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智慧/中药进补家庭使用全书

中医养生的智慧/中药进补家庭使用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海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中药
  • 养生保健
  • 家庭医学
  • 健康
  • 进补
  • 中医
  • 传统医学
  • 药膳
  • 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51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6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是药三分毒,首都医科大学的名医解读中药材使用宜忌,一学就能用,安心进补。
2.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人群,都能从书里找到适合的家常药膳,未病先防。
3.严格遵守中医辨证方法,对66种常见病辨证分型,不同症状下应该如何使用药膳,有什么禁忌,一看就明白。

内容简介

药膳乃中药与食物科学的搭配,是药食同补的完美典范,它取药物之性味,用食物之鲜美,起养生、治病之功效。因此,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易于家庭自制。本书便是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 遵循药食同补的“辨证施膳”法则,介绍了药膳的基本常识,分析了药物、食物的药性、食性,主要例举了38种常见病、21种保健美容类药膳以及四季、五脏、体质对症药膳。无论是遭受各种常见病折磨的患者,还是备受生活工作压力的亚健康人群,只要拿起此书,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药膳良方,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作者简介

辛海,中国医师协会治未病办公室特聘教授、首席健康养生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国医科普优秀传承人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药膳——药食同调的完美典范 / 15
药食互搭,寓医于食话药膳 / 16
药膳是药与食的完美结合 / 16
药膳安全有保证 / 17
药膳配伍、施用有讲究 / 20
药膳的分类 / 22
药膳有根,中医理论在其中 / 24
药食性能需辨清 / 24
性能相合方显药膳疗效 / 25
避开药膳配伍的禁忌 / 26
善用药膳调阴阳,保安康 / 27
调和五味,药膳养五脏 / 28
食用药膳前得辨清症状 / 29
药膳制作,原来如此简单 / 30
巧做药膳,兼顾美味与疗效 / 30
药膳类菜肴、汤羹的制作 / 32
药膳类粥的制作 / 34
药膳类饮料的制作 / 35
药膳类糕点的制作 / 35


第二章
药膳材料——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药膳原材料 / 37
全草类药膳材料 / 38
薄荷 / 38
淡竹叶 / 39
菊苣 / 39
藿香 / 40
昆布(海带) / 41
马齿苋 / 42
鱼腥草 / 43
蒲公英 / 44
小蓟 / 45
香薷 / 45
夏枯草 / 46
芫荽 / 47
根茎类药膳材料 / 48
百合 / 48
白芷 / 49
白茅根 / 50
甘草 / 51
葛根 / 52
茯苓 / 53
当归 / 53
葱白 / 54
黄精 / 55
高良姜 / 55
大蒜 / 56
黄芪 / 57
姜 / 58
桔梗 / 59
姜黄 / 59
芦根 / 60
山药 / 61
薤白 / 62
玉竹 / 62
花类药膳材料 / 63
白扁豆花 / 63
代代花 / 63
丁香 / 64
金银花 / 64
槐花 / 65
菊花 / 65
玫瑰花 / 66
果、子实类药膳材料 / 67
八角茴香 / 67
白扁豆 / 67
荜茇 / 68
赤小豆 / 69
大枣 / 70
龙眼肉 / 71
淡豆豉 / 72
刀豆 / 73
榧子 / 73
覆盆子 / 74
枸杞子 / 75
青果 / 76
黑芝麻 / 77
佛手 / 77
核桃仁 / 78
胡椒 / 79
花椒 / 79
麦芽 / 80
决明子 / 81
莱菔子 / 82
火麻仁 / 83
莲子 / 84
木瓜 / 85
罗汉果 / 86
芡实 / 87
肉豆蔻 / 87
桑椹 / 88
沙棘 / 88
砂仁 / 89
山楂 / 89
松花粉(马尾松) / 90
酸枣仁 / 90
桃仁 / 91
乌梅 / 91
香橼 / 92
小茴香 / 92
杏仁 / 93
益智仁 / 93
薏苡仁 / 94
郁李仁 / 95
余甘子 / 95
枳椇子 / 96
紫苏子 / 96
其他类药膳材料 / 97
布渣叶 / 97
牡蛎 / 97
阿胶 / 98
蜂蜜 / 98
荷叶 / 99
鸡内金 / 99
橘皮 / 100
肉桂 / 100
桑叶 / 101
紫苏 / 101

第三章
药膳调养——祛病保健美容颜,吃出健康好身体 / 103
保健美容,滋补药膳帮您拥有完美的人生 / 104
延年益寿药膳 / 104
气血双补药膳 / 107
提高免疫力药膳 / 110
强筋壮骨药膳 / 113
提神醒脑药膳 / 116
益智健脑药膳 / 118
聪耳明目药膳 / 120
抗疲劳药膳 / 122
清热泻火药膳 / 125
活血化瘀药膳 / 128
清咽化痰药膳 / 131
驱寒保暖药膳 / 134
减肥消脂药膳 / 137
丰胸健美药膳 / 140
润肤养颜药膳 / 142
祛皱祛斑药膳 / 144
美发乌发药膳 / 147
顺应天时,四季药膳让您轻松吃出健康 / 149
春季养生药膳 升发阳气正当时 / 149
夏季养生药膳 清润之食以消暑 / 153
秋季养生药膳 清淡滋润以防燥 / 157
冬季养生药膳 “冬补三九”不能错过 / 161
补益五脏,药膳为您塑造由内而外的健康 / 165
心调养药膳 / 165
肝调养药膳 / 169
脾调养药膳 / 173
肺调养药膳 / 177
肾调养药膳 / 181
辨清体质,打造个性化的药膳调养方案 / 185
气虚体质与补气药膳 / 185
阳虚体质与补阳药膳 / 187
阴虚体质与滋阴药膳 / 190
痰湿体质与祛湿药膳 / 193
湿热体质与清热药膳 / 195
气郁体质与解郁药膳 / 197
血瘀体质与活血药膳 / 200
特禀体质与抗敏药膳 / 203
祛病强身,让药膳成为您最贴心的家庭医生 / 205
感冒药膳 / 205
失眠药膳 / 209
高血压药膳 / 212
糖尿病药膳 / 215
高脂血症药膳 / 218
动脉硬化药膳 / 221
便秘药膳 / 223
腹泻药膳 / 225
贫血药膳 / 228
口臭药膳 / 231
鼻炎药膳 / 233
口腔溃疡药膳 / 235
咽炎药膳 / 237
咳嗽药膳 / 239
哮喘药膳 / 241
支气管炎药膳 / 244
慢性胃炎药膳 / 246
消化不良药膳 / 248
骨质疏松药膳 / 251
骨质增生药膳 / 253
湿疹药膳 / 255
阳痿药膳 / 257
早泄药膳 / 260
痛经药膳 / 263
月经不调药膳 / 266
产后体虚药膳 / 268
产后催乳药膳 / 270
更年期综合征药膳 / 273
小儿疳积药膳 / 276
小儿厌食药膳 / 280
小儿便秘药膳 / 283
小儿腹泻药膳 / 285
《中医养生与食疗智慧:家常进补实用指南》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健康挑战所困扰。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的侵扰,以及对自然、健康的渴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不仅提供了抵御疾病的智慧,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生活哲学。而食疗,更是将日常饮食升华为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它以温和、安全、易于接受的特点,成为家庭保健的得力助手。 本书旨在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医养生与食疗智慧的大门,让您能够在家中轻松实践,收获健康与活力。我们不追求玄奥的理论,而是聚焦于实用、落地的方法,将古老的中医智慧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家庭健康解决方案。本书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医的养生之道,并为您精心挑选了大量适合家庭日常使用的中药材及食疗方,帮助您在生活中辨识体质、调理身体,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想状态。 第一章:中医养生: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 1.1 中医养生观的基石——“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并非单纯的疾病治疗,它更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保健。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适应外界的变化。 “阴阳平衡”是理解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基石。人体内存在阴阳两种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阴阳的相对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甚至疾病。中医养生正是通过各种手段,如饮食、作息、情志调理等,来维持和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1.2 认识您的体质:个性化养生的关键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对药物的反应。了解自己的体质,是进行个性化养生的前提。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医经典的九种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提供简便易行的自我辨识方法,帮助您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易患疾病以及适合的养生方法。 平和质: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适应力强。 气虚质: 气短乏力,声音低微,容易感冒。 阳虚质: 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喜暖怕冷。 阴虚质: 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易烦躁。 痰湿质: 身体肥胖,食欲不振,易困倦。 湿热质: 面部油腻,口干口苦,易生痤疮。 血瘀质: 面色晦暗,容易出现瘀斑,舌质紫暗。 气郁质: 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胸闷胁胀。 特禀质: 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海鲜等。 1.3 四季养生法:顺时而为,事半功倍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万千,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中医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主张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来调整养生方法,以达到顺应自然、维护健康的目的。 春季养生(生发):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食甘、辛,以助阳气生发,疏肝理气。 夏季养生(长养): 夏季炎热,万物繁茂。此时应注意防暑降温,清淡饮食,多食酸甘,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秋季养生(收敛): 秋季气候干燥,万物凋零。此时应注意润燥,多食甘、润,以养肺阴,预防秋燥。 冬季养生(封藏): 冬季寒冷,万物闭藏。此时应注意保暖,养精蓄锐,多食温热,以滋补肾阳,固藏精气。 1.4 作息与情志:身心平衡的基石 中医养生不仅关注身体的物质层面,更重视精神情志的调理。规律的作息是维持身体生理节律的重要保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能量的补充。 情志的调畅同样至关重要。“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导致身心失衡。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是中医养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调和情志,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第二章:中药进补:家庭使用的智慧与方法 2.1 认识常用中药材:安全有效的家庭助手 本书精选了数十种家庭常用的中药材,它们性味平和,功效显著,易于获取,适合日常保健和轻微病症的调理。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中药材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适用人群、禁忌人群以及具体的用法用量。 补气类: 如人参(高丽参、西洋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易感冒者。 补血类: 如当归、熟地黄、枸杞子、阿胶、龙眼肉等,适用于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者。 滋阴类: 如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生地黄等,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潮热盗汗者。 温阳类: 如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等,适用于阳虚畏寒、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者。 健脾胃类: 如茯苓、薏苡仁、陈皮、山楂等,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者。 清热解毒类: 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菊花等,适用于咽喉肿痛、口疮、感冒发热等症。 理气安神类: 如玫瑰花、薄荷、远志、酸枣仁等,适用于情志不畅、失眠多梦、焦虑不安者。 2.2 中药进补的基本原则:辨证施补,因人而异 中药进补并非“多多益善”,而是需要遵循“辨证施补”的原则。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个病症,由于体质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同样,进补也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病情等)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和进补方案。 辨证论治: 在进补前,应了解自身体质和当前身体状况,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药材。例如,身体虚弱者可选择补气补血的药材,但若存在实火,则不宜过度温补。 适量适度: 进补的剂量应根据药材的药性、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切勿过量,以免适得其反。 循序渐进: 尤其是初次进补或身体较虚弱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观察身体反应。 注重配合: 中药进补的最佳搭档是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单纯依靠药物进补,效果往往不佳。 2.3 家庭中药进补的实用方法 本书将为您提供多种简单易行的家庭中药进补方法,让您在家中就能轻松实践: 泡水饮用: 将部分药材(如枸杞子、菊花、玫瑰花)直接用开水冲泡,方便快捷。 煲汤炖煮: 将药材加入鸡、鸭、鱼、肉等食材一同煲汤炖煮,既能增强药效,又能提升食物的美味。例如,黄芪炖鸡、当归炖羊肉等。 煮粥: 将药材与米、杂粮等一同煮粥,尤其适合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例如,山药薏苡仁粥、百合莲子粥等。 泡脚: 部分中药材(如艾叶、吴茱萸)用于泡脚,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药膳食疗: 将中药材巧妙地融入日常菜肴中,例如,用当归、黄芪炒菜,或用川芎、白芍煮鸡蛋等。 2.4 中药进补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即使是温和的中药材,也并非人人适用。在进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慎用或禁用部分药材,如活血化瘀类药物。 婴幼儿: 身体娇嫩,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进补。 过敏体质者: 对某些药材有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 感冒发热期间: 忌服滋腻温补之品,以免助邪。 消化不良者: 避免服用过于滋腻的药材,以免加重症状。 遵循医嘱: 如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在咨询医生后进行进补。 第三章:食疗智慧:舌尖上的健康之道 3.1 食疗的原理与优势:药食同源,温和有效 “药食同源”是食疗的核心理念。许多食材不仅具有营养价值,同时兼具药用功效。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和烹饪方式,可以在日常饮食中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食疗的优势在于其温和、安全、易于接受,长期坚持,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善身体状况,是家庭保健的理想选择。 3.2 按症施膳:针对性食疗方 本书将根据常见的健康问题,为您提供一系列经过验证的食疗方。 改善睡眠: 莲子百合小米粥、酸枣仁茶等。 增强免疫力: 黄芪炖鸡汤、枸杞红枣乌鸡汤等。 缓解疲劳: 党参山药排骨汤、核桃芝麻糊等。 健脾开胃: 陈皮山楂粥、砂仁猪肚汤等。 润肺止咳: 梨润肺止咳汤、川贝雪梨炖冰糖等。 调理肠胃: 益生菌酸奶、蒸蛋羹(可加入少量姜汁)等。 美容养颜: 银耳莲子羹、红豆薏米水等。 3.3 按体质施膳:个性化食疗方案 结合第一章的体质辨识,本书将为您提供不同体质人群的食疗建议。 平和质: 饮食均衡,可适当多食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气虚质: 宜食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牛肉、鸡肉、胡萝卜等。 阳虚质: 宜食温热助阳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生姜、核桃等。 阴虚质: 宜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枸杞、百合、鸭肉等。 痰湿质: 宜食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冬瓜、赤小豆、陈皮等。 湿热质: 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芹菜、白扁豆等。 血瘀质: 宜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花、黑木耳、丹参、醋等(需适量)。 气郁质: 宜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玫瑰花、佛手柑、橘皮、柑橘类水果等。 特禀质: 需注意回避过敏原,并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人士。 3.4 烹饪方式的选择:保留营养,提升功效 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药用功效。本书将推荐一些有利于保留食材营养和发挥药用价值的烹饪方法,如清蒸、炖煮、煲汤、凉拌等,并指出需要避免的烹饪方式,如过度油炸、辛辣烧烤等。 第四章:生活方式的调整:养生智慧的实践 4.1 饮食有节:规律、均衡、适度 “病从口入”并非虚言。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养生的基础。本书将强调饮食的规律性,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饮食的均衡性,摄入各类营养素;以及饮食的适度性,不偏食、不挑食。 4.2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作息 规律的作息能够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节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能量的恢复。 4.3 运动适度:动静结合,持之以恒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也需要适度。根据自身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并坚持下去,能够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 4.4 情志养生:保持平和,积极乐观 如前所述,情志对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结语: 中医养生与食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智慧。本书希望通过详细的介绍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您在家中就能成为自己的健康管家,掌握主动权。请记住,养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坚持和持续的学习。愿本书成为您探索中医养生智慧、开启健康美好生活的得力助手,让您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品味到健康与安宁的芬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封面就透着一股子古朴的亲切感,翻开后,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那种自家奶奶、外婆讲故事一样的温情。我一直觉得养生应该是件很日常、很贴心的事情,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医学指导,而是细水长流的家庭智慧。里面关于不同季节如何调养身体的建议,我感觉特别实用,不像其他书上那种笼统的说法,这里会具体到“春天宜疏肝,可以在早餐粥里加点枸杞和一点点陈皮”,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觉得养生原来这么容易融入生活。而且,它还讲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食材、如何烹饪才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的功效,这让我这个平时对厨房没什么研究的人都跃跃欲试。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常见的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劳、失眠、消化不良等等,都有很具体的食疗方子,很多食材都是我家常备的,这让我觉得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工程”,而是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感觉读完这本书,不仅懂了怎么吃,更懂了怎么“活”得更舒心、更健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它没有给我制造焦虑,也没有让我觉得养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反而让我感受到一种“顺势而为”的轻松感。书里对于不同时节的养生重点,从饮食到起居,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建议,让我觉得,原来顺应自然,就能让身体感受到一股温和的力量。我一直对“药食同源”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把很多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赋予了新的健康意义,让我觉得每天的饮食都变成了一次温和的调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气和习俗的介绍,让我感觉养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没有那种“病急乱投医”的感觉,而是更注重长期的、温和的身体调整,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实践一种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古老的家传食谱,里面不仅仅记录了如何烹饪出美味佳肴,更蕴含着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生活智慧和对健康的深切关怀。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养生,不应该仅仅是药物的堆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本书恰恰传递了这种理念。它从“顺应四时”的角度出发,详细讲解了每个季节人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养生策略,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有条不紊地去适应季节的变化。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工作压力、作息不规律等等,而是给出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的解决方案。它不是让你立刻辞职回家“静养”,而是教你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微调,来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这种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是我特别看重的。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与身体和解的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药材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专业人士才能玩转的东西,寻常百姓家很难触及。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原本看起来复杂晦涩的中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它不仅仅是列举各种药材的名字和功效,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脾性”和“用法”,比如为什么某种药材适合夏天,不适合冬天,或者为什么需要搭配其他药材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药食同源”的部分,把很多我们日常吃的蔬菜、水果、谷物都和药材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很多养生的奥秘就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之前没有发现。比如,原来红枣不仅仅是用来甜味的,它还能补气血,而且和花生一起煮,效果更佳。书里还有很多关于不同体质的人如何选择进补药材的指导,这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更科学、更安全地进行养生。这本书真的像一个贴心的家庭健康顾问,教会我如何用最自然、最温和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但苦于门路,总是无法深入了解。市面上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很多,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难以真正指导实际操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感觉找到了“对”的书。它以一种非常温和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为我打开了中医养生的一扇窗。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中医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建议。例如,对于女性常见的经期不调、产后恢复等问题,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食疗和调养方子,使用的药材也都是比较常见易得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辨体施养”的理念,它让我明白了每个人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也应该有所侧重,而不是千篇一律。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养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温润的、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