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圣伊莱尔(Saint-Hilaire,1772-1844,)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花卉
  • 果实
  • 手绘
  • 博物学
  • 艺术
  • 自然科学
  • 经典
  • 圣伊莱尔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8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4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72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读完此书,庭院里挤满的植物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绿叶红花,而是一大群迫不及待要跟你聊天的老朋友。
  享誉全球的博物学家的经典代表作,经历岁月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验,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作序推荐。
  新浪微博大V @植物人史军 @ 天冬、中国植物科学画家孙英宝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果色花香》把博物学大师圣伊莱尔的植物科学绘画作品以精选本的形式翻译出版,与中国的读者见面。译者刘夙博士为书中的45个科撰写了物种介绍。相对于丛书此前已经出版的几本图谱,本书的文本尤为有亮点。不仅列出该科的基本概况:规模、分布、主要属、花果特征,还特别加入了名字含义及由来、人文历史、社会意象、应用价值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联等,这些描述大大提高了本书的阅读乐趣和知识内涵。

作者简介

  圣伊莱尔( Saint-Hilaire,1772—1845),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和艺术家,对19世纪的法国科学绘画影响很大。毕生关注森林保护保育并作出了显著贡献,1831年当选为皇家中央农学会会员。
王文采,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夙,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科普文章逾百篇,参著或翻译科普图书10余种。
刘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植物分类学博士。

目录


王文采

导读
刘 夙

1. 百合科/ 1
猪牙花属

百合属



2. 半日花科/ 4
海蔷薇属
半日花属
松露花属



3. 报春花科/ 7
报春花属
仙客来属



4. 车前科/ 15
金鱼草属
鳌头花属



5. 唇形科/ 22
鼠尾草属
龙口花属



6. 大戟科/ 27
大戟属
猪牙花属
百合属




7. 豆科/ 29
香槐属
扁豆属
豇豆属
紫荆属
车轴草属
紫藤属



8. 杜鹃花科 / 40
杜鹃花属



9. 沟繁缕科 / 44
沟繁缕属
虎耳草属


10. 虎耳草科 / 46


11. 花荵科 / 51
福禄考属
吉莉草属



12. 夹竹桃科 / 57
马利筋属
罗布麻属


13. 桔梗科 / 60
风铃草属


14. 堇菜科 / 65
堇菜属
吉莉草属


15. 锦葵科 / 70
牧葵属

16. 景天科 / 73
景天属



17. 菊科 / 76
向日葵属
千里光属
疆千里光属
羊菊属
多榔菊属
枭目苣属
山柳菊属
细毛菊属
蓟属
滨菊属
三肋果属
岳滨菊属
母菊属
菊蒿属
鞘冠菊属
羽叶苍术属
黄藿香属
春黄菊属
果香菊属
染黄菊属
赛菊芋属
落刺菊属
毛连菜属
漏芦属
翼果苣属
紫菀属
红菀属
狗娃花属
蓝菊属
蛇根苣属
耳菊属
松果菊属
金光菊属
飞廉属
明目苣属
天人菊属
金鸡菊属
鬼针草属



18. 蜡梅科 / 122
蜡梅属



19. 蓼科 / 124
蓼属
荞麦属
何首乌属


20. 柳叶菜科 / 130
月见草属



21. 龙胆科 / 137
龙胆属



22. 牻牛儿苗科 / 140
天竺葵属
金莲花属
蓝堇草属
北扁果草属
毛茛属
银莲花属
唐松草属
翠雀属
飞燕草属



23. 毛茛科 / 145


24. 木兰科 / 157
木兰属
何首乌属



25. 桤叶树科 / 164
桤叶树属



26. 茜草科 / 166
田茜属


27. 壳斗科 / 168
栎属


28. 忍冬科 / 173
孀草属
星团花属
蓝盆花属
刺头草属
缬草属
忍冬属


29. 瑞香科 / 189
瑞香属



30. 伞形科 / 192
假孜然芹属
毒芹属
刺芹属


31. 山榄科 / 197
久榄属


32. 芍药科 / 199
芍药属


33. 十字花科 / 206
葶苈属
绮春属
匙荠属


26. 茜草科
田茜属
蓝盆花属
假孜然芹属
毒芹属
刺芹属
久榄属



34. 石竹科 / 209
蝇子草属
冠蝇草属
蝇子草属
无心菜属
冰漆姑属
山漆姑属
无心菜属
牛漆姑属


35. 天门冬科 / 217
乐园百合属
圆果吊兰属
蓝铃花属
星捧月属




36. 透骨草科 / 223
沟酸浆属



37. 卫矛科 / 226
梅花草属


38. 五福花科 / 228
接骨木属

39. 绣球科 / 230
绣球属


40. 玄参科 / 232
毛蕊花属
醉鱼草属


41. 亚麻科 / 236
亚麻属


42. 罂粟科 / 239
穗花烟堇属
马裤花属
花菱草属
接骨木属
梅花草属



43. 紫草科 / 242
玻璃苣属
牛舌草属


44. 紫葳科 / 244
悬果藤属
硬骨凌霄属
号角藤属


45. 蔷薇科 / 248
梨属
路边青属
委陵菜属
李属
山楂属
苹果属
栒子属
悬钩子属
山莓草属

前言/序言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分类学在历史上首先在欧洲获得蓬勃发展,从16世纪到18世纪初,就有意大利植物学家凯沙尔宾罗(A. Caesalpino,1519—1603)编著的《论植物》(De Plantis,1583,收载1500种植物),瑞士的鲍欣(G. Bauhin,1560—1624)编著的《植物界图览》(Pinax Theatri Botanici,1623,收载6000种植物),英国植物学家雷(J. Ray,1627—1705)编著的《植物分类新方法》(Methodus plantarum Nova,1703年第二版中,收载18000种植物)等几部大部头著作出版。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 Linnaeus,1707—1778)编著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收载7700种植物,根据雄蕊数目、愈合情况和长度将这些植物划分为24纲。书中每种植物的种名(Species name)均由一属名和一种加词构成,这样,二名命名法和每种植物的学名得到确定,这对植物学知识国际间的交流和植物学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林奈此书的问世标志近代植物分类学的诞生。
此后到19世纪末不断有大部头著作出版,著名的有瑞士植物学家德堪多(A. P. de Candolle,1778—1841)父子编著的17卷巨著《植物界自然系统初编》(Prodiu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1824—1873,收载58975种植物),英国植物学家本瑟姆(G. Bentham, 1800—1884)和约瑟夫·胡克(J. D. Hooker,1817—1911)费时二十余年编著的《植物属志》(Genera plantarum,1862—1883,收载世界种子植物200科,7569属)。以上著作均用拉丁文书写,没有图。
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植物学家拜伦(H. Baillon,1827—1895)编著了13卷的巨著《植物历史》(Histoire des plantes,1867—1895),收载了维管植物的所有科、属,给出了大量生殖器官的精美的插图,这对植物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此书出版之后,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 Engler,1844—1930)和普兰特(K. Prantl,1849—1893)编著了23卷的空前巨著《植物自然科志》(Die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1887—1899),收载了当时有记录的植物界的所有纲、目、科、属,给出了大量精美图版。在19世纪,出版了不少科、属专著,不少国家、地区的植物志,在各种植物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科、属、种等新分类群,其中都包括不少植物插图。在期刊方面,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编著的专门刊载植物图版的期刊《柯蒂斯植物杂志》(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和《胡克植物图志》(Hooker’s Icones Plantarum)最为著名。大量植物图在植物学著作和期刊中发表,促使邱园标本馆编著了查阅植物图的索引著作《伦敦索引》(Index Londinensis,6卷,1920—1931;补编,2卷,1941)。
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的先辈们非常重视植物科学绘图工作,编著了一些有关图志的书,如胡先骕、陈焕镛的《中国植物图谱》(5卷,1927—1937),胡先骕、秦仁昌的《中国蕨类植物图谱》(2卷,1930—1934),胡先骕的《中国森林树木图志——桦木科和榛科》(1941),刘慎谔主编的《中国北部植物图志》(5册,1936),周汉藩编著的《河北习见树木图说》(1934),方文培编著的《峨眉植物图志》(4卷,1942—1946)。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汪发瓒主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1955),耿以礼教授主编《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959),傅书遐教授编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1957),其后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由植物研究所编著了7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1983)。与此书同时,我国多数省、区的植物志,以及80卷巨著《中国植物志》(1960—2004)也陆续出版。
上述著作中都有大量植物图,这为我国植物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上述情况可见,在近一百年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中,我国在植物科学绘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从我国极为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来考虑,对不少科、属,如菊科、兰科、豆科、百合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以及玄参科的马先蒿属,罂粟科的紫堇属,毛莨科的乌头属、翠雀属等,多数有科学意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科、属,都值得进行图谱方面的编著工作。这些都是显现我国复杂植物区系的基础工作,应予以重视。
不幸的是,在《中国植物志》80卷出版之后,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在不少地区陷于停滞状态,植物科学绘图也自然受到影响。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世界著名博物学家的经典手绘生物图谱,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想这类著作的出版具有借鉴作用,可能会促进我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如上所述,我国植物区系丰富、复杂,有不少分类群的系统位置、亲缘关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可能得到解决。在此,我衷心祝愿北京大学出版社主持的经典手绘生物图谱出版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成功!

2015年5月10日
于香山寓所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 探寻植物世界的绮丽画卷,领略自然科学的永恒魅力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经典著作,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科学价值,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便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本描绘花果的图册,更是一扇通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植物学研究黄金时期的大门,是博物学爱好者、植物学研究者、艺术史学者乃至任何热爱自然之美的人士不可错过的珍贵读物。 本书之所以能成为“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中的璀璨明星,与其作者,即伟大的植物学家、探险家和插画家——奥古斯特·弗朗索瓦·雷内·德·圣伊莱尔(Auguste François René de Saint-Hilaire)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圣伊莱尔的一生,几乎是与植物的发现、描绘和研究紧密相连。他曾深入南美洲的原始森林,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绘制了数以万计的植物标本,为欧洲乃至世界植物学的知识体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而《果色花香》,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结晶,是其对南美洲丰富而奇绝的花果世界最生动、最详实的记录。 精湛绝伦的手绘艺术:视觉的盛宴,科学的严谨 步入《果色花香》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圣伊莱尔先生亲手绘制的一幅幅令人惊叹的植物插画。这些手绘图,摒弃了后世印刷技术的机械与僵硬,充满了艺术家的灵动与匠心。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对植物形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在圣伊莱尔的笔下,花朵不再是平面上的图案,而是仿佛带着露珠,散发着淡淡幽香的生命体。他精准地勾勒出花瓣的层次、纹路的细微,花蕊的勃勃生机。无论是热带雨林中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异域花卉,还是那些温带地区常见却同样充满魅力的野花,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他不仅描绘了植物的整体形态,更深入到叶片的脉络、果实的结构、甚至是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力求呈现出植物最真实、最完整的信息。 而“果色花香”之名,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书的艺术高度。圣伊莱尔先生对于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他能够捕捉到果实成熟时那种令人垂涎欲滴的饱满色彩,从娇嫩的粉红到深邃的绯红,从明亮的金黄到沉静的赭石,每一种色彩都充满了生命的光泽。同时,他对于花香的感知,也仿佛被转化为视觉的语言,通过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晕染,传递出花朵的芬芳与馥郁。这些手绘图,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能够让读者在欣赏植物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科学的严谨性:博物学的典范,知识的宝库 圣伊莱尔的贡献并不仅限于艺术创作。作为一位严谨的博物学家,他对植物学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果色花香》的价值,更在于其深厚的科学内涵。 本书中,每一幅插画都附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这些文字,并非简单的命名,而是包含了作者对该植物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圣伊莱尔先生以其渊博的植物学知识,对每一种植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明确其科属,并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范围,甚至包括其在当地原住民生活中的用途。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现代植物学分类体系逐渐形成的时期。圣伊莱尔先生的研究,为林奈系统的完善和拓展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对于许多新发现植物的命名和描述,至今仍被植物学界所认可和沿用。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了解到植物的解剖结构、繁殖方式、进化关系等一系列科学信息,仿佛跟随圣伊莱尔一起,踏上了野外考察的征程,亲手触摸、仔细辨认每一株植物。 本书的“博物学经典丛书”定位,充分证明了其在博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圣伊莱尔先生的这些记录,无异于打开了一扇了解异域植物世界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欧洲人对植物多样性的认知。他对于植物生态环境的描述,也展现了他对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这在当时的植物学研究中是极为超前的。 丰富的植物学知识:系统性的梳理与呈现 《果色花香》所收录的植物种类繁多,涵盖了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植物类型,既有令人惊艳的观赏性花卉,也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的果实类植物。作者的描述,不仅关注植物的外部形态,也常常触及到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生理特征,例如花药的形状、花粉的特点、果实的肉质结构、种子的萌发条件等,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对植物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书中对于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阐述,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地理学和生态学信息。圣伊莱尔先生在南美洲的广泛考察,使得他对不同地区植物群落的特点有着第一手的了解。他对于这些植物如何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下生长和繁衍的描述,为我们理解生物地理学的规律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此外,《果色花香》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植物的民间用法和传统知识。在与当地原住民的交流中,圣伊莱尔先生收集了不少关于植物的实用信息,例如哪些植物可以作为食物,哪些具有药用价值,哪些可以用于染料等。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也为人类学和民族植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超越时空的价值:艺术、科学与文化的交融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学范畴。它是一部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十八世纪欧洲博物学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 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欣赏精美手绘插画的绝佳机会,学习植物绘画的技法与理念。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能够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对于科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含的植物分类、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等信息,是进行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参考。它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过去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当下的研究提供历史视角。 对于广大普通读者而言,《果色花香》则是一次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绝佳体验。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文字,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从未见过的奇妙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发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保护的自然之美。 《果色花香:圣伊莱尔手绘花果图志》,它不仅记录了花朵的绚烂与果实的甘甜,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艺术追求。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领略那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植物世界,去感受科学与艺术交融所产生的永恒魅力。翻开它,您将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一场视觉与智慧的双重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特别是那种“博物文库”的系列感,真的抓住了我这个收藏癖的G点。它不是那种流行的畅销书风格,而是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觉得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每一次打开,都有种“老朋友”的亲切感,那种古老的墨香和纸张的触感,都是现代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我发现,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适合做笔记和标记,空白区域的处理让人愿意停下来,在旁边画上自己的小小的注解,或者写下当时的阅读感受。它鼓励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信息。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设计,使得它在众多图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架上那个“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的宝藏。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博物学的虔诚态度。在那个没有数码影像的年代,观察和记录是探究世界真相的唯一途径,而这本图志完美地展现了这种求真精神。每一笔线条都凝聚了作者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花瓣的纹理、果实的成熟度、叶脉的走向,都描绘得极其精准,这背后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仅是记录“它是什么样”,更是在探索“它如何存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听到那位古老的手绘师在野外细心辨识、小心翼翼地将自然之美捕捉下来的沙沙声。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画得到了最真挚的表达,让人在快节奏的当下,学会慢下来,去真正地“看”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以图为主,但文字部分的阐释也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却又避免了过度枯燥的术语堆砌。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桥梁。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清晰的图示是绝佳的入门指南,能够帮助快速建立对特定物种的基础认知;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而言,图中所展现的历史性观察视角和记录方式,也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描绘,这种时间轴上的记录方式,比单一的静态照片要丰富得多,能让人更全面地理解生命的周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物种识别的工具,更是一种科学思维和观察方法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到位。封面那种复古又雅致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精细描绘自然物的时代。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和欣赏图画时,眼睛不会感到疲惫。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即便是没有专业的植物学背景,也能被那种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所打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过渡,都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仿佛那些花朵和果实在纸面上栩栩如生,带着清晨的露水和阳光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美的重新发现,那种沉静、细腻的美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格调都提升了。

评分

翻阅此书,我体会到了一种近乎冥想的宁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各种高饱和度的图像轰炸,反而失去了对细节的耐心。而这本手绘图志,用其柔和的色调和精确的线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慢下来”的窗口。欣赏那些花瓣边缘的微小瑕疵、果实上自然形成的斑点,你会发现自然本身就充满了不完美的美学。这种美学训练,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非常有帮助。它不是那种追求瞬间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细品的“慢艺术”。它教会了我,真正的观察,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心境的平和才能达成的,这对于一个疲惫于都市生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没想到能在京东上购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

开卷有益,多读书多赚钱,继续买书

评分

买来垫电脑了,百年前的绘画欣赏不来。送货快。

评分

正版图书与书店卖的一样值得购买!

评分

这部书绘制精美,喜欢这类书,闲时可以学习绘画,字太少,有些画太简单,占不少篇幅

评分

非常精美!

评分

相当棒的博物图书集之一

评分

经常在京东买书,书很不错。大16开,比我预想的大很多。

评分

收藏了,没损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