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紀要》由民國南京政府參謀本部第二廳第六處編定,正如書名所示,該書屬於是簡述、綱要的性質,各章的篇幅緊湊短小,敘事以簡明扼要的風格為主。作為一本官修甲午戰爭史著的《甲午中日戰爭紀要》是一本奇特的讀物,它由民國軍方研究人員以中國為視角進行敘述,對戰爭和軍事內容的描述采取瞭軍方特有的專業口吻、辭藻,其內容則綜閤瞭《日清戰史》、《東方兵事紀略》等中、日雙方材料。並擇交戰雙方國傢的史著材料、運用軍事專業的視角和話語進行分析和敘述,恰是現代軍史研究者們所渴望達到的治史境界。
除此,《甲午中日戰爭紀要》行文簡略,內容概括,仍然是可以藉之整體瞭解甲午戰爭的概覽性上乘著作。對於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而言,該書對甲午戰爭各戰役的劃分,以及用專業軍事化的語言對戰役意圖、決心和戰鬥過程的錶述,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曆史顧問、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長期專注於中國海軍史、船政史、艦船兵器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軍艦船誌》《近代國造艦船誌》《民國海軍艦船誌》《中國軍艦圖誌》《甲午海戰》《沉沒的甲午》《船政史》等,曾主持和參加山東威海“定遠”紀念艦、遼寜丹東“緻遠”紀念艦仿古設計工作,曾擔任《船政學堂》《甲午》《“定遠”歸來》《北洋海軍興亡史》等電視紀錄片、專題片的曆史顧問。
第一章戰爭之起因
第一節遠因
中日甲午之役起於朝鮮,究其遠因,乃由日本欲厚殖勢力於朝鮮,不得不先間朝鮮使脫離中國之宗屬,故日朝所訂條約係以尊重朝鮮獨立為言。及光緒十一年(日本明治十八年)天津約成,中國在朝鮮之地位因以墜落。顧中國嚮居上國,對日本侵朝之謀,義難漠視,且鑒於已往之放任,亦亟欲有以補救,遂任陳樹棠為駐朝商務總辦,統理朝鮮通商交涉事宜,並任袁世凱為商務委員,留兵二韆屯王京,以實行監護,中朝之宗屬關係因以復固,而中日之積怨亦隨以日深。會朝鮮禁榖事起,逋臣金玉均又被誘殺,日朝勢成水火,中日之衝突遂成積薪近焰之勢矣。
第二節近因
光緒二十年(即甲午年)東學黨亂起,朝鮮不能平,求救於中國,及中國派兵東渡,日本大軍亦即繼至,且踞漢城諸要隘,華僑齣入城門,必嚴加搜檢,華僑爭內渡。朝亂既平,中國屢約共同退兵,日本堅拒不允,並嚮中國提齣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中國則力持朝鮮內政應由其自主,中日由是齟牾。各國公使齣任調停,亦無成議。駐朝日使大鳥圭介復威脅朝鮮驅逐所謂侵害朝鮮獨立之華軍,朝鮮答復未滿其意,即於六月二十一日侵[清]晨,率兵入王宮,殺衛士,擄其王李熙,又矯王命流其執政閔泳駿等於惡島,凡朝臣不親日者皆逐之,而以大院君主國事。所謂日韓同盟,由斯以立。中韓條約,遂公然廢棄之矣。至是中國知日本決心挑釁,和平已不可期,遂決定齣兵。
第二章戰前一般形勢
第一節中國方麵
中國在甲午戰前,光緒雖已親政,但在母後慈禧威權炙手可熱之時,亦不能有所施展。宮中、府中,儼分帝後兩黨,恭親王奕訢為當時貴族中之較有頭腦者,慈禧惡其權重望隆,藉端罷去,而以慶親王奕劻繼任總理大臣。奕劻貪而寡識,以之秉政自難有好果。而總理衙門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均注重各國之調停,望其有效,故在軍事上著著落後,使日人得占機先。當時朝臣不少見及此點,曾交章糾責,卒以議論盈廷,久無決策。乃至六月初十日,中政府諭令戶部尚書翁同龢、禮部尚書李鴻藻與軍機大臣、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詳議,翁、李均為反對李鴻章之人,自此參與樞密,遂成為翁李兩派對立之局。故當時大局,帝後兩黨暗鬥於內,翁李兩黨傾軋於外,朝政紛亂,強鄰乘之,不待交綏而勝負之數已可知矣。
第二節日本方麵
日本在往昔常受中國文明誘導之惠,自歐風東漸,所謂西歐文明之元素亦流注於遠東,明治維新更努力采用西歐文明改弦更張,駸駸日上,一變舊麵目,而見新日本之勃興。國勢既振,乃謀嚮外發展,既占琉球於先,又欲擴張權力於朝鮮。處心積慮,已非一日。適朝鮮東學黨亂起,狡焉思逞之日本聞中國齣兵朝鮮,以為時機已至,其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提議派兵赴朝,作非常準備,內閣皆贊同之。乃藉天津條約之派兵權,乘機齣兵朝鮮,以與中國爭衡。由伊藤內閣總理與參謀總長熾仁親王、次長川上中將議定派遣軍隊之計劃。當時日本眾議院雖有不信任伊藤內閣之奏劾,亦未能影響於閣議之決定,且決議奏請解散議會,於是政潮澎湃之日本倏然平靜,而專力對外矣。
第三節朝鮮方麵
朝鮮與中國宗屬關係曆史甚久,自熙倫王卒,立興宣院君昰應之子熙為王,年方十二,昰應遂以大院君攝政。昰應性頑固,柄政後力主鎖國。光緒元年(日本明治八年)因江華島炮擊日艦,日本藉此脅訂修好條約,朝鮮門戶與以開放。日本離間中國撫屬朝鮮之狡謀由此得逞,而朝鮮之禍乃日亟。至光緒八年,歐美諸國皆援日本例,紛請與朝鮮通商,中國派道員馬建忠偕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東渡監盟,是時朝鮮國王已親政,王妃閔氏以強宗專柄,頗裁抑昰應。及朝鮮與各國立約互市,且聘任日本軍官教練軍隊,昰應忿甚,尤與閔族相水火,卒以鎮兵突入王宮欲殺閔妃,未獲,焚日使館、殺日本軍官七人。中國聞訊,即派總兵吳長慶率兵二韆人赴朝鮮,執昰應以歸,其亂始寢(大院君昰應復於光緒十一年釋迴)。自是閔族柄權,外戚專橫,內政窊敗,民怨沸騰,朝鮮王又愚暗無能,一任新黨煽惑,緻又有甲申金樸之亂,乃猶不知矯正積弊,賦重刑苛,民不堪命。至光緒二十年,復釀成東學黨人之亂,引起中日間之糾紛,其國傢亦隨之而滅亡,可哀孰甚焉。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巧妙地遊走於宏觀戰略層麵與微觀個體經曆之間,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多焦距”觀察模式。與其說它是在講述一個國傢間的衝突,不如說它是在解剖一個時代的精神睏境。作者在描述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時,總是能精準地抓住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微小變量”——或許是一次錯誤的通訊、一個未被采納的建議,或是一個決策者的瞬間動搖。這種對“偶然性”在曆史中的作用的強調,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動態的張力,而非宿命論的沉悶。此外,書中對社會思潮變遷的穿插描繪,也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維度,讓我們看到,戰爭的爆發絕非僅僅是軍事或政治的較量,更是文化、認知和社會心理全麵交鋒的結果。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曆史更深一層錯綜復雜的肌理。
評分這部作品簡直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史詩,它沒有落入傳統曆史敘事的窠臼,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將讀者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那些宏大敘事背後被忽略的個體命運,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聞到硝煙彌漫的氣息,感受到前綫士兵的恐懼與決絕。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在時代洪流麵前的掙紮、迷茫與最終的選擇,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光輝。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句子,它們如同鋒利的匕首,直刺曆史的要害。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深刻的反思,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輕易提及的“曆史教訓”,用更審慎、更具人文關懷的眼光去看待過去。那種對曆史進程中復雜博弈的細膩梳理,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探險錄。
評分我很少讀到如此具有“溫度”的曆史著作。盡管主題沉重,但作者的文字中卻蘊含著一股強大的同理心。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身居廟堂的官員,還是飽受戰火蹂躪的百姓,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懼有希望的鮮活個體。書中對於戰後重建過程中所體現齣的社會韌性與創傷記憶的描繪尤為動人,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結束並非意味著一切的終結,真正的考驗往往在硝煙散去之後纔開始。這種關注曆史“後效應”的寫作角度,讓這部作品的價值得到瞭升華。它不僅是對過去事件的總結,更是一份對人類麵對苦難時如何重建價值體係的深刻考察。讀畢,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份對和平的珍視,也因此變得更加具體和沉重。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隻能用“爐火純青”來形容。它完全擺脫瞭那種枯燥乏味的曆史編年體敘述,轉而采用瞭一種極富畫麵感和節奏感的筆法。段落之間如同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低沉壓抑,時而激昂澎湃,將曆史事件的起承轉閤處理得乾淨利落,卻又不失韻味。尤其欣賞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將高層決策的荒謬與底層百姓的苦難並置,這種強烈的張力,讓讀者在閱讀時體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既有對曆史必然性的喟嘆,也有對無謂犧牲的痛惜。對於軍事部署和外交斡鏇的描述,並非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融入瞭對戰略思維的深度剖析,那種運籌帷幄間的微妙失衡,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閤上書捲,腦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事件的碎片,而是一部結構完整、充滿生命力的曆史畫捲。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史料的紮實程度上遠超我的預期。它顯然是傾注瞭作者無數心血的結晶,引用的資料之廣博,考證之嚴謹,令人嘆服。不同於坊間許多流行的曆史解讀,它似乎更加側重於對一手文獻的還原與重構,讓曆史的“現場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我特彆關注到其中對於信息傳遞滯後性和誤判的分析,這部分內容放在今日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作者沒有試圖去“美化”或“醜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姿態,呈現瞭各方在信息不對稱和目標衝突下的行為邏輯。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方式,恰恰體現瞭最高的曆史誠意。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證詞”,它用無可辯駁的細節,支撐起對曆史復雜性的理解,讓“塵埃落定”的論斷變得不再輕易。
評分甲午戰爭 的書很多瞭 看看這本有啥新說法
評分挺好的一本書!正品!
評分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默認好評
評分買來看看,就這點愛好!
評分挺好的
評分挺好的一本書!正品!
評分這書很喜歡,價格還可以,書品相好。
評分挺好的一本書!正品!
評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