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玉合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语言文字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 文字学
  • 用法
  • 错误
  • 规范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3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987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H124.1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你知道“天下第yi错字”是什么吗?“笔画zui多的字”又是哪位?“品字结构的字”里有很多欢乐好玩的东西,汉字里还有很多双胞胎,一不留神就会把它们认错或写错。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以丰富多彩的事例、生动活泼的讲解,梳理、分析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天天说却常常用错的语言文字现象,如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繁简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多字对应一字现象、各种各样的形近字、外形稀奇古怪的字等等。

作者简介

  程玉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毕业。曾参编《语言学概论》(岑运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语言学基础理论》(岑运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在《修辞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现代语文》等发表语言文字类文章若干;在《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等发表评论类文章。

目录

不怕你写不错
天下第一错字 002
笔画最多的字 006
常说却不会写的字 009
故意写错的字 011
认识生僻字有必要吗? 014
生僻字就是生僻字 018
你一定因为念错被人笑话过
读错字的尴尬 022
人名里的读音误区 025
品字结构欢乐多 028
好玩也易尴尬的姓氏 032
读错,其实也可以避免 034
简不断,理还乱
天后不是天後 038
不妨识繁写简 041
驴是有户口的马? 044
无“心”还是爱吗? 046
“ 一”的前世今生 049
那些坑人的汉字
有一不说一 054
问问“我”是谁 057
到处都是“人” 060
猴子还是大象? 062
骗子与马 065
“ 打”是什么意思? 067
变幻莫测的形旁和声旁 070
林吉士的教训 073
草字和草书 075
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 078
你姓什么? 080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汉字里的双胞胎 084
别怪我们长得像 087
天上挂着一块肉 090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093
竖起你的耳朵来 096
两个人的世界 099
点小世界大 101
茶、荼、苶 104
好玩的拆字游戏
立早章还是音十章 108
饿是我的饭吗? 111
好玩儿你就拆 114
“ 串”字拆得真新鲜 116
烦是头上火 118
人言何为信 120
有猪就是家 122
分贝就是贫 125
附录
那些常见的形似字 128
那些品字结构的字 136
那些容易读错的字 140
那些容易写错的字 147
那些多对一的繁简字 150
汉字之最 155
后 记

前言/序言

  程玉合即将在中华书局出一本关于汉字的书,邀我给他写一个序言。玉合曾做过我的研究生,我当然很高兴,但我是搞普通语言学的,汉字虽然也包括在内,毕竟不是我的专业和专长,所以,我只能对本书的一些特点做些介绍,谈谈看法。
  大家知道,《语言学概论》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学生觉得该课理论多而枯燥,老师也深感难于教学。受到我父亲岑麒祥和北大教授朱德熙等先生的启发,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有意识地对该课进行一些“改革”。在讲课中从古代诗歌小说、民间传说笑话、日常趣闻、新鲜事件中选择许多能够说明理论的典型例子,以讲话的口气叙述整理成书。看了玉合的书稿后,我觉得本书在形式上和我的第一本著作《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合的书有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一:给每个要讲的问题拟了一个有趣的题目。如《天后不是天後》《汉字里的双胞胎》《到处都是“人”》《驴是有户口的马?》……
  特点二:从“小、浅”说起,向“大、深”挖去。玉合的书是通过日常小事引出某个汉字的造字原理。有的甚至已经超越汉字,进入语言学范畴。虽然他的书每个题目后面没有副标题,但给人的印象同样亲切、自然。语言学家罗常培在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里曾经深入探讨过“贝”字旁、“女”字旁、“玉”字旁……玉合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罗常培先生的书以及对某些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继承。此外,阅读此书,还可以对一些民俗学和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有所了解,例如《骗子与马》的骗马游戏,《林吉士的教训》中的“秋”与“和”字,《品字结构欢乐多》中苏轼与刘贡父的趣闻。
  特点三: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小、浅”说起,向“大、深”挖去,绝对不是乱讲、乱挖,而是根据语言学或汉字学的原理来进行。玉合这本书是根据汉字学原理构思撰写的。该书将汉字造字的六书原理贯穿于每篇文章所讲汉字之中。这对于汉字的学习和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特点四:实用性。任何文字都是对某种语言的记录,文字是用形记录某种语言的音义的。汉字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汉字比别的文字更加难写、难认。玉合的书集中在汉字的实用性上。在《读错字的尴尬》中对“媒妁之言”的“妁”字读法闹的笑话,《别怪我们长得像》对“戊、戌、戍、戎、戒”的区别,对“己、已、巳”的区别,《天后不是天後》中“后”与“後”的区别,至于《变幻莫测的形旁和声旁》等更是抓住了汉字的特点进行讲述,看完后读者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特点五:文字幽默。玉合的书经常把自己摆在读者面前,幽默风趣,侃侃而谈。读着读着,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人总不能十全十美,书也是一样。优点往往就是缺点。如果说本书还有什么不足,就是觉得该书的随意性和散文性偏强,有些地方仍需进一步推敲。盼今后能够不断改进,取得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岑运强
  2016年6月写于育新花园

《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字里行间的误会与重拾 我们身边的文字,是沟通的桥梁,是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汉字,这个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老符号,似乎也在不经意间流失了它原有的精确与美感。我们常常因为形近字、音近字、同音不同义的字,抑或是字义的演变,而陷入“用错”的尴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些曾经被我们误用的字词,如同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细小误会,日积月累,可能导致表达的失真,甚至影响思想的传递。 《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正是一部致力于拨开这些迷雾的读物。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字典或语言学专著,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贴近生活化的视角,带我们重走一遍我们与汉字相遇的旅程。书中,作者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生动的故事、翔实的考证、幽默的笔调,一一揭示那些我们曾经“错”过的汉字。 一、形近而神异:似是而非的迷惑 汉字,作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法的结晶,其形体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表意信息。然而,正是这种精巧的构造,也为形近字的混淆提供了土壤。例如,“候”与“侯”,一字代表等待、时节,另一字则指古代的一种爵位。两者在字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意义却天壤之别。我们将“等候”写成“等侯”,便如同将一位普通的等待者错认为一位尊贵的侯爷,其间的误会不言而喻。 书中,作者会细致地辨析这类形近字。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字形的比对,更会深入探讨这些字形差异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演变。比如,当我们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时,可能就忽视了“厉”所包含的严厉、精进的含义,而“励”更多指向鼓励。这不仅是一个笔误,更是对行为要求的理解偏差。作者会运用古籍中的例子,展示这些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对某个字词的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二、音近而意远:模糊不清的界限 除了形近,音近更是造成汉字使用错误的重灾区。“轻”与“情”、“至”与“致”、“做”与“作”,这些音形相近的字词,在日常交流中极易被混淆。尤其是在口语传播中,这种差异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导致信息失真。当我们说“请你做件事”时,如果写成“请你作件事”,虽然多数人能理解,但“作”的某些语境下,如“作祟”、“作恶”,本身就带有贬义,这种错用,无形中可能给句子染上不必要的色彩。 《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在处理音近字时,会格外注重区分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作者会通过大量的例句,生动地展示“至”与“致”在“到达”与“送达”、“导致”等不同意义上的用法。“至”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的终点,而“致”则常常包含一个主动的行为或结果。“发”与“拔”的混用,在“头发”与“拔毛”这样的例子中,看似简单,但当涉及更复杂的词汇时,如“开发”与“拔开”,错误的后果就可能导致理解的南辕北辙。书中会层层剥茧,带领读者梳理清楚这些“同音不同命”的字词,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有力。 三、语义的演变:古今异义的鸿沟 汉字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悠久的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也意味着语义的不断演变。许多古语中的常用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甚至颠倒。如果我们以古人的理解去套用今天的用法,或者反之,就会闹出笑话。 例如,“小姐”这个词,在古代是对贵族女子的尊称,而如今,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如,“郁闷”,在古代可能指草木茂盛,色彩浓郁,而如今则成了心情不舒畅的代名词。书中会对这类古今异义的字词进行详细的梳理,解释它们词义演变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发展,也可能是文化的影响。作者会引用古籍中的原始语料, juxtapose(并置)它们与现代语境下的用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解一个字词,不仅要看它今天的样子,更要追溯它的过去。这种对语义演变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望文生义”的误区,更准确地把握字词的精髓。 四、滥用与误读:被忽略的细节 除了形近、音近和语义演变,一些汉字的用法也存在被滥用或误读的情况,这往往源于我们对字词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跟风使用,缺乏独立思考。例如,“不予置评”与“不置可评”,两者都表达不发表评论的意思,但其侧重点和语感有所不同。“不予置评”更侧重于主动选择不评论,而“不置可评”则可能暗示该事物本身难以评价。 又如,“接地气”这个词,原本是形容事物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但现在却被泛滥使用,有时甚至用得词不达意。书中会对这类被滥用或误读的字词进行审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正确的用法。作者会鼓励读者,在运用词汇时,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探究,不要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成为沟通的阻碍。 五、重拾汉字的温度与力量 《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并非要将读者置于一个“罪感”之中,去苛责过往的“错误”,而是希望通过一场文字的“寻根之旅”,重新唤醒我们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当我们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汉字时,我们的表达将更加清晰、生动,我们的思维也将更加深刻、严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纠正那些“错”过的字,更在于引导读者去体味汉字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明白,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我们与历史、与文化、与自我认知的重要纽带。通过对这些“用错的汉字”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身在语言使用上的习惯,从而提升语言的敏感度,丰富表达的维度。 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做到“寓教于乐”。作者深谙,枯燥的知识难以吸引人,而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语言,则能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书中穿插的 anecdotes(趣闻轶事)、历史典故,以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悟,都为严肃的文字辨析增添了人文色彩。读者在捧读本书时,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对谈,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总而言之,《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一本值得所有热爱汉字、希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读者拥有的书。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语言使用中的盲点;它更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航向。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字词的迷宫,重拾汉字本来的温度与力量,让我们的每一次书写、每一次言谈,都更加精准、更有力量,也更加富有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用错的汉字”,这不就是我在日常写作和交流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吗?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还不错,但偶尔总会被一些细微的字词用法搞得心神不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及时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不会一开始就抛出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混淆的汉字入手。比如,关于“的”、“地”、“得”的用法,或是“以”和“已”的区分,这些都是我常常会出错的地方。书中对这些常见错误的分析,既有严谨的语言学依据,又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让我看得豁然开朗。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错误”当成是读者无知,而是用一种“共同学习”的态度来引导我们。他会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给出正确的用法和记忆方法。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非常受用,也彻底打消了我对汉字学习的畏难情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汉字“洗礼”,对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字表达更有信心了。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一直深知汉字运用的精准性对于表达的重要性。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究的需求。作者的文笔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以一种非常专业的视角,解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汉字“误区”。书中不仅仅是在纠正错误,更是在探讨汉字演变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复杂的字词用法时,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化繁为简,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往往是一些我在写作中也可能遇到的困扰,这让我感觉非常有共鸣,也能够立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工具,它不仅提升了我文字的准确性,更让我对汉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谨而又充满智慧的导师,指引我在汉字的世界里不断精进,让我的文字表达更加炉火纯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复古的、带着淡淡墨香的米黄色纸张质感,配上字体古朴却又带着几分俏皮的“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几个大字。我当时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汉字寻根的文学漫旅。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也相当考究,每一个错别字、每一个汉字演变的过程都被精心地呈现出来,配图更是点睛之笔,那些古老的字画、书法作品,仿佛穿越时空而来,与文字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一个字的错误用法时,会引经据典,追溯其本来的含义,那种抽丝剥茧的学术严谨性,配上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让人在惊叹“原来是这样”的同时,也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教你辨别对错,更是在唤醒你对母语的敏感度,让你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去思考每一个字的落脚点,去体会汉字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我常常会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午后一杯咖啡的间隙,翻上几页,然后会心一笑,或是恍然大悟。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润的长者,用最平实却极富智慧的方式,引领我在汉字的世界里徜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豪感。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那种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校对符号和枯燥的词条解释,但事实却让我大跌眼镜,它更像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汉字侦探小说”。作者的笔触幽默而睿智,常常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揭露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早已偏离本义的汉字用法。比如,当我看到书中对某个常用词语的“误用”进行剖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通过蛛丝马迹,一步步还原事实真相。他不会直接给出“你是错的”这样生硬的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个字的演变时,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让原本严肃的文字学研究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游戏,而是鲜活的人文画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赶紧掏出手机,给朋友们分享那些有趣的发现。它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对汉字的认知水平,也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汉字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对于汉字,我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在我看来,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错别字,而是深入挖掘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变迁。他对每一个字的解释,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理解其字形字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承载的时代气息和哲学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时,会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诗词歌赋,甚至是一些民俗俚语,将枯燥的文字学知识融入到鲜活的文化场景中。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一门语言,而是在与中国的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一些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某些词语的理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汉字的错用,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错误,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理解的偏差。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汉字知识,更深化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买来送亲戚朋友,大家都喜欢。第一批十本送完,又买二十本。好书,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评分

是我想要的书

评分

许多字会说不会写,又涨知识了。

评分

很有意思,很有趣的一本小书,对很多汉字有了重新的认识。

评分

是程老师的佳作,书写得很好,深入浅出,老少皆宜,好评!

评分

难得的一本好书,孩子特别喜欢,受益匪浅。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这些有趣的汉字

评分

不错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很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