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极化天线技术

圆极化天线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玉峰 著
图书标签:
  • 圆极化天线
  • 天线技术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无线通信
  • 天线设计
  • 极化
  • 射频电路
  • 微波技术
  • 天线工程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9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51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卫星通信、遥控遥测、雷达、电子战等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圆极化天线的应用越来越多。圆极化天线相比线极化天线具有众多的优势:在卫星通信应用中可以消除电离层法拉第旋转效应引起的极化畸变损失;在通信、遥感遥测、雷达等系统应用中可以减少信号的漏失;在雷达应用中可以抗云、雨的干扰;在电子对抗中,可以侦察和干扰敌方的各种线极化和椭圆极化的信号;可以适用于剧烈摆动或滚动的载体上信号的接收。由此可见,圆极化天线在卫星通信、遥控遥测、雷达、电子战等领域中应用广泛。
  国内关于圆极化天线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书籍要追溯到1986年林昌禄和宋锡明老师合著的《圆极化天线》;近年来出版的天线书籍中也有圆极化天线相关章节,但较为简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里,我国在卫星通信、遥控遥测、雷达、电子战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已发展到陆、海、空、天全维空间。天线作为设备感应电磁波的传感器,必须安装于平台的外面,随着平台的不同、平台安装位置的不同、平台应用场景的不同,需要的天线也都不同,且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应用需求、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天线的需求也不同。而圆极化天线可以适应不同需求,从而促进了圆极化天线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本书编著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近年来编者团队做过的或接触过的国内外圆极化天线技术呈现给大家,力争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现代圆极化天线技术。本书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多年来对圆极化天线的研发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书籍、期刊上的相关内容编著而成。
  本书针对圆极化天线进行系统的阐述,从基本概念开始,重点介绍各种圆极化天线的原理、特点和设计方法等,涉及的圆极化天线种类包括十字交叉偶极子天线、微带圆极化天线、螺旋天线、四臂螺旋天线、非频变圆极化天线、圆极化喇叭天线、全向圆极化天线、圆极化径向线阵列天线等。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1章概述天线的基础理论,给出了与天线相关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关定义和公式。
  第2章阐述了圆极化天线理论,从圆极化电磁波的概念出发引出了与圆极化天线相关的概念,并给出了常用的计算公式。
  第3章介绍了十字交叉偶极子圆极化天线的原理,并给出了巴伦馈电式和印刷式两种实例,后根据宽带化需求给出了具有3∶1带宽的宽带圆极化天线。
  第4章介绍了微带圆极化天线的原理和实现,由于微带天线实现圆极化的种类众多,本章主要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来分类,主要有单馈点探针馈电式、微带线馈电式、多馈点网络馈电式等的设计实例。
  第5章介绍了螺旋天线的原理,重点阐述了轴向模螺旋天线的实现,给出了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分析,并给出了拓展带宽的改善轴比的改进型方法;讨论了带反射腔的螺旋天线,并给出一种抑制副瓣的实例;阐述了多臂螺旋天线,给出了双臂螺旋天线通过调整参数实现不同形状方向图的仿真实例。
  第6章阐述了四臂螺旋天线的原理及实现,首先介绍其结构及辐射场特点,并给出主要参数对性能影响的分析;给出了自相移型和网络移相馈电型四臂螺旋天线的实现方法及实例;针对当前四臂螺旋天线方向的研究热点给出了小型化、宽频带和双频点的研究状况。
  第7章阐述了非频变圆极化天线,主要有平面阿基米德螺旋天线、平面等角螺旋天线、圆锥对数螺旋天线、对数周期圆极化天线和正弦圆极化天线。
  第8章介绍了圆极化喇叭天线,采用圆极化器和喇叭天线相结合来实现圆极化波的辐射。介绍了圆极化器的类型及实现,并给出了一种双圆极化双模圆锥喇叭天线的设计实例。
  第9章介绍了全向圆极化天线,给出了定向圆极化天线单元组圆阵形式、全向辐射线极化单元组阵型的全向圆极化实现形式,也介绍了其他形式全向圆极化天线。
  第10章介绍了圆极化径向线阵列天线,介绍了径向线阵列天线的结构和原理,详细地阐述了双圆极化径向线缝隙阵列天线的实现,并简要介绍了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

目录

"第1章天线的基本参量
1.1辐射功率密度和辐射强度
1.1.1辐射功率密度
1.1.2辐射强度
1.2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1.2.1方向性系数
1.2.2增益
1.3波束立体角
1.4天线的场区
1.5天线方向图
1.5.1天线方向图描述
1.5.2主瓣宽度
1.5.3第一零点波束宽度
1.5.4方向性估计
1.5.5副瓣电平
1.5.6分贝量纲的区分
1.6有效长度和有效面积
1.6.1有效长度
1.6.2有效面积
1.7天线阻抗
1.7.1输入阻抗
1.7.2电压驻波比
1.8频带宽度
1.9天线的极化
1.10等效辐射功率
1.11弗里斯传输公式
1.12接收天线
1.12.1接收电压
1.12.2天线系数
参考文献
第2章天线的极化理论基础
2.1波的极化特性
2.1.1平面电磁波电场矢量
2.1.2线极化
2.1.3圆极化
2.1.4椭圆极化波
2.2极化椭圆倾角
2.3轴比
2.4极化比
2.4.1线极化比
2.4.2圆极化比
2.5圆极化分量合成
2.5.1椭圆方程推导
2.5.2正交圆极化波的旋转合成
2.6极化损失
2.6.1极化比与极化效率
2.6.2轴比与极化效率
2.7交叉极化
2.7.1交叉极化鉴别率
2.7.2交叉极化隔离度
2.7.3天线交叉极化的计算
2.8圆极化天线
参考文献
第3章十字交叉偶极子圆极化天线
3.1十字交叉偶极子天线原理
3.1.1偶极子天线
3.1.2十字交叉偶极子天线
3.2巴伦馈电的自相移十字交叉偶极子天线
3.2.1巴伦馈电结构
3.2.2增益和波束宽度控制方法
3.2.3自相移十字交叉偶极子天线设计实例
3.3印刷自相移十字振子天线
3.3.1小型化印刷十字振子天线的设计过程
3.3.2天线参数分析
3.3.3天线测试和讨论
3.4宽带十字交叉偶极圆极化天线
3.4.1十字交叉偶极子圆极化天线的宽带化原理
3.4.2宽带十字交叉偶极子圆极化天线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第4章微带圆极化天线
4.1微带圆极化天线原理及实现方式
4.1.1单馈点探针馈电方式
4.1.2微带线直接馈电方式
4.1.3口径耦合馈电方式
4.1.4多馈点网络馈电方式
4.2单馈点探针馈电圆极化微带天线
4.2.1方形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
4.2.2缝隙加载—单频段圆极化微带天线
4.2.3缝隙加载—双频段圆极化微带天线
4.2.4枝节加载圆极化微带天线
4.3单馈点探针馈电层叠圆极化微带天线
4.3.1双层方形切角贴片圆极化天线
4.3.2准方形双层贴片圆极化天线
4.3.3层叠式圆形开槽圆极化天线
4.4微带线馈电圆极化微带天线
4.4.1微带线直接馈电的圆极化微带天线
4.4.2微带线临近耦合馈电的圆极化微带天线
4.4.3共面波导馈电的圆极化微带天线
4.4.4口径耦合圆极化天线
4.5多馈点网络馈电圆极化微带天线
4.5.1双馈点H形缝隙耦合馈电圆极化微带天线
4.5.2多馈点L形探针馈电圆极化微带天线
参考文献
第5章螺旋天线
5.1螺旋天线基本结构
5.2轴向模螺旋天线
5.2.1圆极化工作原理
5.2.2单元间相位差
5.2.3辐射方向图
5.2.4天线设计
5.2.5主要参数分析
5.3改进型轴向模螺旋天线
5.3.1锥顶螺旋天线
5.3.2锥螺旋天线
5.3.3不均匀直径螺旋天线
5.4带反射腔螺旋天线
5.5法向模螺旋天线
5.6多臂螺旋天线
参考文献
第6章四臂螺旋天线
6.1四臂螺旋天线原理
6.1.1四臂螺旋天线的结构
6.1.2四臂螺旋天线辐射场
6.2四臂螺旋天线的主要参数分析
6.2.1轴长、圈数对四臂螺旋天线性能的影响
6.2.2旋转角对四臂螺旋天线性能的影响
6.2.3半径与螺距比对四臂螺旋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6.3四臂螺旋天线的实现
6.3.1自相移四臂螺旋天线
6.3.2移相网络馈电四臂螺旋天线
6.4四臂螺旋天线的研究新方向
6.4.1小型化四臂螺旋天线
6.4.2宽频带四臂螺旋天线
6.4.3双频四臂螺旋天线
参考文献
第7章非频变圆极化天线
7.1非频变天线原理
7.2平面阿基米德螺旋天线
7.2.1天线结构
7.2.2电性能特性
7.2.3设计实例
7.3平面等角螺旋天线
7.3.1天线结构
7.3.2电性能特性
7.3.3设计实例
7.4圆锥对数螺旋天线
7.4.1天线结构
7.4.2电性能特性
7.4.3设计实例
7.5其他类型的非频变圆极化天线
7.5.1对数周期圆极化天线
7.5.2正弦圆极化天线
参考文献
第8章圆极化喇叭天线
8.1圆极化器类型
8.1.1螺钉圆极化器
8.1.2膜片圆极化器
8.1.3隔板圆极化器
8.1.4介质板圆极化器
8.1.5谐振腔式圆极化器
8.2常用馈源喇叭天线
8.2.1双模圆锥喇叭天线
8.2.2多模圆锥喇叭天线
8.2.3波纹喇叭天线
8.3圆极化喇叭天线设计
8.3.1隔板圆极化器设计
8.3.2双模圆锥喇叭天线设计
8.3.3双圆极化双模圆锥喇叭天线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第9章全向圆极化天线
9.1利用定向圆极化天线单元组圆阵实现全向辐射
9.1.1由贴片天线构造的共形全向圆极化天线
9.1.2一种宽带全向圆极化天线
9.2利用全向辐射线极化单元组阵
9.2.1利用倾斜或者弯折振子构成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9.2.2利用螺旋天线构成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9.2.3利用弯折单极子天线构成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9.3其他形式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9.3.1基于零阶谐振天线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9.3.2将圆极化波馈入全向天线得到的全向圆极化天线
参考文献
第10章圆极化径向线阵列天线
10.1径向线天线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10.1.1径向线天线结构
10.1.2径向线传输模式
10.1.3同心圆环阵列理论
10.2圆极化径向线阵列天线设计
10.2.1天线几何结构
10.2.2慢波结构与波导结构的关系
10.2.3口径场分布
10.2.4缝隙对位置排列的推导
10.2.5双圆极化径向缝隙阵列天线的实现
10.2.6圆极化径向线螺旋阵列天线
参考文献

《微波电路与系统设计》 内容简介 《微波电路与系统设计》是一本面向微波工程领域专业人士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深度技术专著。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广泛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第一章 微波工程基础 本章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传播特性、边界条件等,并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在微波频段下的特殊性,如集肤效应、趋肤深度等。接着,详细介绍了微波频段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随后,深入探讨了微波传输线理论,重点讲解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传播常数、电压驻波比(VSWR)、反射系数、传输系数等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史密斯圆图的引入,演示了如何利用这一强大工具进行阻抗匹配、驻波分析和电路设计,并给出了丰富的应用实例。本章还介绍了微波功率、微波噪声等基本工程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 S参数与网络分析 S参数(散射参数)是描述微波网络最常用的工具。本章将S参数的定义、推导过程以及其物理意义进行详尽的讲解,包括单端口、双端口以及多端口网络的S参数表示。深入分析了S参数与阻抗参数(Z参数)、导纳参数(Y参数)、混合参数(H参数)等其他网络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使读者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参数进行电路分析。详细介绍了S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设备,如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的工作原理、校准步骤以及测量误差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S参数来表征和分析微波器件的性能,如放大器、滤波器、衰减器、移相器等的增益、回波损耗、隔离度等关键指标。 第三章 微波无源器件设计 本章聚焦于微波无源器件的设计。首先,详细阐述了微波功率分配器和耦合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功率分配比、耦合度、插入损耗等设计指标的考量。介绍了枝状功率分配器、定向耦合器、混合耦合器(如90度混合器、180度混合器)等典型结构的设计与实现。随后,深入探讨了微波滤波器设计,讲解了不同类型滤波器的基本单元电路,如集总参数滤波器、分布参数滤波器(如微带线滤波器、脊形滤波器、槽线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带宽、阻带抑制等性能指标的优化。此外,还介绍了微波衰减器、移相器、环形器、隔离器等关键无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模型以及设计要点。 第四章 微波有源器件与放大器设计 本章将重点放在微波有源器件的设计与应用。首先,详细介绍了微波晶体管(如MESFET、HEMT、HBT)和二极管(如PIN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的微波等效电路模型以及它们在微波电路中的应用。随后,深入阐述了微波放大器设计,包括单级放大器和多级放大器。详细讲解了稳定性和增益的权衡,介绍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放大器设计,如最大增益放大器、最大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等。深入分析了各种放大器拓扑结构,如单端放大器、推挽放大器、平衡放大器等的设计与优化。讨论了噪声系数的计算和最小化技术,以及放大器的失真和非线性问题。 第五章 微波振荡器与频率合成 本章深入探讨了微波振荡器和频率合成技术。详细讲解了微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振荡条件(满足Barhausen判据)、正反馈和负阻特性。介绍了多种类型的微波振荡器,如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如共源、共漏、共栅配置)、微波固态振荡器(如Gunn振荡器、IMPATT振荡器)等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重点阐述了微波振荡器的相位噪声、调频噪声和幅度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接着,深入介绍了频率合成技术,包括锁相环(PLL)的工作原理、关键组成部分(如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压控振荡器)以及其在频率合成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直接频率合成(DFS)和间接频率合成(IFS)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第六章 微波混合电路与混频器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微波混合电路和混频器设计。详细讲解了微波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作为非线性器件的功能。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混频器,如二极管混频器、场效应管混频器、平衡混频器、双平衡混频器等。深入分析了混频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变频损耗、本振泄漏、中频泄漏、镜像抑制、三阶互调失真(IMD3)等,并给出了提高这些性能的设计方法。讨论了混频器在通信接收机、雷达系统等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微波开关与调制器设计 本章关注微波开关和调制器。详细介绍了微波开关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如PIN二极管开关、FET开关、MEMS开关等。分析了开关的插入损耗、隔离度、开关速度和线性度等关键参数。在调制器方面,讲解了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等基本调制方式在微波电路中的实现。重点介绍了微波幅度调制器、频率调制器(VCO)、相位调制器(如移相器型)的设计与关键性能。 第八章 微波功率放大器 本章将深入探讨微波功率放大器(PAs)的设计。详细介绍了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如A类、AB类、B类、C类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重点分析了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效率、输出功率、增益和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拓扑结构,如单端功率放大器、推挽功率放大器、平衡功率放大器、 Doherty功率放大器等的设计和优化。讨论了线性化技术,如预失真技术、包络跟踪技术等,以提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和效率。 第九章 微波系统集成与测试 本章将微波电路设计提升到系统层面。首先,介绍了微波系统的典型架构,如通信收发系统、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详细阐述了微波系统中的信号流、功能模块划分以及接口设计。重点讨论了微波系统的集成设计挑战,包括不同器件之间的匹配、噪声源的管理、功耗优化、热管理等。接着,详细介绍了微波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设备,如射频电缆、连接器、测试夹具的选择与使用,以及系统级性能指标的测量与验证。 第十章 微带线与带状线理论 本章详细介绍了微带线和带状线这两种最常用的微波传输线结构。深入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电磁场分布、特性阻抗、传播常数、损耗等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解析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解释了线宽、介质厚度、介电常数等参数对传输线特性的影响。介绍了如何利用微带线和带状线实现各种微波器件,如匹配网络、滤波器、耦合器等。 第十一章 电磁仿真技术在微波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电磁仿真技术已成为微波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章介绍了主流的微波电磁仿真软件(如HFSS, CST, ADS等)的功能和应用。详细讲解了仿真模型建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仿真参数配置等关键步骤。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利用电磁仿真软件进行微波器件和电路的性能预测、优化设计和故障诊断。强调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的对比与验证。 第十二章 微波电路的制造与封装 本章关注微波电路的实际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详细介绍了PCB(印刷电路板)的微波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基板材料的选择、覆铜板工艺、蚀刻精度、多层板设计等。介绍了陶瓷基板、LTCC(低温共烧陶瓷)等微波陶瓷基板的应用。讨论了微波器件的封装形式,如SOT、QFN、BGA等,以及封装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包括寄生参数、热效应和可靠性。 第十三章 前沿微波技术展望 本章对微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了诸如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在5G/6G通信、高分辨率成像、生物医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介绍了新的微波器件材料和工艺,如高频半导体材料、超材料、石墨烯等。讨论了智能微波电路、软件定义微波等新兴概念。对微波技术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预测。 《微波电路与系统设计》以其严谨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设计实例和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必将成为微波工程领域从业人员和研究生的宝贵参考书。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掌握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技能,更能激发读者在这一重要领域进行创新和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天线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带来性能提升和效率优化的创新。这本书《圆极化天线技术》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在现有天线基础上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圆极化天线的极化效率和圆度,以及如何抑制副瓣和交叉极化。这些都是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我对书中在新型材料、复杂结构设计以及智能算法等方面的应用也很期待。例如,是否会介绍基于超材料的圆极化天线,或者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天线参数的设计方法?对于大规模MIMO系统和5G/6G通信中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和技术方案。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够引领读者思考行业的前沿问题,并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之前对天线的了解仅停留在基础概念层面。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圆极化天线技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讲解圆极化天线的奥秘。比如,它是否会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讲起,然后引出圆极化波的概念,并用清晰的图示和通俗的语言解释圆极化波是如何产生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很多实际应用的例子,例如在雷达、卫星通信、GPS定位等领域,圆极化天线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浅显易懂的数学推导,或者至少给出关键公式的物理意义解释,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背后的原理。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简单的设计案例,甚至是一些入门级的仿真软件使用指导,那将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莫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踏入圆极化天线世界的一块坚实基石。

评分

我对天线理论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高频段和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天线设计。这本书《圆极化天线技术》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系统地推导和分析圆极化波的产生机理、传播特性以及与天线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圆极化天线的增益、方向性、阻抗匹配等关键参数,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详尽的计算方法和分析工具。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一些更复杂的圆极化天线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多层介质基片天线、具有波束扫描功能的圆极化天线等。如果书中能够包含对这些先进天线设计思想的介绍,并辅以详细的数学推导和仿真结果,那将极大地丰富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

我的工作涉及雷达系统的研发,而圆极化天线在雷达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应对杂波干扰和提高目标探测能力方面。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对圆极化天线在雷达应用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圆极化天线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性能表现,比如在目标识别、隐身探测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一些复杂的雷达应用场景,例如动目标显示(MTI)和脉冲多普勒(PD)雷达,圆极化天线是如何优化其性能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和仿真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其工作机理,并能够指导实际的雷达系统设计。此外,关于圆极化天线在电磁兼容性(EMC)方面的考量,以及如何在高功率、宽带宽条件下保证其稳定工作,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圆极化天线技术”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实验室里那些复杂的仪器和信号测试的场景。我是一名射频工程师,平时的工作就离不开天线的设计和优化。虽然我对圆极化天线并不陌生,也接触过不少相关的论文和技术资料,但这本书的出现,还是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我对它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圆极化天线的原理,包括其电磁场特性、辐射模式、极化圆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圆极化天线,比如螺旋天线、介质加载天线、贴片天线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此外,对于天线性能的仿真和测量,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引导读者从理论到实践,提供清晰的步骤和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并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例如在天线小型化、宽带化以及抗干扰方面的设计思路。

评分

可以,讲的挺细的。不知道这还是精装版

评分

书不错,留着慢慢看,希望能长知识。

评分

是书,能用

评分

。。。。。。。。。。。。。

评分

东朝西凑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喜欢京东!!!!!!!!

评分

书很好,值得一读,包装也不错

评分

可以,讲的挺细的。不知道这还是精装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