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家针灸讲稿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承淡安,梁慕周,谭志光,杨医亚 等 著,杨克卫 等 注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民国
  • 名家
  • 讲稿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史
  • 临床
  • 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2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7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0
字数:8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针灸讲稿9种分订4册:一、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二、梁慕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三、谭志光《针灸问答》。四、杨医亚针灸讲义,包括《针科学讲义》《中国灸科学》《配穴概论》《孔穴学》《实用针灸治疗学》,附《新国医讲义教材?针科》。其中《中国针灸学讲义》的作者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立针灸学讲习所,后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主要读者对象:水平较高的针灸推拿临床医生,民国文献收藏者、研究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
  七、针尖之形状
  用针之目的,在刺激其神经,发挥其行气行血之机能也。神经机能之活力,固在神经细胞,而传导之功,乃在神经纤维。纤维细胞之柔嫩,不能受重大损伤,故针刺只可刺激神经,不能刺伤神经。针与神经之接触,厥为针尖,欲尽激拨之功,而无刺伤之弊,则针锋不宜锐而宜圆。前人谓针头圆者,血管遇之可以避,盖亦经验之谈。然针头太圆者,其面积较大,肌肤之抗力亦强,下针较为困难,病者感到痛苦亦重,故针锋尖锐固不可,太圆亦非宜。当于尖锐之中,带有圆形,于圆形之中,须存尖锐。总之能利而不锐,圆而不钝,斯为上品。
  八、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
  我国针医用针,大都为钢铁所制,间有以金银为之。钢铁富于强力,制针最宜,惟易生锈,因锈而发生斑痕。苟不注意,小之筋纤维缠绕针身,发生刺痛,不易脱出;大则为之断折。故针身之有无斑痕,为选择上应注意之一。金银针虽不生锈,无蚀痕之可虑,惟质柔软,针锋易毛,且易成钩形,(钢针亦时有之)其弊同于钢针。故针之良否,亦为选择上应注意之一。不论金、银、钢、铁针,愈用愈熟,熟则滑利而少痛苦。若一旦临症应用,病家因体位移动,致针身屈曲,或针锋成钩,弃之似甚可惜,再用有所不能,如能善为修理,屈者直之,钩者正之,则仍不失为一支良针也。
  钢铁易锈,宜每日拭擦。若贮而不用,则涂以油质,可久藏不变。金银虽不生锈,用时亦必拭擦。贮藏之器,普通都用针管。但针锋易受损伤,最宜用针包,使针固定不移,则针锋、针身可无受损之虑矣。
  九、刺针之练习
  以如线如发之针运于二指之间,欲使之透肤入肌,直捣目的,非有充实之指力不可。指力之成也,则非熟练不成。善用针者,微捻即透入内层,患者似无感觉。其初学者,如切如钻,令人难忍,每使患者视为畏途,裹足不前。不特此也,同一病而同一治,一收宏效,一无进退,何也?亦指力之有无,捻运之纯熟否耳。故欲谋斯道之进展,受病者之乐就,指力上捻运之练习,未可忽视也。
  ……

前言/序言

  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等数十种针灸书籍,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立针灸学讲习所,后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1989年在承淡安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针灸学会宣布承淡安先生创立的学派称为“中国澄江针灸学派”。1999年江阴举办了承淡安先生100周年诞辰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研究开始系统整理并发扬。
  承淡安先生于1929年在江苏苏州吴县(今苏州相城区)望亭建立诊所,1931年出版了《中国针灸治疗学》,为了方便学术交流及答疑,继而于1931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5年开设中国针灸学讲习所,设有3个月的速成班、6个月的普通班、2年制的本科班,1936年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中国针灸学讲义》编著者承淡安,助编者罗兆琚、邱茂良,1941年1月正式出版。据凡例载“该书编辑时,因讲习所事务冗繁,乃将经穴学讲义第二、三章与治疗学讲义,指定蓝本与编制方式交与门人罗兆琚、邱茂良二君分担,承淡安则任增删之事,于此应表而出之,二君之力,未可据为已有。”如上所述推断《中国针灸学讲义》乃为承淡安、罗兆琚、邱茂良三人合著为妥。根据凡例推算,该书成书于1940年10月,其底本原是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学员所用之内部课本,后应社会需要将其正式出版,命名为《中国针灸学讲义》,正式出版印刷时间为1941年1月。1941年版权页书有“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再版”,至1954年3月已出至第8版。如上所述应该还有时间更早的底本,底本是什么样的呢?依然是个谜。据凡例载底本为1941年前的油印本,自藏民国时期中国针灸学讲习所讲义蓝色油印讲义八种(略残)颇多相似,但没有足够证据证实确为该书底本。至1951年5月再版1951年12月三版,又出现了再版本。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存1938年、1941年、1946年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铅印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有藏,惜未能依次到馆查阅,故据目前所见材料很难说清版次问题。本次点校仅以自藏1941年1月再版为底本,参照1951年5月再版1951年12月三版、1953年3月五版、1954年3月八版进行校对,如日后有缘得见其他版次,定当修订重校①。本书分四编,现就所见介绍如下:
  第一编为“针科学讲义”,述针术的起源与铸造形式及应用、古今针法、针术实施、针后的处置与生理之变化。承氏以中医理论与日本之研究实验共同阐述了针刺之理,认为针刺是通过感觉神经支、运动神经支和交感神经支协同起作用,而起到制止、兴奋及诱导三种作用。
  第二编为“灸科学讲义”,述灸的起源、各种灸法、艾灸前后的处置、艾灸实施方法与宜忌、灸的生理影响。
  第三编为“经穴学讲义”,述经穴的定义、骨度以及全身共341个经穴及20个经外奇穴,经穴按解剖、部位、主治、摘要、取法、针灸分条阐述,其主要部分以《中国针灸治疗学》为蓝本。
  第四编为“针灸治疗学讲义”,分正、续两编。正编分30门,此编将罗兆琚《实用针灸指要》关于“穴性穴义”之分门取穴收入,后阐述关于时令病、脏腑病等治法;续编分12门,关于妇女病、幼儿病、五官病、四肢躯体病等悉列于此。
  此书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参照日本学者之研究结果编撰而成,反映了承淡安先生宗古涉今,参照中外,理论扎实,临床技术精湛的学术特色。其宗古参今,将解剖引入针灸著作中,是现代针灸学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源泉。总而言之,此书为近代针灸学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是一部珍贵的学术遗产,它集合了民国时期多位在针灸领域造诣深厚的名家,将他们毕生所学、临床经验与学术见解,以讲稿的形式悉心整理而成。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穴位与方剂,而是深入探究了针灸理论的精髓,解析了辨证论治的逻辑,展现了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时的独特优势与精妙之处。 一、 传承与创新:拨开历史迷雾,寻回针灸本源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厚重感。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巨变,传统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杰出的针灸大家,怀揣着对国粹传承的责任感与对学术创新的热情,将他们的智慧结晶付诸笔端。本书收录的讲稿,正是那个时代针灸学发展轨迹的生动写照。 我们得以窥见,在西方医学冲击的时代浪潮中,这些先贤们是如何坚守中医针灸的独特体系,又是如何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以更加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给后学者。他们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不断进行梳理、总结与发展。例如,书中可能包含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在针灸学方面的深入解读,但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古老智慧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备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 理论精深:洞悉穴位之妙,体悟经络之能 针灸的根基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本书的讲稿,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针灸理论的核心,从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到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再到营卫营卫、八纲辨证等,逐一进行阐释。这些理论并非枯燥的条文,而是在名家们的生动讲解下,变得鲜活而富有实践意义。 书中会详细解析各个穴位的性能、主治、配伍应用。但这种解析绝非简单的“此穴治彼病”的机械罗列,而是会追溯穴位产生的机制,阐述其与相关脏腑经络的联系,以及在不同病证中的具体作用。例如,在讲解某个常用穴位时,名家们可能会从经络循行的角度,解释其为什么能治疗某种疾病;从脏腑功能的角度,阐述其如何调整失调的脏腑功能。这种深入的理论阐释,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的运用。 同时,本书对经络之能的体悟,将是另一大亮点。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名家们在讲稿中,会通过生动的比喻、详实的案例,描绘出经络在人体中的运行轨迹,以及其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如何通过循经取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些精妙之处,将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 临床绝技:名家秘传,疗效卓著 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临床。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其中蕴含的大量临床经验与独家绝技。这些讲稿,都是名家们在长期行医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书中会详细阐述针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案。这其中可能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的疾病。例如,在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常见内科病时,名家们可能会介绍他们常用的主穴、配穴,以及特定的手法。在讲解疑难杂症的治疗时,则会展现他们别出心裁的思路与独到的治疗方法。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呈现出不同名家在治疗同一疾病时,可能存在的不同思路与侧重点。这使得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理解针灸治疗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拓宽自己的临床视野,提升辨证施治的能力。 除了基础的针灸治疗,书中可能还会包含一些更为精深的技法,例如特定的毫针刺法、艾灸法、以及一些非主流但疗效显著的穴位组合或治疗经验。这些“秘传”式的技法,往往是名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优化得出的,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四、 辨证施治:融会贯通,随证而治 针灸治疗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本书将深入剖析民国名家们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书中会详细讲解在针灸治疗中,如何准确辨别病因、病位、病性,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证候分析。例如,对于同一病名,如“痹症”,名家们会详细阐述其可能存在的不同证型,如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瘀血阻络等,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针灸治疗策略。 这种对辨证施治的深入讲解,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针灸并非万能的,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证而治”。名家们在讲稿中,会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辨证,如何根据证候的变化,调整针灸的处方与手法。这种讲解,将使读者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针灸治疗的灵魂。 五、 传承之重,启迪后学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的出版,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针灸事业未来的启迪。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一种“活的”教材,能够跨越时空,将那些已经离去的先贤们的智慧,传递给当代的针灸学习者和实践者。 对于针灸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是学习针灸理论与实践的绝佳范本。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严谨的学习框架,避免走弯路。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本书是提升业务水平、拓展治疗思路的宝贵参考。它能够帮助他们借鉴名家的经验,攻克临床难题,提高疗效。 更重要的是,本书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治疗方法,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对病人负责的仁心仁术,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精神层面的传承,比任何具体的技法都更为重要。 本书的出现,是对现代针灸学一次有力的“回溯”,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应忘记那些奠定基础、开创先河的先贤们。通过深入研读这些宝贵的讲稿,我们能够汲取历史的养分,激发创新的动力,让针灸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它将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指引着新一代针灸人,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作为一个在针灸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习者,我时常感到瓶颈,总觉得虽然懂了理论,但临床应用时总差点火候,无法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民国名家针灸讲稿》恰恰弥补了这一点。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神”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形”,即穴位、手法,却忽略了针灸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神”。书中几位名家,在讲解时,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心神,来达到针灸的最佳疗效。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针灸不仅仅是器械的运用,更是医者心意与患者身心互动的过程。我记得有位大家在讲授“特定病症”的针灸疗法时,详细分析了该病症在不同时期的脉象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针刺的深浅、角度和补泻手法。这种循序渐进、因时而异的讲解方式,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更具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棘手的病症,都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明白,针灸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体悟,而这些先贤的经验,正是我们最好的指引。

评分

翻开这本《民国名家针灸讲稿》,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耳畔回响着大师们掷地有声的教诲。作为一名对中医,特别是针灸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真正能触及精髓,又不失时代温度的读物。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理论的堆砌,或是过于晦涩的古籍,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讲稿,则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术语,而是以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将那些精妙的针灸理论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孙秉仁老先生在讲台上,眼神炯炯,指尖轻点,将一个个穴位、一条条经络的奥秘,层层剥开,展现在我们眼前。他讲起的那些临床案例,生动而具体,让我们不再是枯燥地记忆,而是深刻地理解了针灸在实际应用中的力量。那些看似简单的手法,在老先生的讲解下,变得充满了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他谈到“辨证论治”时,那种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强调“应变”的理念。这让我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束缚,而是更加开阔了思路。整本书读下来,我不仅对针灸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老一辈中医人严谨治学、仁心仁术的精神。

评分

初次接触《民国名家针灸讲稿》,就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不同于当下许多过于注重“速效”和“奇效”的针灸书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中医的根基。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在现代针灸学中可能被淡化的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针灸与情志、生活习惯之间的密切联系。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丢失了中医的整体观。其中一位大家对“辨脉、辨证、辨病”的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某个病症对应哪个穴位,而是引导你去探究病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去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针灸,更像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洞察生命规律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他讲述的关于“留针时间”的探讨,不仅仅是时间的固定,更是结合了患者的反应和疾病的性质来灵活调整。这让我体会到,针灸的艺术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针灸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开始真正思考针灸的本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民国名家针灸讲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中医大家们心生敬意,而这本书,则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耳聆听了他们的教诲。书中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有的则如高山流水,气势磅礴。我喜欢其中一位大家对“经络的循行路径”的讲解,他不仅仅是机械地描述,而是结合了古代的地理、天文知识,将经络的运行与自然的节律相结合,赋予了经络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这让我对那些抽象的经络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另一位大家在讲解“特定穴位的临床应用”时,举例生动,他会讲述自己运用某个穴位治愈疑难杂症的亲身经历,那些细节的处理,那些临证的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针灸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更是感悟,是传承。它让我看到了老一辈中医人对医学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特别是针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读完《民国名家针灸讲稿》,我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针灸疗法精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无价之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几位大家对“补泻手法”的讲解。他们并没有把补泻简单化,而是结合了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不同季节,甚至是不同时间点的具体情况,来阐述如何灵活运用补泻。这让我明白,针灸的补泻,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智慧和变化的艺术。有一位大家在讲述“腧穴配伍”时,不仅仅是告诉你哪些穴位可以组合,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个穴位在配伍中的作用,以及组合后产生的协同效应。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腧穴配伍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我记得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治疗某类疼痛,他会根据疼痛的性质,是锐痛、胀痛还是隐痛,来选择不同的配穴方案,这让我体会到针灸治疗的精准和细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老一辈中医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将毕生的智慧倾注于此,为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