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

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前进 著
图书标签:
  • 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E
  • 风湿免疫
  • 诊疗指南
  • 陆前进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内科
  • 免疫内科
  • 疾病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1893168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05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阳春三月,万木葱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一书终于要呈现给大家了。在查阅文献和书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了这本书。全书共十一章,涵盖了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与临床诊疗进展、治疗指南之我见及红斑狼疮临床相关争议问题等学术范畴。与其说该书是对红斑狼疮近几年临床与基础科研的总结和归纳,不如说是我个人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驿站”——我在这个“驿站”里歇歇脚,也喝喝茶。然后,静静地立在窗前,看“驿站”前那条我曾经风尘仆仆而来的跋涉之路。是的,我的这本书,既是总结过往,也是面向未来。

  红斑狼疮是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疾病。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棘手。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在脑海中烙下了红斑狼疮患者那一幅幅焦虑的面孔、忐忑的神情和担忧中夹杂着期望的眼神。当年,年轻的我就在心中默默许


作者简介

  陆前进,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首届湘雅名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学美容中心主任,医学表观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担任《JournalofAutoimmunity》《ClinicalImmunology》《ClinRevAllergyImmunol》及《CellularandMolecular

  Immunology》等杂志编委。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三十余年,对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国际上系统总结并命名了一种罕见的皮肤型红斑狼疮“blaschkolinearlupuserythematosus”。同时,对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课题等,揭示了红斑狼疮表观遗传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与分子,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作者简介Authorintroduction作者简介中国医学临床百家006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术。作为牵头人之一制定了《中国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以第作者或通信作者在《TheLancet》《JAMA》《Blood》《JImmun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0篇,被《NEJM》《Cell》《Nature》等SCI期刊引用3000余次。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入选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用论文学者榜单。主编和参编著作20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作为第完成人先后获得201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15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国际皮肤科联盟(InternationalLeagueofDermatologicalSocieties,ILDS)杰出贡献奖。


目录

红斑狼疮流行病学现状及进展 / 001
1. 国外关于红斑狼疮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 / 002
2.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关于红斑狼疮流行病学
的调查研究 / 007
3. 中国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 009
SLE 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 014
4. 异常增加的细胞凋亡与SLE / 016
5. NETosis 与 SLE / 018
6. 自噬与 SLE / 019
7. 死亡物质清理的减弱与 SLE / 020
8. 异常分化活化的 T 淋巴细胞与 SLE / 022
9. 杀伤能力降低的 CD8+ T 细胞与 SLE / 022
10. 双阴性T细胞与SLE / 023
11. CD4+ 辅助性 T 细胞与 SLE / 024
12. B 细胞功能的异常与 SLE / 028
13. 自身抗体与SLE / 030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012 红斑狼疮诊疗 陆前进 2017观点(第二版)
14. 异常的 DCs 与 SLE / 032
15. 补体与 SLE / 033
SLE 发病的遗传机制 / 036
16.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与 SLE / 037 17. IFN-α及其相关基因与SLE / 037
18. 酪氨酸蛋白磷酸酶与 SLE / 039
19. Fc γ 受体与 SLE / 040
20. X 染色体相关基因与 SLE / 041
SLE 发病的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学机制 / 042
21. EB 病毒感染与 SLE / 043
22. 紫外线与 SLE / 044
23. 饮食与 SLE / 044
24. 化学物质、吸烟与 SLE / 045
25. 药物与 LE / 046
26. 性激素与 SLE / 047
27. 肠道微生态与 SLE / 048
28. DNA 甲基化 / 049
29. 异常的 DNA 甲基化与异常功能的 T 细胞 / 052
30. 狼疮 T 细胞 DNA 低甲基化的分子机制 / 053
31. B 细胞的异常 DNA 甲基化与 SLE / 055
32. 组蛋白修饰与 SLE / 057
33. miRNAs 与 SLE / 059
目 录 013
红斑狼疮临床诊疗新进展 / 088
34. C1q 抗体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儿童 SLE 和预测 SLE 相关肾损伤的
标志物 / 089
35. IFN 基因标记可以评估 SLE 患者的病情和器官受累情况 / 090
36. 表观遗传学标记可作为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SLE诊断标志物 / 092
37. 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者指数可以更好地为 LE 患者提供临床评价和
治疗管理 / 094
38. 富马酸酯治疗皮肤型红斑狼疮取得明显疗效 / 095
39. 妊娠期使用羟氯喹等抗疟药对于 SLE 患者发生子痫前期具有保护
作用 / 096
40.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 SLE 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保护作用 / 098
41. 他克莫司为主的多靶点治疗 LN 的方案疗效明显 / 098
42.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SLE 有一定疗效 / 100
43. 治疗 SLE 的新型生物制剂 / 101
狼疮肾炎国际治疗指南解读 / 108
44. 应尽早明确 SLE 的肾损害类型,并尽早治疗 / 108
45. 诱导期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时间 / 109
46. AZA用药前应检测6 -巯基甲基转移酶,合并使用别嘌呤醇的患者
应考虑 AZA 减量 / 110
47.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选择生殖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 MMF 治疗 / 111
48. LN 患者勿滥用免疫抑制剂,必须使用的患者应及时应用 / 111
49. LN 患者备孕期及妊娠期间无需停用羟氯喹 / 112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014 红斑狼疮诊疗 陆前进 2017观点(第二版)
EULAR关于SLE女性患者生育计划的循证建议解读 / 113
50. 应尽早对 SLE 女性患者进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 113
51. SLE 患者备孕期和怀孕期要定期监测 aPL 及抗 SSA 或抗 SSB 抗体 / 114
52. 对有生育要求的SLE患者,在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对
生育影响小的免疫抑制剂 / 116
53. 推荐 SLE 患者在备孕期及孕期持续使用羟氯喹 / 116
CLE 国际指南解读 / 119
54. 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 119
55. SLE 患者妊娠期治疗建议 / 120
56. CLE 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 / 121
57. CLE 患者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使用原则 / 122
58. CLE 患者维甲酸类外用药和其他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 123
59. CLE 患者 UV 治疗、冷冻疗法及激光治疗的使用原则 / 123
60.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抗疟药的使用原则 / 124
61.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 / 125
62.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 MTX 的使用原则 / 126
63.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维甲酸的使用原则 / 126
64.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氨苯砜的使用原则 / 127
65.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 MMF 的使用原则 / 127
66. CLE 患者系统治疗中沙利度胺的使用原则 / 127
67. 其他药物及治疗方法的使用原则 / 128
目 录 015
LE 研究领域存在争议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132
68. SLE 的生物制剂治疗 / 132
69. SLE 活动性评分标准 / 134
70. LN 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 136
71. 不完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 139
72. 肿胀性红斑狼疮与 Jessner 淋巴细胞浸润 / 140
73. 妊娠与 SLE 患者 / 141
74. Rowell 综合征 / 142
疑难病例分析 / 146
出版者后记 / 157

精彩书摘

  《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
  (1)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在正常情况下,IFN—α在正常人中表达水平非常低;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即使在没有病原体刺激下IFN—α的表达水平仍持续升高。SLE患者通常表现为IFN—α相关基因过表达,并与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在这些基因中,IRF5与SLE的相关性最为显著。IRF5能够调节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基因并活化IFN—α的分泌。值得注意的是,IRF5自身为IFN诱导基因,因此可能存在一个正向反馈的循环造成IFN的反应增加和异常活化的天然免疫应答及获得性免疫应答增加。三个已经被鉴定的IRF5风险单倍体可能发生功能性变异,并且表现为稳定的转录,导致IRF5在SLE患者PBMCs中表达升高。另外,功能的突变可能形成新的剪切位点,从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IRF亚型。
  除此之外,IRF其他的变异体也可能影响IFN—α的产生。其中,IRF7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IRF5和IRF7的变异体都能导致IFN—α的分泌增高。
  (2)信号传导和活化转录因子4(STAT4):STA T4是由IFN—α与其受体结合后诱导的信号通路中的一部分,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并参与了IL—12和IL—23的信号传导以及Th1和Th17细胞应答的初始化。
  ……
《红斑狼疮诊疗新视角》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作为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年来,医学界在 SLE 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SLE 的诊疗过程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特别是如何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以及如何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仍然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本书旨在汇集当前 SLE 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前沿学术观点,为广大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促进 SLE 诊疗理念的更新,推动诊疗技术的进步,最终为广大 SLE 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更美好的生活。 第一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全球与区域流行病学特征:本章将详细梳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人种 SLE 的发病率、患病率差异,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遗传、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重点关注亚洲人群的 SLE 特点,以及其与其他种族人群的异同。 年龄、性别与种族的影响:深入分析 SLE 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成人、老年)和性别(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中的发病规律,并讨论种族在 SLE 易感性及疾病表现上的潜在差异。 遗传易感性: HLA 基因多态性:详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 SLE 易感性之间的密切关系,介绍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易感等位基因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非 HLA 基因:重点阐述近年来发现的与 SLE 密切相关的其他基因,如与免疫调控(如 TLRs、IFN-γ 信号通路)、补体系统、细胞凋亡等相关的基因,并解释其在 SLE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探讨遗传背景如何与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病毒感染、药物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SLE 的发病风险。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紫外线照射:分析紫外线暴露作为 SLE 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生活习惯进行防护。 感染:探讨病毒(如 EB 病毒)、细菌等感染与 SLE 发病和复发之间的关联,以及免疫系统在应对感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紊乱。 药物:列举可能诱发或加重 SLE 的药物,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 激素水平:深入探讨雌激素在 SLE 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生育、口服避孕药等因素与 SLE 风险的关联。 吸烟与饮酒:分析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 SLE 发生和进展的影响。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聚集性:探讨 SLE 是否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以及这种聚集性背后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第二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免疫失调的核心环节: B 细胞异常:详细阐述 SLE 患者 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异常,浆细胞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的过程。重点关注 B 细胞活化通路(如 Toll 样受体通路)和 B 细胞存活信号(如 B 细胞激活因子 BAFF)的异常。 T 细胞功能紊乱:分析 T 细胞(特别是辅助性 T 细胞 Th1, Th2, Th17,以及调节性 T 细胞 Treg)在 SLE 发病中的作用。阐述 Th17 细胞的过度活化、Treg 细胞功能的受损如何导致免疫失衡。 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深入探讨干扰素(IFN-α)、白介素(IL-10, IL-17, IL-21 等)等细胞因子在 SLE 炎症、免疫调节和组织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补体系统异常:分析补体系统在 SLE 中的双重作用,既可以介导炎症和清除免疫复合物,又可能因活化不足而导致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自身抗体的生成与意义: 抗核抗体(ANA):详细介绍 ANA 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以及不同核抗原的抗体(如抗 dsDNA, 抗 Sm, 抗 Ro/SSA, 抗 La/SSB, 抗 RNP, 抗 Scl-70, 抗 Jo-1 等)与 SLE 临床表现的关联。 其他自身抗体:介绍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 β2-糖蛋白 I 抗体)、抗细胞膜抗体、抗细胞因子抗体等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自身抗体在疾病诊断与分型中的作用:探讨不同自身抗体谱与 SLE 特定临床综合征(如狼疮肾炎、神经精神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的关联性。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阐述自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在肾脏、皮肤、血管等组织器官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细胞凋亡与清除异常:分析 SLE 患者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增加以及凋亡细胞清除障碍,导致自身抗原暴露,诱导自身免疫反应。 通路研究进展: 干扰素通路(Type I IFN):重点阐述 Type I IFN 在 SLE 发病中的核心作用,其激活机制、下游效应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NF-κB 信号通路:分析 NF-κB 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活化中的作用,以及其在 SLE 中的激活异常。 JAK-STAT 信号通路:探讨 JAK-STAT 信号通路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其在 SLE 炎症和免疫细胞活化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分子模拟假说(Molecular Mimicry):探讨外来抗原与自身抗原的相似性,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 第三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多系统受累的特征:强调 SLE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 皮肤及黏膜表现: 典型皮损: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敏感皮疹、指端红斑、脱发、口腔溃疡、鼻黏膜溃疡等。 非典型皮损:血管炎性皮损(紫癜、坏疽)、荨麻疹样血管炎、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 关节及肌肉骨骼表现: 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多累及小关节,表现为对称性、游走性疼痛、肿胀,晨僵。 肌病: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骨骼系统:骨质疏松、骨坏死。 肾脏受累: 狼疮肾炎:作为 SLE 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详细介绍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肾脏病理分型(WHO 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肾脏影像学表现。 心血管系统受累: 心包炎: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 心肌炎:可导致心力衰竭。 瓣膜病:Libman-Sacks 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疾病:SLE 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与疾病活动度、激素治疗等相关。 高血压。 呼吸系统受累: 胸膜炎:浆液性胸腔积液。 肺炎:可由 SLE 本身、感染或药物引起。 肺动脉高压。 肺出血。 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神经精神狼疮): 中枢神经系统:癫痫发作、精神异常(抑郁、焦虑、精神病)、脑血管意外、认知功能障碍、头痛、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等。 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挑战:强调其诊断的复杂性和对临床经验的要求。 血液系统受累: 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结肿大。 消化系统受累: 腹痛:与浆膜炎、肠系膜血管炎、胰腺炎、药物相关。 肝功能异常。 食管动力障碍。 其他系统表现: 眼部: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炎。 耳鼻喉:梅尼埃病样症状、耳鸣、听力下降。 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的风险增加。 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诊断标准: ACR/EULAR 2019 狼疮分类诊断标准:详细介绍新版分类诊断标准,强调其在早期诊断和精细化分型方面的优势,包括领域(Domains)、输入项(Inputs)、加权分数(Weighted Scores)和阈值(Thresholds)。 历史诊断标准回顾:简要回顾 ACR 1997 诊断标准,并说明其局限性。 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ANA):作为筛查试验,其阳性率及假阳性、假阴性情况。 抗 dsDNA 抗体:特异性较高,与狼疮肾炎相关。 抗 Sm 抗体:特异性最高,但敏感性较低。 抗 Ro/SSA 和抗 La/SSB 抗体:与光敏皮疹、干燥综合征、新生儿狼疮相关。 抗 RNP 抗体: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重叠。 抗磷脂抗体:筛查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 β2-糖蛋白 I 抗体。 其他:抗 C1q 抗体、抗 U1-RNP 抗体等。 补体水平:C3、C4 水平的降低常提示疾病活动。 血常规: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 尿常规与肾功能: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肌酐、尿素氮。 生化检查:肝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等。 炎症标志物: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受累。 胸部 X 线、CT:评估肺部受累。 关节 X 线:评估关节病变。 MRI、CT:评估神经系统病变。 组织病理学检查: 肾脏活检:狼疮肾炎诊断的金标准,指导治疗。 皮肤活检:有助于诊断皮肤狼疮。 其他:如关节滑膜活检、肌肉活检等。 鉴别诊断: 其他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等。 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药物性狼疮。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五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个体化、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长期管理。 基础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防晒、避免诱发因素、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依从性。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GCs): 作用与机制: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适应症:疾病活动度高、重要器官受累时。 剂量与疗程:冲击治疗、维持治疗,强调减量与停药的时机。 不良反应与管理:骨质疏松、感染、高血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精神改变等。 抗疟疾药物: 羟氯喹、氯喹:作为 SLE 的基石药物,具有抗炎、稳定疾病、改善皮肤黏膜症状、预防光敏感、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监测:眼科检查(视网膜病变)。 免疫抑制剂(ISIs): 硫唑嘌呤:广泛应用于 SLE 的维持治疗。 甲氨蝶呤:适用于关节炎、皮疹等。 霉酚酸酯(MMF):尤其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疗效显著。 环磷酰胺(CTX):用于治疗严重器官受累(如狼疮肾炎 IV、V 型,神经精神狼疮),强调其疗效与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 他克莫司、环孢素 A:在特定情况下应用。 来氟米特:治疗关节炎等。 生物治疗(靶向治疗): 贝利木单抗(Belimumab):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 BAFF,用于中重度 SLE 的治疗,尤其对 B 细胞活化抑制作用显著。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CD20 靶向药物,用于清除 B 细胞,在难治性 SLE 中应用。 其他靶向药物:Janus 激酶(JAK)抑制剂、IL-6 受体拮抗剂、CTLA-4Ig 等,研究进展中。 抗凝治疗: 抗磷脂综合征(APS):低剂量阿司匹林、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静脉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其他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发热。 局部治疗:皮质类固醇软膏、他克莫司软膏。 特定器官受累的治疗: 狼疮肾炎: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强调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神经精神狼疮:个体化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必要时 plasma 交换。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妊娠期 SLE 的管理: 围孕期评估:评估疾病活动度、抗体谱、重要器官功能。 安全用药:选择对母婴安全的药物,如羟氯喹、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低分子肝素等。 监测:密切监测母婴情况,预防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狼疮)。 治疗反应的评估: 临床评估:疾病活动度评分(如 SLEDAI, ECLAM)、症状改善情况。 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补体、血常规、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第六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长期管理与预后 监测与随访: 定期复诊:强调规律的随访,监测疾病活动度、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个体化随访方案:根据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器官受累情况、治疗方案制定。 疾病复发与缓解: 复发预警信号:认识到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 复发后的处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维持缓解:探讨维持长期缓解的策略。 生活质量的提升: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 社会支持:患者教育、患者组织。 合并症的管理: 感染:SLE 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需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 心血管疾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骨质疏松:钙剂、维生素 D、抗骨质疏松药物。 药物相关并发症:定期监测。 预后因素分析: 影响预后的积极因素: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良好依从性、无重要器官受累。 影响预后的消极因素:晚期诊断、重要器官(肾脏、神经系统)受累、感染、抗磷脂抗体阳性。 指南更新与发展趋势: 持续关注最新指南:ACR/EULAR 等国际权威指南的更新。 精准医疗:基于遗传背景、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 新药研发:关注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和新药的问世。 多学科协作:强调风湿免疫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皮肤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赋能患者: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共同管理疾病。 第七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前沿与未来展望 新的发病机制探索: 肠道菌群与免疫稳态: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在 SLE 发病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调控: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 在 SLE 中的作用。 自噬(Autophagy):在免疫细胞功能和清除异常细胞中的作用。 细胞外囊泡(Exosomes):在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发现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细胞游离 DNA(cfDNA)等。 创新治疗策略: 更精准的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通路的药物。 基因治疗、细胞治疗:CAR-T 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免疫重组疗法:诱导免疫耐受。 联合治疗:不同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 人工智能(AI)在 SLE 诊疗中的应用: 辅助诊断:通过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信息。 预测疾病进展和复发。 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疾病模型研究: 动物模型:为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平台。 器官芯片、类器官: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估。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多中心临床试验:加速新药研发和疗效评估。 建立大型 SLE 数据库:促进大数据分析和转化研究。 未来展望: 实现 SLE 的早期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最终走向 SLE 的有效治愈。 结语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本书的编纂,正是希望能够集结当下最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 SLE 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引导读者深入理解 SLE 的本质,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为攻克这一疾病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无数正在与红斑狼疮(SLE)抗争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线希望。陆前进教授作为国内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其著作自然备受瞩目。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2017观点(第二版)”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更新程度和前沿性充满期待。我深知,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把握。因此,一本凝聚了专家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著作,对于理解疾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详细阐述最新的诊断技术和鉴别诊断要点,因为早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干预的前提。同时,对于那些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比如激素依赖、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与管理、生物制剂的应用前景等,我也希望能从书中获得清晰的解答和专业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患者生命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持,期待它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为患者带来更积极的治疗前景。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医学领域,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之所以会被“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这本书吸引,并非出于专业的医学背景,而是源于对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怀。红斑狼疮,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神秘与沉重,它影响着许多年轻的生命,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陆前进教授的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2017观点(第二版)”这个后缀,让我联想到这是一份基于最新医学进展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知识结晶。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种疾病的本质,它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袭身体的?它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让我们能够及早察觉?在治疗方面,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医生们如何运用智慧与耐心,去对抗这个狡猾的敌人。是否会有关于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如何平衡药物治疗与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可能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照亮患者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力量与信心去拥抱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医学前沿动态保持高度敏感的科研人员,我对“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这本书的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方向的指引上。陆前进教授的著作,尤其是更新到“2017观点(第二版)”,必然凝聚了他及其团队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深刻洞察。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例如在细胞信号通路、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转化为更精准的诊断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同时,对于近年来在SLE治疗领域涌现出的新型药物,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我希望书中能对其临床试验数据、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策略。此外,对于那些尚无特效疗法但预后较差的复杂SLE亚型,如神经精神狼疮、狼疮性肾炎等,书中是否能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或潜在的研究方向,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理解当前SLE研究热点,激发未来科研灵感的宝贵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对红斑狼疮(SLE)长期临床实践有深入了解的医务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该领域的新进展。陆前进教授的这本“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吸引我的,是其“2017观点”所代表的时效性和“第二版”所暗示的迭代更新。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过时的信息可能带来误导,而一本能够反映最新学术共识和临床指南的著作,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制剂在SLE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详尽的论述,包括其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评估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管理。此外,针对SLE患者中常见的器官受累,如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书中是否能提供更新的诊疗策略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思路,这对我日常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强调多学科协作在SLE诊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共同管理疾病。这本著作,在我看来,应是连接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是提升SLE诊疗水平的重要工具。

评分

我是一名患者家属,我的亲人正饱受红斑狼疮的折磨。在漫长的求医问药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解疾病的最新动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多么重要。当看到“红斑狼疮诊疗陆前进2017观点(第二版)”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充满希望。陆前进教授的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或许陌生,但他作为一名在红斑狼疮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他的观点和经验无疑是我们渴求的宝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红斑狼疮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不同类型有哪些,以及在2017年,医生们对这些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更好地陪伴和支持病人的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那些关于日常护理、饮食禁忌、心理调适方面的建议,对于我们家庭来说,将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它更是我们对抗疾病,重拾生活希望的信心来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