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词语通检

黄帝内经词语通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逸山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词语
  • 古籍
  • 医学
  • 养生
  • 经典
  • 中医基础
  • 传统文化
  • 辞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5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2
字数:995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其他

  本书是段逸山先生继《诸病源候论通检》《备急千金要方通检》后的又一部通检力作。同前两部通检一样,段逸山先生对中华医籍的源头之作《黄帝内经》作了周遍性的词语索引。《黄帝内经通检》所涉及的许多语词,在以收词丰富著称的《汉语大词典》中也未得见。故此书不仅对中医有用,也便于语言文字工作者查考。

内容简介

  段逸山先生对中华医籍的源头之作《黄帝内经》作了周遍性的词语索引,成此《黄帝内经词语通检》。其通检特色有二:一是集索引与原文于一处,免去学者查阅他书之劳。二是周遍性词语索引,将《黄帝内经》中全部字词编为索引。编制周遍性古籍语词索引较大难点在于词语的确定,故而本书的分词较有特色。通过周遍性的分词索引,可以详尽展示出所有字词的使用频率、出处以及在句中的表现,便于把握中医药名词术语的不同称谓及使用情况,有利于挖掘文献宝藏,提炼学术思想。在词典编纂工作中,这对于词目的确定、词义的辨析、书证的选择,都具有及其明显的作用。《黄帝内经通检》所涉及的许多语词,在以收词丰富著称的《汉语大词典》中也未收录,这更加凸显其珍贵性和专业性。

作者简介

  段逸山,1940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校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中医文献信息室主任,兼任《医古文知识》杂志编委会主任、全国医古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委员、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凡例
《黄帝内经》目録
《素问》
《灵枢》
《黄帝内经》原文
《素问》
《灵枢》
索引检目表
索引

精彩书摘

  《黄帝内经词语通检》:
  一、原文
  1.《素問》據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明代顧從德翻刻宋本《重廣補注黄帝内經素問》,參考《黄帝内經素問》(人民衞生出版社1963年版)。《靈樞》據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明代趙府居敬堂刊本,參考明代吴勉學校刻《古今醫統正脉全書》本与日本澀江抽齋據明刊無名氏仿宋本《新刊黄帝内經靈樞》所著《靈樞講義》(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郭秀梅等點校)。
  2.以《黄帝内經》正文的内容編製索引。目録、卷序以及《素問·針解篇》篇末“九竅三百六十五”至“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123字因“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不作索引標引。
  3.以單句爲準,在單句前標明句序,從正文書首直至書末。
  4.字體。凡异體字、俗體字均改作規範繁體字。
  二、條目
  1.《黄帝内經》全書正文出現的全部詞語均各爲條目。
  2.設立條目的最小單位是詞(包括單音節詞、多音節詞)與固定詞組(含中醫常用短語)。不成詞的單字僅作爲被引見的字頭處理。
  3.每一條目後,首列該條目出現的次數,次列該條目在原文中出現的全部句序號。例如:
  ?(8):3320,7102,9231,10187,21816,21837,26037,26039
  長夏(22):562,563,589,596,1642,1643,2992,3172,4062,4104,4105,4132,4154,4175,4176,4371,10312,12356,12709,25615,26739,26742
  即表示在《黄帝内經》中,“?”共出現八次,所在句序爲3320、7102、9231、10187……;“長夏”共出現二十二次,所在句序爲562、563、589、596……
  4.凡未曾單獨使用,而衹是使用于詞語的第二字及其以下的字,則不作爲條目,一律外加[ ],其後不標示出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而注明見“××”。轉檢“××”,即可知其出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例如:
  [詘] (見“窮詘”)
  即表示在《黄帝内經》中,“詘” 未曾單獨使用過,衹是使用于“窮詘”中。轉檢“窮詘”,可知出現于句序29907一處。
  5.凡已經單獨使用,又使用于詞語的第二字及其以下的字,則在單獨出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後,注明“另見‘××’”,其後不標示出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轉檢“××”,即可知其出現的次數與所在句序。例如:
  賁(5):10172,19011,22103,22104,26026(另見“居賁迫肺”“息賁”)
  即表示在《黄帝内經》中,“賁” 單獨使用于句序10172、19011等五處,又使用于“居賁迫肺”“息賁”中。轉檢“居賁迫肺”,可知出現于句序26015一處;轉檢“息賁”,可知出現于句序1365、19068、22108、22127、26027五處。
  ……

前言/序言

  通检亦即索引,也称引得,爲英文index的译音借词。通检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可给读者查閲古书中的文句词语带来极大的方便,因而编制通检也是文献整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检之作发轫于先秦、前汉。《易》之《序卦传》,即六十四卦之索引。司马迁作《史记》仿于此,在《太史公自序》後半部分,罗列全书一百三十篇的写作意图、篇名与序列,以当索引;班固作《汉书》复仿于此,而有《叙传》之作(説见清代着名版本目录学家卢文弨《锺山劄记》卷四)。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规范化的索引,当数刊行于万历三年(1575)张士佩的《洪武正韵玉键》。是书系《洪武正韵》各个字目的分类索引。嗣後,明末着名学者、医学家傅山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着《两汉书姓名韵》,爲最早的专书姓名索引。清代编制通检之风尤爲盛行。着名的有汪辉祖《史姓韵编》六十四卷,收録《史记》至《明史》二十四史中的人名,乃群史人名索引。与医药相关的有1652年蔡烈先《本草万方针綫》八卷,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方剂索引。该书采用病纲方目的索引方法,治疗某病,用何方剂,注明方剂出于某卷某处。
  二十世纪以来,古籍索引的编制工作更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1923年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发表《发刊宣言》,当讲到资料整理利用时指出:“若想学问进步,增加速度,我们须想出法子来解放学者的精力,使他们的精力用在最经济的方面。”认爲对材料进行“索引式的整理”,是解放学者精力的有效措施,因而他主张“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1925年史学家何炳松在《史地学报》三卷八期《拟编中国旧籍索引例议》中説:“吾国旧日之硕学通儒,号称‘腹笥’。聪明者一目十行,资钝者再三环诵。毕生尽力,所得几何?而在不学者观之,已如天上神仙,不可企及。实则所谓腹笥,即今无形之索引。所异者,一书纸上,一记脑中耳。今若将吾国载籍,编成索引,则凡百学子,皆可予取予求,有裨探寻,岂止事半功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燕京大学设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制中国古籍引得六十余种,被赞誉爲“学林之宏举,不朽之盛业”。1934年,着名学者、作家叶圣陶先生名闻遐迩的《十三经索引》问世。叶先生利用工余时间主持,由五位亲友辅佐,采用手写笔抄、浆糊剪刀的“家庭手工业”方式,“寒夜一灯,指僵若失,夏炎罢扇,汗湿衣衫,顾皆爲之弗倦”,在一二年内完成此二百余万字的洋洋大作。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主编过一部《尚书通检》。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论语引得》、《孟子引得》、《庄子引得》等。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论衡索引》,十六开本近一千六百页。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所着《目録学概论》指出:“这些语词索引的编辑与出版,改变了古籍研究工作者抱瓮而汲的状况,编者一劳而用者永逸,加速了研究工作的进展与普及。”诚如斯言,上述通检着作,尤其是叶圣陶先生的《十三经索引》,至今仍是研治古代文史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中医经典着作也有编制索引的,但爲数寥寥。包括公开出版与内部印行的,目前仅有郭霭春等的《黄帝内经索引》、宗全和主编的《黄帝内经文句索引》、任应秋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顾植山等的《中医经典索引》(收録《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书)等几部。这四部索引多集中于《内经》,并且除了《中医经典索引》含有部分词语索引外,其余皆属句子索引,即以句子立目,依据句首字,把—部或若干部古籍中所有句子编爲索引。
  鉴于索引着作乃学问家的必备工具,且乏人对中医经典古籍建筑此类津梁,而周遍性的词语索引更是付诸阙如,笔者遂立编制之志,振操觚之勇,得学生协助,获友人扶掖,而有《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通检问世。其中前四部通检由台湾文兴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先後于2005年、2006年出版,後两部通检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分别于2008年、2010年出版。
  台湾出版的几部通检,未见销往大陆,屡劳同道动问,四处寻觅,虚耗时间。且笔者彼时交付的电子文本,不明何故,该出版公司不能转换使用,遂另行输入一过,也未交由笔者閲定。平添如此一番操作,其中错讹便自所难免。虑及《黄帝内经》实乃中医学的根基大作,此书之通检自应任由大陆学人获睹。职此之故,笔者乃贾其余勇逐字逐句审核一通,合而爲一,由曾经出版过《诸病源候论通检》、《备急千金要方通检》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自在情理之中。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东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此系本书统名爲《黄帝内经词语通检》之由。
  《素问》原爲九卷,八十一篇。其与《灵枢》皆由战国至秦汉历代医家撰集而成。该书至皇甫谧时已“有所亡失”,南朝齐梁时期全元起爲之训解时,存有八卷七十篇,缺失第七卷。唐代王冰在全元起本与别本的基础上迁移分合,补入七篇大论,改编成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包括原已亡佚、有名无实的《刺法论》、《本病论》两篇)。後经北宋林亿等校正,遂流传至今。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运用古代多学科的方法,探讨医学科学最爲根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创建阴阳五行、臓腑经络、精气神等医学模式,阐明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而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与方法,爲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备受历代学者的推崇,被赞誉爲“至道之宗,养生之始”。
  “灵枢”作为书名,不载于汉、隋、唐诸《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西晋王叔和《脉经》称之爲“九卷”,《甲乙经?序》既命之曰“针经”,而书中所引仍时称“九卷”。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或曰“针经”,或称“灵枢”,文献所载“灵枢”之名于此始见。《灵枢》流传至北宋,业已不全。北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雕版印行高丽国所进《针经》九卷,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史崧献出“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爲二十四卷”,得以流传至今。该书除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医学理论外,着重论述经络学説与针刺方法,爲後世医学,尤其是针灸学,开创了深入发展的条件。
  本书吸取前人长处,并作必要改进。采取周遍性词语索引的编制方法,把《黄帝内经》中所有词语全都编爲索引,并将所有单句分别依次排列序号,按照词语设立条目,每一条目後列出该条目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与所在句序。依据检目表,即可查检此条目所在索引部分的页数;依据条目後所列每一句序,便能在原文部分逐一检得。篇幅既可大大节省,检索亦属简易便捷。
  编制周遍性词语索引最主要困难是词语的确定。例如《素问?五藏生成》“徇蒙招尤”,王冰注:“招,谓掉也,摇掉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认爲“招尤”是两个单音词。张志聪、高士宗等人训解同此。不知“招尤”即“招摇”,爲叠韵连绵词。古音“尤”爲匣纽之韵,“摇”属喻纽宵韵,两字韵部旁转。又,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二、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四引《素问》此句,“招尤”并作“招摇”。据此,本书即以“招尤”立目。又如《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对于其中的“起”字,马莳、张志聪视作单音词,分别释爲“起耸”、“起发”,而杨上善则将“起骨”看成双音词,训作“明堂之骨”,认爲鼻梁骨“高大肉满,则骨肉坚实,爲寿四也”。鉴于原文讲长寿的徵象,故宜以杨説爲准,本书即以“起骨”立目。
  此类包罗无遗的、最细密的索引编制方法,其功用主要是通过对中医古籍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和研究,详尽展示所有字词的使用频率、出处以及在句子中的表现,便于把握中医名词术语以及普通词语的不同称谓及其使用情况,有利于发掘文献宝藏,提炼学术思想。在词典(包括中医词典)编纂工作中,这对于词目的确定、词义的辨析、书证的选择,都具有极其显着的作用。例如《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阐述精、气、神,以“气”而言,即可迅捷查得下述信息:除单独出现689次外,另以“气”爲词头的词语有“气口”、“气化”、“气穴”、“气交”等68条, 不以“气”为词头的词语有“人气”、“大气”、“天气”、“五气”等200条。又如针刺乃《黄帝内经》的要点,就“针”字来説,也可迅捷查得信息如次:除单独出现177次外,另以“针”爲词头的词语有“针艾”、“针石”、“针灸”、“针空”等10条,不以“针”爲词头的词语有“九针”、“大针”、“小针”、“巾针”等33条。所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出现的次数均可一目了然。这对于考察中医名词术语在一部古籍的使用频率与在多部古籍中的演变情况不无裨益。
  本书集原文与索引爲一册,可供中医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语言文字工作者查检参考。

  段逸山
  改写于2016年6月
















望穿秋水,溯流而上:一部关于宋代文人的精神图谱 这本书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年表,也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致力于描摹一幅鲜活生动的宋代文人精神图谱,从更深层、更细腻的维度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价值取向以及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如何用文字、思想和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我们关注的,是那个时代的“人”,而非仅仅是“事”。 在无数关于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构筑起时代精神的个体。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更是时代思潮的敏锐观察者和深刻反思者。我们将尝试剥离那些被历史风尘所掩盖的脉络,深入探究他们思想的源头、情感的寄托、以及他们在个人命运与国家洪流交织下的抉择与挣扎。 一、 时代的回响:风雨飘摇中的文化脊梁 宋代,一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时代。一方面,文人政治的兴起,使得文官地位空前提高,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科技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另一方面,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南宋偏安一隅,民族危机始终笼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代文人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隐士,他们更像是时代的“良心”和“反思者”。 本书将首先勾勒出宋代社会文化的大致图景,重点阐述文人士大夫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政治抱负、以及他们所承担的文化使命。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在中枢与地方、朝堂与江湖之间游走,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又如何在太平盛世之中砥砺前行。这并非简单地罗列他们的仕宦经历,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作为个体,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与那个时代的风雨紧密相连。 二、 思想的碰撞:儒释道的多重奏鸣 宋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与发展。特别是理学的兴起,更是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文人是如何吸收、消化、并最终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的禅悟空灵,以及道家的逍遥出世。 我们将探讨,当一个文人身处庙堂之上,他的“仁”体现在何处?当他失意落魄,他的“空”又给了他怎样的慰藉?当他渴望超脱,他的“逍遥”又将他带向何方?书中会引用大量他们的诗词、文章、笔记、以及书信,来展现他们思想的流变和实践。我们会看到,即便是同一位文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他的思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和变化。这种动态的、多层次的思想分析,旨在揭示宋代文人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三、 精神的栖居:诗词、书画与山水 对于宋代文人而言,诗词、书画、以及对山水的寄情,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他们表达情感、抒发抱负、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以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例,深入解读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文人情怀。 我们会审视那些描写家国兴衰的慷慨悲歌,体会那些抒发离愁别绪的缠绵悱恻,更能捕捉到那些在山水之间获得的超然与豁达。苏轼的豪迈旷达,李清照的婉约凄美,辛弃疾的铁骨铮铮,陆游的爱国情深,都将通过他们的作品,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还会关注他们与书法、绘画的渊源,理解他们如何在挥洒笔墨之间,寄托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情操。那些或苍劲有力,或飘逸洒脱的笔画,同样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 四、 个体的挣扎:仕途的得失与人生的困境 尽管宋代文人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党争的残酷、政治的倾轧、以及个人才能与机遇的错位,都可能将他们推入失意的境地。本书将不回避他们人生中的困境与挣扎,力图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我们会探讨,当那些怀揣着“致君尧舜”理想的文人,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屡屡碰壁时,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当他们被贬谪到遥远的边陲,他们又是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如何在寂寞中寻找乐趣,如何在困顿中保持尊严?我们会从他们的诗文、以及同时代人的记述中,搜寻那些关于失意、关于无奈、关于隐忍、以及关于不屈的痕迹。这些个体性的挣扎,构成了宋代文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 价值的坚守:对“道”的追求与“德”的践行 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宋代文人普遍具有强烈的价值追求,他们或坚守儒家的仁政理想,或践行道家的清静无为,或寄情于艺术的超然境界,但核心都指向对某种“道”的探寻和对“德”的坚守。本书将试图呈现,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是如何诠释和践行自己的价值理念。 我们会分析,在面对君王的不公、朝臣的谄媚时,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风骨和气节?在面对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危难时,他们又是如何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便是那些选择了归隐田园的文人,他们的“隐”也并非完全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常常包含着对世俗喧嚣的鄙弃,以及对内心澄明的追求。这种对价值的坚守,构成了宋代文人精神的底色。 本书的特点: 以人为本: 抛弃宏大叙事,聚焦个体命运与内心世界。 多维视角: 融合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方面视角,力求呈现全面而立体的宋代文人形象。 史料扎实: 引用大量一手史料,包括诗词、文赋、笔记、书信等,确保论述的严谨性与生动性。 叙事流畅: 避免刻板的学术语言,力求以文学性的笔触,将历史人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娓娓道来。 引发思考: 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性、对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希望能够带您走进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同经历时代的风雨,一同品味人生的悲欢,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一同追寻精神的栖居。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共性与独特性的深刻探索。我们期待,通过对这些先行者精神世界的解读,能够为当下读者带来启迪与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本经典著作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其语言和概念的精准把握。《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医学巨著,其独特的表述方式和丰富的词汇,是理解其深层含义的关键。这本书以“词语通检”为切入点,这种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像传统的文本解读那样,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每一个具体的词汇,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溯源、释义和引申,来层层剥茧,揭示《黄帝内经》的思想精髓。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风格,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学习和理解《黄帝内经》的绝佳机会,它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这部伟大著作的逻辑脉络和理论体系。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一定能对《黄帝内经》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风格,封面上的线条和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一看就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温润,用起来手感极佳,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一直对古典医籍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其晦涩的文字和深奥的理论,总是望而却步。《黄帝内经》更是如此,虽然知道它是中医的源头活水,但若没有一个好的向导,想要窥其堂奥,实属不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第一眼看到它的排版,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严谨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一份对古老智慧的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探索之旅,相信它定能带我穿越时空,领略那穿越千年的医道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病症,也在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但时不时地回顾经典,重新审视中医的根基,是保持学术生命力的关键。《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基石,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往往需要在特定的语境和词汇中去理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梳理和理解《内经》中关键概念的书。这本书的“词语通检”这一形式,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通过对词语的梳理和阐释,来展现《内经》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体系。这对于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整部著作,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几本介绍《黄帝内经》的书,但总感觉隔靴搔痒,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要么过于浅显,变成了科普读物,失去了原著的深度;要么过于艰涩,直接引用原文,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无从下手。《黄帝内经词语通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翻阅了几页,发现它的编排方式非常直观,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想要查找的词语,而且解释得清晰易懂,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这一点对于我这样想要从零开始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看重一本书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性,如果它能让我事半功倍,那它就是一本值得我认真研读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像是在“教”你,而更像是在“陪”你一起探索,一起解开那些古老的谜团。这种循序渐进、引导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黄帝内经》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但现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老的词语和概念都变得陌生,甚至有些误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黄帝内经》的大门。我喜欢它那种细致入微的梳理方式,每一个词语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是对背后思想的挖掘。我常常在想,古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就拥有如此深刻的对人体、对自然的认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途径,去探寻这些答案。我不是医学专业的,但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追溯,一种对生命智慧的敬畏。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黄帝内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