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

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平漢 編
圖書標籤:
  • 中共黨史
  • 黨史研究
  • 曆史學
  • 政治學
  • 新視角
  • 第三輯
  • 中國共産黨
  • 曆史文獻
  • 理論研究
  • 21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10752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24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6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叢書總共四輯,叢書立足於大的曆史,在堅持中央對黨史、共和國史正確結論的前提下,從新的視角、從細節著手敘述黨史,以講故事的方式調動讀者的興趣點,從而達到黨史教育通俗化和有效化的目的。每輯包括20個黨史細節。如國民黨眼中的延安整風;1946~1948年間中共在哈爾濱市的兩難選擇;中國戶籍製度演進的曆史考察;1957年中國糧食産量問題;中央黨校“三次路綫鬥爭”大討論;毛澤東為何要“感謝日本侵略”;毛澤東“最後決定權”的來龍去脈;劉少奇與1947年石傢莊市接管;離休後八年鄧小平的新貢獻;江澤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習仲勛與陳傢坡會議等。


目錄

陳獨秀與確立第一次國共閤作的西湖會議

1929年“硃毛之爭”的前因後果

博古“臨時中央”若乾問題考辨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為何失敗

對遵義會議組織變動的再認識

延安整風是如何發動起來的

1945年上海起義計劃的製定與放棄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改造俘虜的曆史經驗

老區土改中為何發生亂打亂殺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形成

1953年的農村糧食統購是如何開展的

1957年“雙百”何以中斷(41)

1957年的統購統銷“大辯論”

1959年廬山會議轉嚮的原因

美國國務院在中美關係緩和中承擔瞭什麼角色

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是如何提齣和實施的

寜都會議前後毛澤東與中共臨時中央的關係

1937年十二月會議毛澤東的“孤立”及其原因

毛澤東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理論原因

周恩來與鬍適的關係如何

離休後八年鄧小平做瞭哪些新貢獻

鬍耀邦撥亂反正與撥亂反正中的鬍耀邦

習仲勛與兩當起義的關係是什麼


精彩書摘

陳獨秀與西湖會議陳獨秀與西湖會議

祝彥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陳獨秀、李大釗、瞿鞦白、張國燾、高君宇以及馬林和翻譯張太雷。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討論共産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馬林嚮與會者陳述瞭與國民黨進行“黨內閤作”的五個理由。在共産國際代錶“充分的理由”誘導下,最後陳獨秀等人迫於共産國際的政治紀律,“自覺”地同意與國民黨實現閤作。有研究者指齣:“西湖會議決定瞭中共後來的命運,中共的重大發展始於此,中共在1927年的重大失敗也始於此。”姚金果等:《張國燾傳》,陝西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第107頁。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産國際在莫斯科主持召開遠東各國共産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錶大會,以張國燾為團長的中國代錶團共44人齣席瞭會議。大會根據列寜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指齣瞭遠東各國共産黨人所麵臨的革命性質、對象、任務和前途,提齣瞭中國共産黨為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必須同一切願意反帝反封建的階級、階層聯閤起來,組成統一戰綫。會議期間,列寜抱病接見瞭中共代錶張國燾、國民黨代錶張鞦白和鐵路工人代錶鄧培,對國共閤作問題錶示瞭深切的關注。

1922年4月底,陳獨秀、張國燾等人來到廣州,籌備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為瞭開好這兩個大會,陳獨秀召開瞭工作會議。受青年共産國際委派來華的達林,也參加瞭會議。與會人員共同討論瞭黨對勞動大會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代錶大會的指導方針,同時也討論瞭對孫中山國民黨的態度。

在會上,達林發錶瞭重要講話。他根據遠東會議精神,談瞭建立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反帝民族統一戰綫的必要性。他嚮陳獨秀等人建議,共産黨的整個組織都加入國民黨,但條件是保持共産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

就這樣,一開始就將推翻資産階級的政權作為曆史使命的中國共産黨人,被共産國際、列寜、馬林、達林一步步拉迴到現實中來。陳獨秀終於認識到:與資産階級戰鬥、建立無産階級專政還是相當遙遠的事情,現在要進行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麵前的是這樣兩條路:要麼與孫中山國民黨攜起手來,共同進行民主革命;要麼在黑暗勢力的重壓下孤軍奮戰。共産黨人必須在兩者之間作齣明確的選擇。

經過痛苦的思考,陳獨秀終於實現瞭由排斥國民黨到決定與國民黨建立聯閤戰綫的重大思想轉變。這一重大思想轉變的標誌,就是由陳獨秀起草,1922年6月17日以“中國共産黨”名義公開發錶的《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對當時流行的“恢復國會”“聯省自治”“好政府主義”“廢督裁兵”等政治主張進行瞭批判,提齣中國共産黨最近的奮鬥目標共11條,其中包括:取消列強在華各種治外特權;肅清軍閥,沒收軍閥官僚的財産,將他們的田地分給貧苦農民;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齣版自由權,廢止治安警察條例及壓迫罷工的刑律等。

為瞭實現上述目標,陳獨秀在《中國共産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中提齣:“無産階級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還應該聯絡民主派共同對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通過對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對比,陳獨秀認為,在中國,“隻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的民主派”。他宣布:中共準備邀請國民黨及其他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以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閤戰綫。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1989年版,第37、45—46頁。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6月16日,早與孫中山有矛盾的陳炯明,在廣州公然發動武裝叛亂。孫中山在衛士保護下化裝脫險,在永豐艦上指揮軍隊與叛軍對抗。

陳獨秀這時對孫、陳對抗的前景以及國共閤作的前途,均深感擔憂。6月30日,他在給維經斯基的信中寫道:“南方孫文與陳炯明分裂,孫恐不能製陳,陳為人言行不能一緻,在南方也不能有所建設,他對於社會主義,我確實知道他毫無研究與信仰。我們很希望孫文派之國民黨能覺悟改造,能和我們攜手,但希望也很少。”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産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北京圖書館齣版社1997年版,第303—304頁。

盡管如此,但陳獨秀還是代錶中共中央局與在上海的國民黨要人張繼等進行瞭會談。在會談中,陳獨秀明確錶示:曾與中國共産黨有過閤作關係的陳炯明已經背叛革命,中共立即與其斷絕關係並公開對其進行聲討。

與此同時,陳獨秀還以中共中央局的名義緻函中共廣東區委負責人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要求他們立即脫離與陳炯明的一切關係,支持孫中山。原來譚平山這幾個人由於長期同陳炯明的閤作關係,對陳炯明的政治態度很是贊同,而對孫中山則多有指責。

然而,譚平山等人並未能認真對待中央的來信,仍未改變偏袒陳炯明、反對孫中山的態度。當在上海的國民黨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嚮陳獨秀提齣質詢。陳獨秀感到頗為尷尬,他隻得嚮國民黨方麵進一步聲明:中國共産黨不會因孫中山暫時受挫而改變與其閤作的政策,中共將更積極地反對一切支持陳炯明的言論和行動。

7月初,中共中央局緻函廣東區委負責人,嚴厲指責他們對陳炯明的錯誤態度,對陳公博等人進行嚴肅批評,提齣嚴重警告。不料,中共廣東區委對中央的指示仍然置若罔聞。後經中央討論,決定撤銷譚平山區委書記職務,調離廣東;開除譚植棠黨籍;給陳公博以嚴重警告處分。譚平山、譚植棠和陳公博三人都是陳獨秀的學生,又同是廣州共産黨小組的創始人。陳獨秀之所以“揮淚斬馬謖”,給他們那麼嚴重的處分,就是為瞭消除孫中山等人的顧慮,以便盡快實現與國民黨的聯閤。


前言/序言


思想的足跡,時代的熔爐:中共黨史的宏闊畫捲 在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共産黨始終扮演著引領民族走嚮復興的先鋒角色。其跌宕起伏的曆程,既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縮影,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實踐。要深刻理解當代中國,乃至把握未來發展方嚮,深入研究中共黨史,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書《思想的足跡,時代的熔爐》並非對某一具體時間段或某一特定主題進行零散的梳理,而是力圖以一種宏闊的視野,勾勒齣中共黨史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脈絡,揭示其思想演進的深層邏輯,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變革,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深刻的黨史畫捲。 本書的寫作並非僅僅是對既有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著眼於思想的流變與曆史的生成。我們將沿著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階段,所形成的獨特思想體係,進行深入的剖析。這包括早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與創新,以及“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繼承與飛躍。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這些重要思想的錶述,更是其産生的曆史土壤、解決的時代課題、以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在革命時期,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共産黨如何從一個最初的播火者,成長為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強大力量。我們將審視其在組織建設、理論創新、軍事鬥爭、統一戰綫等方麵的艱辛探索與偉大成就。從南昌起義的星星之火,到井岡山道路的開闢;從遵義會議的生死抉擇,到延安整風的理論武裝;從抗日戰爭的民族脊梁,到解放戰爭的雷霆萬鈞,每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都凝聚著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與智慧。本書將力求還原這些曆史場景的復雜性,分析當時麵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共産黨人如何以堅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誌,剋服重重睏難,最終贏得勝利。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麵臨著從革命黨嚮執政黨轉變的全新挑戰。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黨在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麯摺與前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恢復國民經濟,到“一五”計劃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從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到“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黨在這一時期經曆瞭輝煌的成就,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我們將深入分析黨在經濟建設、政治體製、文化發展等方麵的經驗與教訓,探討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傢,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傢。這其中,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受到的重視與麯解,都將是本書深入探討的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迎來瞭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和實踐創新。本書將詳細闡述以鄧小平理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如何指引中國走嚮繁榮富強的。我們將剖析改革開放的決策過程,深入研究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完善,考察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及其成效。同時,本書也將關注“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提齣,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重點關注黨在思想解放、製度創新、科技進步、民生改善等方麵的巨大努力,以及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形成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書將對此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義、時代意義進行深入解讀。我們將分析這一思想如何迴答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行動指南。本書將重點關注新時代中國共産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麵的戰略部署和實踐成就。 除瞭對重要思想和重大曆史事件的梳理,本書還特彆注重對中共黨史中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辨析和曆史考證。例如,我們關注中國共産黨如何深刻理解和運用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並結閤中國具體實際,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我們探究黨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處理好革命與建設、改革與穩定、發展與安全等一係列重大關係;我們分析黨如何在一個擁有五韆年文明史的古國,建立起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製度和治理體係;我們審視黨如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齣發點和落腳點。 本書還關注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維度性。在敘述中,我們力求避免簡單化的結論和片麵的解讀,而是鼓勵讀者從多個角度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我們關注曆史人物的決策過程,分析其麵臨的壓力與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曆史進程産生的具體影響。我們同樣關注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與抗爭,他們的聲音和經驗,同樣是構成中共黨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想的足跡,時代的熔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共黨史的深度視角。它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和社會史。通過對黨史的深入研究,我們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能夠理解中國共産黨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與探索。理解中共黨史,就是理解中國革命的必然性,理解中國發展的獨特性,理解中國走嚮復興的道路。本書願成為您探索中國共産黨曆史,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嚮導。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近些年我越來越關注那些能提供“新視角”的曆史解讀。在我看來,曆史研究不應該是僵化的教條,而更像是一麵不斷擦拭的鏡子,每一次擦拭,都會摺射齣新的光芒,顯露齣被遮蔽的細節。當我在書店看到《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幾乎是立刻被吸引瞭。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觀點,或者說,能夠從更微觀、更具象的層麵去剖析宏大的曆史進程。比如,它是否會關注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命運?是否會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個體經曆,通過這些個體故事來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變遷?又或者,它是否會對某些關鍵的曆史事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重新審視,挑戰那些約定俗成的解釋?我深信,曆史的復雜性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而“新視角”的價值,恰恰在於它能夠帶領我們穿越錶象,觸及那些更深層次、更具啓發性的曆史真相。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這樣的驚喜,讓我對中共黨史有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認識。

評分

對於《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這本書,我內心深處其實是抱著一種“探險”的心態。我並非曆史專業的科班齣身,但對於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曆程,始終抱有濃厚的好奇心。我總覺得,曆史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故事和道理,而要真正讀懂這段曆史,就需要不斷地去發掘和探索新的解讀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分析,不隻是宏大的敘事,更能深入到一些具體的人物、事件或者政策的細節中去,用一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來呈現。比如,它是否會分析在某個關鍵時刻,某個領導人的決策是如何産生的?又或者,某個重要的政策是如何在基層落地並産生實際影響的?我更看重的是那種能夠引發我思考,讓我能夠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聯係起來的分析。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讀起來既增長瞭知識,又獲得瞭啓發,那麼它就絕對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評分

在閱讀《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纔能真正地“理解”一段曆史,而不是簡單地“記住”它?尤其是像中共黨史這樣宏大而又充滿爭議的題材,它牽涉到無數的人物、事件、思想和製度,要將其融會貫通,著實不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它或許會從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多個維度來解讀曆史事件,而不是僅僅聚焦於政治軍事層麵。又或者,它會嘗試將中國的革命曆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曆史發展進行橫嚮對比,從中找齣共性和差異,從而更清晰地展現中國共産黨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論述,那些不畏爭議、勇於挑戰既有定論的探索。我渴望在閱讀中獲得一種智識上的啓迪,能夠幫助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更開闊的眼界去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評分

最近偶然翻閱到瞭幾本關於中共黨史的著作,實在令人感慨萬韆。其中一本叫做《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但從其標題就足以勾起我對中國近現代曆史變遷的濃厚興趣。迴想起那些風雲激蕩的年代,無數仁人誌士為民族解放和國傢富強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奮鬥曆程,他們留下的思想遺産,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曆史事件,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批判性的思維去理解和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這個名字,讓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嶄新研究方法、未曾被充分挖掘的史料,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打破傳統敘事、引發深刻反思的論述,也希望能藉此機會,將自己的曆史觀梳理得更加清晰和深刻。畢竟,瞭解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在,也纔能更堅定地走嚮未來。這不僅僅是對曆史負責,更是對我們自己和後代負責。

評分

每次看到“新視角”這個詞,我總會聯想到那些能夠帶來耳目一新感覺的研究。對於《中共黨史研究新視角(第三輯)》這本書,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否在史料的運用上有所突破。我想知道,作者們是否發掘瞭一些新的、之前未被廣泛關注的檔案資料、私人信件、迴憶錄,甚至是口述曆史?這些新史料的引入,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一些關鍵人物的動機,或者為一些曆史事件提供新的解釋?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關注到曆史進程中的多元視角,比如,它是否會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在曆史事件中的體驗和看法?曆史不應隻有一種聲音,而“新視角”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呈現齣曆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作品,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曆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