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存:兩棲雜述

汪曾祺文存:兩棲雜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梁由之 編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雜文
  • 文學
  • 文化
  • 隨筆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經典
  • 名傢
  • 兩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47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398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汪曾祺文存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726
字數:50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紀念珍藏版,可收藏,也是贈送親友的佳禮。
2. 全麵收錄汪曾祺關於文藝創作理念的文章、文藝評論,為瞭解汪曾祺創作理念提供資料。
3. 收錄汪曾祺已齣版作品不同版本的前言、後記及序跋等,窺見汪曾祺創作心路曆程。
4. 全麵收錄談其師瀋從文的文章,為我們更感性地理解瀋從文提供瞭資料。
5. 捲首附汪曾祺珍貴照片及親筆書畫作品。

內容簡介

《兩棲雜述》是汪曾祺的文論集,收錄瞭汪曾祺有關小說、散文、戲劇、民間文學創作,小說語言、審美趣味、民歌收集等關乎創作與欣賞的評論文章;談其師瀋從文及其作品的文章,為我們更感性地理解瀋從文提供瞭資料;汪曾祺已齣版作品不同版本的前言、後記及序跋等。是一本瞭解汪曾祺先生文藝創作思想的不可多得的*手材料。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傢。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係,並開始文學創作。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乾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復齣。短篇小說創作成就尤為突齣,《異秉》《受戒》《大淖記事》《徙》等名作復活瞭現代漢語的鮮活和靈氣。於散文和京劇現代戲亦有貢獻。
著有《邂逅集》《羊捨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晚翠文談》等。

精彩書評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傢,今天是沒有瞭。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張兆和(瀋從文夫人)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鐵凝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黃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協開會,內中有一雙眼睛*聰明,那便是汪曾祺。——顧城

他的文字纔真是有韻味,比他的乃師瀋從文公更白,更現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韆年傳統和從自己個性裏生發齣來的文字神韻。汪先生的文字魅力,於當時,於現在,我以為尚無齣其右者。——何立偉

目錄

前 記 關於汪曾祺 / 梁由之?Ⅰ

使這個世界更詩化——短篇小說的本質
“揉麵”——談語言
小說筆談
要有益於世道人心
說短——與友人書
與友人談瀋從文
論精品意識——與友人書
道是無情卻有情
美學感情的需要和社會效果
迴到現實主義,迴到民族傳統
小說技巧常談
小說創作隨談
關於小說的語言(劄記)
談風格
談談風俗畫
傳神
談讀雜書
讀廉價書
小小說是什麼
小說的散文化
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
文學語言雜談
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
小說陳言
小說的思想和語言
美在眾人反映中
西窗雨
學話常談
思想?語言?結構
文章雜事
散文應是精品
使這個世界更詩化
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難能最是得從容——談戲麯
尋根
且說過於執
聽遛鳥人談戲
細節的真實——習劇劄記
我是怎樣和戲麯結緣的
用韻文想
再談蘇三
蘇三、宋士傑和穆桂英
宋士傑——一個獨特的典型
關於“樣闆戲”
我的“解放”
中國戲麯和小說的血緣關係
詞麯的方言與官話馬?譚?張?裘?趙——漫談他們的演唱藝術
關於《沙傢浜》
讀劇小劄
“樣闆戲”談往
《中國京劇》序
難能最是得從容——《裘盛戎影集》前言
從戲劇文學的角度看京劇的危機
京劇杞言——兼論荒誕喜劇《歌代嘯》
戲麯和小說雜談
太監念京白
淺處見纔——談寫唱詞

筆下處處有人——談民間文學
魯迅對於民間文學的一些基本看法
古代民歌雜記
我和民間文學
讀民歌劄記
筆下處處有人——談《四進士》

瀋從文的寂寞——談瀋從文及其作品
瀋從文和他的《邊城》
我的老師瀋從文
瀋從文的寂寞——淺談他的散文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瀋從文轉業之謎
讀《蕭蕭》
又讀《邊城》
美——生命——《瀋從文談人生》代序
《瀋從文傳》序
夢見瀋從文先生

我的世界——自己的書序跋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
《晚飯花集》自序
《晚翠文談》自序
《汪曾祺自選集》自序
《汪曾祺自選集》重印後記
《茱萸集》題記
《聊齋新義》後記
《蒲橋集》自序
《蒲橋集》再版後記
《蒲草集》小引
《旅食集》自序
撿石子兒(代序)
《菰蒲深處》自序
《汪曾祺小品》自序
《汪曾祺散文隨筆選集》自序
《榆樹村雜記》自序
《獨坐小品》自序
文集自序
《草花集》自序
自序?我的世界
《塔上隨筆》序
《矮紙集》題記
《去年屬馬》題記
《旅食與文化》題記

我的創作生涯——談自己的創作與作品
關於《受戒》
《大淖記事》是怎麼寫齣來的
《橋邊小說三篇》後記
兩棲雜述
自報傢門
七十書懷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小說迴顧
我的創作生涯

精闢的常談——文學評論及其他
黑罌粟花
書《寂寞》後
武訓的錯誤
漫評《煙壺》
人之所以為人——讀《棋王》筆記
從哀愁到沉鬱——何立偉小說集《小城無故事》序
林斤瀾的矮凳橋
賀路翎重寫小說
《知味集》徵稿小啓(代序)
作傢談吃第一集——《知味集》後記
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
《當代散文大係》總序
紅豆相思——讀陳寅恪《柳如是彆傳?緣起》
阿索林是古怪的——讀阿索林《塞萬提斯的未婚妻》
要麵子——讀威廉?科貝特《射手》
萬壽宮丁丁響(代序)
談散文
精闢的常談——讀硃自清《論雅俗共賞》

精彩書摘

關於《受戒》

我沒有當過和尚。
我的傢鄉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廟。我的傢鄉沒有多少名勝風景。我們小時候經常去玩的地方,便是這些廟。我們去看佛像。看釋迦牟尼,和他兩旁的侍者(有一個侍者歲數很大瞭,還老那麼站著,我常為他不平)。看降龍羅漢、伏虎羅漢、長眉羅漢。看釋迦牟尼的背後塑在牆壁上的“海水觀音”。觀音站在一個鰲魚的頭上,四周都是捲著漩渦的海水。我沒有見過海,卻從這一壁泥塑上聽到瞭大海的聲音。一個中小城市的寺廟,實際上就是一個美術館。它同時又是一所公園。廟裏大都有廣庭、大樹、高樓。我到現在還記得走上吱吱作響的樓梯,踏著塵土上印著清晰的黃鼠狼足跡的樓闆時心裏的輕微的緊張,記得憑欄一望後的暢快。
我寫的那個善因寺是有的。我讀初中時,天天從寺邊經過。寺裏放戒,一天去看幾迴。
我小時就認識一些和尚。我曾到一個人跡罕到的小庵裏,去看過一個戒行嚴苦的老和尚。他年輕時曾在香爐裏燒掉自己的兩個指頭,自號八指頭陀。我見過一些闊和尚,那些大廟裏的方丈。他們大都衣履講究(講究到令人難以相信),相貌堂堂,談吐不俗,比縣裏的許多紳士還顯得更有文化。事實上他們就是這個縣的文化人。我寫的那個石橋是有那麼一個人的(名字我給他改瞭)。他能寫能畫,畫法任伯年,書學吳昌碩,都很有可觀。我們還常常走過門外,去看他那個小老婆。長得像一穗蘭花。
我也認識一些以念經為職業的普通的和尚。我們傢常做法事。我因為是長子,常在法事的開頭和當中被叫去磕頭;法事完瞭,在他們脫下袈裟,互道辛苦之後(頭一次聽見他們互相道“辛苦”,我頗為感動,原來和尚之間也很講人情,不是那樣冷淡),陪他們一起喝粥或者吃掛麵。這樣我就有機會看怎樣布置道場,翻看他們的經捲,聽他們敲擊法器,對著經本一句一句地聽正座唱“嘆骷髏”(據說這一段唱詞是蘇東坡寫的)。
我認為和尚也是一種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欲,他們皆不缺少,隻是錶現方式不同而已。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個鄉下的小庵裏住瞭幾個月,就住在小說裏所寫的“一花一世界”那幾間小屋裏。庵名我已經忘記瞭,反正不叫菩提庵。菩提庵是我因為小門上有那樣一副對聯而給它起的。“一花一世界”,我並不大懂,隻是朦朦朧朧地感到一種哲學的美。我那時也就是明海那樣的年齡,十七八歲,能懂什麼呢。
庵裏的人,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我所寫的那樣。明海是沒有的。倒是有一個小和尚,人相當蠢,和明海不一樣。至於當傢和尚拍著闆教小和尚念經,則是我親眼得見。
這個莊是叫庵趙莊。小英子的一傢,如我所寫的那樣。這一傢,人特彆的勤勞,房屋、用具特彆的整齊乾淨,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開放爽朗,身體姿態的優美和健康,都使我留下難忘的印象,和我在城裏所見的女孩子不一樣。她的全身,都發散著一種青春的氣息。
我一直想寫寫在這小庵裏所見到的生活,一直沒有寫。
怎麼會在四十三年之後,在我已經六十歲的時候,忽然會寫齣這樣一篇東西來呢?這是說不明白的。要說明一個作者怎樣孕育一篇作品,就像要說明一棵樹是怎樣開齣花來的一樣的睏難。
理智地想一下,因由也是有一些的。
一是在這以前,我曾經忽然心血來潮,想起我在三十二年前寫的,久已遺失的一篇舊作《異秉》,提筆重寫瞭一遍。寫後,想:是誰規定過,解放前的生活不能反映呢?既然曆史小說都可以寫,為什麼寫寫舊社會就不行呢?今天的人,對於今天的生活所過來的那個舊的生活,就不需要再認識認識嗎?舊社會的悲哀和苦趣,以及舊社會也不是沒有的歡樂,不能給今天的人一點什麼嗎?這樣,我就漸漸迴憶起四十三年前的一些舊夢。當然,今天來寫舊生活,和我當時的感情不一樣,正如同我重寫過的《異秉》和三十二年前所寫的感情也一定不會一樣。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個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來寫的。《受戒》的産生,是我這樣一個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
二是前幾個月,因為我的老師瀋從文要編他的小說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係統地讀瞭他的小說。我認為,他的小說,他的小說裏的人物,特彆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産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後來纔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瀋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說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三是受瞭百花齊放的氣候的感召。
試想一想:不用說十年浩劫,就是“十七年”,我會寫齣這樣一篇東西麼?寫齣瞭,會有地方發錶麼?發錶瞭,會有人沒有顧慮地錶示他喜歡這篇作品麼?都不可能的。那麼,我就覺得,我們的文藝的情況真是好瞭,人們的思想比前一陣解放得多瞭。百花齊放,蔚然成風,使人感到溫暖。雖然風的形成是麯麯摺摺的(這種麯摺的過程我不大瞭解),也許還會乍暖還寒?但是我想不會。我為此,為我們這個國傢,感到高興。
這篇小說寫的是什麼?我在大體上有瞭一個設想之後,曾和個彆同誌談過。“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當時我沒有迴答,隻是帶著一點激動說:“我要寫!我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我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人們都說,文藝有三種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認識作用。是的。我承認有的作品有更深刻或更明顯的教育意義。但是我希望不要把美感作用和教育作用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不要把教育作用看得太狹窄(我曆來不贊成單純娛樂性的文藝這種提法),那樣就會導緻題材的單調。美感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教育作用。美育嘛。這兩年重提美育,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這是醫治民族的創傷,提高青年品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我們的青年應該生活得更充實,更優美,更高尚。我甚至相信,一個真正能欣賞齊白石和柴可夫斯基的青年,不大會成為一個打砸搶分子。
我的作品的內在的情緒是歡樂的。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是我們今天應該快樂。一個作傢,有責任給予人們一份快樂,尤其是今天(請不要誤會,我並不反對寫悲慘的故事)。我在寫齣這個作品之後,原本也是有顧慮的。我說過:發錶這樣的作品是需要勇氣的。但是我到底還是拿齣來瞭,我還有一點自信。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嚮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對於生活的信心的,這至少是我的希望。
也許會適得其反。
我們當然是需要有戰鬥性的,描寫具有豐富的人性的現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銳地揭示社會的病痛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悲壯、宏偉的作品。悲劇總要比喜劇更高一些。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主流。
我從來沒有說過關於自己作品的話。一個不長的短篇,也沒有多少可說的話。《小說選刊》的編者要我寫幾句關於《受戒》的話,我就寫瞭這樣一些。寫得不短,而且那樣的直率,大概我的性格在變。
很多人的性格都在變。這好。

前言/序言


關於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記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約是鞦天,一名中學生模樣的少年獨自在湖北黃石長江大堤邊溜達。候船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大門右側,一個賣舊書刊的地攤吸引瞭他的目光。少年先挑瞭兩本書,再翻閱雜誌。不經意間,他讀到這樣一段話 :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瞭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
……

少年麵對的是文字而非腳印,心倒是沒亂,卻也傻瞭。這廝眼睛發亮臉麵發脹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動人心弦的文字。迴翻過去,他記住瞭作者和小說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這是一次美好的、終生難忘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猜到,那個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舊雜誌,則是1980年第12期《小說月報》。


機 緣

時光飛逝,閱讀、齣版、社會和生活都發生瞭全方位、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對其人其文的興趣和愛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覯,甚 至與日俱增。
拜網絡時代所賜,我得以盡可能搜羅各種汪曾祺生前自編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灕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選集》,更是一直帶在身邊,放置案頭,看得滾瓜爛熟,早已破舊不堪。後來,又在網店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鞦夕春晨,霽月清風,翻閱摩挲,其樂融融,雖南麵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個鞦天,我在北京結識瞭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飲快談,一見如故。隨後,與他的兩個妹妹汪明、汪朝也有瞭交往。
機緣巧閤,我這時意外成為一位文化和齣版界的票友。那麼,何不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想,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潛伏心頭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齣,蠢蠢欲動。心動不如行動。那麼,怎樣來做汪老的書呢?


角色轉換

我先做瞭長達三年的預備工作:結識瞭汪老的三個子女;追蹤瞭北京的幾處汪曾祺故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尋訪瞭汪氏故鄉高郵和第二故鄉昆明 ;重讀瞭汪老各種文集;補全瞭他1997年去世前已齣版的各種集子……這個過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學習再認識的良機。然後,我將汪著分為三大類,開始操作。
所謂三大類,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編文集。隻要原書不錯,市場斷貨,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則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後齣版《汪曾祺自選集》《旅食與文化》《榆樹村雜記》《去年屬馬》《老學閑抄》諸種,還將接著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麵世的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精緻漂亮,齣爐伊始,即獲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並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開瞭個好頭。其他走勢也都不錯。
其二是新編文集。目標是主題鮮明、集中,讀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從未齣過的新編版本。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夏天一氣推齣的“汪曾祺作品”係列六本,廣受好評,其中《後十年集》(全兩捲)和《書信集》兩種三本,即屬其列。將要推齣的還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讀本》等品種。
其三是一套迄今最為全麵、精粹的汪氏選集,我親自操刀編選——果實便是這套《汪曾祺文存》。下節再詳細分說。
這是一樁韆頭萬緒艱難繁重卻又賞心悅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從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瞭從汪曾祺著作讀者到齣版人的轉換。


話說《文存》

汪老健在時,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過一套五捲本《文集》。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翌年即迅捷推齣過一套八捲本《全集》。這兩套書,規模宏大,各有價值。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若乾缺憾,且絕版多年,一般讀者難見蹤影。人民文學齣版社編纂的新版《全集》,曠日持久,姍姍來遲,讓人望穿鞦水,直到去年,纔先上市瞭三捲本《小說全編》。其間,解誌熙、周毅等人陸續發掘齣若乾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詩聯品讀》(金實鞦編著)、《汪曾祺書信集》(李建新編)、《汪曾祺早期逸文》(蘇北選編)等也先後麵世。
於是,齣版一套既全麵又精粹的汪氏讀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乾友人尤其是周青豐兄的極力鼓動下,在汪傢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瞭決心,承乏此事——果實便是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套中信齣版社精裝六捲本選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匯於此。
捲一、捲二為小說。其中,《復仇》《異秉》兩篇,分彆收錄原稿(1941、1948)和改寫稿(1946、1980),以資比較。末尾分彆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兩篇長文,冀收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來,汪氏小說,似可分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後)、晚期(1986年後,“衰年變法”期)三個階段。中期相對比較明朗,而早、晚兩期則隱晦復雜得多。兩文的深度解讀和精彩闡釋,可供參考。
捲三為散文。
捲四為隨筆。
捲五為文論。與瀋從文相關的篇什,除書信外,一概收入此捲。
捲六為書信、劇本、為《世界名人畫傳·釋迦牟尼》所撰文字、雜綴(包括新詩、舊詩、對聯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祺年錶》和《汪曾祺著作目錄》(1949—1997),俾使讀者對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個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瞭解。
各捲大抵按寫作時間先後編次。其中,散文、隨筆、文論三捲又按內容約略歸類,除編年意義,亦便於閱讀。書名均取自本捲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捲六書名緣於汪曾祺早年緻黃裳信函中的一句話。各書封麵均係汪老畫作。每捲捲首精選四幅插圖,有獨照,有閤影,有字畫,有墨寶,有手稿,有書影,選擇搭配,煞費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斯役既畢,渾身舒泰。錯漏之處,敬請方傢教正。
那麼,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瞧,這個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夏曆庚申元宵,肖猴)齣生於一個富裕的鄉紳兼中醫傢庭,是秦少遊的鄉黨。其父汪菊生性情溫和,多纔多藝,富有生活情趣,對他影響很大。
抗戰軍興,傢鄉淪陷。汪曾祺流落到雲南昆明,入讀西南聯大中文係,師從聞一多、瀋從文等,並開始文學創作。與高郵一樣,昆明就此成為他永恒的寫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鄉。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上課的時間,遠沒有泡茶館、看閑書多。但卻齣手不凡,寫下若乾充滿存在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新詩,深受業師瀋從文的賞識和喜愛。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齣版社齣版瞭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邂逅集》,他藉此搭上末班車,躋身“民國作傢”之列。此後,在北京做雜誌編輯。除間或寫瞭幾篇小玩意兒,長期擱筆。
丁酉之難,汪曾祺算是漏網之魚,僥幸逃脫。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就被補劃為右派,罪證是小字報《惶惑》。他說:“我願意是個瘋子,可以不感覺自己的痛苦。”這句話令有關領導深惡痛絕。即便這類文字,汪氏在結尾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我愛我的國傢,並且也愛黨,否則我就會坐到樹下去抽煙,去看天上的雲。”
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晚年迴顧右派生涯,老頭沒有咬牙切齒呼天搶地,隻是淡淡地說:幸虧劃瞭右派,要不,我本來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這就是汪曾祺。他丟瞭工作,沒瞭房子,從此被傢人戲稱為“寄居蟹”,被發配到張傢口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摘帽後,經老同學援引,到北京京劇院任編劇。他寫瞭《王昭君》等三個傳統劇本,還參加瞭幾個京劇現代戲的創作,是《沙傢浜》和《杜鵑山》的主要編劇。這位被“控製使用”的“摘帽右派”,還風光過一把,上瞭一迴天安門。仍在受難的老友黃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翹尾巴!
迴到北京後,汪曾祺還寫瞭《羊捨一夕》等三個兒童題材的短篇小說,攏共四萬餘字,後來湊成戔戔小冊《羊捨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推齣。封麵和插圖,都是他請老友黃永玉刻的木刻,書名則自行題寫。這是他的第二本書。俗話說得好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汪曾祺算是重操舊業,賡續上瞭寫作生涯。他對同在難中、促成此書齣版的作傢蕭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歲,禹域春迴地暖。時勢的變化,傢鄉的來客,林斤瀾、鄧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時來天地皆同力,各種因素綜閤發酵,汪曾祺壓抑積蓄瞭多年的纔情和能量突然爆發,佳作迭齣,好評如潮,為當代中國文壇奉獻齣《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大淖記事》《徙》《職業》等一批清奇洗練醇厚雋永的傑作,並以此當之無愧地晉身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作傢前列。
最後十年,汪老創作重心和風格又有明顯變化:改寫《聊齋誌異》;多寫隨筆;偶寫短篇,也是越來越短,越來越直白……
除寫作外,汪曾祺能寫會畫,又是既能吃也能動手做更能寫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傢,喜茶,嗜煙,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應邀參加瞭四川的一個筆會。對索求字畫的各色人等,他一視同仁,有求必應。興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語),忙到深夜,纍得夠嗆。又破瞭酒戒,大喝五糧液,過足酒癮。迴京後,打算接著參加太湖的一個筆會,機票都訂好瞭。夫人施鬆卿當時精神已經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預感,一反常態,堅決不讓他去。
正爭執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齣血,當即被救護車送至友誼醫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據說,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哎,齣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難再得為佳。



妙處難與君說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還可以活幾年;我還可以寫幾年;我可能長壽……頗為在意生死之事。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親承謦欬,曾讓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感覺憾恨。
終於有一天,我想明白瞭,釋然瞭:人生不滿百,人總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歲,又怎樣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實在,乾得漂亮,走得瀟灑。還要怎樣呢?還能怎樣呢?一位“文章聖手”(賈平凹語),一介高郵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龍井茶,未及老態龍鍾,沒讓自己體驗臨終的萬般痛楚,沒給傢人留下任何負纍,當斷則斷,說走就走——這何嘗不是最好的永彆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長留人間的,是他約兩百萬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則蒐集瞭其中的泰半與精華。
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文如其人,於汪老起碼可謂差之不遠。為人為文,我最欣賞他的就是:隨便。他成為我最偏愛的當代作傢,其來有自。我喜歡他一以貫之的真誠樸素,驚嘆他觀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細節的溫馨細緻,佩服他下筆如有神的不羈纔氣。他的作品,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抒情色彩,濃烈的個人特質,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歲月讀汪,是愛好,也是習慣,更是享受,可以強烈體驗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滿生機和趣味的一麵。他寫人物,寫地方風情,寫花鳥蟲魚,寫吃喝,寫山水,寫掌故……慣於淡淡著墨,卻又有那麼一股說不清道不明、迴甘獨特的韻味。汪作給我帶來的閱讀快感和審美情趣,曆久彌深,揮之不去。
汪曾祺說 :人傢寫過,我就決不這樣寫。又意有所指地說: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他自認:不是大傢,算是名傢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呼籲: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寫作“有益於世道人心”,“人間送小溫”。性情的溫和與驕傲,對生活的隨意與用心,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寫作態度的無可無不可與不離不棄,文字的典雅考究與接地氣,無處不在的悲憫與一種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內在的歡樂,在他的身上和筆下得到奇妙的融閤與統一,渾然無間。他的語感,他的文字,是當代漢語文學的最高結晶。
如果您想閱讀更具質地,生活更加美好,那麼,選擇讀汪,當為上策。跟汪曾祺交個朋友吧。至於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樣齣類拔萃不同凡響的特質與魅力,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體驗罷。汪老仙逝,倏忽廿載。他曾寫道 :

很多人都死瞭。(《橋邊小說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瞭。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徙》)

趙宗浚第一次認識瞭王靜儀。他發現瞭她在沉重的生活負擔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氣質,端莊的儀錶下麵隱藏著的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幸福的熱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嚮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無望的,他第一次苦澀地感覺到:什麼是庸俗。(《星期天》)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晚飯花·三姊妹齣嫁》)

菌子已經沒有瞭,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裏。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要等多久,纔會再齣現這麼一位可愛的老頭兒,纔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淩晨初稿
5 月16日,夏曆丁酉立夏後十一天,改定於深圳天海樓
時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紀念日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

一年50本,今年看國學,中信齣版社的質量一直沒問題

評分

不錯,一直很喜歡汪曾祺的作品,這套書做的還是挺不錯的

評分

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書早已收到,手裏的書看完以後就會看這套。看起來不錯的。

評分

書早已收到,手裏的書看完以後就會看這套。看起來不錯的。

評分

精編精校

評分

都有破損瞭,能不能包的走點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