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梁,黄继文,陈玉胜 著
图书标签:
  • 4G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技术
  • 移动网络
  • LTE
  • 无线接入
  • 通信工程
  • 网络技术
  • 移动互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643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075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电类规划教材--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分为两大模块,原理和实践,既能满足LTE基础学习要求,又能紧贴实际工程应用,很好的针对性培养工程需求的人才。
2.书中以华为公司LTE主流产品DBS3900等配套实验室设备为基础,模拟实际工程场景,分岗位进行针对性技能培养。
3.本书除了配有练习题外,还配有一套完整的实训指导,利于实践教学

内容简介

本书在理论方面,以TD-LTE系统关键技术、网络结构和接口、空中接口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需要为突破口,进行逐一介绍;在实践方面,以岗位工作项目任务式为思路,编写内容依照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从华为主流产品DBS3900基站的硬件安装到数据调试以及后期的设备操作维护为主脉,集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体系新颖,内容可选择性强。
本书立足于培养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讲师及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合作编写。
本书适合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通信类、电子类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自学用书。

作者简介

陈玉胜老师:HCNA-LTE高级工程师、华为GSM高级工程师、华为WCDMA高级工程师、通信概预算工程师。 曾任福建邮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线高级工程师和福建区域项目经理,深圳市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无线高级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安徽、山东区域项目经理,资深企业培训讲师,现任深圳市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教学资源部资深培训讲师和通信教研组组长。

目录

理论篇

项目1 TD-LTE系统概述 1
任务1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1
1.1.1 ITU 1
1.1.2 3GPP 3
1.1.3 3GPP2 4
1.1.4 CCSA 5
1.1.5 IEEE 5
任务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6
1.2.1 第1代移动通信
系统(1G) 6
1.2.2 第2代移动通信
系统(2G) 7
1.2.3 第3代移动通信
系统(3G) 8
1.2.4 第4代移动通信
系统(4G) 10
任务3 LTE发展驱动力 12
1.3.1 LTE发展驱动力原因 12
1.3.2 LTE的设计目标 13
1.3.3 LTE的移动业务 14
任务4 TD-LTE技术特点 16
1.4.1 TD-LTE系统主要
技术特点 16
1.4.2 TD-LTE与FDD-LTE
系统的对比 16
1.4.3 TD-LTE的频段分配 18
任务5 TD-LTE标准的演进 19
1.5.1 概述 19
1.5.2 TD-LTE标准的提出 19
1.5.3 TD-LTE R8版本 20
1.5.4 TD-LTE R9版本 20
1.5.5 TD-LTE的未来演进 21
同步练习 22
项目2 TD-LTE系统关键技术 23
任务1 双工技术 23
任务2 多址技术 25
2.2.1 常见的多址技术 25
2.2.2 正交频分复用(OFDM) 26
2.2.3 LTE的下行多址传输 31
2.2.4 LTE的上行多址传输 32
任务3 MIMO技术 33
2.3.1 MIMO概述 33
2.3.2 MIMO的工作模式 34
2.3.3 多用户MIMO 36
任务4 高阶调制和AMC(自适
应调制编码) 38
2.4.1 高阶调制 38
2.4.2 AMC(自适应调制
编码) 39
任务5 SON(自组织网络) 40
2.5.1 SON应用1-基站自启动 41
2.5.2 SON应用2-自动邻区关
系ANR功能 41
任务6 小区间干扰协调 43
2.6.1 干扰随机化和干扰消除 43
2.6.2 小区间干扰协调/回避 43
同步练习 44
项目3 TD-LTE网络结构和接口 46
任务1 TD-LTE系统结构 46
任务2 LTE接口协议栈概述 49
3.2.1 三层 49
3.2.2 两面 49
任务3 空中接口协议栈 49
3.3.1 控制平面协议 50
3.3.2 用户平面协议 50
任务4 S1接口协议栈 51
3.4.1 S1接口用户平面 52
3.4.2 S1接口控制平面 52
3.4.3 主要功能 52
任务5 X2接口协议栈 53
3.5.1 X2接口用户平面 53
3.5.2 X2接口控制平面 53
同步练习 53
项目4 TD-LTE空中接口 55
任务1 空中接口概述 55
4.1.1 Uu接口 55
4.1.2 空中接口协议栈 55
4.1.3 空中接口的特点 59
任务2 TD-LTE无线帧结构 60
4.2.1 LTE无线帧结构 60
4.2.2 LTE频域上的资源单元 62
4.2.3 物理资源块和资源粒子 63
任务3 TD-LTE无线信道及其
功能 64
4.3.1 信道分类与映射 64
4.3.2 LTE物理信道及信号 67
同步练习 78
项目5 LTE物理层关键流程 80
任务1 物理层过程概述 80
任务2 小区搜索过程 80
5.2.1 小区搜索概述 80
5.2.2 小区搜索的信道、信号
及步骤 81
任务3 寻呼 82
5.3.1 不连续接收DRX 82
5.3.2 寻呼流程 82
5.3.3 LTE和WCDMA寻呼
过程对比 83
任务4 随机接入 84
5.4.1 随机接入概述 84
5.4.2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
过程 84
5.4.3 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
过程 85
任务5 共享信道物理过程 85
5.5.1 共享信道的数据传输 85
5.5.2 HARQ和链路自适应 86
任务6 LTE物理层信息处理流程 87
同步练习 88

实践篇

项目6 认知DBS3900产品及
天馈系统 91
任务1 认识DBS3900的机柜、
机框和单板 91
6.1.1 DBS3900产品概述 91
6.1.2 DBS3900各个模板 94
任务2 认识DBS3900配套及
相关线缆 112
6.2.1 eNodeB相关配套产品
介绍 112
6.2.2 DBS3900相关线缆
介绍 117
6.2.3 DBS3900典型组网 122
任务3 认识基站天馈系统 127
6.3.1 天馈系统概述 127
6.3.2 天线 128
同步练习 134
项目7 DBS3900硬件施工 137
任务1 DBS3900机柜安装 137
任务2 布设DBS3900相关线缆 141
任务3 基站天馈系统的安装 153
任务4 DBS3900硬件自检 164
任务5 DBS3900加电 166
同步练习 172
项目8 DBS3900单站数据配置 174
任务1 数据配置前的准备 174
8.1.1 明确准备目标 174
8.1.2 单站数据配置流程与
承接关系 175
8.1.3 单站配置协商规划
数据准备 175
8.1.4 单站数据配置工具 178
任务2 DBS3900全局设备
数据配置 178
8.2.1 1×1基础站型硬件配置 178
8.2.2 单站全局设备数据配置
MML命令集 179
8.2.3 单站全局设备数据配置
步骤 180
8.2.4 单站全局设备数据配置
脚本示例 185
任务3 DBS3900传输数据配置 186
8.3.1 DBS3900单站传输组网 186
8.3.2 单站传输数据配置流程 187
8.3.3 单站传输数据MML
命令集 187
8.3.4 单站传输数据配置步骤 188
8.3.5 单站传输接口数据配置
脚本示例 196
任务4 DBS3900无线数据配置 198
8.4.1 无线层规划数据示意图 198
8.4.2 单站无线数据配置
流程图 198
8.4.3 单站无线数据配置
MML命令集 199
8.4.4 单站无线数据配置步骤 199
8.4.5 单站无线数据配置
脚本示例 201
任务5 邻区数据配置 202
8.5.1 邻区概述 202
8.5.2 邻区数据配置
MML命令集 203
8.5.3 邻区数据配置步骤 203
任务6 脚本验证与业务演示 205
8.6.1 参数对象索引关系 205
8.6.2 单站脚本执行与验证 206
8.6.3 单站业务验证体验 207
同步练习 209
项目9 TD-LTE DBS3900配置
调整 212
任务1 配置调整知识准备 212
9.1.1 配置调整定义与原因 213
9.1.2 配置调整工作流程 213
9.1.3 配置调整工具 213
任务2 DBS3900配置调整实践 214
9.2.1 修改基站名称 214
9.2.2 修改基站标识 215
9.2.3 增加TDD小区 216
9.2.4 修改小区频点 220
9.2.5 修改近端IP维护地址 221
同步练习 221
项目10 网管系统认知 224
任务1 OMC系统认知与
客户端安装 224
10.1.1 OMC系统概述 224
10.1.2 OMC-R系统结构 225
10.1.3 U2000网管客户端
软件安装 228
任务2 U2000日常基本操作 230
10.2.1 告警监控及查询 230
10.2.2 实时监控及信令跟踪 233
10.2.3 MML命令及操作 241
10.2.4 话统指标提取 242
同步练习 247
项目11 DBS3900操作维护 249
任务1 DBS3900操作维护
系统介绍 249
任务2 DBS3900日常操作
维护任务 252
11.2.1 告警管理 252
11.2.2 设备管理 255
11.2.3 传输故障 261
11.2.4 无线小区管理 264
11.2.5 故障处理配合 265
11.2.6 网络性能检测 266
11.2.7 软件管理与数据备份 267
同步练习 272
项目12 eNodeB故障分析处理 274
任务1 DBS3900天馈故障
分析处理 274
12.1.1 天馈故障概述 274
12.1.2 常见天馈故障分析 275
任务2 链路故障分析处理 280
12.2.1 TD-LTE链路故障概述 280
12.2.2 TD-LTE链路故障分析 280
任务3 小区建立失败故障分析
处理 284
12.3.1 TD-LTE小区建立失败
概述 284
12.3.2 TD-LTE小区建立失败
故障分析 286
同步练习 291
参考文献 295

精彩书摘

  《4G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
  TD—LTE系统支持时分双工(TDD)这种双工方式。TDD双工方式的蜂窝系统,上下行传输信号在同一频带内,通过将信号调度到不同时间段,采用非连续方式发送,并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方式以避免上下行信号间的干扰。
  由于TDD系统具有频谱利用率高等众多优势,ITU为TDD系统分配了更多的非对称频谱,使得TDD双工方式在未来的移动蜂窝系统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并日益成为主流的双工应用方式。
  TDD双工方式具有如下优势。
  (1)频谱配置灵活,利用率高。
  TDD双工采用非对称频谱,能够灵活地利用一些零碎的频谱,更容易获得连续的大带宽频谱。而FDD要求的成对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大带宽成为频谱更加难以获得o尽管FDD可以采用非连续的载波聚合方式来实现大带宽配置,但这对射频器件带来更多严格的要求。(2)灵活的上下行资源比例配置,更加有效地支持非对称的IP分组业务。
  ……
《电波的律动:从无线电到5G的演进与未来》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信息传递的便捷程度无疑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从烽火狼烟的远古信号,到电报、电话的出现,再到如今 ubiquitous 的无线通信网络,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连接”的探索与追求。本书《电波的律动:从无线电到5G的演进与未来》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剖析通信技术如何一步步革新我们的世界,并勾勒出未来通信的无限可能。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以生动详实的叙事,展现通信技术发展的波澜壮阔。我们将从无线电波的发现讲起,追溯其从科学家的实验室走向大众的历程。您将了解到,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无数科学家、工程师的智慧结晶与不懈努力。从早期简单的无线电广播,到能够传递语音的模拟移动通信,再到数字化浪潮催生的2G,以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3G、4G,每一次代的演进,都伴随着传输速率的指数级提升、频谱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以及应用场景的极大拓展。 第一章:无线电的曙光——从麦克斯韦到马可尼 本章将带您回到19世纪,彼时,物理学界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以其卓越的数学才能,在1865年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个理论犹如一颗种子,孕育着无线通信的无限可能。随后,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在1887年成功实验性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凭借非凡的商业头脑和实践能力,将赫兹的发现转化为实际应用。他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无线电报远距离传输实验,甚至跨越大西洋,震惊了世界。马可尼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发现的传奇,更是技术如何通过创新和商业化,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生动例证。我们将详细解读他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挑战、解决方案,以及他对早期通信行业的影响。 第二章:模拟的边界——第一代移动通信的萌芽 在无线电技术普及之后,人们开始畅想摆脱固定电话线的束缚,实现移动通信的梦想。本章将聚焦第一代移动通信(1G)的诞生。1G技术主要采用模拟信号传输语音,其特点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频谱利用效率低下,通信质量不稳定,且无法提供数据传输功能。我们将会深入分析1G技术的工作原理,例如基于蜂窝网络的早期结构,以及其在当时所面临的局限性,如容量小、易受干扰、安全性差等。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1G的出现无疑是移动通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移动电话”从科幻小说走进了现实,为后续更先进的通信技术铺平了道路。我们将通过回顾1G时代经典的通信设备和应用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通信风貌。 第三章:数字革命的序幕——2G时代的声音与短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领域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本章将详细阐述第二代移动通信(2G)的出现及其重要意义。2G技术的核心在于将语音信号数字化,这不仅显著提高了通信质量和频谱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数据业务的引入打开了大门。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2G时代的两大主流技术。我们将深入剖析它们的差异化设计理念、编码方式、信道复用技术等,并解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了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2G时代的标志性应用——短信(SMS)和最基础的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数据服务,将是本章的重点。短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即时、便捷。而GPRS作为2G向3G过渡的技术,虽然速度有限,但也为用户提供了初步的移动互联网接入体验,为后来的移动上网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数据洪流的涌现——3G的腾飞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移动数据传输的需求日益增长。第三代移动通信(3G)应运而生,它以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开启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本章将详细介绍3G技术的主要标准,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和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我们将深入探讨3G技术如何通过更宽的带宽、更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实现了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从几百kbps到几Mbps,甚至更高。这使得视频通话、在线观看视频、流畅浏览网页等应用成为可能。3G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兴起,催生了App Store的繁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本章还将分析3G技术在部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它如何为4G的到来做好准备。 第五章:极速连接的体验——4G时代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四代移动通信(4G),将在本章进行深度解析。4G技术,以其革命性的LTE(Long-Term Evolution)技术为代表,将移动通信的峰值速率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几十Mbps到几百Mbps,甚至达到Gbps级别。这将为用户带来“飞一般”的上网体验。 我们将详细讲解4G的核心技术,包括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并阐述它们如何实现高效率的频谱利用和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4G网络的广泛部署,使得高清视频流、大型在线游戏、实时协作办公、云服务等应用得以大规模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 本章还将重点探讨4G技术在“应用”层面的革新。您将了解到,4G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网络架构的优化,它更好地支持了IP(Internet Protocol)通信,为万物互联(IoT)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分析4G如何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展现其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会提及4G技术在演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网络覆盖、功耗控制以及与前代技术的兼容性等问题。 第六章:智能连接的未来——5G的愿景与展望 在4G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通信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经悄然来临,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我们的世界。本章将聚焦5G技术的核心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深入探讨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eMBB将带来数Gbps的峰值速率,远超4G,为8K超高清视频、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体验提供可能。mMTC将连接海量的物联网设备,实现智慧农业、智能工业等大规模连接。uRLLC则提供毫秒级的低时延和极高的可靠性,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场景提供支撑。 本章将详细介绍5G的关键技术,包括毫米波(mmWave)通信、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等。我们将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共同作用,实现5G在速率、时延、连接数等方面的巨大飞跃。 此外,本书还将着重分析5G技术将如何颠覆我们现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更智能的城市管理,到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再到更身临其境的娱乐体验,5G将构建一个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未来社会。我们将探讨5G技术在不同行业的落地应用案例,例如在制造业、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媒体娱乐等领域,展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第七章:技术之外的思考——通信伦理、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在享受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之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潜在的挑战。本章将跳出纯粹的技术层面,深入探讨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我们将讨论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网络安全,包括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还将探讨通信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如何确保技术发展惠及所有人,弥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获取差距。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通信技术的能源消耗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实现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更高效的基站设计、节能的通信协议等。我们还将展望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6G的设想,以及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Blockchain)等新兴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 结语:连接未来,无限可能 《电波的律动:从无线电到5G的演进与未来》一书,旨在为您构建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通信技术发展脉络。我们相信,通过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您将更能把握未来的脉搏。从实验室里的闪光火花,到贯穿全球的数字脉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连接、探索未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壮丽史诗。这本书将激励您思考,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强大的技术,共同塑造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无论是内容的分量还是其蕴含的思想深度。我是一个对技术发展史和未来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它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作者在开篇就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最早期的一代通信技术,到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遇到的挑战以及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在理解当前技术的同时,也能看到它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演进的逻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预测,而是结合了当前的理论研究、技术瓶颈以及社会需求,去分析未来可能的技术方向和应用场景。书中关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畅想,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也对技术进步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思想的对话,让我对通信技术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评分

评价二 这次入手这本书,纯粹是出于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好奇心。我对通信技术本身了解不多,但一直对“万物互联”的概念很感兴趣,所以就想通过这本书来窥探其中的奥秘。打开目录,我立刻被那些听起来颇具前瞻性的章节名称吸引住了。虽然有些技术术语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友好。他没有直接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义,而是先从宏观的视角,比如技术演进的历程、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技术的核心。在讲解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用比喻的方式解释数据传输的原理,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阐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思想,并且对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感受到它的脉搏和方向,这对我后续的知识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评价五 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对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局限性感到有些沮丧的时候。无论是数据传输速度的不稳定,还是网络覆盖的死角,都让我在日常使用中感到不便。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且知道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否能解决这些痛点。书中对不同通信技术标准的详细介绍,让我对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对比不同代际技术时,它不仅仅是列举参数,而是会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性能差异,以及背后涉及到的核心技术突破。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网络架构和资源管理的章节,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严谨,通过大量的图示和逻辑分析,将复杂的网络拓扑和数据流清晰地呈现出来。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下,网络性能会出现波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会享受到更加稳定、高速、无处不在的通信体验。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标题字体稳重而不失现代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拿到手中,纸张的手感也十分舒适,厚度适中,无论是翻阅还是携带都非常方便。我特别喜欢它印刷的清晰度和字号大小,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每页的排版也很合理,留白恰当,图表清晰,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视觉感受。书中穿插的插图和表格,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概念的生动解释,有的甚至是行业的标准图示,为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是一个对技术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例如,在讲解某个关键技术原理时,它会提供详细的原理图和实际应用案例的对比分析,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和深入得多。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力求将最复杂的信息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最开始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想着能学点实用的技能,为工作添砖加瓦。我平时的工作内容会涉及到一些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交互的环节,而我一直觉得现有的网络传输能力,在某些高峰期还是有些捉襟见肘。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和我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关,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确实是被那些深入的技术细节给震撼到了。书中对底层协议的解析、对网络架构的设计,都讲解得非常透彻,甚至详细到了不同组件之间的交互逻辑。我特别注意了关于网络优化和负载均衡的部分,作者提供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很多都非常有启发性。他会列举出不同场景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技术对策,这种“问题导向”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准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尝试应用。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提升技术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