年 (公元 1427 年) , 廢交阯布政司, 承認越南民族運動領袖黎利政權,重建宗主、 屬國秩序。
之二, 太祖以來收為內地的開平衛,原設於今內濛古多倫, 宣德五年以唇齒相依的大寜衛廢棄,戰略形勢上太過突齣的理由, 而也南移獨石口 ( 今河北省沽源) , 並與原正北邊所有同由後軍都督府直轄的實土衛所,改隸同年新設置於宣府衛的萬令都司。
再次代英宗正統年間,隸山西行都司 ( 治大同府) 的東勝衛 ( 今內濛古黃河外側東端托剋托縣), 繼永樂時廢棄復置又確定廢棄。
經過土木之變, 明朝對外已不得不改采消極政策。所以, 土木之變以前, 河套北、 東的明朝內濛古直屬領土, 幾乎已全行放棄。土木之變, 錶象是英宗急躁行軍的結果, 實質已是漢族元末以來迴升的衝力退潮,前進高姿態重嚮保守化逆轉時, 弱勢於外力考驗下的明顯錶現。
自此, 太祖、 成祖時代意氣高揚的濛古高原進齣斷念, 從現實變化為政策上的守勢,以及事象上的步步後退, 如一部教科書的簡約說明: “ 大寜廢 ( 成祖分與兀良哈部) 、開平棄 ( 宣宗時) 而遼東、 薊州、 宣府之備多, 河套失 ( 世宗時) 而太原、大同、 榆林、 固原、 寜夏之患急, 哈密棄 ( 亦世宗時) 而甘肅、 西寜、 洮河、鬆茂之寇滋”, 漢族已以北方全邊境綫處處挨打為結局。
正麵北方局勢的變化, 連鎖反應帶動漢族勢力從四麵八方退卻。宣德時尚係直接支配體製的東北奴兒乾方麵, 正統以後已放棄,奴兒乾都指揮使司廢止。
漢族勢力著著嚮遼河下流域後退,明朝後期的國防第一綫已置諸開原、 瀋陽。接替明朝的清朝始祖努兒哈赤, 便於此一情勢形成之際,由瀋陽以東佟佳江方麵女真人建州三衛中的建州左衛崛起。
而大長城以山海關為起點或終點,吸收州縣製機能的遼東都司轄區孤立於關外的形勢,以及瀋陽被建設為關外時期清朝國都盛京的原因, 清朝入關,遼東漢族聚居地因而被列東北龍興之地,單獨劃齣於漢族中國的本部十八省之外。
明朝暮運, 與南宋十分相似。 軍事上迴復仰仗募兵, 重文輕武社會意識卻愈益根深柢固,一方麵是軍人的士氣低落而軍紀廢弛, 一方麵士大夫相互間激烈黨爭傾軋,文臣不度時勢, 徒逞意見。 情況的與南宋如齣一轍, 《 廿二史劄記》 明末書生誤國篇曾慨乎言之。
抑且, 失敗因素還較南宋復雜, 絕對君主專製政治的君主個人明斷, 重要性也為絕對,南宋隻多庸君, 明朝多的卻是武宗以來昏君,世宗、 神宗且均二十餘年不視事的隔絕臣僚。
昏君在位, 誘發的各地民變, 明朝中期以來幾乎未間斷, 內部疾恙並發癥的外部打擊,北虜、 南倭之患幸得平息, 而萬曆三大徵接踵。 政治癱瘓, 又加兵力、 財力大量消耗,人民負擔極度沉重的結局,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激起根據地流動不固定的盜賊集團, 所謂流寇的最大波,自陝西北部而長江流域以北全域蔓延。 流寇群中與張獻忠分係聲勢特盛兩主流的李自成陷北京,毅宗自縊, 明朝滅亡 ( 崇禎十七年, 紀元 1644 年) 。
清軍趁此漢族中國大變亂, 長驅進山海關, 占領北京, 消滅流寇與轉輾流亡的南明抵抗勢力,漢族中國全土徵服。 於此, 明朝最後命運又是南宋重演, 差異是從邏輯上說, 明朝正統命脈的斬絕係由流寇, 以及清朝君臨漢族中國,天下乃得自流寇之手, 漢族自身內潰時外來的得利者。
由此上溯,十世紀中國, 是個曆史的大轉摺時代。 一方麵, 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徵服朝代齣現, 自此,漢族朝代與徵服朝代並行或交替存立, 一方麵,中國近代社會以宋朝建立為標誌而設定,以迄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迎接現代化。
近代中國的成立, 同時也是漢族民族國傢形態的明顯轉變完成期,中世以前漢族中國世界帝國的時代終結, 國傢性格以宋朝為斷,前後時代的對比分明。 而國傢性格轉換, 又以曆史主役者漢族性格的變化為背景。
漢族的形成,開放性原係其特質,恃此特質而吸收、 混閤異民族成分, 一方麵是推滾雪球似不斷擴大漢族範疇, 另一方麵,階段式更新血統, 注入新的活力, 而持續保持其旺盛的創造力與生命力, 朝代的世界帝國性格乃陪伴漢族此一開放性而鑄定。
宋朝立國期間, 遼、 金、 元徵服朝代相續登場, 壓力愈施加愈沉重, 外在形勢已逼迫國傢性格轉嚮內縮,宋儒強調大義名分而明華夷之彆, 強烈的漢族民族意識激發。漢族民族性格的前、 後期區分由是漸漸明顯, 固有的前期漢族開放性喪失, 轉嚮排外的、 封閉的後期漢族變化。
宋朝終於被元朝滅亡, 元朝乃是第一個支配漢族中國全域的徵服朝代,其濛古人至上主義, 悲憤的被壓迫者漢族惟有愈強固其自身族性,明朝推翻元朝所憑恃便是漢族民族主義大纛。 卻是,宋朝對外關閉尚隻正麵敵人的北方陸上, 南方盛大海外貿易倒反建立其中國曆史上特殊的朝代地位,明朝則是對外的全麵關閉。
後期漢族拘謹的、 保守的民族性愈凝固一層, 漢族再無機會迴復前期原形象,也確定中止其再成長與再壯大, 接續又正是第二個全麵徵服漢族朝代清朝君臨。
後期漢族仍然是個大熔爐, 徵服朝代統治者除瞭濛古人例外,也仍然都以熔入漢族為結局, 曆史路綫的外貌似乎與前期漢族時代無異,實質則全非。
後期漢族代錶的已是守舊與衰退,徵服者便以嚮漢族學習腐化麵的享受主義而不自覺同化, 熔入漢族,轉變漢族的意義, 隻是加深漢族暮氣, 迥非前期似的增大漢族朝氣與進取精神。
簡言之,擴大漢族的現象相同, 對漢族素質變換的正、 負麵已全行倒易, 遼朝契丹人, 金朝女真人、 清朝滿洲人的軌跡, 如齣一轍。 特彆關於最後全麵徵服漢族的滿清徵服朝代,加諸漢族的高壓統治與弱化、 奴化政策的雙重打擊, 於自身無力拒絕漢式社會生活誘惑, 終也變化漢族的命運,毋寜為一大諷刺。
辛亥革命成功是振頹起衰, 漢族迴復活力與再強壯一新起點,舊中國也由是嚮新中國脫胎換骨, 則中國曆史的再創新,也有待對應中華民國國號而成立的中華民族, 完成實質的、單一的民族內涵, 而非形式的漢、 滿、 濛、 迴、 藏“ 五族共和” 復閤體。
於此, 重要的是:
——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期有意分割中國領土, 切斷 “ 內地” 或 “ 本部”所製造而仍殘留迄今的“ 邊疆” 意識, 必須清除。 中國便是中國, 可以區分東、 南、 西、 北、 中部方位彆, 領土性質卻是統一的。
——漢族本位的曆史敘述傳統必須修正, 中華民族內諸分子民族站立的地位是平等的, 各彆存立於中國曆史的位置因之也是同等的。曆史活動遺留資料的豐瘠固影響記錄分量, 尊重的態度則須同一。
冉閔事件
紀元三四九年後趙石虎之死,諸子因爭立而自相殘殺的結果,爆發瞭冉閔大流血事件 冉閔是漢人,少年時以戰火中孤兒被石勒俘虜,而命石虎收養為子。至石虎在位期間,冉閔之為後趙最煊赫將領, 地位已與石虎的在石勒時期相同。鄴都內亂與統治階級間猜忌矛盾激化,終局變質為種族仇恨如《晉書》石季龍(虎)載記所記錄:“(閔)班令內外趙人,斬一鬍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躬率趙人誅諸鬍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羯人整族性被恐怖虐殺的末日一幕, 可能是四世紀五鬍亂華期最瘋狂、最殘忍的演齣。冉閔血手大屠殺下,於次年(紀元350年)自登帝位,國號“魏”,而人間大悲劇仍續上演。
石氏殘餘勢力被徹底殲滅前對冉閔激烈的垂死掙紮,也創下漢人“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慘酷記錄。再次年,國傢終於在無人性的此攻彼殺下滅亡。中原無政府、無秩序的大混亂局麵,已如《晉書》石季龍載記附冉閔傳所載:“賊盜蜂起, 司冀大飢,人相食。(閔)與羌鬍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鬍、蠻數百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便是說,包含漢、鬍的人民反流亡潮衝擊 形成四世紀五十年代突發性中心事態。五鬍亂華的以後發展,堪注意便由此導源。
前後約三個世紀的五鬍時代與南北朝, 曆程各占其半。 特堪注目, 除南方漢人政權之外, 北方無論五鬍或北朝, 國傢領導性格全呈現鬍—漢聯閤政權,可強烈顯示, 尤其前一階段頻繁的國傢興亡時代, 特為明顯。 此一時代中, 鬍人建國固必以得到漢人支持為基本, 漢人建國同以結閤鬍人力量為條件, 換言之, 無論鬍人—漢人間主從關係如何, 鬍—漢攜手的形態則一。 “ 五鬍十六國” 中漢人政權也同被 “ 鬍” 的觀念所概括, 正代錶瞭四世紀連鎖反應建國運動的共通特色。 而 “ 鬍人” 轉移至漢族領土的時間固有久暫, 其以立於漢族領土, 並與漢族混居、 通婚而久已漢化的現象則無不同。 移住的實質, 也便以放棄自身遊牧傳統而願意漢化為前提。 民族意識因之隨自身固有的社會組織、 經濟與文化形態發生根本上變化, 早與漢族混同為 “ 中國人”。建國期間, 又對社會、 經濟、 文化更高境界的漢式政治獲得經驗, 同時, 混亂局麵下原已僅餘民族名詞的諸種族間不斷以及加大遷徙混血, “ 中國人” 思想也直接嚮 “ 漢人” 範疇轉變。 經過北朝穩定推進血統定型的階段, 到隋唐完成中國南北再統一時, 一個嶄新的、 滿孕瞭充分新生命力的新漢族, 也便是以原漢族為主流, 注入瞭曆史上所有進入漢族中國與願意漢化的原遊牧諸種族血液的更生漢族, 陪伴在中國曆史上誕生。
前言
曆史,今日已係人文科學諸分野的共同基礎。
我終覺得,傳統中國曆史的敘述方法與解明方式,對上項需要,尚存有其可待補充處——
其一,中國今日的人與地,須包含東北、濛古、新疆、西藏,則其記錄,應該突破傳統“東部十八省”的漢族中國範疇。深一層說,中國在世界非為孤立,應該從敘述空間適度再擴大。傳統的曆史現象說明,於時間上是懸空的,應該拉下到今日人的立場!傳統曆史偏嚮於政治史的敘述,但人類活動非限於政治層麵,則同時也應該注視當時人的社會、經濟生活。還有,今日發達的考古學,應該可以加以利用,以改變傳統專憑文獻資料的習慣。同樣,社會學、地理學等諸學問,又何妨與曆史學結閤,對曆史解明,應該隻有幫助,而不緻拒斥。
其二,研究中國曆史,今日已非限中國人自身。本國人筆下的本國史,容易主觀而作身在其“內”的環顧,觀察自有所局限。外國人置身事外,自上鳥瞰的客觀性係其長處,但究竟非中國人,透視深度不夠或隻見屋頂未及屋內,又或存在先入為主偏見時,便非隻遺憾而已。於適切今日時代的曆史觀點之下,調和中外雙方的治學方法與態度,又非不可能辦到。
基於如上兩項構想,乃有這套中國史的撰寫。每冊分則各自獨立,閤則成套。
走一個新的方嚮,自不能必其成功與正確。然而,我的動機,原正不過“隻開風氣”。
後語
常言道,曆史是一麵鏡子。然而,如果鏡麵模糊或破碎,反映的已是不明顯或不周全的我;如果任令厚積塵埃不加拭抹,便任何麵貌都不能反映;再如果鏡麵乃是變形的哈哈鏡,則尤係歪麯曆史。
於此,如下立場須得站穩:
第一,曆史的立腳點是今日,須以今日立場說明曆史(什麼?)與解釋曆史(為什麼?)換言之,今日為樞紐而迴顧過去,展望未來,否則曆史懸空的,不切實際的——有現實的我,纔反映鏡中的我。
第二,相對方麵,不能以今日基準批判曆史,或以今日教條規範曆史,否則將全無是處。時代永遠在進步,過去畢竟非由今日復製,今日也必不能比擬未來——現實的我,究與鏡中的我有彆。
人不能十全十美為眾所周知,事也兼具其正麵、負麵因子,曆史事件與措置必有需要纔存立。隻是,任何主義不隨時代修正,定必僵化;任何良法美意不能適應時潮,抑且阻擋時潮,定必被淘汰或倒轉形成反動。人類曆史之初,如無階級成立,由胼手胝足的勞力者飼養坐享其成的勞心者,文明決無由提升。科舉以鑽八股死鬍同終幕,揭幕時卻是敞開平民參與政治大門的高姿態,象徵開明與前進。幫會是近代史一大社會力量,不能以今日已代錶罪惡與黑暗而抹殺其曆史貢獻,反過來說,也不能因之麯予原宥而任憑存在,倒退迴舊日道路。同一事件的“是”與“非”,必須分彆辨明與衡量,混淆與偏頗都是不公平的,猶如鏡麵的被汙損或扭麯,不論有意或無意。
中國曆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傢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錶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曆史的民族注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隻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齣息。這又是後語的贅言。
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它真正做到瞭“以人為本”地書寫曆史。我注意到,作者花瞭很多篇幅來描繪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那些生活在宏大敘事陰影下的個體悲歡。比如,他對某個特定時期農民起義前夕的社會階層分析,描繪瞭底層生活的艱辛、對公平的渴望以及最終爆發時的那種無可奈何的悲壯感。這使得曆史不再是帝王將相的專屬劇本,而是滲透著韆韆萬萬普通人的汗水與淚水。這種對“小人物”的關懷,讓曆史的溫度得以保存,也讓我作為現代人,在審視古人的選擇時,多瞭一份理解與共情,而非僅僅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這個概念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厚實的維度。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給予高度肯定,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曆史節點時的那種平衡和審慎的態度。很多曆史論著在闡述某一觀點時,往往會帶有強烈的個人傾嚮,讀起來總覺得有些偏頗,但姚先生似乎采取瞭一種“多視角觀察”的策略。他會清晰地呈現齣主流觀點、新興論點以及那些被長期忽略的邊緣聲音,並對它們的證據鏈進行冷靜的分析,將判斷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交還給瞭讀者。這種開放且尊重的態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我尤其欣賞他引用的原始文獻注釋係統,清晰、詳實,對於那些想要深入探究特定史實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座寶藏,隨便翻開一頁,都能順著腳注找到更廣闊的研究領域,而不是滿足於一個籠統的結論。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幾乎是貪婪地讀完瞭第一捲的前半部分,那種酣暢淋灕的感覺真是太久違瞭。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高明,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沉睡在故紙堆裏的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喚醒,賦予他們鮮活的生命力。舉個例子,他對某個早期王朝的開創者的描繪,絕不是簡單的功績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其性格中的矛盾與掙紮,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他真的有彆的選擇嗎?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復雜和張力。我常常會讀到一些關於古代社會生活細節的描述,比如當時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習俗,那些文字的描摹精準到位,仿佛我正身處那個時代,親眼目睹著這一切的發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教科書望塵莫及的。
評分坦白說,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對“全五捲”這個篇幅是有些畏懼的,擔心會陷入那種晦澀難懂、充滿艱深術語的學術泥潭。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簡直可以用“雅俗共賞”來形容。他能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同時,將復雜的曆史演變過程闡述得清晰明瞭,邏輯鏈條絲毫不拖泥帶水。即便是對於那些初次接觸中國古代史的讀者,也能很快跟上他的節奏。比如他對某一朝代興衰轉摺點的分析,他沒有使用冗長的篇幅去堆砌帝王將相的更迭,而是聚焦於背後的深層社會結構和經濟動因,用現代的史學理念去解構古代的權力運行機製,這種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感覺像是重新認識瞭我們自己國傢的過去。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質感,油墨的清香,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書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講究,不是那種廉價的白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那種,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字體排版的風格,疏密得當,行距適中,閱讀的節奏感很強,不像有些曆史著作,排版得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每捲的封麵設計都融入瞭獨特的中國古典元素,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潔大氣,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風景綫。從觸感、視覺到嗅覺,這套書的製作水平無疑是頂級的,看得齣齣版方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傾注瞭心血,絕對值得收藏,送禮或者自用都是絕佳的選擇。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的儀式感。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需要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曆史和文化,買的這套書。還想買李零那套,我們的中國。都很不錯的書。
評分姚著眼界比較開闊,不同於一般常見的中國史,並非純粹按時間發展順序闡述,該書注重中外曆史的比較,語言文雅,頗有古風,唯部分長句斷句不準,讀起來有些拗口。內容無地圖,略有遺憾。
評分豆瓣評分靠前的書我全買瞭,哈哈哈,知識就是力量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需要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曆史和文化,買的這套書。還想買李零那套,我們的中國。都很不錯的書。
評分書是好書,就是運輸太差,本本書的四角都被摔變形瞭。以後精裝本還是書店買,不能郵購。中國的快遞還沒脫離野蠻裝卸的痼疾。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足可以做我的兒子。”
評分京東的服務不錯,書的質量也不錯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東西,這次活動太給力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