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开始的哲学思维训练

14岁开始的哲学思维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戴维·伯奇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维训练
  • 青少年
  • 逻辑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自我认知
  • 人生思考
  • 成长
  • 教育
  • 14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0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823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中涉及的经典哲学命题,并不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几乎所有的探究都具有开放性,是不完全的,很多甚至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所持观点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让他们知道所有观点都会受到一再推敲和挑战。

在哲学领域没有专家,也没有人比别人更聪明。哲学是对话,是探究,是实验(用思想做实验),是为了对所讨论的话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遵守的规则只有一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思维清晰、诚实思考、倾听其他观点、勇敢追随有说服力的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中学生设计的哲学讨论,内容涉及西方哲学所探讨的各个方面,采用以故事提出问题的方式。内容涵盖四大部分:世界(它)、自我(我)、社会(我们)和他者(你),已经触碰到一系列经典的哲学命题,对少年读者来说颇具探究性且不失挑战性。

书中所列的练习能够有效训练哲学思维,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导、鼓励思考和辩论。作者鼓励老师们以聆听代替教导,将学生的思想及观点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技巧和建议,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教授哲学的目的并非为了传授技能;教授哲学的重点也不是知识。本书所提倡教育理念的基础并非教学,而是倾听:倾听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或纠正,而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作者简介

戴维?伯奇,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硕士。在接收了公益机构哲学基金会的培训之后,目前在伦敦的小学和中学里教授哲学课程。曾参与《哲学商店》(The Philosophy Shop)一书的编写。


目录

前 言… ……………………………………………………………… 1

序 言… ……………………………………………………………… 3

引 言… ……………………………………………………………… 1

世界:“它”………………………………………………………………11

帝国主义与魔法… ……………………………………………………13

疯癫… ………………………………………………………………16

时间… ………………………………………………………………22

艺术与现实… …………………………………………………………29

信上帝… ………………………………………………………………34

关于邪恶这个问题… …………………………………………………38

邪恶的本质… …………………………………………………………42

怀疑论… ………………………………………………………………45

逻辑… ………………………………………………………………49

无所不知的人类… ……………………………………………………58

事实与观点… …………………………………………………………63

物体与本质… …………………………………………………………66

消失的文字… …………………………………………………………70

关于“新”的思考… …………………………………………………74

自我:“我”………………………………………………………………79

关于隐私… ……………………………………………………………81

灵魂… ………………………………………………………………85

性别… ………………………………………………………………90

自杀… ………………………………………………………………95

理解死亡… ……………………………………………………………99

自由… …………………………………………………………… 105

责任… …………………………………………………………… 110

思考… …………………………………………………………… 114

语言与独创性… …………………………………………………… 118

自控、失控以及真实自我… ……………………………………… 125

身与心,肉与灵… ………………………………………………… 128

信念… …………………………………………………………… 133

情感… …………………………………………………………… 137

欲望………………………………………………………………… 143

社会:“我们”………………………………………………………… 151

尽善尽美… ………………………………………………………… 153

乌托邦… …………………………………………………………… 157

财产… …………………………………………………………… 162

智力… …………………………………………………………… 167

道德与法律… ……………………………………………………… 171

金钱… …………………………………………………………… 175

街头艺术… ………………………………………………………… 179

消费主义… ………………………………………………………… 184

权力… …………………………………………………………… 189

传统与改变… ……………………………………………………… 196

种族… …………………………………………………………… 201

民主与差异… ……………………………………………………… 205

他者:“你”…………………………………………………………… 209

动物… …………………………………………………………… 211

不可为之事… ……………………………………………………… 215

利己主义… ………………………………………………………… 216

说谎… …………………………………………………………… 222

酷刑… …………………………………………………………… 226

了解他人… ………………………………………………………… 230

语言与歧视… ……………………………………………………… 235

自然… …………………………………………………………… 238

诱惑… …………………………………………………………… 242

罪孽… …………………………………………………………… 246

情感与权利… ……………………………………………………… 249

感官… …………………………………………………………… 253

附录一 将课堂交给学生… ………………………………………… 259

附录二 基本逻辑……………………………………………………… 262

附录三 谜题…………………………………………………………… 265


精彩书摘

思 考

真的有寂静这回事吗?——约翰·凯奇(John Cage)

起始问题:什么叫思考?

深入思考题:

v 什么会激发思考?

v 思考是一种选择吗?思考是一种愉悦吗?

v 有没有什么念头是想一下都应该受到惩罚的?

v 你会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思考时所发生的一切?

v 大脑进行思考和手指弹奏钢琴一样吗?

v 思考与做白日梦有区别吗?

v “我正想事情呢”是什么意思?哪些事情会干扰我们进行思考?我们是如何克服干扰的?

v “我会想着你的”,这句话为什么听上去让人很安心?

v 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吗?

v 思想是没有说出口的句子吗?思想是由词语构成的吗?如果不是的话,思想是什么构成的?

v 如果有人不知该如何思考,有可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吗?

请原谅这连珠炮似的发问,你可以将其作为任务问题,不过每个问题只有一分钟的回答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对思考和思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鞭策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哲学思考并不一定总是慢条斯理的)。

几百年前,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他埋头思索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最后终于找到了关于自己存在的基础与根本,那就是人的本质在于头脑,而思考则是存在的根本基础。如果人不思考,则其存在就岌岌可危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思想与我是不可分割的。我是,我在——那是肯定的,但是能在多久呢?只要思考我就存在,因为很有可能我如果完全不思考的话就会完全不复存在了。

任务问题1:我们必须思考才能存在吗?

深入思考题:

v 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吗?

v 如果我们失去了思想,那还有什么关于我们自己的其他东西也失去了呢?

v 如果我们停止思考,我们还会停止做什么别的事情吗?

v 我们有可能是在思考别人的思想吗?你怎么知道你的思想是自己的呢?

v 如果有人能够看到你的思想,他们就能完全了解你吗?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思想吗?

v 我们知道别人在思考吗?我们知道别人存在吗?

v 我们思考的时候需要声音吗?

v 虚构的人物其思想也是虚构的吗?我们的思想是否能够完全体现自我?

v 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思考吗?思考是否也是一种行动?

v 思想来自哪里?

v 头脑里有什么是先于思想存在的?

v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在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存在的?

v 我们的头脑是我们吗?我们住在自己的头脑里吗?

v 笛卡尔说“不复存在”是什么意思?不复存在是件坏事吗?

v 有哪些东西是和我们不可分割的?





思想的启蒙:在青涩年华里点燃智慧的火花 这是一个关于发现、关于探索、关于成长的故事,它不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也不是关于一段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关于一种内在的觉醒,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全新审视。我们的主角,或许正是你,正值那个充满好奇、叛逆与无限可能的十四岁。花季的雨季,世界的色彩在你眼中愈发斑斓,但也因此,那些模糊不清的轮廓、那些理所当然的答案,开始在你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你是否曾凝视夜空,被那无垠的黑暗和闪烁的星辰所震撼,忍不住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你是否曾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突然感受到周遭世界的陌生,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那些人们口中的“真理”,在你眼中似乎都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薄纱?你是否曾因为一个不被理解的念头而感到困惑,却又无法找到语言去表达,去辩驳? 十四岁,是一个奇妙的年纪。身体在悄然变化,心智也在日新月异。我们开始摆脱童年的纯真,但尚未完全成熟。这个阶段,我们就像一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对广阔的海洋充满了向往,却也容易被突如其来的风浪所裹挟。我们的思想,就像刚刚萌发的幼苗,渴望阳光雨露,也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扎根大地。 这本书,正是为你准备的,一个关于“思考”本身的指南,一个帮助你在思想的沃土上播撒智慧种子的旅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你认识到“思考”这件看似平凡却又极其重要的事情。 打破思维的藩篱:认识你脑海中的“操作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大脑并非只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一个拥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操作系统”。然而,这个操作系统并非生来就完美无缺,它可能存在着一些“bug”,一些“预设程序”,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限制着我们的视野。 你会开始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是他人灌输的结果?是环境塑造的产物?还是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晶?这本书将带你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常识”。例如,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轻易地相信某些观点,而对另一些观点却持抵触态度?是出于理性分析,还是情感驱使?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常常陷入“从众心理”,害怕与众不同,即使内心的声音在呐喊。你也可能会因为“预设偏见”,在接触新信息时,不自觉地将其过滤,只接受符合自己既有认知的。这些都是思维的“盲点”,是需要被发现和克服的。 逻辑的构建:为你的思想插上翅膀 在认识到思维的局限性之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构建坚实的逻辑框架。逻辑,就像是思想的骨骼,支撑着我们的思考,让它得以严谨、有序地发展。 你将学习到如何区分“真”与“假”、“对”与“错”。这并非简单地记忆事实,而是掌握一套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例如,什么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如何识别一个论证是否有效?如何避免“偷换概念”或“诉诸权威”的谬误? 书中会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让你理解“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与联系。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导,如同从普遍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案例的结论。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如同通过观察多个具体案例,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理解这两种推理方式,将极大地提升你分析问题的能力。 你还会接触到“因果关系”的探讨。我们常常看到两件事物同时发生,便草率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学会辨别“相关性”与“因果性”,将帮助你更准确地理解世界运作的规律。 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不盲从,敢质疑 十四岁的你,心中一定充满了无数的“为什么”。但仅仅是提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有勇气去审视那些看似毋庸置疑的答案。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敢于质疑、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本书会鼓励你,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灌输给你的观点,无论这个人是你的老师、家长,甚至是权威人士。你需要学会去“审视”这些信息,问自己:这些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证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你将学习如何识别“宣传”和“误导”。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宣传信息,它们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学会辨别广告中的夸大其词,学会看穿政治宣传的糖衣炮弹,学会从看似客观的新闻中发现潜在的立场,都将是你宝贵的技能。 此外,批判性思维还包括“反思”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判断是否理性,是否带有情感偏见。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通往更深刻理解的关键。 概念的辨析:让你的思想清晰而深刻 世界是由概念构成的。我们理解事物,往往是通过对概念的认知。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被误导的。 这本书将引导你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进行辨析。例如,“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与“放纵”有何区别?“道德”的标准是否是绝对的?“幸福”的定义是否因人而异?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剖析,你将学会如何更精确地使用语言,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因为概念不清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你也会逐渐意识到,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往往源于对概念的混淆。 价值的追寻:在思考中认识自我与人生 当思维的工具逐渐完善,你便有能力去追寻更深层次的意义——价值。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实现某种意义。 你将被鼓励去思考: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隐藏在你日常的点滴之中。 这本书会引导你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价值,并为之而努力。这个过程,将是认识自我、塑造人格的关键一步。 实践的引导:让思考融入生活 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这本书并非让你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辨中,而是鼓励你将所学的思考方法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抑或与他人交流时,你都可以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其中的内容。当你遇到困惑和挑战时,不妨停下来,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陪伴你在这条思想探索的道路上。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为你提供探索的工具和方法。它鼓励你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十四岁的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方充满了未知与可能。让这本书,成为你点亮思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的伙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最动人的成长,一种最深刻的自由。它让你不再被动地接受世界的馈赠,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创造、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这类书籍在引导实践方面的设计,因为光看理论是学不会游泳的。翻阅了前面几个部分后,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阐述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对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的决策制定中,或者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这方面的内容着墨不多。例如,如果我读到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我希望能紧接着看到一些练习题,比如“请你根据你对周末活动的观察,用归纳法推导出下周去图书馆的概率”,或者一个简单的辩论场景让我尝试运用这些逻辑工具。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场马拉松式的演讲,听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如果不能及时将学到的东西“用”起来,那么那些知识点很快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不清,变成了一堆只能在考试时回忆起来的死知识。

评分

从整体氛围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理性至上”的气息,这或许是哲学应有的姿态,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略显单薄。我们这个年纪,情绪波动大,对世界充满好奇和迷茫,除了逻辑推理,感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同样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教授我们如何“清晰思考”的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去探讨“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公平的定义”这类涉及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仅仅依靠冰冷的逻辑去解析世界,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和深度。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更平衡地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承认人类思维的复杂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构和论证的完美无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想把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逻辑机器,但忘了我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和字体。说实话,这排版风格非常“学术”,到处都是大段的文字堆砌,段落之间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密不透风的文本形式,真的很难让人保持专注。我尝试着去读一些章节,结果没几页就开始走神,眼睛盯着文字,脑子里却在琢磨晚饭吃什么。这可能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阅读体验的问题。哲学思考本来就需要心无旁骛,但如果书本的物理形态就让人感到压抑和枯燥,那么激发思考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图表、思维导图或者是一些对话形式的案例来辅助理解,这样至少能让我的眼睛和大脑得到一点放松,不至于那么快地产生抗拒心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本老旧的教科书,虽然内容可能很有价值,但包装实在太不吸引人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点“高冷”。它似乎非常注重术语的准确性,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非常严谨,恨不得把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写得清清楚楚。虽然这种严谨性在学术界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无异于在听一场过于专业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翻到后面的词汇表(如果它有的话)去查阅那些晦涩的词汇,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哲学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提问”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定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更口语化、更生活化的例子来引导我们,比如通过分析一个热门的电影情节或者一个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来自然地引出某个哲学流派的观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它更像是在“讲解”哲学,而不是在“邀请”我们进行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号称能训练思维的书,我在书店里翻了半天,光是目录就看得我有点头晕。那些标题,什么“逻辑谬误解析”、“概念的边界探索”,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但真要落地到我这个刚上初中的孩子身上,感觉就像是直接把我扔到深水区,让我自己学游泳一样。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贴近生活、能立刻用上的例子,比如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哥总是找借口不洗碗,或者学校里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好像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某种基础知识,上来就啃硬骨头。我承认,哲学听起来很酷,但如果它不能帮我更好地理解我每天面对的这个世界,那它对我来说,可能就只是墙上的装饰品。我期待的“训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像打游戏一样,先做新手任务,慢慢解锁更难的关卡,而不是直接给我一本厚厚的“高级玩家手册”。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有点望而却步,感觉还没开始思考,就已经先被它的分量压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