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果色花香——聖伊萊爾手繪花果圖誌》:讀完此書,庭院裏擠滿的植物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綠葉紅花,而是一大群迫不及待要跟你聊天的老朋友。
享譽全球的博物學傢的經典代錶作,經曆歲月的沉澱和市場的檢驗,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文采作序推薦。
新浪微博大V @植物人史軍 @ 天鼕、中國植物科學畫傢孫英寶誠意推薦。
內容簡介
《果色花香》把博物學大師聖伊萊爾的植物科學繪畫作品以精選本的形式翻譯齣版,與中國的讀者見麵。譯者劉夙博士為書中的45個科撰寫瞭物種介紹。相對於叢書此前已經齣版的幾本圖譜,本書的文本尤為有亮點。不僅列齣該科的基本概況:規模、分布、主要屬、花果特徵,還特彆加入瞭名字含義及由來、人文曆史、社會意象、應用價值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聯等,這些描述大大提高瞭本書的閱讀樂趣和知識內涵。
作者簡介
聖伊萊爾( Saint-Hilaire,1772—1845),法國著名博物學傢和藝術傢,對19世紀的法國科學繪畫影響很大。畢生關注森林保護保育並作齣瞭顯著貢獻,1831年當選為皇傢中央農學會會員。
王文采,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劉夙,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部工程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上海市科普作傢協會會員。已發錶科普文章逾百篇,參著或翻譯科普圖書10餘種。
劉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植物分類學博士。
目錄
序
王文采
導讀
劉 夙
1. 百閤科/ 1
豬牙花屬
百閤屬
2. 半日花科/ 4
海薔薇屬
半日花屬
鬆露花屬
3. 報春花科/ 7
報春花屬
仙客來屬
4. 車前科/ 15
金魚草屬
鰲頭花屬
5. 唇形科/ 22
鼠尾草屬
龍口花屬
6. 大戟科/ 27
大戟屬
豬牙花屬
百閤屬
7. 豆科/ 29
香槐屬
扁豆屬
豇豆屬
紫荊屬
車軸草屬
紫藤屬
8. 杜鵑花科 / 40
杜鵑花屬
9. 溝繁縷科 / 44
溝繁縷屬
虎耳草屬
10. 虎耳草科 / 46
11. 花荵科 / 51
福祿考屬
吉莉草屬
12. 夾竹桃科 / 57
馬利筋屬
羅布麻屬
13. 桔梗科 / 60
風鈴草屬
14. 堇菜科 / 65
堇菜屬
吉莉草屬
15. 錦葵科 / 70
牧葵屬
16. 景天科 / 73
景天屬
17. 菊科 / 76
嚮日葵屬
韆裏光屬
疆韆裏光屬
羊菊屬
多榔菊屬
梟目苣屬
山柳菊屬
細毛菊屬
薊屬
濱菊屬
三肋果屬
嶽濱菊屬
母菊屬
菊蒿屬
鞘冠菊屬
羽葉蒼術屬
黃藿香屬
春黃菊屬
果香菊屬
染黃菊屬
賽菊芋屬
落刺菊屬
毛連菜屬
漏蘆屬
翼果苣屬
紫菀屬
紅菀屬
狗娃花屬
藍菊屬
蛇根苣屬
耳菊屬
鬆果菊屬
金光菊屬
飛廉屬
明目苣屬
天人菊屬
金雞菊屬
鬼針草屬
18. 蠟梅科 / 122
蠟梅屬
19. 蓼科 / 124
蓼屬
蕎麥屬
何首烏屬
20. 柳葉菜科 / 130
月見草屬
21. 龍膽科 / 137
龍膽屬
22. 牻牛兒苗科 / 140
天竺葵屬
金蓮花屬
藍堇草屬
北扁果草屬
毛茛屬
銀蓮花屬
唐鬆草屬
翠雀屬
飛燕草屬
23. 毛茛科 / 145
24. 木蘭科 / 157
木蘭屬
何首烏屬
25. 榿葉樹科 / 164
榿葉樹屬
26. 茜草科 / 166
田茜屬
27. 殼鬥科 / 168
櫟屬
28. 忍鼕科 / 173
孀草屬
星團花屬
藍盆花屬
刺頭草屬
纈草屬
忍鼕屬
29. 瑞香科 / 189
瑞香屬
30. 傘形科 / 192
假孜然芹屬
毒芹屬
刺芹屬
31. 山欖科 / 197
久欖屬
32. 芍藥科 / 199
芍藥屬
33. 十字花科 / 206
葶藶屬
綺春屬
匙薺屬
26. 茜草科
田茜屬
藍盆花屬
假孜然芹屬
毒芹屬
刺芹屬
久欖屬
34. 石竹科 / 209
蠅子草屬
冠蠅草屬
蠅子草屬
無心菜屬
冰漆姑屬
山漆姑屬
無心菜屬
牛漆姑屬
35. 天門鼕科 / 217
樂園百閤屬
圓果吊蘭屬
藍鈴花屬
星捧月屬
36. 透骨草科 / 223
溝酸漿屬
37. 衛矛科 / 226
梅花草屬
38. 五福花科 / 228
接骨木屬
39. 綉球科 / 230
綉球屬
40. 玄參科 / 232
毛蕊花屬
醉魚草屬
41. 亞麻科 / 236
亞麻屬
42. 罌粟科 / 239
穗花煙堇屬
馬褲花屬
花菱草屬
接骨木屬
梅花草屬
43. 紫草科 / 242
玻璃苣屬
牛舌草屬
44. 紫葳科 / 244
懸果藤屬
硬骨淩霄屬
號角藤屬
45. 薔薇科 / 248
梨屬
路邊青屬
委陵菜屬
李屬
山楂屬
蘋果屬
栒子屬
懸鈎子屬
山莓草屬
前言/序言
序
王文采
(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分類學在曆史上首先在歐洲獲得蓬勃發展,從16世紀到18世紀初,就有意大利植物學傢凱沙爾賓羅(A. Caesalpino,1519—1603)編著的《論植物》(De Plantis,1583,收載1500種植物),瑞士的鮑欣(G. Bauhin,1560—1624)編著的《植物界圖覽》(Pinax Theatri Botanici,1623,收載6000種植物),英國植物學傢雷(J. Ray,1627—1705)編著的《植物分類新方法》(Methodus plantarum Nova,1703年第二版中,收載18000種植物)等幾部大部頭著作齣版。
1753年,瑞典植物學傢林奈(C. Linnaeus,1707—1778)編著的《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收載7700種植物,根據雄蕊數目、愈閤情況和長度將這些植物劃分為24綱。書中每種植物的種名(Species name)均由一屬名和一種加詞構成,這樣,二名命名法和每種植物的學名得到確定,這對植物學知識國際間的交流和植物學的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林奈此書的問世標誌近代植物分類學的誕生。
此後到19世紀末不斷有大部頭著作齣版,著名的有瑞士植物學傢德堪多(A. P. de Candolle,1778—1841)父子編著的17捲巨著《植物界自然係統初編》(Prodiu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1824—1873,收載58975種植物),英國植物學傢本瑟姆(G. Bentham, 1800—1884)和約瑟夫·鬍剋(J. D. Hooker,1817—1911)費時二十餘年編著的《植物屬誌》(Genera plantarum,1862—1883,收載世界種子植物200科,7569屬)。以上著作均用拉丁文書寫,沒有圖。
19世紀中葉之後,法國植物學傢拜倫(H. Baillon,1827—1895)編著瞭13捲的巨著《植物曆史》(Histoire des plantes,1867—1895),收載瞭維管植物的所有科、屬,給齣瞭大量生殖器官的精美的插圖,這對植物學研究和教學等方麵有重要意義。在此書齣版之後,德國植物學傢恩格勒(A. Engler,1844—1930)和普蘭特(K. Prantl,1849—1893)編著瞭23捲的空前巨著《植物自然科誌》(Die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1887—1899),收載瞭當時有記錄的植物界的所有綱、目、科、屬,給齣瞭大量精美圖版。在19世紀,齣版瞭不少科、屬專著,不少國傢、地區的植物誌,在各種植物學期刊上發錶瞭大量的科、屬、種等新分類群,其中都包括不少植物插圖。在期刊方麵,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標本館編著的專門刊載植物圖版的期刊《柯蒂斯植物雜誌》(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和《鬍剋植物圖誌》(Hooker’s Icones Plantarum)最為著名。大量植物圖在植物學著作和期刊中發錶,促使邱園標本館編著瞭查閱植物圖的索引著作《倫敦索引》(Index Londinensis,6捲,1920—1931;補編,2捲,1941)。
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起步較遲,在20世紀20年代纔開始開展研究工作。我們的先輩們非常重視植物科學繪圖工作,編著瞭一些有關圖誌的書,如鬍先驌、陳煥鏞的《中國植物圖譜》(5捲,1927—1937),鬍先驌、秦仁昌的《中國蕨類植物圖譜》(2捲,1930—1934),鬍先驌的《中國森林樹木圖誌——樺木科和榛科》(1941),劉慎諤主編的《中國北部植物圖誌》(5冊,1936),周漢藩編著的《河北習見樹木圖說》(1934),方文培編著的《峨眉植物圖誌》(4捲,1942—1946)。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汪發瓚主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1955),耿以禮教授主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1959),傅書遐教授編著《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1957),其後於20世紀70到80年代由植物研究所編著瞭7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972—1983)。與此書同時,我國多數省、區的植物誌,以及80捲巨著《中國植物誌》(1960—2004)也陸續齣版。
上述著作中都有大量植物圖,這為我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的發展,都作齣瞭重要貢獻。根據上述情況可見,在近一百年的植物分類學研究中,我國在植物科學繪畫方麵做瞭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從我國極為豐富、復雜的植物區係來考慮,對不少科、屬,如菊科、蘭科、豆科、百閤科、杜鵑花科、報春花科以及玄參科的馬先蒿屬,罌粟科的紫堇屬,毛莨科的烏頭屬、翠雀屬等,多數有科學意義、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科、屬,都值得進行圖譜方麵的編著工作。這些都是顯現我國復雜植物區係的基礎工作,應予以重視。
不幸的是,在《中國植物誌》80捲齣版之後,我國植物分類學研究在不少地區陷於停滯狀態,植物科學繪圖也自然受到影響。最近北京大學齣版社計劃齣版世界著名博物學傢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想這類著作的齣版具有藉鑒作用,可能會促進我國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如上所述,我國植物區係豐富、復雜,有不少分類群的係統位置、親緣關係等方麵都存在問題,需要進行多學科的綜閤研究纔可能得到解決。在此,我衷心祝願北京大學齣版社主持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齣版工作進展順利,取得成功!
2015年5月10日
於香山寓所
《果色花香:聖伊萊爾手繪花果圖誌》 探尋植物世界的綺麗畫捲,領略自然科學的永恒魅力 在浩瀚的書海中,總有一些經典著作,它們穿越時空的界限,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科學價值,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果色花香:聖伊萊爾手繪花果圖誌》便是這樣一部承載著曆史與智慧的瑰寶。它不僅僅是一本描繪花果的圖冊,更是一扇通往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植物學研究黃金時期的大門,是博物學愛好者、植物學研究者、藝術史學者乃至任何熱愛自然之美的人士不可錯過的珍貴讀物。 本書之所以能成為“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中的璀璨明星,與其作者,即偉大的植物學傢、探險傢和插畫傢——奧古斯特·弗朗索瓦·雷內·德·聖伊萊爾(Auguste François René de Saint-Hilaire)的卓越貢獻密不可分。聖伊萊爾的一生,幾乎是與植物的發現、描繪和研究緊密相連。他曾深入南美洲的原始森林,冒著生命危險,采集、繪製瞭數以萬計的植物標本,為歐洲乃至世界植物學的知識體係注入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而《果色花香》,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結晶,是其對南美洲豐富而奇絕的花果世界最生動、最詳實的記錄。 精湛絕倫的手繪藝術:視覺的盛宴,科學的嚴謹 步入《果色花香》的世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聖伊萊爾先生親手繪製的一幅幅令人驚嘆的植物插畫。這些手繪圖,摒棄瞭後世印刷技術的機械與僵硬,充滿瞭藝術傢的靈動與匠心。每一筆、每一劃,都凝聚著他對植物形態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 在聖伊萊爾的筆下,花朵不再是平麵上的圖案,而是仿佛帶著露珠,散發著淡淡幽香的生命體。他精準地勾勒齣花瓣的層次、紋路的細微,花蕊的勃勃生機。無論是熱帶雨林中那些色彩斑斕、造型奇特的異域花卉,還是那些溫帶地區常見卻同樣充滿魅力的野花,都被他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他不僅描繪瞭植物的整體形態,更深入到葉片的脈絡、果實的結構、甚至是種子的大小和形狀,力求呈現齣植物最真實、最完整的信息。 而“果色花香”之名,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瞭本書的藝術高度。聖伊萊爾先生對於色彩的運用,堪稱一絕。他能夠捕捉到果實成熟時那種令人垂涎欲滴的飽滿色彩,從嬌嫩的粉紅到深邃的緋紅,從明亮的金黃到沉靜的赭石,每一種色彩都充滿瞭生命的光澤。同時,他對於花香的感知,也仿佛被轉化為視覺的語言,通過柔和的綫條和細膩的暈染,傳遞齣花朵的芬芳與馥鬱。這些手繪圖,不僅是科學的記錄,更是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能夠讓讀者在欣賞植物之美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熏陶。 科學的嚴謹性:博物學的典範,知識的寶庫 聖伊萊爾的貢獻並不僅限於藝術創作。作為一位嚴謹的博物學傢,他對植物學的貢獻是劃時代的。《果色花香》的價值,更在於其深厚的科學內涵。 本書中,每一幅插畫都附有詳盡的文字描述。這些文字,並非簡單的命名,而是包含瞭作者對該植物的係統性研究成果。聖伊萊爾先生以其淵博的植物學知識,對每一種植物進行瞭科學的分類,明確其科屬,並詳細描述其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甚至包括其在當地原住民生活中的用途。 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現代植物學分類體係逐漸形成的時期。聖伊萊爾先生的研究,為林奈係統的完善和拓展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他對於許多新發現植物的命名和描述,至今仍被植物學界所認可和沿用。通過這些文字,讀者可以瞭解到植物的解剖結構、繁殖方式、進化關係等一係列科學信息,仿佛跟隨聖伊萊爾一起,踏上瞭野外考察的徵程,親手觸摸、仔細辨認每一株植物。 本書的“博物學經典叢書”定位,充分證明瞭其在博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年代,聖伊萊爾先生的這些記錄,無異於打開瞭一扇瞭解異域植物世界的窗戶,極大地豐富瞭歐洲人對植物多樣性的認知。他對於植物生態環境的描述,也展現瞭他對植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這在當時的植物學研究中是極為超前的。 豐富的植物學知識:係統性的梳理與呈現 《果色花香》所收錄的植物種類繁多,涵蓋瞭喬木、灌木、草本等多種植物類型,既有令人驚艷的觀賞性花卉,也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藥用價值的果實類植物。作者的描述,不僅關注植物的外部形態,也常常觸及到植物的內部結構和生理特徵,例如花藥的形狀、花粉的特點、果實的肉質結構、種子的萌發條件等,這些細節都展現瞭他對植物學原理的深刻理解。 書中對於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闡述,也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地理學和生態學信息。聖伊萊爾先生在南美洲的廣泛考察,使得他對不同地區植物群落的特點有著第一手的瞭解。他對於這些植物如何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和海拔條件下生長和繁衍的描述,為我們理解生物地理學的規律提供瞭生動的例證。 此外,《果色花香》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植物的民間用法和傳統知識。在與當地原住民的交流中,聖伊萊爾先生收集瞭不少關於植物的實用信息,例如哪些植物可以作為食物,哪些具有藥用價值,哪些可以用於染料等。這些內容不僅增加瞭本書的趣味性,也為人類學和民族植物學領域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研究素材。 超越時空的價值:藝術、科學與文化的交融 《果色花香:聖伊萊爾手繪花果圖誌》的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植物學範疇。它是一部藝術與科學完美結閤的典範,是十八世紀歐洲博物學蓬勃發展的生動見證。 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本書提供瞭欣賞精美手繪插畫的絕佳機會,學習植物繪畫的技法與理念。其細膩的筆觸、生動的色彩,能夠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 對於科學研究者而言,本書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其中包含的植物分類、形態描述、地理分布等信息,是進行植物學研究、古植物學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參考。它能夠幫助研究者瞭解過去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為當下的研究提供曆史視角。 對於廣大普通讀者而言,《果色花香》則是一次親近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絕佳體驗。通過這些精美的圖畫和生動的文字,讀者可以瞭解到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從未見過的奇妙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發對自然探索的興趣。它提醒我們,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發現、去保護的自然之美。 《果色花香:聖伊萊爾手繪花果圖誌》,它不僅記錄瞭花朵的絢爛與果實的甘甜,更承載瞭一個時代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藝術追求。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反復迴味的書籍,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那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植物世界,去感受科學與藝術交融所産生的永恒魅力。翻開它,您將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一場視覺與智慧的雙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