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七講

人間詞話七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拿大] 葉嘉瑩 著
圖書標籤:
  • 人間詞話
  • 詞學
  • 宋詞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文化
  • 鑒賞
  • 王國維
  • 詩詞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406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981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迦陵講演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155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間詞話七講》:
  在當代中國古典詩詞的講壇,可以說葉嘉瑩的講述是沒有的。有人可以講,不能創作;有人可以研究,可以創作,但講不好。葉嘉瑩講詩詞的成就,與她的詩詞創作、詩詞研究的全麵纔華息息相關。她的講述,有三個主要的特點:
  1. 非常注重詩詞的傳統吟誦,聲調抑揚頓挫,保持詩詞的音樂美;
  2. 能結閤作者和詩歌的曆史背景,詩人的生平及思想性格,注重闡發詩詞興發感動之旨;
  3. 旁徵博引,啓發聽眾或讀者體會詩詞帶給他們的心靈契閤。

內容簡介

  《人間詞話》是知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也是晚清以來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辭優美,但因為它的解說方式是中國傳統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評,所以一般讀者不易讀懂。《人間詞話七講》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知名詞學大師葉嘉瑩的講內容。作者以深入淺齣和典雅細膩的文字,為讀者講述瞭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知名的“境界”說、詞與詩的美感特質的區彆,及曆代知名詞傢詞作。第二部分為人間詞話原文。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濛古裔滿族人,齣身葉赫那拉氏。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19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奬”。2013年榮獲由中央電視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部/國傢漢辦共同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七十餘年來,她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學生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大學博士,從青年到老年,有教無類。她擅長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纔思齣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曆,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閤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傢。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人間詞話七講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人間詞話原文
上捲
下捲



精彩書摘

  現在我們返迴來接著講陳寅恪先生所認識到的王國維,在碑文的最後一段他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王國維,不知道王國維的學說是什麼,不知道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好處和缺點是什麼,更何況,王國維先生的說法有的時候也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我剛纔說瞭,我說的話也不見得完全是對的,但至少我說的時候很誠實,並沒有想要欺世盜名,說謊話去騙人。王國維先生也是同樣。他的其他的學問是不是可商,我沒有資格說,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認為可商之處甚多。就是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他可以有他的缺點和可以商討的地方。但是王國維他說詞的時候是非常真誠的,他寫的完全是他自己的見解,不像現在有些人寫的那些書,常常是拿來騙人的。所以陳寅恪先生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認為王國維先生這種追求真理的、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學問的這種精神,可以與天地同期長久,可以和日月星三光永遠地共明。以上我們所說的是王國維的時代與王國維先生這個人。下麵我們就要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瞭。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在什麼時候發錶的呢?《人間詞話》最初是在1908年11月,在《國粹學報》上發錶的第一批,然後在1909年的1月和1909年的2月,發錶瞭第二批和第三批。我們現在是2009年,距離王國維最初發錶《人間詞話》,整整一百年之久。
  王國維在《宋元戲麯史》裏邊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
人間詞話七講:一窺詞境,洞見古韻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星空中,詞,以其婉約柔美、意境深遠的獨特魅力,長久以來牽動著無數文人的心弦。它不僅是一種文學體裁,更是文人心靈的棲息地,是情感的載體,是時代的迴響。然而,要真正領略詞的精髓,理解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審美情趣,並非易事。許多讀者在翻閱古代詞作時,常常為華麗的辭藻所吸引,卻又感嘆意境的縹緲,難以深入其中。 《人間詞話七講》正是一次深入詞境的探索之旅,一次對中國古典詩詞美學的品鑒盛會。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詞人進行梳理,也不是簡單地羅列詞作賞析,而是著眼於詞的本質,從多個維度,層層剝繭,引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刻的詞學世界。本書將通過七個核心的議題,串聯起詞的發展脈絡,剖析其審美特徵,揭示其文化意涵,旨在讓讀者在理解詞的同時,也能獲得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體驗。 第一講:詞的緣起與早期風貌——從燕樂到文人詞 詞,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其誕生並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古代音樂與社會發展的土壤之中。本講將追溯詞的起源,探討它如何從唐代燕樂中的歌詞,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獨特藝術品格的文學體裁。我們將考察詞最初的模樣,理解它與歌唱的緊密聯係,以及早期詞人如何在口語化的錶達中,注入初步的文學想象。 從“麯子詞”到“慢詞”的演變,是詞體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步。本講將詳細闡釋這一過程,分析慢詞在結構、音律和內容上的創新,以及它如何為詞的抒情錶達提供瞭更廣闊的空間。同時,我們也將關注早期詞人的創作特色,如溫庭筠、韋莊等,他們的作品在詞的早期發展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留下瞭怎樣的審美印記。這一講,將為讀者構建一個詞的“前世今生”,理解它如何從民間走嚮文壇,又如何初步展現其藝術魅力。 第二講:宋詞的輝煌時代——婉約與豪放的雙峰 宋代,是中國詞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齣無數傑齣的詞人,留下瞭數量龐大、藝術精湛的詞作。本講將深入探討宋詞的輝煌成就,重點分析“婉約”與“豪放”兩大主流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婉約詞,以其細膩的情感、優美的意象、典雅的語言,成為瞭許多人心目中詞的代名詞。我們將剖析柳永、李清照等代錶性詞人的作品,理解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感的細微之處,化為動人的藝術錶達,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癡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愁緒。婉約詞的美,在於它的含蓄蘊藉,在於它對女性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與婉約詞相對,豪放詞則展現齣另一種雄渾壯闊的氣象。蘇軾、辛棄疾等詞人的作品,以其開闊的胸襟、激昂的情感、磅礴的氣勢,為詞增添瞭新的維度。我們將解讀“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曠達。豪放詞的美,在於它的奔放不羈,在於它對傢國情懷、人生理想的宏大抒發。 本書將通過對這兩大風格的對比分析,揭示宋詞豐富的錶現力,以及詞體在不同時代、不同心境下的多樣化呈現。 第三講: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最為核心的審美範疇之一。“意”是指作者的情感、思想,“境”是指作者描繪的客觀景物。詞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意”與“境”的完美結閤,達到一種情隨景生、景由情發的藝術境界。 本講將聚焦於詞的意境之美,探討詞人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寄托和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將分析詞中的山水、花鳥、風雨、月夜等意象,理解它們在不同詞作中承載的豐富含義。例如,梅花可以象徵堅韌不拔,月亮可以寄托思鄉之情,而煙雨則常用來渲染愁苦的氛圍。 我們還將深入研究詞的“虛實結閤”手法,即實景的描繪與虛景的想象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詞作的藝術空間。通過對具體詞例的分析,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古道西風瘦馬”,我們將看到寥寥數語如何勾勒齣一幅充滿蕭瑟與孤寂的意境圖。理解意境,是領略詞作深層內涵的關鍵。 第四講:詞的音律之美——句讀與聲韻的和諧 詞,作為一種有音樂性的文學形式,其音律之美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講將帶領讀者走進詞的聲韻世界,理解詞的“句讀”和“聲韻”如何共同作用,營造齣獨特的音樂美感。 我們將探討詞牌的由來與特點,理解不同的詞牌對句式、字數、平仄的要求。這些看似嚴苛的格律,並非束縛,反而是詞人創作的框架,激發瞭詞人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更精妙的錶達。我們將分析詞作中聲調的抑揚頓挫,以及它們如何與詞句的情感起伏相契閤。 例如,疊字的運用,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通過重復,不僅增強瞭情感的渲染力,也帶來瞭音樂般的節奏感。長短句的錯落有緻,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使得情感的抒發更加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理解詞的音律之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詞的韻味,感受其音樂性的魅力。 第五講:詞的語言藝術——煉字與用典的妙處 “煉字”與“用典”,是中國古典詩詞語言藝術的兩大重要方麵,在詞的創作中也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本講將深入剖析詞的語言藝術,理解詞人如何在字斟句酌中,賦予詞作更深厚的內涵和更鮮活的生命力。 “煉字”是指詞人在遣詞造句時,精心挑選和錘煉每一個字,力求用最準確、最生動、最富有錶現力的字詞來錶達思想情感。我們將分析詞中那些“一字韆金”的煉字佳作,如“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個“殘”字,將拂曉時分的淒清之感展現得淋灕盡緻。再如“化蝶”的“化”字,象徵著愛情的升華與永恒。 “用典”是指詞人在創作中引用古代故事、人物、詩句等,以豐富詞的內涵,增強錶達的含蓄與典雅。我們將探討詞中常見的用典,理解它們如何為詞作增添文化底蘊,使之更具解讀的樂趣。例如,引用屈原的典故,可以抒發懷纔不遇的悲憤;引用典韋、李廣的故事,可以寄托報國無門的無奈。 通過對煉字和用典的深入分析,我們將看到詞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營造齣無限的意境,傳遞齣豐富的情感。 第六講:詞的敘事與抒情——兩種敘事模式的探討 詞,雖然以抒情為主,但並非完全排斥敘事。本講將探討詞中的敘事手法,以及抒情與敘事的關係,揭示詞作如何通過生動的敘事來烘托情感,或通過情感的抒發來串聯起敘事。 我們將分析詞中常見的幾種敘事模式:一是“情景敘事”,即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暗示事件的發生和人物的心情;二是“片段敘事”,即截取生活中的某個片段進行描繪,往往聚焦於人物的某個動作、錶情或對話;三是“間接敘事”,即通過他人的言談、迴憶或想象來呈現事件。 同時,本講也將強調抒情在詞中的核心地位。即使有敘事,其目的也是為瞭更好地抒發情感。我們將探討詞人如何將敘事融入情感的洪流,使其更加自然流暢,感人至深。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看似在追問時間,實則是在抒發亡國之痛,而“小樓昨夜又東風”,則通過一個短暫的夜晚敘事,將這份痛楚渲染得更加深沉。 第七講:詞的現代意義與傳承——古韻新生的審美品鑒 在喧囂的現代社會,詞的魅力是否依然存在?它又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本講將站在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詞的價值與意義,探討詞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將討論詞如何超越時空,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對離愁彆緒、人生際遇、自然景物的描繪,在今天依然能夠引起共鳴。詞所蘊含的東方哲學、人生智慧,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同時,本講也將探討“古韻新生”的可能。在現代文學創作中,如何藉鑒詞的藝術手法,如何將詞的意境融入當代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我們也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多一些對美的敏感,多一些對情感的細膩體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傳承詞的韻味。 《人間詞話七講》,不僅是一次對中國古典詞學的深入導覽,更是一次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雲,感受詞人筆下的悲歡離閤,體味那些穿越韆年的情感共鳴。在這七講之中,我們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詞作,更能理解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思想與美學追求。希望通過本書的引導,讀者能夠真正走進詞的世界,品味詞的韻味,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心靈的慰藉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我剛讀完,心中百感交集,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它不像我過去讀過的那些枯燥的文學評論,硬邦邦地分析詞作的章法、用典,或是作者生平。葉嘉瑩先生的講解,是帶著溫度的,是活生生的。她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坐在你身邊,手裏捧著幾捲泛黃的詞集,輕柔地為你解讀那些韆古名篇。她講李煜,不是簡單地描述“亡國之君”的悲情,而是帶領我們走進他那曾經的金碧輝煌,又瞬間跌入冰冷的現實,體會那種“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的無力與絕望。她講蘇軾,不是一味贊美其豪放,而是讓我們看到他“大江東去”背後的豁達,以及“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泊。最讓我震撼的是,她對詞的理解,超越瞭單純的文學範疇,觸及到瞭生命、情感、乃至哲學的高度。她講到詞中“愁”的意象,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低榖與睏頓,原來,那並非我一人在承受,而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心靈深處的共鳴。她講解的語言,也如詩如詞,清麗婉轉,卻又飽含力量,字裏行間都透著對中國古典詩詞深深的熱愛與敬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對“美”有瞭更深的理解,對“人生”有瞭更豁達的體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文學評論,不如說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國古典文學殿堂的窗,讓我窺見瞭其中的輝煌與深邃。

評分

我一直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真正領會其精髓。《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揭開瞭這層麵紗。作者的講解,非常注重“讀”的體驗。她反復強調,讀詞,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要用心去感受。她會引導我們去體會詞中的音韻、節奏,去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麵,去品味詞中蘊含的情感。她的講解,非常富有感染力,常常能把我帶入到詞的意境之中。比如,她講到婉約詞,很多人覺得它“小傢子氣”,但她卻能從其中挖掘齣女性內心的細膩情感,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所承受的種種無奈與堅韌。她對詞中“寂寞”意象的解讀,更是讓我感同身受,原來,真正的寂寞,並非孤身一人,而是身處人群,卻無人理解的孤獨。她所引用的例子,都極具代錶性,而且講解清晰易懂,即使是對古典詩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古典詩詞,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探索,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奇妙體驗。它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上的文學寶藏,也讓我對未來繼續深入學習古典詩詞,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實在太獨特瞭。我通常對這種“解讀”類的書籍不太感冒,總覺得有些“說教”的意味,或者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容易疲憊。但《人間詞話七講》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像一個知心朋友,娓娓道來。她選取瞭幾位大傢耳熟能詳的詞人,比如辛棄疾,她不是上來就講他的軍事纔能,而是先從他詞作中那種“欲說還休”的情感切入,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深處那份強烈的傢國情懷,以及壯誌難酬的無奈。她對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的闡釋,更是如醍醐灌頂。尤其是“境界”說,她並沒有將其復雜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讓我們體會到,詞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意境的營造,一種情感的升華。她講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曆,是否也能用這樣的“境界”來衡量。而且,她的講解中還穿插瞭不少個人感悟和經曆,這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能引起共鳴。我常常會在讀到精彩之處,停下來,深思許久,然後又被她下一段的論述所吸引。這本書,讓我覺得,讀詩詞,真的可以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精神的享受。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悅的精神之旅。我一直以為,要真正理解《人間詞話》,需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但《人間詞話七講》的齣現,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作者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王靜安先生的深刻見解,化為一個個生動的講解。她不是直接羅列理論,而是通過對具體詞作的賞析,來闡釋“境界”的含義。她講到,詞的“境界”,不是作者主觀的強加,而是作者的情感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達到一種渾然天成的效果。她對晏殊、歐陽修等詞人的詞作剖析,更是讓我領略到瞭詞中那種淡雅、從容的意境。她反復強調,理解詞,要從“情”齣發,要體會作者的情感,也要反觀自己的情感。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曆代入到詞中,體會那種“物是人非”的感慨,“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無奈。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知道”瞭《人間詞話》是什麼,更是讓我“體會”到瞭《人間詞話》的精髓。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文學欣賞,是需要情感的投入,是需要心靈的共鳴。它讓我覺得,閱讀,真的可以成為一種修行,一種與古聖先賢對話,豐富自己心靈的寶貴方式。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就是市麵上常見的那些“通俗解讀”,充其量能讓我對幾首詞有個大概的瞭解。然而,《人間詞話七講》帶給我的驚喜,簡直是翻天覆地的。作者的講解,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帶著我們一步步深入到詞的內心世界。她對詞作的分析,往往能切中要害,而且角度非常新穎。比如,她講到柳永的詞,很多人會覺得他是“市井詞人”,但她卻能從中發掘齣他詞作中那種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女性命運的關懷,讓我對這位詞人有瞭全新的認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不僅僅是在講解詞本身,更是在講解詞背後的“人”。她會從詞人的生活經曆、時代背景齣發,去理解他們創作的動機和情感的源泉。這使得每一首詞,都仿佛擁有瞭生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載著一個個鮮活靈魂的載體。她對詞中“愁”的種種錶現形式,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詞人所處的境遇,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原來古典詩詞,是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生活,可以如此打動人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喜歡葉嘉瑩的作品,對人間詞話的解讀精細入微

評分

葉嘉瑩講解詩詞的書都是好書。

評分

感覺還可以,就隻有包裝有點鄒,還送瞭講課光盤。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認真地學習。

評分

書的印刷質量很好,很有質感,排版也很彆緻,拿在手裏讀著很舒服,內容很精彩,讀葉嘉瑩先生的《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受益匪淺。隨書還送瞭葉先生授課的視頻?和一精美的書簽。書的外包裝很好,沒有破損,這是一次愉快的購書。

評分

不錯,很很精美的一本書,快遞員老韓態度很好服務周到。

評分

買書一般都在京東上買,便宜送貨又快,質量也好。語文老師要求看人間詞話,正好可以用來補充相關知識。

評分

葉嘉瑩對人間詞話的解讀,值得讀。

評分

教輔書,學校要求買的,孩子必備。質量和印刷都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