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西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学术文库)

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西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学术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章超 著
图书标签:
  • 汉魏小说
  • 六朝小说
  • 唐代小说
  • 五代小说
  • 小说佚文
  • 辑证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西南大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1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5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成果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汉魏六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散佚的古小说的整理。在古代和现当代一些学者辑佚的基础上,本项目做了进一步的佚文搜集。在十四余万字的佚文资料中,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从六朝、隋唐及宋元时期的典籍辑佚而出,很具有学术价值。 本成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与辑佚相关问题的考证,有五万余字的篇幅。如驳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古今刀剑录》“真伪参半”的结论,认为汉魏本《古今刀剑录》绝大部分内容应该是原作内容。 本成果第三方面的重要内容则是对佚文的真伪辨析。

作者简介

  赵章超,文学博士。四川省泸县人,1969年10月生,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及相关民俗研究,出版专著《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文献》《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及重庆社科基金等项目。

目录

汉魏六朝与唐五代文言小说辑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佚名《师旷》六篇
汉佚名《神仙传》
南越行纪
括地图
方士传
封禅方说
黄帝说
伊尹说
刘向与《列仙传》
古异传
曹毗志怪
祖台之志怪
志怪
幽明录
异苑
异记
续异记
燕丹子
玄中记
宋拾遗录
述异记
拾遗记
神仙传
刀剑录
禽经
冥祥记
稽神异苑
集异记
郭子
古今艺术图
鬼神志怪集
博物志
东方朔传
东方朔别传
妒记
魏晋世语
近异录
汉武内传
汉武故事
洞冥记
孑L氏志怪
括地图
西京杂记
神异经
列异传
甄异传
齐谐记
续齐谐记
说林
独异志
稽神录
博异志
传奇
本事诗
大唐奇事
定命论
定命录
灵异记
耳目志
甘泽谣
洽闻记
杜阳杂编
感定录
干月巽子
广古今五行记
会昌解颐
教坊记
开天传信记
开元天宝遗事
卢氏杂说
明皇杂录
穷神秘苑
戎幕闲谈
剧谈录
谈绮
续幽冥录
玄怪录
续玄怪录
宣室志
因话录
原化记
异录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唐五代部分小说及作者生平辩证
后记

精彩书摘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学术文库: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
  作者无考,袁行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认为“从书名看来,内容是关于封禅的方术,无疑是方士之言。最早记封禅之事的是《管子·封禅篇》。《管子》是战国及其后齐国的一批零碎著作的总集。齐国又是出方士的地方,武帝时方士多燕齐之士,小说《封禅方说》很可能是武帝时齐地方士献上的书。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武帝时方士之中说封禅最力的有公孙卿和丁公,都是齐人,《封禅方说》也许同他们有关。”(《文史》第七辑)
  对于《封禅方说》的内容,不同人也有不同说法。杨树达《汉书管窥》谓:“方说者,《史记·封禅书》记李少君以祀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亳人谬忌奏祠太乙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胶东宫人栾大求见言方之类是也。”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第三章《两汉志怪小说》谓:“《封禅方说》从书名推测,当是方士言方术的,武帝曾在泰山行封禅典礼,《史记》中有《封禅书》言此事,并多载方术祭祀之事。虽可能有神仙方术之谈,但不会有志怪小说。”王齐洲《(汉志)著录之小说家(封禅方说)等四家考辨》认为“《封禅方说》是汉武帝时方士所言封禅之说,其内容包括封禅之故事、传说、意旨、仪礼、器物、方法等,可通过《史记·封禅书》知其大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而陈自力则认为“其书名题日‘方说’,显然含有‘说’的成分,亦即讲故事的成分,而不是单纯记载方术之作”,而径称《封禅方说》为“一部仙话式的早期志怪作品”。(《一部仙话式的早期志怪作品——(封禅方说)考辨》)
  对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学术文库: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与佚文相关之问题,罗宁《〈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罗宁撰《汉唐小说观念论稿》,巴蜀书社2009年版,之《附录-》)曾作如下论证:“《封禅方说》十八篇,则是武帝时方士议论封禅之书。据《汉书,郊祀志上》记载,武帝自得宝鼎之后欲封禅,(此前李少君虽已有言,但实际上武帝是听了公孙卿的‘小说’之后才有强烈的封禅想法)先是让公卿诸生商议,但诸儒不能明辩其礼,‘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接神人蓬莱,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封禅方说》应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其作者不可考,但可以肯定,作者也是公孙卿一流的方士,甚至其中就有公孙卿本人。余嘉锡云:疑此十八篇皆方士之言,所谓封禅致怪物与神通,故其书名日“方说”。(《小说家出于稗官说》)《风俗通义·正失》引《封禅书说》,提及黄帝乘龙升天堕弓之事,其后又云:“孝武皇帝时,齐人公孙卿言:’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今历正值黄帝之日,圣主亦当上封,则能神仙矣。”,这些本都是公孙卿所造‘小说’(见前)。公孙卿既是引发武帝封禅的重要人物,又是参加讨论封禅礼仪的重要方士,他的说法自然会采人当时方士们所编的《封禅方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封禅书说》也就是《封禅方说》。
  对这一论断,陈自力《一部仙话式的早期志怪作品——(封禅方说)考辨》进行了评述辨析:“这是一个颇为大胆的推测。不过要证明其可靠性,也相当困难。王利器、吴树平二先生校注《风俗通义》时,均将‘封禅书说’,标点为‘《封禅书》说’,从《风俗通义》引书常有在书名后加一‘说’字之例来看,王、吴二先生的标点应属无误。但《风俗通义》这段文字似乎并非引自《史记·封禅书》,而是另有出处。试说如下:(一)二者所记故事的基本内容虽然大体相同,但关于黄帝骑龙升天时地点的交代却颇为不同。《史记·封禅书》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风俗通义》引日‘黄帝升封泰山,于是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一为荆山,一为泰山。这种差异,恐怕并非应劭的笔误,而可能是《风俗通义》所引原书作者针对武帝封禅之举的有意改动。
  ……
《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并非一部独立成书的小说作品,而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旨在搜集、整理、考订汉魏至唐五代时期已经佚失或仅存残片的小说文献。因此,其内容并非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故事,而是关于古代小说史料研究的严谨学术成果。 这部著作的出现,是对中国古代小说遗产的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挖掘与文献整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萌芽和发展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汉魏六朝时期逐渐成熟,唐代更是迎来了一个创作与传播的高峰,直至五代时期,小说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生命力。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抄本流传的局限性等多种原因,大量珍贵的古代小说文本已不复存在,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遗珠”。《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正是致力于弥补这一学术空白,通过穷尽式的文献搜集和精密的考证,将散落在各种古籍、笔记、史书、地志、佛道藏、碑刻、敦煌文书等不同载体中的零散的、残缺的小说片段重新汇集起来,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 该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填补学术空白,拓展研究视野: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中,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某些时期的某些作品进行过辑佚和考证,但缺乏一部系统梳理汉魏至唐五代所有佚文的力作。《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的问世,无疑填补了这一重要学术空白。它将原本分散、零碎的佚文集中呈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相对完整的材料基础。这使得研究者能够跳出对现有存世作品的局限性认识,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古代小说的整体面貌、发展脉络及其艺术特色。 二、 严谨的辑佚方法,科学的文献考证: 辑佚是一项极为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深厚的文献功底、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判断力。该书的作者,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不放过任何可能包含小说佚文的线索。在辑佚的过程中,作者并非简单地摘抄,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证。这包括: 来源的考辨: 明确每一条佚文的出处,追溯其在原书中的位置,辨析其作为小说片段的可靠性。例如,有些内容可能只是杂记中的一个片段,或者是引述他人的话,需要仔细辨别是否确属小说之作。 文本的校勘: 对不同的抄本、刻本中的同一佚文进行校勘,力求恢复其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这涉及到对古文字、古音、古语的深刻理解。 性质的界定: 区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在古代,志怪、谈异、杂记、传说等与小说关系密切,但并非完全等同。《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的作者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审慎判断其是否属于小说范畴,或是与小说有紧密联系但性质有所区别的文本。 年代的推定: 对佚文的成书年代进行尽可能精确的推定。这对于理解小说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至关重要。 三、 丰富史料,重塑历史图景: 通过对这些佚文的辑证,我们可以窥见汉魏至唐五代小说创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些佚文可能包含: 失传的著名小说: 许多在史书、笔记中被提及但原著已散佚的小说,其片段的辑录,能够让我们对这些“传说中的名作”有初步的了解,填补文学史上的重要空白。 早期小说形态的演变: 汉魏时期作为小说发展的奠基阶段,志怪、神话等题材的作品是主流。这些佚文的辑录,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早期小说如何从散漫的神话传说中逐渐凝聚成具有一定叙事结构的故事。 唐代传奇的广度与深度: 唐代传奇是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但并非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得以完整流传。《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辑录的唐代佚文,可能包括一些未被收录在《唐传奇》集中的作品,或是一些传奇的早期变体、零散片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唐代传奇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成就。 五代小说的新特点: 五代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前代的余绪,也为宋代话本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辑录五代小说佚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以及小说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痕迹。 异域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外交流的增多,小说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受域外文化影响的叙事和观念,这些佚文的辑录,将为研究文化交流史提供新的视角。 社会生活的折射: 即使是片段,也可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信仰、习俗、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等提供宝贵的研究材料。 四、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它为古代小说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能够引发新的研究课题,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部著作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些曾经鲜活的故事,虽然残缺,却依然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感受到古人的创造力。通过这些“碎片”,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的故事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总而言之,《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佚文辑证》是一部以文献辑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发现和研究失落的故事”的书。它承载着对中国古代小说遗产的敬意与责任,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更加完整、更加丰富、也更加引人深思的古代小说画卷。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其开启的研究可能性,在于其为我们提供的探索古代文学宝藏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考古发掘。它没有像很多通俗读物那样急于呈现结论,而是带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历史的迷雾之中,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损、几乎要消散的文字碎片。我常常在想,这些看似零散的“佚文”,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宏大而又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编者们像侦探一样,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将那些湮没在角落里的珍珠重新串联起来,那种成就感和发现的乐趣是无可比拟的。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考证点被揭示出来时,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多少“已知”,而在于它让你看到了多少“未知”的可能性,并且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已知”的全新视角。这种对文献本体的深入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魏晋南北朝乃至初唐小说实践的理解边界。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朴实的米黄色调,配上手写的书名,显得古朴而有韵味。拿在手里分量很足,看得出来是下了真功夫的。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人沉下心来阅读的实体书,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精装本。印刷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厚实,字迹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排版疏密有致,让人在查阅时非常方便。作为一套学术文库,它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西南大学文学院对学术成果的尊重。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初步浏览引文的出处,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严谨和用心,这种对文献整理的细致程度,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图书馆翻阅古籍时的那种敬畏感。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聚焦于“佚文”的专题研究会过于小众和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后发现,虽然其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其最终呈现出的学术景观却是相当壮阔的。它不仅是给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工具书,对于所有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窗口。通过这些遗失的篇章,我们得以窥见文学在早期是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和形态构建的,那种原始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即使隔着千年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国内学界在这一细分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其资料的汇集和梳理的严谨程度,都达到了目前国内同类研究的顶尖水准,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学术成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学术的“韧性”。它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消化的“硬骨头”。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挑战我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刻板印象。比如,对于某些早期小说形态的界定,书中提供的诸多侧证和旁证,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而立体起来。这种详实的考据工作,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佩服研究者们在案头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它迫使我重新回到一手资料上去验证,而不是满足于二手解读。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田野考察,每一步都走得审慎而扎实,充满了对学术规范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稳的叙事节奏,它不像某些纯粹的目录汇编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在引证和论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些被辑录出来的零星片段,在编者的梳理下,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与周边文本形成了微妙的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某些篇目真伪的辨析过程,那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论证结构,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参与了一场古老的文字辩论。这种将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正是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体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有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性非常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