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定位(英文版) [Horse Sense The Key to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

人生定位(英文版) [Horse Sense The Key to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里斯(Al Ries),[美]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定位
  • 个人成长
  • 成功学
  • 自我提升
  • 职业规划
  • 目标设定
  • 励志
  • Horse Sense
  • 英文原版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8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04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定位经典丛书
外文名称:Horse Sense The Key to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国内“定位迷”;有英文原版阅读需求的高端读者

定位思想正在以下组织或品牌中得到运用

全球部分

IBM成功转型,重铸辉煌

西南航空后来居上,市值超美国航空业三强总和

惠普、宝洁、汉堡王、美林、默克、雀巢、施乐、百事、宜家、雷普索尔等《财富》500强企业,“棒!约翰”、莲花公司、泽西联合银行、ECO饮用水、七喜……

国内部分

王老吉6年超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饮料第di一罐”

真功夫成为直营店数量多的“中式快餐领导品牌”

红云红河集团、劲霸男装、鲁花花生油、香飘飘奶茶、AB集团、芙蓉王香烟、美的电器、方太厨电、创维电器、九阳豆浆机、HYT无线通讯、涪陵乌江榨菜……


内容简介

占据职场竞争先机,自我营销必读之书

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考,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

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人生中有七匹马,骑上一匹好马,你的人生将会精彩纷呈。

企业 选择正确的企业,了解企业业务进入zui佳状态的时机。

产品 选定zui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尽快把握该产品的商机。

创意 解决一个难题,你就会赢得一项无法超yue的优势。

他人 下工夫找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很重要。

伙伴 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多,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配偶 婚姻是一种经济合伙形式,好配偶带来的效率和忠诚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家族 家族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很多人却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家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艾·里斯(Al Ries)

里斯伙伴(全球)营销公司主席、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全球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2008年,作为营销战略领域的入选者,艾·里斯与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起并列美国《广告时代》评选的“全球十大商业大师”。作为作者,与杰克·特劳特合著《定位》《商战》《营销革命》《22条商规》《人生定位》等享誉世界的营销经典,贡献了这些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并撰写了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里斯与女儿劳拉·里斯先后出版了《聚焦》《品牌的起源》《董事会里的战争》等著作,把定位理论带上新的巅峰。目前,艾·里斯专门辅导全球500强企业如微软、宝洁、GE等的营销战略。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全球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在40多年的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作品包括《定位》《重新定位》《人生定位》《与众不同》《显而易见》《商战》《营销革命》等畅销书。目前为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总裁,该公司是美国zui负盛名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目录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序一

序二

前言 / 1

不能再指望有个为你打点一切的老大哥了。这是个全新的竞争世界,人人力图成功。但是,孤军奋战必将失败,善用他人才能成功。

第1章 你错了,诺曼·文森特先生 / 4

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要么强调相信自己,要么强调设定目标。可是,这些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自信心成功理论 / 5

设定目标的成功理论 / 6

第2章 嘿,老爸,给我5000万美元怎么样 / 10

不管你是不是聪明绝顶或者目标远大,有个富爸爸,有人肯帮你,你就能过上好日子。

我要自己做 / 11

善用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 12

什么是成功 / 13

第3章 高风险赛马 / 15

赛场上的马匹各式各样,有些马的胜率明显要比别的马高,尽量避免高风险的赌注。

努力型赛马:100∶1 / 16

智商型赛马:75∶1 / 20

教育型赛马:60∶1 / 21

企业型赛马:50∶1 / 22

第4章 中等风险赛马 / 26

高风险赌注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买中等风险的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

才华型赛马:25∶1 / 26

爱好型赛马:20∶1 / 33

地利型赛马:15∶1 / 36

宣传型赛马:10∶1 / 39

第5章 低风险赛马 / 44

低风险的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帮助上。这里介绍六种最重要的低风险赌注,一种来自联姻。

产品型赛马:5∶1 / 44

创意型赛马:4∶1 / 48

他人型赛马:3∶1 / 50

伙伴型赛马:5∶2 / 53

配偶型赛马:2∶1 / 55

家族型赛马:3∶2 / 57

第6章 企业型赛马 / 60

选择加盟大企业,等于骑上一匹赔率为50∶1的赛马。你得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然,驾驭这匹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做一只“早起的鸟儿” / 62

做一个政治家 / 65

做一个耀眼的人 / 73

做一名英雄 / 78

做一个救星 / 81

第7章 产品型赛马 / 84

这倒不需要你自己有多少创新本领,如何发现别人的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发明常与领悟相伴 / 85

警惕市场调研 / 86

你获得大量的事先警告 / 88

未来与过去几多相似 / 94

简单概念好于复杂概念 / 94

学会如何说:“就这样了” / 97

如果你找不到产品,那就找出问题来 / 99

你永远不会太年轻 / 102

你永远不会太老 / 105

不要轻信媒体炒作 / 107

当偶然事件发生时 / 111

当不测事件发生时 / 112

第8章 创意型赛马 / 116

你不必对每件事都有什么奇思妙想,别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好,不过要学会从杂乱的思想中辨别出真正智慧的火花。

每个人都是专家 / 117

识别一个好创意 / 118

想出一个好创意 / 127

把你的创意推销给外人 / 130

保护和培养一个创意 / 131

应对夹道攻击 / 133

贯彻实施和提供资金 / 134

第9章 他人型赛马 / 135

下工夫找一个好老板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怎样找到一个值得休戚与共的老板,关于这点,我们有张清单,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找一个老板当坐骑 / 138

瞄准最高点 / 143

找个同事当坐骑 / 145

找个朋友当坐骑 / 147

利用名人当坐骑 / 149

第10章 伙伴型赛马 / 152

面临险境时,两个人的机会要比一个人的多,因为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孤独者常常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受伤。

音乐合作伙伴 / 153

电视合作伙伴 / 155

电影合作伙伴 / 156

商业合作伙伴 / 158

婚姻伙伴 / 159

寻找伙伴 / 161

第11章 配偶型赛马 / 162

婚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经济合伙形式,你的配偶可以为你的职业或者事业做出五种明显的贡献。

资金 / 164

关系 / 166

鼓励 / 167

家族 / 168

遗产 / 168

第12章 家族型赛马 / 170

家族的纽带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有这么多人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忽略了家族的力量,真让人吃惊。

学会分享权力 / 174

家族纷争进行时 / 176

打造家族王国 / 179

女性骑手 / 186

发挥家族姓氏的作用 / 191

第13章 更换赛马 / 193

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转变,可是有三种恐惧让我们不敢接受转变。

出现新兴行业之时 / 198

当竞争态势转变时 / 200

企业形势发生变化时 / 201

当百年难遇的机会来敲门时 / 203

当你落入窠臼不可自拔之时 / 204

畏惧变化 / 205

第14章 没有第二幕 / 209

很多原本成功的企业曾将自己的本行转手而试图开拓新业务,可惜没几家企业能够成功。这里将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难以奏效。

特朗普式陷阱 / 210

卷土重来 / 212

为什么二次创业会如此困难 / 216

失败是错失良机的结果 / 220

重演第一幕 / 222

第15章 借口,还是借口 / 224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不再寻找借口而是加入比赛,这里有七种寻找合适赛马的指南,遵循这些指示,好戏即将开始。

人格魅力比智力更重要 / 226

机会绝对均等永远不会存在 / 226

放弃梦想—把握机遇 / 227

规划事业就是强化错觉 / 228

永远不会为时过早,也永远不会为时过晚 / 229

管住嘴不后悔 / 230

到新领域去寻找你的赛马 / 231



CONTENTS

To Chinese Readers

Foreword I

Foreword II

Introduction

Chapter 1 You’re Wrong, Norman Vincent

Chapter 2 “Hey, Dad, how about $50 million?”

Chapter 3 The Long Shots

Chapter 4 The Medium Shots

Chapter 5 The Shots Shots

Chapter 6 The Company Horse

Chapter 7 The Product Horse

Chapter 8 The Idea Horse

Chapter 9 The Other-Person Horse

Chapter 10 The Partner Horse

Chapter 11 The Spouse Horse

Chapter 12 The Family Horse

Chapter 13 Changing Horses

Chapter 14 There Are No Second Acts

Chapter 15 Excuses, Excuses


前言/序言

◆序一 ◆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体力工作者的收入大幅增加,其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地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与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我们可以将20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审视管理学的最大成就。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惨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21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60多年的经济繁荣。虽然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究其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营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强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剧变!毛泽东有《贺新郎·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以及“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全球的经济学家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得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第1章中描述道:“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出人意料地增长……20世纪50年代,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商提供的车型中挑选。而今天,你要从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菲亚特、日产、三菱、雷诺、铃木、大发、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和沃尔沃等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并赢得顾客,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和CEO后,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而品牌的消失则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并购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并购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如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所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列举出哪一部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的实践》,或者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这些著作看起来是从外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到的:“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相反,因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者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已有70多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酝酿了40多年。从定位经典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仅仅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而且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定位经典丛书之《人生定位》),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

…………

◆序二 ◆

定位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多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5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5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两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盈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 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普遍的榜样、日本最著名六大电子公司10年间的经营成果居然是亏损108亿美元,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索尼,也远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日本大企业全仰仗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对大企业的高额贴息政策,资金成本极低,才得以维持)。与日本六大电子企业的亏损相对应的是,同期美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5.4%,优劣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远非糟糕的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而是J模式之下实体企业普遍糟糕的盈利水平。

正由于对美国企业的深远影响,定位理论成为“A模式背后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定位理论经过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定位的诞生。“定位”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营销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而里斯早年的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营销思想带来了启发:从竞争的极端形式—战争中寻找营销战略规律(实际上,近代战略理论的思想大多源于军事领域,战略一词本身就是军事用语)。1985年,《商战》出版,被誉为营销界的“孙子兵法”,其提出的“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四种战略被全球著名商学院广泛采用。

20世纪90年代:聚焦。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华尔街年复一年的增长压力,迫使美国的大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期望以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结果,IBM、通用汽车、GE等大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潭。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力?艾·里斯以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给出了答案:太阳的能量为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人类的皮肤也可以享受的温暖阳光;激光则通过聚焦获得力量,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唯有聚焦。

新世纪:开创新品类。2004年,艾·里斯与劳拉·里斯的著作《品牌的起源》出版。书中指出:自然界为商业界提供了现成模型。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苹果公司正是开创并主导新品类取得成功的最佳典范。

………………


用户评价

评分

东西很好,肯定是正品无疑,京东好的一点就是有想法学一些东西的时候很快就可以开始。

评分

评分

《重新定位》这本书其实就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在市场中不要模仿大佬,要做差异化的产品,即使产品同类,也要赋予不同的含义和标签——当下所说的要会讲故事,而且给自己贴上标签就等于给对方贴上标签,比如某米说的“转为发烧友而生”那就是说对方不是发烧友,从而制造出一种产品体念的不同;比如某魅号称的追求极致,无形中就赋予了对手非极致非完美的印象。这些标签化让同类化的手机里开始出现阵营,进而有了各自的消费群体。

评分

还没看完,看完在追加评价

评分

很多人推荐的一本书,有很多的实例,希望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和提升。下面是作者简介,给想买书的朋友做参考。

评分

一次性在京东买了好多书,家里的书几乎都是在京东买的,800多的书,付完才200多,很实惠

评分

一次性买了很多本,全都拆开看了,都比较满意

评分

买了一堆营销方面的书,老婆有的看了!加油!买的都是销量靠前的!618活动算下来五折还不错!

评分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