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雨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古典诗歌
  • 情感
  • 人生
  • 爱情
  • 离别
  • 传统文化
  • 文学
  • 治愈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74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桃红柳绿,明月斜阳,落花微雨,点缀着自然,映照着人生,丰盈着诗词。诗人在寂寞中行吟,感受季节的冷暖,传递情感的温度。在生命的转弯,那里总会有一首诗、一阕词、一曲歌,等待着,遇见你美好的时光。

内容简介

本书由杨雨在央视《百家讲坛》里所讲的“诗歌里的春天”等内容脱胎而来,书名《落花时节又逢君》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中国古诗词中有大量的经典之作着墨于描写值得咀嚼的人情冷暖。从上篇“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篇“梨花杨柳zui关情”、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中,我们均可以读到诗人或词人们充满传奇的生平桥段,以及佳词锦句后面的人生况味。

作者简介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任。

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

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2013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端午时节话屈原”;2014年在《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系列之“爱国篇”中主讲陆游;2016年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爱情”“端午特别节目”“杨雨话中秋”等系列节目;2017年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里的春天”“诗歌话清明”系列节目。


目录

目录

上篇??人面桃花相映红

003 ?第一讲 ?桃之夭夭

??????《诗经?周南?桃夭》

019 ?第二讲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蔡琰《胡笳十八拍》

035 ?第三讲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050 ?第四讲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065 ?第五讲 ?夜雨剪春韭

??????杜甫《赠卫八处士》

081 ?第六讲 ?桃花净尽菜花开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

098 ?第七讲 ?春风十里扬州路

??????杜牧《赠别》

116 ?第八讲 ?针线闲拈伴伊坐

??????柳永《定风波》

133 ?第九讲 ?去年春恨却来时

??????晏几道《临江仙》

149 ?第十讲 ?春已归来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中篇??梨花杨柳最关情

167 ?第十一讲 ?早是伤春梦雨天

???????韦庄《长安清明》

185 ?第十二讲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

201 ?第十三讲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风入松》

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

219 ?第十四讲 ?二千里外故人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237 ?第十五讲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55 ?第十六讲 ?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


精彩书摘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又是一个送别的时刻,早春的长安清寒还未消尽,再加上清晨的一场阵雨,仿佛将京城车水马龙扬起的尘埃都洗涤得干干净净。也许是因为天气清冷且又刚刚下过雨的原因,路上的行人并不多,更显得长安城此刻如此静谧、萧瑟。
  这时,一骑快马从城中绝尘而出,奔向长安城西北方向的渭城。渭城就是秦国的古都咸阳,城南的渭水河岸一向都是长安人送别的地方,河边新生的柳叶青翠鲜嫩,细长的叶片上残留的雨滴像珍珠一般晶莹剔透,衬托得不远处的驿馆仿佛也染上了早春的新绿,竟然是一派明丽动人的模样。快靠近驿馆的时候,那匹快马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沿着河岸的那行垂柳徐踱缓行,似乎连马儿都被雨后青青的柳色吸引住了。直到驿馆前面,马上的人才勒住马缰,跳了下来:这位骑马的人容颜俊美,身材修长,竟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他就是名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
  原来,今天是王维的好友出使安西离别京城的日子。安西是唐代为统治西域地区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其治所在今天新疆的库车(龟兹城)。在长安人看来,安西是遥远的西北边疆,路途漫长艰苦不说,而且西域人生活习惯、文化风俗都与中原迥异,去往那么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无疑是一趟充满各种未知数的“文化苦旅”。
  王维的好友姓元,在家族中排行老二,因此王维亲切地称他为“元二”。元二早已整装待发,看到王维一大早特地赶来为自己送行,元二内心感到一阵温暖:“有劳摩诘兄(王维字摩诘)亲自赶来,弟铭感在心。”
  王维爽朗一笑:“你这次出使安西,一路上鞍马劳顿,愚兄岂能不准备一杯薄酒,为贤弟壮行啊。”
  两人说话间,随从早已从随身的酒壶中斟上酒来递给他们:“来,贤弟,愚兄敬你一杯,此去千山万水,祝你一路顺风。”
  “摩诘兄,多谢!”元二也不推辞,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王维又斟上第二杯酒:“贤弟,再请满饮这第二杯,这一去也不知你几时归来,西域也没有长安那么多老朋友可以经常和你饮酒赋诗,聊天唱和。孤独时你可别忘了:愚兄的牵挂会一直陪着你!”
  元二感到鼻子微微一酸,眼睛也有些发热,他不说话,只是再一次举杯一饮而尽。
  “愚兄再敬你第三杯,皇上派贤弟出使西域,这是对贤弟的信任和倚重,愚兄盼你早日功成凯旋!来,干杯!”
  元二也豪情满怀地饮尽第三杯:“摩诘兄,请放心,弟一定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等贤弟功成归来时,愚兄一定再到渭城来亲自迎接,为你庆功洗尘。”
  好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客套的语言,尽管内心充满着依依惜别之情,可挥手再见的时刻终究要到来。元二跨上马背,对王维再一拱手,便策马扬鞭向西北迤逦而去。就在他背后,忽然传来一阵浑厚苍凉的歌声:“渭城朝雨渑轻尘,客合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即使没有转身,元二也能听出那熟悉的歌喉正是出自王维。他和王维多年相交,深知王维不仅诗艺精湛,更是超一流的音乐家,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王维那一遍又一遍充满着深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骑在马上的元二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勒住缰绳,回头遥遥看着王维伫立不动的身影,马儿徘徊良久,歌声却始终缠绵不绝。
  ……

前言/序言

自 序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的感慨几乎每一个诗人都有过。

面对落花,诗人们表情各异。唐伯虎说:“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刹那”中明显带着惊愕。但他又说:“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似乎又从惊愕中领悟到季节轮回的规律。林黛玉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凉便扑面而来。而王国维“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一句,则又带着丝丝缕缕的幽怨。


可见这年年轮回的季节,这花开花落的景象,触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黄庭坚曾说:“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以前我读到这一节文字,总觉得这诗人也未免太傲气了一点,天下清景自然属于天下之人,如何要被诗人安然独享?但现在想来,黄庭坚也是实话实说,试想泰山的巍峨、庐山的飞流、安西的荒寒,若无杜甫、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妙笔点染,如何能引发后人绵延不绝的向往之心和思古之情?

诗人,确实是中国文化长流中的行走者和创造者,而诗歌,则是诗人一路采撷的花朵,映照着斑斓的自然和丰盈的诗心。在人生旅途中,与诗人相遇,其实就是遇见生命中最美的时光。“甘心老是乡矣”,我愿意像李清照一样长长地沉醉在这样的时光中。

我很幸运,读诗、论诗、讲诗不仅是我的职业,而且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诗歌从来就不在远方,而是一直就在我的身旁。


这本小书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诗歌为中心讲解春天、清明和中秋三个系列的合集,虽然季节和节日毕竟有所不同,汇为一集,隐有未安,而最终促使我放下这层顾虑的原因是:三个系列固然各有重点,但它们都在“季节”的时序轮回之中,而所选择的诗歌也都是诗人以有情之眼来观照无情之自然造化,并以此折射纷纭之时代和冷暖之世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三个系列的理路倒是一致的。


唐宋诗歌是我考察的主要对象,不遑说清明和中秋系列,都是选择唐宋诗人,即便“诗歌里的春天”系列,十讲之中,也有七讲聚焦于唐宋时期。这不仅因为唐宋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更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家喻户晓的大诗人,选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诗作,至少可以减去很多认知上的隔膜。如果能在这些大家熟悉的诗人身上解读出新人耳目的地方,那简直是我幸福的源泉和“奋斗”的目标。


伤春、悲秋是中国诗人的抒情传统,古人说“诗言志”“词缘情”,这只是为了大致区别诗与词两类文体的差异而已,其实志中含情,情中有志,情志一也。而“落花”几乎是诗人们集中关注的意象,如李煜《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秦观《千秋岁》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辛弃疾《摸鱼儿》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李白《秋思》的“坐愁群芳歇”,等等。这些落花分属不同的季节,但由落花而引发诗人的焦虑感甚至恐惧感,则是一种敬畏生命的群体意识。“经春老病不出门,坐见群芳烂如雪”,诗人对花开、花谢往往有着很复杂的内心情绪。此外,春柳依依,秋柳肃肃,也基本成为情感意象的定式。我的讲解常常把这些意象作为核心,结合历史语境和诗人性格,力图从更立体的层面诠释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境界。


节日和节气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立春、寒食清明、中秋更是备受民众关注。不同的节俗文化各有其渊源,也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情绪特质,诗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同的节日、节气,引发的感情却往往同中有异,诗歌沉淀了他们特殊时期的特殊情感,这种节日特质与诗人情感特质的交互就成为我探索的主要维度。如张孝祥《念奴娇》遇洞庭中秋而生“肝肺皆冰雪”之感,便有着他个人深沉的人生感触在内。也因此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人个性也“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如陶渊明的率真、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豪迈、白居易的深情、杜牧的风流、柳永的叛逆、晏几道的忧伤、吴文英的幽怨,等等。“我醉欲眠,卿可去。”面对这样的诗人,其魅力和不可替代性也就瞬间变得灵动起来。


苏轼曾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当然体现了他一贯的豁达之度,但如欧阳修“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的感喟,才更真实地体现了诗人之心。苏轼为何“九死南荒”,欧阳修为何困于“十年风波”,其宏大的历史背景才是真正需要考量的地方。这三个系列对此用心特甚。如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便与汉末大动乱的时势相结合,说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便离不开“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绝句》其实贯穿着“永贞革新”的全过程及其余波,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与“靖康之变”的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等等。有此种种背景,才能真正彰显出这些经典诗歌的情感力度和磅礴气势。


以前我读李商隐写给杜牧的诗:“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深感二人之高情厚谊,有不可形容者。但后来读萧统的《陶渊明传》,说当时江州刺史王弘很想拜见陶渊明,却一直被婉拒,其后王弘获悉陶渊明要去庐山,便请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在庐山半道预备酒食,等陶渊明至,即邀请共酌,过一会,王弘假装偶然路过,遂坐下与陶渊明、庞通之一起开怀畅饮,这个时候的陶渊明对王弘“亦无忤也”。陶渊明从对王弘的抗拒到欣然接受,原因其实很简单,“偶来常胜于特来”,“刻意”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回思这本小书中涉及的主要作品,其偶然的感兴确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也因这种“偶来”而使得这些触景生情的诗歌别具动人之致。“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逢”一定是偶然相逢,也正是这种不期而遇,才使得诗人在落花时节与“君”生发出更为淋漓酣畅的情感。


欧阳修晚年曾经写过一首《嘲少年惜花》:“纷纷红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咨嗟。春风自是无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其实少年惜花乃是常态,何须嘲讽?欧阳修自己也曾长怀惜花之心,他在这里不过在说自然之更替与时光流逝之无情而已。但正如苏轼所说:“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风”之有情无情,根底仍在诗人之有情与无情上。在诗人的有情之“眼”看来,一切的无情其实蕴含在有情之中。这个世界也因为“有情”而有了她绰约的风姿。“春风自是‘有’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我这么擅自修改欧阳修的诗,想来他是理解的。


因为我深信:诗心温暖,一切便会带着暖意。

杨雨

丁酉年立夏日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一封来自遥远时空的邀请函,邀您共赴一场盛大的诗词宴席。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诗词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古的光辉。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古人心灵最深处的低语,是他们对生命、情感、世事最真挚的映照。然而,在许多人眼中,诗词似乎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与寻常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 本书《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正是为打破这道隔阂而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诗词鉴赏录,也不是一味地堆砌考据,而是试图将沉睡在古籍中的诗句重新唤醒,让它们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发出鲜活的声音。我们将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走进那些或喜或悲、或壮丽或凄美的诗词背后,感受古人的真实情感,体味那份跨越时空的“人间冷暖”。 这是一次对情感的深度挖掘。 诗词,是情感最直接的载体。无论是春风得意的意气风发,还是山穷水尽的绝望低语;无论是与挚友相别的不舍,还是新婚燕尔的甜蜜;无论是对家国的眷恋,还是对红颜易逝的喟叹,古人都将它们淋漓尽致地倾注于笔端。本书将带领您走进那些关于爱、恨、情、仇的诗篇,理解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厚的友情,体会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尽苍凉,感受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未酬。我们将一同品味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那些粗犷奔放的爱恨交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内心的回响。 这是一次对生活百态的细致描摹。 “人间冷暖”,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包罗万象。诗词,就是古人记录人间百态的绝佳画卷。从达官显贵的庙堂之高,到市井小民的粗茶淡饭;从渔樵耕读的田园风光,到征战沙场的刀光剑影;从闺阁中的娇花软玉,到边塞的孤雁哀鸿,无不一一呈现在诗词之中。 我们将一起漫步于唐宋的市井街巷,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理解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对社会不公的忧愤;我们将跟随王维的脚步,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宁静中体味隐逸的乐趣;我们也将登上李清照的词楼,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中感受女性的细腻与坚韧。本书力求展现诗词中鲜活的人物群像,描绘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图景,让您在字里行间触摸到真实的历史脉搏,体会到“衣食住行”之外,更深层次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这是一次对哲学智慧的深刻洞察。 诗词,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哲理的沉淀。古人在面对人生起伏、世事无常时,常常将他们的思考与感悟寄托于诗歌之中,形成了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思想。 我们将一同品读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中的豁达与超脱,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我们将跟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脚步,领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与自适;我们将反思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奉献与执着,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与警醒。本书将引领您在诗词的字句中,发现古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功过等人生终极命题的深刻思考,从中汲取应对当下困境的智慧与力量。 这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赞颂。 “落花时节又逢君”,一个充满诗意的开篇,已然点出了本书对自然景物的浓厚兴趣。诗词与自然,本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山川湖海,风霜雨露,无不激发着诗人的灵感,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最佳载体。 本书将带您领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意盎然,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深邃,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阔。我们将一同欣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诗意,感悟“漠漠水田飞白鹭,纷纷烟草鹧鸪飞”的农家丰饶。通过诗词,我们不仅能看到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循环的敬畏,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智慧。 这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回溯。 诗词,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每一首诗,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民族的记忆,一段尘封的往事。 本书将带领您穿越唐诗的盛世繁华,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俚俗生动,以及明清诗歌的跌宕起伏。我们将从诗词中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通过岳飞的《满江红》,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家国情怀;通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们可以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折射出盛唐由盛转衰的某些侧面。本书力图让您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对中华历史文化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 这是一次对文字之美的全新体验。 古人以精炼的文字,创造出意境悠远、韵味无穷的诗词。本书并非简单地解读诗句的意思,而是试图让您体会文字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以及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 我们将仔细品味“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意象的组合所营造出的萧瑟感,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孤独与寂寥。我们将一同探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诗人如何用视觉的变化来表现离别的不舍。本书将引导您走进诗词的音韵世界,感受平仄的交错,体会押韵的和谐,从而领略文字本身所带来的愉悦和震撼。 为何选择《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然而,诗词却是一种需要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去体会的艺术。本书正是希望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您暂时放下手机,远离喧嚣,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目标是: 让诗词“活”起来: 摆脱刻板印象,让诗词成为您生活中的陪伴,情感的共鸣。 发现“你”的影子: 在诗句中找到自己当下的情绪,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触摸“温度”的历史: 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古人,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 汲取“生命”的智慧: 在千年的诗句中,找到应对人生挑战的力量,感悟生命的真谛。 重拾“纯粹”的美好: 在文字的韵律和意境中,体验文字之美,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诗本身就充满了生命的轮回、相遇的宿命感。本书亦是如此,它希望成为您与诗词、与古人、与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的重逢。无论您是诗词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诗词的读者,亦或是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情感有所困惑的人,本书都将是一份真诚的邀约,邀您一同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永恒不变的“人间冷暖”。 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情感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让我们一起,在落花时节,重逢诗词,重逢那个鲜活而动人的“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八个字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一个情感的节点。我总觉得,诗词是我们了解一个时代,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人间冷暖”,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通过古人留下的诗句,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体会他们面对生活时的种种情感。也许是寒窗苦读的寂寞,也许是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也许是离乡背井的愁绪,也许是故友重逢的激动。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这些经典诗词。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分析,而是能够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够听懂,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诗人生平的趣事,或者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那就更好了。这样,诗词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人间冷暖”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的力量。

评分

这本《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光听名字就觉得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生活的气息。我一直认为,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而“人间冷暖”这个词,则直接点出了主题——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细微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描写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亲情的温暖与牵挂,友情的可贵与疏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挣扎与安然,都用精妙的诗词串联起来。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出现那些在风雨飘摇年代里,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亦或是那些繁华落尽后,归于平淡的安宁。作者或许会选取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比如寒夜里的孤灯,或是久别重逢的喜悦,然后从诗词中挖掘出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让我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也能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类似时刻,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能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光是书名就自带了一种古典的诗意和饱含情感的温度。它勾起了我对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触动过心弦的诗句的无限遐想。“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相遇,更像是某种情感的轮回,一种生命循环的象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去细细品味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设想着,书中必然会收录那些描绘离别的愁绪,相思的缠绵,还有人生起伏的无奈与感叹。但同时,我也相信,它也会精心捕捉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或许是春风得意时的豪情万丈,或许是与知己对酌时的酣畅淋漓,亦或是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这些诗词,就像一道道光,穿透时空,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内心风景,理解他们面对生活时的坚韧与豁达。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诗句?是侧重于历史背景的严谨考据,还是更倾向于唤起我们现代人内心的共鸣,并将其投射到当下生活?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诗人创作时的动人故事,那将使这些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我们能听到诗人当时的心跳与低语。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灵魂的深度交流,一次对“人间冷暖”最温情的呈现。

评分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浪漫,又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诗词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触动我们的心弦?我想,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那些关于爱、失去、希望、失落,以及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而“诗词中的人间冷暖”,这个副标题,则更加明确了本书的探讨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提炼出那些最能代表“人间冷暖”的篇章。会不会有那些描写普通人生活的诗歌?比如,为生计奔波的辛劳,家庭琐事的温情,邻里之间的问候,或者是在街头巷尾遇到的陌生人。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往往最能反映出真实的生活质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诗人们,也曾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情怀,也有细微的体察。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这些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比如当时社会风貌,或者诗人当时的心境,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了解中国人民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评分

这本书以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开篇,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诗句的怀念。“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相遇,更是某种情感的轮回,某种生命状态的隐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我猜想,书中定然会收录那些描绘离别的愁苦,相思的煎熬,以及人生起伏的无奈,但同时,也少不了对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的捕捉,比如春风得意时的豪情,与友人把酒言欢的畅快,或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些诗词,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内心风景,理解他们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和选择。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诗句,是着重于历史背景的考据,还是更偏向于情感的共鸣和现代生活的投射?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诗人创作背景的生动故事,那将更加引人入胜,让这些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诗人当时的心跳和叹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词鉴赏,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心灵的深度交流。

评分

不错的诗词书籍,名家鉴赏,印刷质量好。

评分

内容不错,如果再便宜些会更好。

评分

一定会好好看书的确信高考的

评分

价格有点贵,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喜欢杨雨老师的课,这本必须收藏。

评分

真心不错,挑灯夜读,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挺好的。

评分

一本好学是可以慢慢阅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