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涉及的经典哲学命题,并不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几乎所有的探究都具有开放性,是不完全的,很多甚至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所持观点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让他们知道所有观点都会受到一再推敲和挑战。
在哲学领域没有专家,也没有人比别人更聪明。哲学是对话,是探究,是实验(用思想做实验),是为了对所讨论的话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遵守的规则只有一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思维清晰、诚实思考、倾听其他观点、勇敢追随有说服力的观点。
本书是为中学生设计的哲学讨论,内容涉及西方哲学所探讨的各个方面,采用以故事提出问题的方式。内容涵盖四大部分:世界(它)、自我(我)、社会(我们)和他者(你),已经触碰到一系列经典的哲学命题,对少年读者来说颇具探究性且不失挑战性。
书中所列的练习能够有效训练哲学思维,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导、鼓励思考和辩论。作者鼓励老师们以聆听代替教导,将学生的思想及观点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技巧和建议,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教授哲学的目的并非为了传授技能;教授哲学的重点也不是知识。本书所提倡教育理念的基础并非教学,而是倾听:倾听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或纠正,而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戴维?伯奇,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硕士。在接收了公益机构哲学基金会的培训之后,目前在伦敦的小学和中学里教授哲学课程。曾参与《哲学商店》(The Philosophy Shop)一书的编写。
前 言… ……………………………………………………………… 1
序 言… ……………………………………………………………… 3
引 言… ……………………………………………………………… 1
世界:“它”………………………………………………………………11
帝国主义与魔法… ……………………………………………………13
疯癫… ………………………………………………………………16
时间… ………………………………………………………………22
艺术与现实… …………………………………………………………29
信上帝… ………………………………………………………………34
关于邪恶这个问题… …………………………………………………38
邪恶的本质… …………………………………………………………42
怀疑论… ………………………………………………………………45
逻辑… ………………………………………………………………49
无所不知的人类… ……………………………………………………58
事实与观点… …………………………………………………………63
物体与本质… …………………………………………………………66
消失的文字… …………………………………………………………70
关于“新”的思考… …………………………………………………74
自我:“我”………………………………………………………………79
关于隐私… ……………………………………………………………81
灵魂… ………………………………………………………………85
性别… ………………………………………………………………90
自杀… ………………………………………………………………95
理解死亡… ……………………………………………………………99
自由… …………………………………………………………… 105
责任… …………………………………………………………… 110
思考… …………………………………………………………… 114
语言与独创性… …………………………………………………… 118
自控、失控以及真实自我… ……………………………………… 125
身与心,肉与灵… ………………………………………………… 128
信念… …………………………………………………………… 133
情感… …………………………………………………………… 137
欲望………………………………………………………………… 143
社会:“我们”………………………………………………………… 151
尽善尽美… ………………………………………………………… 153
乌托邦… …………………………………………………………… 157
财产… …………………………………………………………… 162
智力… …………………………………………………………… 167
道德与法律… ……………………………………………………… 171
金钱… …………………………………………………………… 175
街头艺术… ………………………………………………………… 179
消费主义… ………………………………………………………… 184
权力… …………………………………………………………… 189
传统与改变… ……………………………………………………… 196
种族… …………………………………………………………… 201
民主与差异… ……………………………………………………… 205
他者:“你”…………………………………………………………… 209
动物… …………………………………………………………… 211
不可为之事… ……………………………………………………… 215
利己主义… ………………………………………………………… 216
说谎… …………………………………………………………… 222
酷刑… …………………………………………………………… 226
了解他人… ………………………………………………………… 230
语言与歧视… ……………………………………………………… 235
自然… …………………………………………………………… 238
诱惑… …………………………………………………………… 242
罪孽… …………………………………………………………… 246
情感与权利… ……………………………………………………… 249
感官… …………………………………………………………… 253
附录一 将课堂交给学生… ………………………………………… 259
附录二 基本逻辑……………………………………………………… 262
附录三 谜题…………………………………………………………… 265
思 考
真的有寂静这回事吗?——约翰·凯奇(John Cage)
起始问题:什么叫思考?
深入思考题:
v 什么会激发思考?
v 思考是一种选择吗?思考是一种愉悦吗?
v 有没有什么念头是想一下都应该受到惩罚的?
v 你会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思考时所发生的一切?
v 大脑进行思考和手指弹奏钢琴一样吗?
v 思考与做白日梦有区别吗?
v “我正想事情呢”是什么意思?哪些事情会干扰我们进行思考?我们是如何克服干扰的?
v “我会想着你的”,这句话为什么听上去让人很安心?
v 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吗?
v 思想是没有说出口的句子吗?思想是由词语构成的吗?如果不是的话,思想是什么构成的?
v 如果有人不知该如何思考,有可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吗?
请原谅这连珠炮似的发问,你可以将其作为任务问题,不过每个问题只有一分钟的回答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对思考和思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鞭策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哲学思考并不一定总是慢条斯理的)。
几百年前,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他埋头思索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最后终于找到了关于自己存在的基础与根本,那就是人的本质在于头脑,而思考则是存在的根本基础。如果人不思考,则其存在就岌岌可危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思想与我是不可分割的。我是,我在——那是肯定的,但是能在多久呢?只要思考我就存在,因为很有可能我如果完全不思考的话就会完全不复存在了。
任务问题1:我们必须思考才能存在吗?
深入思考题:
v 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吗?
v 如果我们失去了思想,那还有什么关于我们自己的其他东西也失去了呢?
v 如果我们停止思考,我们还会停止做什么别的事情吗?
v 我们有可能是在思考别人的思想吗?你怎么知道你的思想是自己的呢?
v 如果有人能够看到你的思想,他们就能完全了解你吗?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思想吗?
v 我们知道别人在思考吗?我们知道别人存在吗?
v 我们思考的时候需要声音吗?
v 虚构的人物其思想也是虚构的吗?我们的思想是否能够完全体现自我?
v 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思考吗?思考是否也是一种行动?
v 思想来自哪里?
v 头脑里有什么是先于思想存在的?
v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在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存在的?
v 我们的头脑是我们吗?我们住在自己的头脑里吗?
v 笛卡尔说“不复存在”是什么意思?不复存在是件坏事吗?
v 有哪些东西是和我们不可分割的?
我特别关注这类书籍在引导实践方面的设计,因为光看理论是学不会游泳的。翻阅了前面几个部分后,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阐述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对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的决策制定中,或者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这方面的内容着墨不多。例如,如果我读到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我希望能紧接着看到一些练习题,比如“请你根据你对周末活动的观察,用归纳法推导出下周去图书馆的概率”,或者一个简单的辩论场景让我尝试运用这些逻辑工具。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场马拉松式的演讲,听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如果不能及时将学到的东西“用”起来,那么那些知识点很快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不清,变成了一堆只能在考试时回忆起来的死知识。
评分从整体氛围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理性至上”的气息,这或许是哲学应有的姿态,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略显单薄。我们这个年纪,情绪波动大,对世界充满好奇和迷茫,除了逻辑推理,感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同样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教授我们如何“清晰思考”的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去探讨“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公平的定义”这类涉及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仅仅依靠冰冷的逻辑去解析世界,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和深度。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更平衡地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承认人类思维的复杂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构和论证的完美无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想把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逻辑机器,但忘了我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和字体。说实话,这排版风格非常“学术”,到处都是大段的文字堆砌,段落之间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密不透风的文本形式,真的很难让人保持专注。我尝试着去读一些章节,结果没几页就开始走神,眼睛盯着文字,脑子里却在琢磨晚饭吃什么。这可能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阅读体验的问题。哲学思考本来就需要心无旁骛,但如果书本的物理形态就让人感到压抑和枯燥,那么激发思考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图表、思维导图或者是一些对话形式的案例来辅助理解,这样至少能让我的眼睛和大脑得到一点放松,不至于那么快地产生抗拒心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本老旧的教科书,虽然内容可能很有价值,但包装实在太不吸引人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点“高冷”。它似乎非常注重术语的准确性,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非常严谨,恨不得把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写得清清楚楚。虽然这种严谨性在学术界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无异于在听一场过于专业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翻到后面的词汇表(如果它有的话)去查阅那些晦涩的词汇,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哲学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提问”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定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更口语化、更生活化的例子来引导我们,比如通过分析一个热门的电影情节或者一个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来自然地引出某个哲学流派的观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它更像是在“讲解”哲学,而不是在“邀请”我们进行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号称能训练思维的书,我在书店里翻了半天,光是目录就看得我有点头晕。那些标题,什么“逻辑谬误解析”、“概念的边界探索”,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但真要落地到我这个刚上初中的孩子身上,感觉就像是直接把我扔到深水区,让我自己学游泳一样。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贴近生活、能立刻用上的例子,比如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哥总是找借口不洗碗,或者学校里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好像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某种基础知识,上来就啃硬骨头。我承认,哲学听起来很酷,但如果它不能帮我更好地理解我每天面对的这个世界,那它对我来说,可能就只是墙上的装饰品。我期待的“训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像打游戏一样,先做新手任务,慢慢解锁更难的关卡,而不是直接给我一本厚厚的“高级玩家手册”。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有点望而却步,感觉还没开始思考,就已经先被它的分量压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