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

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世强 著
图书标签:
  • 书信
  • 时光
  • 记忆
  • 文学
  • 散文
  • 情感
  • 生活
  • 怀旧
  • 阅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ISBN:9787830002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6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字数:1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明星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温中国故事,如火如荼,被称为“综艺里的一股清流”。书信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细细品读本书,能够领略名人大家的情怀与智慧,读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子女的期许。
  2.家书,不仅是维持父子间亲情的信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文化,闪耀着父母给孩子传递的自身感悟与智慧。
  3.这是一本你会想坐下来、一遍遍仔细品读的书,能够勾起读者对于家书的记忆。希望读者能够重新拿起纸笔,记录下亲情、友情、爱情,用这种传统的方式,传递彼此间浓浓的深意。

内容简介

  家书,不仅是维持父子间亲情的一件信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文化。家书,在一张纸上,记载的既是真实的时代发展,也闪耀着父母给孩子传递的自身感悟与智慧。本书选取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查斯特菲尔德、摩根的家书,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三位人物给自己子女的家书中,读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子女的期许。

作者简介

  李世强,自由撰稿人,多部畅销图书策划者,并撰写过多部社科、心理学及家教图书。游走世界,看遍各国人文、动态,以独特视角解读不同的人生。曾出版:《遗失的古国》《聪明人都在看的成功心理学》《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人性密码》《激发潜能的心理暗示》《跟随南怀瑾读诸子百家》《家风:美的教育是传承》等多部畅销作品。

精彩书评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那些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我不屑一顾。
  ——洛克菲勒

  一个人如果能够抛弃一切依靠,放弃一切外援,一定能够最终取得胜利。自立自强是成功的重要砝码。
  ——查斯特菲尔德

  金钱买不来品格,对于一个没有品格的人,他就是有天下所有的股票,也无法从我这里借到一分钱。
  ——摩根

目录

Part 1洛克菲勒的家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成功的双手,永远拥抱着自信的人
004   1.你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伟大
011   2.自我尊重,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
017   3.命运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是否含着金钥匙
023   4.男人的肩膀,承担着满满的责任
031   5.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人生只有一次,别为妥协而后悔
038   1.总找借口的人,叫作懦夫
047   2.人生是场豪赌,有输就会有赢
054   3.贪婪的欲望,也会助推奋斗的火苗
062   4.设定目标后,义无反顾地前进
070   5.幸运女神眷顾勇敢的人
每个伟人,都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077   1.失败这个词,永远不要说出口
083   2.美丽的图案都是由耐心织就
091   3.没有雄心,不成大事
098   4.相信自己,成功也会相信你
104   5.想当大人物,其实没那么难
Part 2查斯特菲尔德的家书:有“礼”走遍天下
有礼的人,品德怎会差
115   1.懂得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尊重
120   2.当嘲笑浮现脸上时,修养就会消失
123   3.姿态优雅,品德跟着高贵
131   4.礼仪不只要了解,更需要知行合一
137   5.礼仪伴随个人,慈善体现人格
珍惜时间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142   1.拖延是小偷,你是否会防盗呢?
148   2.时间永远比金钱珍贵
155   3.懒惰来临时,你是否给它放纵的借口?
162   4.有些经验无需体验,历史总会给你解答
166   5.书中自有黄金屋
做一个人人敬仰的绅士
171   1.做人态度温和,做事态度坚定
179   2.你的微笑是否踩在他人痛苦的表情之上
184   3.没有专注力的人,很可能一事无成
190   4.成功的道路是靠良好的声望铺就的
195   5.什么是绅士的品格
Part 3摩根的家书:赚钱重要,生活更加重要
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
204   1.面对批评,心情无需太过沉重
212   2.摆正心态,前途会一片光明
219   3.失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226   4.有多大的度量,就有多少的容量
学会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233   1.好领导是怎样炼成的
241   2.激励员工,用你的气魄感染四周
249   3.知人善任,管理才会高效
256   4.解雇员工也是个技术活儿
263   5.管理没有那么简单
明白幸福到底是什么
273   1.谨防那些美好的诱惑
280   2.想奋斗,先得有个好身体
287   3.珍惜你终身难忘的知己
295   4.明天的世界将是你们的世界
304   5.懂赚钱,更需懂得什么是幸福

精彩书摘

  总找借口的人,叫作懦夫
  家书原文
  亲爱的约翰:
  你一定记得斯科菲尔德船长,他因为打高尔夫输球气急败坏,把自己那根漂亮的高尔夫球杆扔飞了,所以我打算买一根新的球杆送给他。希望他不要误会这是对他发脾气的奖赏,如果这样的话,他以后脾气越来越大可不是一件好事情。老实说,对于斯科菲尔德船长这种以求胜为人生目标的性格,我还是很欣赏的,但愿他对脾气有所克制。
  尽管斯科菲尔德船长并不是一个注重最终结果的人,但是输球还是会令他感到非常不爽的。事实上,斯科菲尔德船长完全可以利用年龄太大、身体状况欠佳等等来为自己的输球辩解,可是他从未这样做过,因为他认为努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他自己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寻过借口,这也是他最大的优点。
  我觉得借口是一种病。患有这种病症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失败者。可能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许这样的症状。但是,越是成功的人,就越少给自己找借口。处处亨通的人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借口。我们可以轻易发现,那些碌碌无为的人,经常会有一箩筐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失败进行辩解。他们为自己料理“后事”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找出一大堆借口。
  我鄙视那些总爱找借口的懦夫。我也同情他们,因为借口是导致他们失败的根源。往往一个失败者找出一个“好”借口,他就会把它当成“救命稻草”抓住不放。然后经常凭借这个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起初,他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但是在不断重复之后,连他自己都开始相信这个借口就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从此,他的大脑不断僵化,懒得再去思考,行动力也逐渐衰退,从而被失败彻底包围。尽管这些人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爱找借口的人。
  我曾经听过很多成功人士在人们面前的经验之谈,说成功是依靠自己的辛勤和努力换取而来,但是,却从未听到过有人说过自己是导致自己失败的根源。大多数失败者都擅长为自己寻找理由,例如环境、家庭、性格、运气、年龄等等,甚至有些人把星象、命运等等都搬出来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和理由。
  以自己的健康状况作为失败的借口是最为常见的。我们经常听到“我身体不好”“我有着这样那样的疾病”“这些病痛让我分心”等等……事实上,人无完人,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完全全健康的,身体上多少都会存在一些状况。虽然多数人容易依赖这种借口,不过对于一心寻求成功的人来说,这不足以作为失败的理由。之前我和你提到过的盖茨先生,他曾经为我介绍过一位朋友,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大学教授,在他身上就发生过可怕的事情,他曾经在一次旅行之中不幸失去了一条手臂。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经常微笑和乐于助人,每当谈及他的残疾时,他总是笑笑说:“那不过是一条手臂,两条手臂固然胜过一条,不过我虽然失去了一条手臂,心灵可是百分百完整的,对此我时常感恩。”懂得感恩和庆幸的人远比抱怨和辩解的人生活得更好,因为生命是用来奋斗和享受的。在健康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有什么疾病而变得郁郁寡欢,最终真的失去了健康,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我不够聪明”“我太笨了”这一类的失败借口也尤为常见,与其他借口不同的是,这一类的借口经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并非公开宣认,而是潜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虽然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不过依照个人状况程度也有所不同。
  很多人对“才智”持有错误的理解和态度,即:高估别人,低估自己。这样的态度往往是导致强烈的自卑感的前兆,甚至很多人会因此而惧怕迎接挑战。事实上,只有那些从根本上认定自己“愚蠢”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蠢。成功并不一定依靠着超人的才智,而满腔热情和自信地迎接挑战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才智”的多少并不足以成为成功的要素,而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才智”才是最重要的。
  驰骋在商场之中的必胜秘诀,就是对商业的满腔热情和强烈兴趣,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要知道,热情可以使坏的事情出现转机,使平淡的事情变好百倍千倍。
  我相信,如果一个才智平庸的人乐观、积极并且善于合作,那么,他将会比一个才智出众却悲观、消极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人不论他面对的事物是何等琐碎,也不论他面对的任务何等艰巨,只要他执著努力,成功的几率就会远高于那些聪颖却懒散的人。专注与执著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成功之路上,它们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一个人的能力。
  很多非常出色的人物也会失败,这让大家感到费解。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答案:如果一个人总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证明事情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去寻找通向成功之门的捷径,失败的命运就会缠上他们。消极的思想束缚他们的才智,使他们无法一展身手,最终导致一事无成。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改变心态,就会拥有更伟大的成就。
  妄图成就大业却疏于思考的大脑,无异于一桶廉价的糨糊。聪明才智的发挥远比聪明才智的多少要重要得多。即使是拥有再高的智商也无法改变成功的基本法则。才智的优劣并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那些优秀的商人从不杞人忧天,而是满腔热忱。要想改善天赋的素质并非易事,但调动天赋、发挥特长却很容易做到。
  很多人对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都很迷信,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很多以才智不足为借口的人,都误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知识确实是力量,只不过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并且是有建设性地实践,知识才会大放光芒。
  很多大企业都迷信拥有高学历、知识渊博的“活字典”,但在标准石油公司永远都没有“活字典”的位置,因为我不需要只会记忆、不会思考的工具。我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能够想出各种方法的人,敢于梦想且勇于奋斗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为我赚钱,那些“活字典”都是废物。
  不以才智成为失败借口的人,首先不会轻视自己,其次也不会高估别人,冷静分析、擅于发掘自身的才华并且合理运用,这样的人才真正地懂得心态比才智更加重要。这些人一般都对成功抱有强烈的愿望,也会积极勤奋地寻找通往成功之路,不惧怕一次次失败,在失败之中寻找新的做事方法,合理利用自己的头脑去打破新的纪录,并且不断地更新创造历史。只有这类人才会懂得思考的价值。
  虽然有时候成功也需要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多数人逃避自己的失败的借口。也有很多人看到别人的成功之后,会把一切归功于他的运气好,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太差。不过,运气也是精心的准备和筹划之后才随之而来的,倘若所有的一切都靠运气的话,那么估计很多企业都会面临厄运了。举例来说:如果我们选举总裁,把所有职员的名字都写在纸上放入大桶中抽签,第一个被抽到的任命为总裁,第二个任命为副总裁,以此类推,你是否觉得可笑呢?是吧!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运气。
  我相信因果,所以我从不屈从于运气。那些成功人士,所谓的运气极佳的人,仔细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通过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积极的行动才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并非是被天上掉的馅饼砸到。在看那些沉浸在失败当中、自认为运气欠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消极沮丧的,并且他们头上的乌云都是自己造成的。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会在一次次积极乐观的尝试和努力之中寻找运气,而失败者会在经历过困境之后寻找各种理由,就此止步,然后抱着自己运气不好的想法放弃梦想。
  单纯地依靠运气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想要成功,积极勤奋地付出努力和汗水是必要的条件。我自己从未抱有过这种侥幸的心理,与其依靠上天的运气来获得成功,不如专注于提升自我的修养、素质和才华,随时周密地准备好“成功者”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特质。所以,小约翰,我最后想对你说: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擅长寻找借口,而这些借口却让成功对他们关上了大门。要记住,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须拒绝寻找任何借口,这是我对你的忠告。
  爱你的父亲
  April15.1906
  家书延伸
  “要是我有机会读大学,我早就成‘海龟’了。”这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人的借口。
  “要是我早两年去股市,早就把本翻了好几倍,说不定都成百万富翁了。”这是生意做亏本的人的借口。
  “要是我运气好一点,哪里还会是普通员工,总经理的位置都是我的。”这是职场上混得不好的人的借口。
  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那些无所作为的人经常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因为什么没有做到,他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失败者为自己找回面子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各种理由。
  平时,你肯定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原本计划在未来的一年里每天打半个小时羽毛球,希望坚持一年后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在制订完计划后的每一天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来阻碍你拿起羽毛球拍,逐渐地,你放弃了,后来即便整天闲得无聊也不愿出去打球,一年之后自然是什么也没干成,这时你仍可以安慰自己如工作太多、压力太大等,可以随便找一个借口让自己心安理得。
  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都会导致你的失败。你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就体现在你选择承担责任和寻找借口之间。比如说,你想举起一件重物,而地球引力却要将它往下拉,让你不堪重负,“借口”就是拖你后腿的负重物,最终让你把重物摔在地上。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知难而退还是勇于承担,是决定你的成败的关键所在。
  失败者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他总是以此作为他失败的理由。最开始,他还清楚这是在欺骗自己,久而久之,他就认为这个借口就是真的,最终,这个失败者便滑向了堕落的深渊。
  工作没完成,可以说是家里有事;业绩下滑了,可以说是领导决策错误;客户投诉了,可以说对方过于苛刻;人家加薪了你没加,可以怪上司偏心……借口就是一个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
  态度决定成败,一旦面临危机,你绝不可找各种借口“自己说自己没错”,这样只会给公众造成欲盖弥彰的恶劣印象。恰当的做法是:积极应对、充分重视,尊重当地权威部门的结果。公众指责的事情如果确实存在不符,中立的第三方就应该出面澄清。那些担心问题的曝光会影响自己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而随意制造借口的错误做法,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事态的扩大。
  家书点睛
  失败的根源往往是因为那些借口。习惯找借口的人,最终会失败。正是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人不可能靠运气成功,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每个人都不能妄想靠运气、侥幸获得胜利,而要集中全力去发展自我、承担责任,修炼出使自己变成“赢家”的各种特质,这些特质会在你日后的道路上发挥出比黄金还重要的作用。
  ……

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 一封信,是一次灵魂的穿越 在信息爆炸、即时通讯充斥日常的当下,提起“书信”,或许会勾起一些古老的、泛黄的记忆。然而,正是这些曾经承载着万语千言、饱含深情的纸页,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维系着情感的纽带,也塑造了我们对时光流转的感知。 《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并非一本简单的书信集,它是一次深刻的时光回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邀请,更是一场关于情感、记忆与人性的温柔探索。这本书,宛如一位深谙岁月之道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那些被时光尘封的信件,重拾那些温暖而真实的情感瞬间。 笔尖下的温度:那些被遗忘的时代脉络 我们常常沉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关注着国家大事、时代变迁。然而,真正的历史,往往就藏匿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书信里。一封来自战场的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渺茫;一位少女写给挚友的信,勾勒出那个年代少女们细腻的心思与纯真的梦想;父母寄给远方子女的叮咛,字斟句酌,饱含着牵挂与期盼。 《见字如面》精心遴选了跨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珍贵书信。在这里,你将听到来自辛亥革命前夜热血青年慷慨激昂的呐喊,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体会到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憧憬与探索,更能品味到寻常百姓家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絮语。 这些书信,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以最直接、最鲜活的方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段段生动的故事,一张张尘封的时代画卷。通过这些字迹,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他们的爱与失落。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的生动注脚。 情感的温度:穿越时空的深情回响 书信,是情感最纯粹的载体。在没有快捷通讯的年代,写信、寄信、收信,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一笔一画,都凝聚着写信人的心血与思念;字里行间,流淌着倾诉的渴望与被理解的温情。 《见字如面》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缩影,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实流露。这里有恋人之间缠绵悱恻的表白,字句间充满了羞涩与热烈;有亲人之间嘘寒问暖的关怀,字里行间,是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有师生之间循循善诱的教诲,字句间,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有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的倾诉,字里行间,是深厚情谊的写照。 读着这些信,我们仿佛能听到写信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心跳。他们的喜悦,让我们也跟着欢欣;他们的忧愁,让我们也随之蹙眉;他们的挣扎,让我们也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些穿越时空的情感,没有被岁月磨灭,反而愈发显得珍贵与动人。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最根本的情感需求,始终如一。 记忆的温度:唤醒心灵深处的回声 在速食文化的裹挟下,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些细微而深刻的情感。而《见字如面》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当你读到一封父母写给远行儿女的信,是否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为你缝补衣衫、彻夜等待你回家的身影?当你读到一封青涩少年写给心仪女孩的信,是否会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那种纯粹而美好的初恋?当你读到一封知己之间促膝长谈的信,是否会想起那些和你一起哭过笑过、分享过秘密的朋友? 这些书信,如同一个个情感的触发器,能够轻易地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闸门。它们不仅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我们自身经历的映照。我们或许在信中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情感,相似的困境,相似的坚持。这些共鸣,让我们感到不孤单,也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见字如面》鼓励读者去思考: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哪些人和事,值得我们用笔尖去记录,用情感去铭记?我们是否也曾给某个人写过这样一封信,或者收到过这样一封令自己终生难忘的信?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情感表达方式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这样一种方式,去认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去珍藏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书写的力量:连接人心的桥梁 纸短情长,字字珠玑。一封信,是书写者思想的凝结,是情感的倾泻,更是与收信人之间建立的独特连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常常以表情包、简短的文字来表达,却忽略了文字所蕴含的温度和力量。 《见字如面》所收集的书信,无一不展现了书写本身的力量。那遒劲有力的笔锋,那细腻委婉的叙述,那深沉真挚的感情,都通过文字的力量,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抵人心。它们证明了,即便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字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觑。一封用心写就的信,能够传递的信息量、情感的深度,是任何即时通讯工具都无法比拟的。 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往书信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当下书写精神的呼唤。它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读者重新认识书写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拾起笔来,去记录,去表达,去连接。也许,我们的一封信,也能成为别人心中一份珍贵的记忆;也许,我们的一段文字,也能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 《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过去的足迹;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你与我;它更是一份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在喧嚣世界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温暖的灵魂。翻开这本书,让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文字,带你回到那些鲜活的时光,重温那些朴实而动人的记忆,感受文字穿越时空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永恒的情感联结。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一场关于生命、情感与记忆的温柔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书写伦理”的重建。在那个书信往来的时代,书写不仅仅是记录信息,更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接收方的庄重致意。读着那些充满敬语和雅称的信件,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久违的、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模式。现代的交流太快、太即时,常常让人忽略了“如何得体地表达”这一环。而这本汇编,像是一本活态的历史教科书,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下,人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维系社会关系、处理个人情感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书写习惯——无论是邮件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留言,都似乎少了一份“仪式感”。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关于沟通的“慢艺术”重新搬到了台前,让我对如何与世界进行更有意义的连接,有了一番全新的思考和实践的冲动。

评分

对于一个沉迷于文字美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笔迹、用词、甚至信纸的选择,都体现了各自的修养和时代特色。有的信件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展现出极高的书法功底;有的则工整朴拙,一笔一线都透露出淳朴的乡音和对知识的敬畏。书中的插图和对信件实物细节的描摹也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信纸的纤维。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对信件内容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他们不仅仅是解读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信件背后的“潜文本”——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担忧、那些欲言又止的期盼。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让我明白了,书信交流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和“留白”,正因为有那些未尽之言,才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评分

这本《见字如面: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即时通讯主导的时代,手写信件的温度和分量正在被迅速稀释。然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书信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写信者当时的心境、环境乃至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信件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信件内容,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中去解读,使得那些看似日常的问候,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读到那些老一辈人充满克制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写信人执笔时的神态,想象着收信人展开信纸时的心情。那种缓慢、郑重、一笔一划的传递,是冰冷的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一堆旧信,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考古,它让我对“慢下来”的生活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向往。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每读完一封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下书,陷入长久的沉思,思绪甚至会飘到我自己的童年或往昔的某个重要时刻。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它没有宏大的历史论述,却通过这些私人化的、极度私密的书信往来,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情冷暖。那种文字背后流露出的谦逊、对礼节的看重,以及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和克制,与我们现在这种直白到略显粗糙的交流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慨,我们现在发出的每一个表情符号、每一个快捷回复,都显得那么廉价和轻易。而这些信件,是需要付出时间、笔墨甚至体力成本的,因此,每一个字都浸透了成本,自然也带着更重的承诺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了什么”,而在于“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现代生活中的许多“失落的美好”。

评分

光是翻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泛黄纸张的霉味和墨香的复合体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性的文献汇编,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事手法非常灵动,充满画面感。作者的笔触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剥开岁月留下的锈迹,将信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有些信件是名人的往来,可以窥见历史的侧面;而另一些则是寻常百姓家的家书,却有着最真挚、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气。这些碎片化的叙事,像一个个独立的微电影片段,串联起了一幅宏大而又琐碎的时代群像。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等待回音”的章节,那种对远方亲人音讯的殷切期盼,那种收到信后反复摩挲、甚至逐字逐口语的场景,至今读来仍让人心头一紧。它让我意识到,信息传递的低效,反而催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沉淀和人际连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缺失的那份“用心经营关系”的教科书。

评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

还是多读书比较好

评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

kuaiditaikuaile

评分

还是多读书比较好

评分

书是不错 可惜不是我想买的那本

评分

朋友很喜欢

评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

书是不错 可惜不是我想买的那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