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学习读本
★ 20条铁律,既是党员干部的“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 内容丰富、实例鲜活、说理正确、通俗易懂
“权力往往使人腐化,绝对权力绝对地使人腐化。”(《自由和权力浅说》)——英国勋爵阿克顿如是说。这段话的意义在于,必须对权力施以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
近年来,党员干部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然而,其中也存在不少害群之马,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砝码,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期望和法律的尊严视为儿戏,严重违背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责,违纪、违法乃至犯罪。
新华社记者李松的《从政底线》一书,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20条铁律,论述了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一个守纪律、讲规矩的“明白人”。
这20条铁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本书以经典的案例、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展开多维度的论述,说明遵守铁的纪律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基因,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干净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必须要有铁一般的纪律。
作为一部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读本,本书可读性强、知识性强、富有哲理,不少案例评析更是点石成金,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李松,云南蒙自人,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
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不少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作品多次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
主要出版著作:《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新华出版社,2016年);《要为人民用好权》(新华出版社,2015年);《有权不可任性》(新华出版社,2015年);《底层民意》(新华出版社,2014年);《中国社会病》(华夏出版社,2013年);《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华夏出版社,2011年)等。
现居北京。
目 录
开篇语 / 1
第一章
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一、“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 2
二、与老板比富成为“官场病” / 6
三、当官不发财是基本的从政底线 / 9
第二章 决不能搞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16
二、领导干部严以用权的“官箴” / 20
三、公权私用,与贼无异 / 23
四、反腐关键要对“一把手”限权 / 26
第三章 不能买官卖官,搞逆淘汰
一、 卖官鬻爵成为吏治痼疾 / 32
二、买官卖官加剧官场“逆淘汰” / 36
三、对买官卖官“一案双查” / 40
第四章 不要不择手段往上爬
一、“除了性别,其他都是假的” / 44
二、让干事的“老实人”得到重用 / 50
第五章 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
一、对“微腐败”也要露头就打 / 56
二、谁在“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 / 62
三、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 / 66
第六章 不能在个人重大问题上隐情不报
一、“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入通报的深意 / 72
二、为“裸官”穿上从严监管“紧身衣” / 75
三、个人事项报告要在“实”上下功夫 / 79
第七章 绝对不允许凌驾于组织之上、老子天下第一
一、“独立王国”成法外之地 / 84
二、凌驾于组织之上无异于玩火自焚 / 89
第八章 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
一、“塌方式腐败”折射人身依附关系 / 94
二、人身依附是政治生态的重污染 / 98
三、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 / 101
第九章 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
一、领导干部“小圈子”本质是“利益圈” / 106
二、官场“小圈子”要害在于公权力异化 / 109
三、铲除官场“小圈子”为反腐题中之义 / 112
第十章 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
一、“叫纪委查你!” / 118
二、“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 122
三、反对司法腐败无人能置身事外 / 127
等。。。。。。。。。。。。。。。。
开篇语
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别墅中,有四五十人在为一个家庭服务,且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这排场,极易令人联想到某位亿万富豪或帝王贵族之家。
“但是,这个家的主人却是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事实又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这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935 年到莫斯科访问时,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所描述的一段见闻。罗兰认为,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都被当作贵族供养起来,苏联已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也回顾了斯大林时代泛滥成灾的特权腐败:“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
在苏联内部的特供商店里,充满了国外名贵以及国内紧缺的商品,专供苏联的特权阶层享用。相比之下,大部分苏联人民却必须忍受质劣与陈旧、无人想买的东西。腐败与特权是苏联经济和社会混乱的根源。
1991 年8 月24 日,戈尔巴乔夫擅自决定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并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此时,人民没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如果说苏共垮台是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结果,不如说是苏共割断与人民联系,在人民不满和冷漠中失去支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据1991 年年初民意调查表明,当时苏共的支持率仅为14%;1991 年苏联解体前,《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在群众中进行问卷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等的高达85%。
苏共以亡党亡国的惨痛代价,真实地演绎了一个政党的悲剧性结局。
“苏共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这种说法,如今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不仅是对苏共腐败的盖棺定论,也留给了后世宝贵的历史教训。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无论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更替,还是苏共的倒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面镜子,更是前车之鉴。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7 月诞生,就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但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名利、金钱、美色面前丧失了原则、乱了阵脚、经不住诱惑与考验。他们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升官发财。他们手里一旦有了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就疯狂地吞噬着人民的血汗,搞贪污腐化,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给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权力往往使人腐化,绝对权力绝对地使人腐化。”(《自由和权力浅说》)—英国勋爵阿克顿如是说。这段话的意义在于,必须对权力施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尽管中国建立不少反腐败制度,但权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制约监督,仍没有真正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方面,没有充分形成确保“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另一方面,也没有充分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结果,腐败仍然在各个领域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人总书记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成功地指导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16 年1 月1 日,为帮助全党系统学习、领会领导人总书记这方面的重要论述,由中央纪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领导人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出版发行。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领导人在书中论述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何做一个守纪律、讲规矩的“明白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决不能搞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不能买官卖官,搞逆淘汰;不要不择手段往上爬;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在该书中,领导人至少点明了20 条铁律。
领导人发表这些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2012 年12 月6 日,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被查,其成为党的十八大后第一位落马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也为十八大后惊心动魄、高潮迭起的反腐风暴掀开了序幕。
2016 年1 月16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副部长肖培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依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纪处分条例查处了高级干部150 多人。”特别是,周永康成为30 多年来首位被查的曾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干部,打破了以往“刑不上常委”的惯例。
我对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印象极为深刻,它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党章》或相关法规条文的摘要,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面向实践的重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20条铁律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去研究不同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它似乎遵循着一个由内而外、由基础到高阶的递进逻辑:从对个人思想品德的约束开始,逐步扩展到对公权力的规范使用,最后触及到涉及群体利益和政治纪律的层面。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层面的“底线”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严密的防护体系的。这种严谨的体系构建,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这些铁律必须存在,而不是仅仅机械地记忆“是什么”。这种深层次的解析,对于培养干部的政治定力和法治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别致的,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给人一种沉稳又严肃的感觉,很符合主题的调性。书名“从政底线:党员干部不能触碰的20条铁律”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政治理论读物,而是聚焦于实际操作和纪律约束的工具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比较厚实,字体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在章节标题旁加注的红色警示符号,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元素,却在视觉上强化了“铁律”的严肃性。整本书的结构看起来逻辑性很强,目录划分清晰,预示着内容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剖析那些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起,我就觉得它不仅仅是摆在书架上的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放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物件,其外观和触感都传递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来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警示案例,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评分这本书的“可操作性”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政治纪律书籍往往停留在宏观论述层面,但从这本书的标题和章节预览来看,它显然更注重实用性。我期待它在论述每一条铁律时,都能给出清晰的“边界判断”。也就是说,当一名干部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两难的境地时,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明确的参照系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在处理人情往来或利益冲突时,真正的“红线”究竟在哪里?是程度问题,还是性质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具体的、场景化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模糊地带”,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措辞含糊过去。如果它能在阐述“不能做什么”的同时,也提供一些“应该怎么做”的积极性指引,那就更具价值了。从目前观察到的结构来看,它似乎非常注重提供“避险指南”,这一点对于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为宝贵的实践指导,它承诺给出的不是理论上的完美,而是实践中的安全。
评分这本书在用词上的精准度令人赞叹,这在一个涉及纪律和政治的领域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大量空泛、重复的套话和陈词滥调,而是选择了精确、有力的动词和名词来描述那些禁区。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区分“错误”与“违纪”、“失误”与“触线”时,似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严苛的标准。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直接影响了读者对行为严重性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词汇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分量和后果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克制”和“精确”,反过来强化了内容本身的权威性,因为它表明作者在提炼和总结这20条铁律时,是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考量和反复推敲的。阅读这样的文本,就像是在校准自己的价值刻度,每读到一个精准的定义,心中的判断标准就清晰一分,避免了因语义模糊而导致的潜在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教条式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寻常却暗藏杀机的“底线”所在。叙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比如在阐述某一条铁律时,作者会先用一个极简的场景引入,让读者迅速代入角色,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性,随后才会开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和组织要求。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涉政务领域的新人,也能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规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阐释每一条规定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的教训或鲜活的案例(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对事件性质的描述,而非具体人名),让抽象的条例立刻变得具象化、可感知。这种“讲道理”和“讲故事”的结合,使得内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纪律读物可能出现的枯燥和说教感,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看看后面还会揭示哪些关键的“不可为”之处。
评分好好学习,争当合格党员。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要好好读一读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要好好读一读
评分公司买的
评分内容紧跟形势,值得学习。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内容紧跟形势,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