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智慧/中藥進補傢庭使用全書

中醫養生的智慧/中藥進補傢庭使用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辛海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養生
  • 中藥
  • 養生保健
  • 傢庭醫學
  • 健康
  • 進補
  • 中醫
  • 傳統醫學
  • 藥膳
  • 全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35518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56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36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是藥三分毒,首都醫科大學的名醫解讀中藥材使用宜忌,一學就能用,安心進補。
2.不同季節、不同體質、不同人群,都能從書裏找到適閤的傢常藥膳,未病先防。
3.嚴格遵守中醫辨證方法,對66種常見病辨證分型,不同癥狀下應該如何使用藥膳,有什麼禁忌,一看就明白。

內容簡介

藥膳乃中藥與食物科學的搭配,是藥食同補的完美典範,它取藥物之性味,用食物之鮮美,起養生、治病之功效。因此,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易於傢庭自製。本書便是依據中醫學基礎理論, 遵循藥食同補的“辨證施膳”法則,介紹瞭藥膳的基本常識,分析瞭藥物、食物的藥性、食性,主要例舉瞭38種常見病、21種保健美容類藥膳以及四季、五髒、體質對癥藥膳。無論是遭受各種常見病摺磨的患者,還是備受生活工作壓力的亞健康人群,隻要拿起此書,就一定可以找到適閤自己的藥膳良方,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

作者簡介

辛海,中國醫師協會治未病辦公室特聘教授、首席健康養生專傢,中國醫師協會國醫科普優秀傳承人奬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藥膳——藥食同調的完美典範 / 15
藥食互搭,寓醫於食話藥膳 / 16
藥膳是藥與食的完美結閤 / 16
藥膳安全有保證 / 17
藥膳配伍、施用有講究 / 20
藥膳的分類 / 22
藥膳有根,中醫理論在其中 / 24
藥食性能需辨清 / 24
性能相閤方顯藥膳療效 / 25
避開藥膳配伍的禁忌 / 26
善用藥膳調陰陽,保安康 / 27
調和五味,藥膳養五髒 / 28
食用藥膳前得辨清癥狀 / 29
藥膳製作,原來如此簡單 / 30
巧做藥膳,兼顧美味與療效 / 30
藥膳類菜肴、湯羹的製作 / 32
藥膳類粥的製作 / 34
藥膳類飲料的製作 / 35
藥膳類糕點的製作 / 35


第二章
藥膳材料——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藥膳原材料 / 37
全草類藥膳材料 / 38
薄荷 / 38
淡竹葉 / 39
菊苣 / 39
藿香 / 40
昆布(海帶) / 41
馬齒莧 / 42
魚腥草 / 43
蒲公英 / 44
小薊 / 45
香薷 / 45
夏枯草 / 46
芫荽 / 47
根莖類藥膳材料 / 48
百閤 / 48
白芷 / 49
白茅根 / 50
甘草 / 51
葛根 / 52
茯苓 / 53
當歸 / 53
蔥白 / 54
黃精 / 55
高良薑 / 55
大蒜 / 56
黃芪 / 57
薑 / 58
桔梗 / 59
薑黃 / 59
蘆根 / 60
山藥 / 61
薤白 / 62
玉竹 / 62
花類藥膳材料 / 63
白扁豆花 / 63
代代花 / 63
丁香 / 64
金銀花 / 64
槐花 / 65
菊花 / 65
玫瑰花 / 66
果、子實類藥膳材料 / 67
八角茴香 / 67
白扁豆 / 67
蓽茇 / 68
赤小豆 / 69
大棗 / 70
龍眼肉 / 71
淡豆豉 / 72
刀豆 / 73
榧子 / 73
覆盆子 / 74
枸杞子 / 75
青果 / 76
黑芝麻 / 77
佛手 / 77
核桃仁 / 78
鬍椒 / 79
花椒 / 79
麥芽 / 80
決明子 / 81
萊菔子 / 82
火麻仁 / 83
蓮子 / 84
木瓜 / 85
羅漢果 / 86
芡實 / 87
肉豆蔻 / 87
桑椹 / 88
沙棘 / 88
砂仁 / 89
山楂 / 89
鬆花粉(馬尾鬆) / 90
酸棗仁 / 90
桃仁 / 91
烏梅 / 91
香櫞 / 92
小茴香 / 92
杏仁 / 93
益智仁 / 93
薏苡仁 / 94
鬱李仁 / 95
餘甘子 / 95
枳椇子 / 96
紫蘇子 / 96
其他類藥膳材料 / 97
布渣葉 / 97
牡蠣 / 97
阿膠 / 98
蜂蜜 / 98
荷葉 / 99
雞內金 / 99
橘皮 / 100
肉桂 / 100
桑葉 / 101
紫蘇 / 101

第三章
藥膳調養——祛病保健美容顔,吃齣健康好身體 / 103
保健美容,滋補藥膳幫您擁有完美的人生 / 104
延年益壽藥膳 / 104
氣血雙補藥膳 / 107
提高免疫力藥膳 / 110
強筋壯骨藥膳 / 113
提神醒腦藥膳 / 116
益智健腦藥膳 / 118
聰耳明目藥膳 / 120
抗疲勞藥膳 / 122
清熱瀉火藥膳 / 125
活血化瘀藥膳 / 128
清咽化痰藥膳 / 131
驅寒保暖藥膳 / 134
減肥消脂藥膳 / 137
豐胸健美藥膳 / 140
潤膚養顔藥膳 / 142
祛皺祛斑藥膳 / 144
美發烏發藥膳 / 147
順應天時,四季藥膳讓您輕鬆吃齣健康 / 149
春季養生藥膳 升發陽氣正當時 / 149
夏季養生藥膳 清潤之食以消暑 / 153
鞦季養生藥膳 清淡滋潤以防燥 / 157
鼕季養生藥膳 “鼕補三九”不能錯過 / 161
補益五髒,藥膳為您塑造由內而外的健康 / 165
心調養藥膳 / 165
肝調養藥膳 / 169
脾調養藥膳 / 173
肺調養藥膳 / 177
腎調養藥膳 / 181
辨清體質,打造個性化的藥膳調養方案 / 185
氣虛體質與補氣藥膳 / 185
陽虛體質與補陽藥膳 / 187
陰虛體質與滋陰藥膳 / 190
痰濕體質與祛濕藥膳 / 193
濕熱體質與清熱藥膳 / 195
氣鬱體質與解鬱藥膳 / 197
血瘀體質與活血藥膳 / 200
特稟體質與抗敏藥膳 / 203
祛病強身,讓藥膳成為您最貼心的傢庭醫生 / 205
感冒藥膳 / 205
失眠藥膳 / 209
高血壓藥膳 / 212
糖尿病藥膳 / 215
高脂血癥藥膳 / 218
動脈硬化藥膳 / 221
便秘藥膳 / 223
腹瀉藥膳 / 225
貧血藥膳 / 228
口臭藥膳 / 231
鼻炎藥膳 / 233
口腔潰瘍藥膳 / 235
咽炎藥膳 / 237
咳嗽藥膳 / 239
哮喘藥膳 / 241
支氣管炎藥膳 / 244
慢性胃炎藥膳 / 246
消化不良藥膳 / 248
骨質疏鬆藥膳 / 251
骨質增生藥膳 / 253
濕疹藥膳 / 255
陽痿藥膳 / 257
早泄藥膳 / 260
痛經藥膳 / 263
月經不調藥膳 / 266
産後體虛藥膳 / 268
産後催乳藥膳 / 270
更年期綜閤徵藥膳 / 273
小兒疳積藥膳 / 276
小兒厭食藥膳 / 280
小兒便秘藥膳 / 283
小兒腹瀉藥膳 / 285
《中醫養生與食療智慧:傢常進補實用指南》 引言: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健康挑戰所睏擾。亞健康狀態、慢性疾病的侵擾,以及對自然、健康的渴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嚮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中醫養生,作為中華民族數韆年智慧的結晶,不僅提供瞭抵禦疾病的智慧,更是一種順應自然、調和身心的生活哲學。而食療,更是將日常飲食升華為一種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它以溫和、安全、易於接受的特點,成為傢庭保健的得力助手。 本書旨在為您打開一扇通往中醫養生與食療智慧的大門,讓您能夠在傢中輕鬆實踐,收獲健康與活力。我們不追求玄奧的理論,而是聚焦於實用、落地的方法,將古老的中醫智慧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傢庭健康解決方案。本書將帶您深入瞭解中醫的養生之道,並為您精心挑選瞭大量適閤傢庭日常使用的中藥材及食療方,幫助您在生活中辨識體質、調理身體,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理想狀態。 第一章:中醫養生: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 1.1 中醫養生觀的基石——“天人閤一”與“陰陽平衡” 中醫養生並非單純的疾病治療,它更強調“治未病”,即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保健。其核心理念是“天人閤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個體的健康與自然環境、季節變化息息相關。因此,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適應外界的變化。 “陰陽平衡”是理解中醫養生的另一個重要基石。人體內存在陰陽兩種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陰陽的相對平衡是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當陰陽失衡時,身體就會齣現各種不適甚至疾病。中醫養生正是通過各種手段,如飲食、作息、情誌調理等,來維持和恢復身體的陰陽平衡。 1.2 認識您的體質:個性化養生的關鍵 中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對藥物的反應。瞭解自己的體質,是進行個性化養生的前提。本書將詳細介紹中醫經典的九種體質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並提供簡便易行的自我辨識方法,幫助您瞭解自己的體質特點、易患疾病以及適閤的養生方法。 平和質: 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適應力強。 氣虛質: 氣短乏力,聲音低微,容易感冒。 陽虛質: 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喜暖怕冷。 陰虛質: 口乾舌燥,手足心熱,易煩躁。 痰濕質: 身體肥胖,食欲不振,易睏倦。 濕熱質: 麵部油膩,口乾口苦,易生痤瘡。 血瘀質: 麵色晦暗,容易齣現瘀斑,舌質紫暗。 氣鬱質: 情緒低落,多愁善感,胸悶脅脹。 特稟質: 對某些物質過敏,如花粉、海鮮等。 1.3 四季養生法:順時而為,事半功倍 一年四季,氣候變化萬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中醫強調“春生夏長鞦收鼕藏”的規律,主張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來調整養生方法,以達到順應自然、維護健康的目的。 春季養生(生發): 春季萬物復蘇,陽氣生發。此時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多食甘、辛,以助陽氣生發,疏肝理氣。 夏季養生(長養): 夏季炎熱,萬物繁茂。此時應注意防暑降溫,清淡飲食,多食酸甘,以益氣養陰,養心安神。 鞦季養生(收斂): 鞦季氣候乾燥,萬物凋零。此時應注意潤燥,多食甘、潤,以養肺陰,預防鞦燥。 鼕季養生(封藏): 鼕季寒冷,萬物閉藏。此時應注意保暖,養精蓄銳,多食溫熱,以滋補腎陽,固藏精氣。 1.4 作息與情誌:身心平衡的基石 中醫養生不僅關注身體的物質層麵,更重視精神情誌的調理。規律的作息是維持身體生理節律的重要保障。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和能量的補充。 情誌的調暢同樣至關重要。“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都會損傷相應的髒腑,導緻身心失衡。學會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避免大喜大悲,是中醫養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將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調和情誌,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平和。 第二章:中藥進補:傢庭使用的智慧與方法 2.1 認識常用中藥材:安全有效的傢庭助手 本書精選瞭數十種傢庭常用的中藥材,它們性味平和,功效顯著,易於獲取,適閤日常保健和輕微病癥的調理。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些中藥材的性味歸經、主要功效、適用人群、禁忌人群以及具體的用法用量。 補氣類: 如人參(高麗參、西洋參)、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等,適用於氣虛乏力、食欲不振、易感冒者。 補血類: 如當歸、熟地黃、枸杞子、阿膠、龍眼肉等,適用於血虛麵色萎黃、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者。 滋陰類: 如麥鼕、沙參、玉竹、百閤、生地黃等,適用於陰虛內熱、口乾舌燥、潮熱盜汗者。 溫陽類: 如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續斷等,適用於陽虛畏寒、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者。 健脾胃類: 如茯苓、薏苡仁、陳皮、山楂等,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者。 清熱解毒類: 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菊花等,適用於咽喉腫痛、口瘡、感冒發熱等癥。 理氣安神類: 如玫瑰花、薄荷、遠誌、酸棗仁等,適用於情誌不暢、失眠多夢、焦慮不安者。 2.2 中藥進補的基本原則:辨證施補,因人而異 中藥進補並非“多多益善”,而是需要遵循“辨證施補”的原則。中醫講究“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一個病癥,由於體質不同、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同樣,進補也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體質、年齡、性彆、季節、病情等)來選擇閤適的中藥材和進補方案。 辨證論治: 在進補前,應瞭解自身體質和當前身體狀況,選擇具有相應功效的中藥材。例如,身體虛弱者可選擇補氣補血的藥材,但若存在實火,則不宜過度溫補。 適量適度: 進補的劑量應根據藥材的藥性、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來確定,切勿過量,以免適得其反。 循序漸進: 尤其是初次進補或身體較虛弱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觀察身體反應。 注重配閤: 中藥進補的最佳搭檔是閤理的飲食和規律的生活。單純依靠藥物進補,效果往往不佳。 2.3 傢庭中藥進補的實用方法 本書將為您提供多種簡單易行的傢庭中藥進補方法,讓您在傢中就能輕鬆實踐: 泡水飲用: 將部分藥材(如枸杞子、菊花、玫瑰花)直接用開水衝泡,方便快捷。 煲湯燉煮: 將藥材加入雞、鴨、魚、肉等食材一同煲湯燉煮,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提升食物的美味。例如,黃芪燉雞、當歸燉羊肉等。 煮粥: 將藥材與米、雜糧等一同煮粥,尤其適閤脾胃功能較弱的人群。例如,山藥薏苡仁粥、百閤蓮子粥等。 泡腳: 部分中藥材(如艾葉、吳茱萸)用於泡腳,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藥膳食療: 將中藥材巧妙地融入日常菜肴中,例如,用當歸、黃芪炒菜,或用川芎、白芍煮雞蛋等。 2.4 中藥進補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即使是溫和的中藥材,也並非人人適用。在進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 慎用或禁用部分藥材,如活血化瘀類藥物。 嬰幼兒: 身體嬌嫩,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進補。 過敏體質者: 對某些藥材有過敏史者,應避免使用。 感冒發熱期間: 忌服滋膩溫補之品,以免助邪。 消化不良者: 避免服用過於滋膩的藥材,以免加重癥狀。 遵循醫囑: 如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在谘詢醫生後進行進補。 第三章:食療智慧:舌尖上的健康之道 3.1 食療的原理與優勢:藥食同源,溫和有效 “藥食同源”是食療的核心理念。許多食材不僅具有營養價值,同時兼具藥用功效。通過閤理的食物搭配和烹飪方式,可以在日常飲食中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食療的優勢在於其溫和、安全、易於接受,長期堅持,能夠潛移默化地改善身體狀況,是傢庭保健的理想選擇。 3.2 按癥施膳:針對性食療方 本書將根據常見的健康問題,為您提供一係列經過驗證的食療方。 改善睡眠: 蓮子百閤小米粥、酸棗仁茶等。 增強免疫力: 黃芪燉雞湯、枸杞紅棗烏雞湯等。 緩解疲勞: 黨參山藥排骨湯、核桃芝麻糊等。 健脾開胃: 陳皮山楂粥、砂仁豬肚湯等。 潤肺止咳: 梨潤肺止咳湯、川貝雪梨燉冰糖等。 調理腸胃: 益生菌酸奶、蒸蛋羹(可加入少量薑汁)等。 美容養顔: 銀耳蓮子羹、紅豆薏米水等。 3.3 按體質施膳:個性化食療方案 結閤第一章的體質辨識,本書將為您提供不同體質人群的食療建議。 平和質: 飲食均衡,可適當多食五榖雜糧、蔬菜水果。 氣虛質: 宜食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牛肉、雞肉、鬍蘿蔔等。 陽虛質: 宜食溫熱助陽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生薑、核桃等。 陰虛質: 宜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銀耳、枸杞、百閤、鴨肉等。 痰濕質: 宜食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苡仁、鼕瓜、赤小豆、陳皮等。 濕熱質: 宜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苦瓜、芹菜、白扁豆等。 血瘀質: 宜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紅花、黑木耳、丹參、醋等(需適量)。 氣鬱質: 宜食疏肝理氣的食物,如玫瑰花、佛手柑、橘皮、柑橘類水果等。 特稟質: 需注意迴避過敏原,並根據具體情況谘詢專業人士。 3.4 烹飪方式的選擇:保留營養,提升功效 不同的烹飪方式會影響食物的營養成分和藥用功效。本書將推薦一些有利於保留食材營養和發揮藥用價值的烹飪方法,如清蒸、燉煮、煲湯、涼拌等,並指齣需要避免的烹飪方式,如過度油炸、辛辣燒烤等。 第四章:生活方式的調整:養生智慧的實踐 4.1 飲食有節:規律、均衡、適度 “病從口入”並非虛言。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養生的基礎。本書將強調飲食的規律性,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飲食的均衡性,攝入各類營養素;以及飲食的適度性,不偏食、不挑食。 4.2 起居有常:順應自然,規律作息 規律的作息能夠幫助身體維持正常的生理節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和能量的恢復。 4.3 運動適度:動靜結閤,持之以恒 “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也需要適度。根據自身體質和身體狀況,選擇適閤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並堅持下去,能夠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 4.4 情誌養生:保持平和,積極樂觀 如前所述,情誌對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寜靜,是養生的重要環節。 結語: 中醫養生與食療,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更是一種融入生活的智慧。本書希望通過詳細的介紹和實用的方法,幫助您在傢中就能成為自己的健康管傢,掌握主動權。請記住,養生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堅持和持續的學習。願本書成為您探索中醫養生智慧、開啓健康美好生活的得力助手,讓您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品味到健康與安寜的芬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翻開瞭一本古老的傢傳食譜,裏麵不僅僅記錄瞭如何烹飪齣美味佳肴,更蘊含著幾代人積纍下來的生活智慧和對健康的深切關懷。我一直覺得,真正的養生,不應該僅僅是藥物的堆砌,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調整,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這本書恰恰傳遞瞭這種理念。它從“順應四時”的角度齣發,詳細講解瞭每個季節人體的生理變化和相應的養生策略,讓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有條不紊地去適應季節的變化。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工作壓力、作息不規律等等,而是給齣瞭結閤傳統中醫理論的解決方案。它不是讓你立刻辭職迴傢“靜養”,而是教你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通過飲食、起居等方麵的微調,來達到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這種 pragmatism (實用主義) 是我特彆看重的。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安頓身心、如何與身體和解的書。

評分

我一直對中醫藥材抱有一種敬畏又略帶疏離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是專業人士纔能玩轉的東西,尋常百姓傢很難觸及。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原本看起來復雜晦澀的中藥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它不僅僅是列舉各種藥材的名字和功效,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它們的“脾性”和“用法”,比如為什麼某種藥材適閤夏天,不適閤鼕天,或者為什麼需要搭配其他藥材纔能發揮更好的效果。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藥食同源”的部分,把很多我們日常吃的蔬菜、水果、榖物都和藥材聯係起來,讓我意識到,很多養生的奧秘就藏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之前沒有發現。比如,原來紅棗不僅僅是用來甜味的,它還能補氣血,而且和花生一起煮,效果更佳。書裏還有很多關於不同體質的人如何選擇進補藥材的指導,這讓我不再盲目跟風,而是能根據自己的情況,更科學、更安全地進行養生。這本書真的像一個貼心的傢庭健康顧問,教會我如何用最自然、最溫和的方式,為自己和傢人調理身體。

評分

這本書封麵就透著一股子古樸的親切感,翻開後,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那種自傢奶奶、外婆講故事一樣的溫情。我一直覺得養生應該是件很日常、很貼心的事情,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高高在上的醫學指導,而是細水長流的傢庭智慧。裏麵關於不同季節如何調養身體的建議,我感覺特彆實用,不像其他書上那種籠統的說法,這裏會具體到“春天宜疏肝,可以在早餐粥裏加點枸杞和一點點陳皮”,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讓我覺得養生原來這麼容易融入生活。而且,它還講瞭很多關於如何選擇食材、如何烹飪纔能最大程度保留藥材的功效,這讓我這個平時對廚房沒什麼研究的人都躍躍欲試。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很多常見的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勞、失眠、消化不良等等,都有很具體的食療方子,很多食材都是我傢常備的,這讓我覺得養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工程”,而是觸手可及的“小確幸”。感覺讀完這本書,不僅懂瞭怎麼吃,更懂瞭怎麼“活”得更舒心、更健康。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傳統中醫藥的博大精深心生嚮往,但苦於門路,總是無法深入瞭解。市麵上關於中醫養生的書籍很多,但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淺顯,難以真正指導實際操作。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感覺找到瞭“對”的書。它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為我打開瞭中醫養生的一扇窗。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是中醫小白也能輕鬆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閤,提供瞭大量可操作性的建議。例如,對於女性常見的經期不調、産後恢復等問題,書中都有非常詳細的食療和調養方子,使用的藥材也都是比較常見易得的。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辨體施養”的理念,它讓我明白瞭每個人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也應該有所側重,而不是韆篇一律。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養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是一種溫潤的、可持續的健康管理方式。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它沒有給我製造焦慮,也沒有讓我覺得養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反而讓我感受到一種“順勢而為”的輕鬆感。書裏對於不同時節的養生重點,從飲食到起居,都給齣瞭非常細緻的建議,讓我覺得,原來順應自然,就能讓身體感受到一股溫和的力量。我一直對“藥食同源”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把很多我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賦予瞭新的健康意義,讓我覺得每天的飲食都變成瞭一次溫和的調理。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傳統節氣和習俗的介紹,讓我感覺養生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相呼應的生活方式。它沒有那種“病急亂投醫”的感覺,而是更注重長期的、溫和的身體調整,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身體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實踐一種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