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針灸講稿9種分訂4冊:一、承淡安《中國針灸學講義》。二、梁慕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針灸學講義》。三、譚誌光《針灸問答》。四、楊醫亞針灸講義,包括《針科學講義》《中國灸科學》《配穴概論》《孔穴學》《實用針灸治療學》,附《新國醫講義教材?針科》。其中《中國針灸學講義》的作者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我國近現代著名針灸醫學傢和針灸教育傢,創辦瞭中國針灸學研究社,並設立針灸學講習所,後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新中國成立後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校長。主要讀者對象:水平較高的針灸推拿臨床醫生,民國文獻收藏者、研究者。
《民國名傢針灸講稿》:
七、針尖之形狀
用針之目的,在刺激其神經,發揮其行氣行血之機能也。神經機能之活力,固在神經細胞,而傳導之功,乃在神經縴維。縴維細胞之柔嫩,不能受重大損傷,故針刺隻可刺激神經,不能刺傷神經。針與神經之接觸,厥為針尖,欲盡激撥之功,而無刺傷之弊,則針鋒不宜銳而宜圓。前人謂針頭圓者,血管遇之可以避,蓋亦經驗之談。然針頭太圓者,其麵積較大,肌膚之抗力亦強,下針較為睏難,病者感到痛苦亦重,故針鋒尖銳固不可,太圓亦非宜。當於尖銳之中,帶有圓形,於圓形之中,須存尖銳。總之能利而不銳,圓而不鈍,斯為上品。
八、針之選擇修理與保存
我國針醫用針,大都為鋼鐵所製,間有以金銀為之。鋼鐵富於強力,製針最宜,惟易生銹,因銹而發生斑痕。苟不注意,小之筋縴維纏繞針身,發生刺痛,不易脫齣;大則為之斷摺。故針身之有無斑痕,為選擇上應注意之一。金銀針雖不生銹,無蝕痕之可慮,惟質柔軟,針鋒易毛,且易成鈎形,(鋼針亦時有之)其弊同於鋼針。故針之良否,亦為選擇上應注意之一。不論金、銀、鋼、鐵針,愈用愈熟,熟則滑利而少痛苦。若一旦臨癥應用,病傢因體位移動,緻針身屈麯,或針鋒成鈎,棄之似甚可惜,再用有所不能,如能善為修理,屈者直之,鈎者正之,則仍不失為一支良針也。
鋼鐵易銹,宜每日拭擦。若貯而不用,則塗以油質,可久藏不變。金銀雖不生銹,用時亦必拭擦。貯藏之器,普通都用針管。但針鋒易受損傷,最宜用針包,使針固定不移,則針鋒、針身可無受損之慮矣。
九、刺針之練習
以如綫如發之針運於二指之間,欲使之透膚入肌,直搗目的,非有充實之指力不可。指力之成也,則非熟練不成。善用針者,微撚即透入內層,患者似無感覺。其初學者,如切如鑽,令人難忍,每使患者視為畏途,裹足不前。不特此也,同一病而同一治,一收宏效,一無進退,何也?亦指力之有無,撚運之純熟否耳。故欲謀斯道之進展,受病者之樂就,指力上撚運之練習,未可忽視也。
……
承淡安先生(1899-1957)是我國近現代著名針灸醫學傢和針灸教育傢,著有《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講義》等數十種針灸書籍,創辦瞭中國針灸學研究社,並設立針灸學講習所,後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新中國成立後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校長。1989年在承淡安先生塑像揭幕儀式上,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和中國針灸學會宣布承淡安先生創立的學派稱為“中國澄江針灸學派”。1999年江陰舉辦瞭承淡安先生100周年誕辰暨國際針灸發展學術研討會,對澄江針灸學派的研究開始係統整理並發揚。
承淡安先生於1929年在江蘇蘇州吳縣(今蘇州相城區)望亭建立診所,1931年齣版瞭《中國針灸治療學》,為瞭方便學術交流及答疑,繼而於1931年創辦中國針灸學研究社。1935年開設中國針灸學講習所,設有3個月的速成班、6個月的普通班、2年製的本科班,1936年講習所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
《中國針灸學講義》編著者承淡安,助編者羅兆琚、邱茂良,1941年1月正式齣版。據凡例載“該書編輯時,因講習所事務冗繁,乃將經穴學講義第二、三章與治療學講義,指定藍本與編製方式交與門人羅兆琚、邱茂良二君分擔,承淡安則任增刪之事,於此應錶而齣之,二君之力,未可據為已有。”如上所述推斷《中國針灸學講義》乃為承淡安、羅兆琚、邱茂良三人閤著為妥。根據凡例推算,該書成書於1940年10月,其底本原是中國針灸學講習所學員所用之內部課本,後應社會需要將其正式齣版,命名為《中國針灸學講義》,正式齣版印刷時間為1941年1月。1941年版權頁書有“中華民國三十年一月再版”,至1954年3月已齣至第8版。如上所述應該還有時間更早的底本,底本是什麼樣的呢?依然是個謎。據凡例載底本為1941年前的油印本,自藏民國時期中國針灸學講習所講義藍色油印講義八種(略殘)頗多相似,但沒有足夠證據證實確為該書底本。至1951年5月再版1951年12月三版,又齣現瞭再版本。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存1938年、1941年、1946年無锡中國針灸學研究社鉛印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等多傢圖書館有藏,惜未能依次到館查閱,故據目前所見材料很難說清版次問題。本次點校僅以自藏1941年1月再版為底本,參照1951年5月再版1951年12月三版、1953年3月五版、1954年3月八版進行校對,如日後有緣得見其他版次,定當修訂重校①。本書分四編,現就所見介紹如下:
第一編為“針科學講義”,述針術的起源與鑄造形式及應用、古今針法、針術實施、針後的處置與生理之變化。承氏以中醫理論與日本之研究實驗共同闡述瞭針刺之理,認為針刺是通過感覺神經支、運動神經支和交感神經支協同起作用,而起到製止、興奮及誘導三種作用。
第二編為“灸科學講義”,述灸的起源、各種灸法、艾灸前後的處置、艾灸實施方法與宜忌、灸的生理影響。
第三編為“經穴學講義”,述經穴的定義、骨度以及全身共341個經穴及20個經外奇穴,經穴按解剖、部位、主治、摘要、取法、針灸分條闡述,其主要部分以《中國針灸治療學》為藍本。
第四編為“針灸治療學講義”,分正、續兩編。正編分30門,此編將羅兆琚《實用針灸指要》關於“穴性穴義”之分門取穴收入,後闡述關於時令病、髒腑病等治法;續編分12門,關於婦女病、幼兒病、五官病、四肢軀體病等悉列於此。
此書以中醫的理論為指導,參照日本學者之研究結果編撰而成,反映瞭承淡安先生宗古涉今,參照中外,理論紮實,臨床技術精湛的學術特色。其宗古參今,將解剖引入針灸著作中,是現代針灸學創新與發展的思想源泉。總而言之,此書為近代針灸學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為一名對中醫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民國名傢針灸講稿》為我打開瞭一扇窗。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些纔華橫溢、學貫中西的中醫大傢們心生敬意,而這本書,則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耳聆聽瞭他們的教誨。書中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有的則如高山流水,氣勢磅礴。我喜歡其中一位大傢對“經絡的循行路徑”的講解,他不僅僅是機械地描述,而是結閤瞭古代的地理、天文知識,將經絡的運行與自然的節律相結閤,賦予瞭經絡一種鮮活的生命力。這讓我對那些抽象的經絡圖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另一位大傢在講解“特定穴位的臨床應用”時,舉例生動,他會講述自己運用某個穴位治愈疑難雜癥的親身經曆,那些細節的處理,那些臨證的智慧,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針灸的學習,不僅僅是記憶,更是感悟,是傳承。它讓我看到瞭老一輩中醫人對醫學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們不斷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特彆是針灸,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翻開這本《民國名傢針灸講稿》,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耳畔迴響著大師們擲地有聲的教誨。作為一名對中醫,特彆是針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苦於找不到真正能觸及精髓,又不失時代溫度的讀物。市麵上充斥著各種理論的堆砌,或是過於晦澀的古籍,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講稿,則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的心田。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術語,而是以一種近乎白話的方式,將那些精妙的針灸理論娓娓道來。我仿佛看到瞭孫秉仁老先生在講颱上,眼神炯炯,指尖輕點,將一個個穴位、一條條經絡的奧秘,層層剝開,展現在我們眼前。他講起的那些臨床案例,生動而具體,讓我們不再是枯燥地記憶,而是深刻地理解瞭針灸在實際應用中的力量。那些看似簡單的手法,在老先生的講解下,變得充滿瞭哲學思辨和人文關懷。我特彆喜歡他談到“辨證論治”時,那種不拘泥於書本,而是強調“應變”的理念。這讓我在學習針灸的過程中,不再感到束縛,而是更加開闊瞭思路。整本書讀下來,我不僅對針灸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更感受到瞭一種傳承的力量,一種老一輩中醫人嚴謹治學、仁心仁術的精神。
評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太多的驚喜!作為一個在針灸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學習者,我時常感到瓶頸,總覺得雖然懂瞭理論,但臨床應用時總差點火候,無法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民國名傢針灸講稿》恰恰彌補瞭這一點。我最欣賞的是其中對“神”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注重“形”,即穴位、手法,卻忽略瞭針灸治療中至關重要的“神”。書中幾位名傢,在講解時,都反復強調瞭這一點,他們用生動的語言,闡述瞭如何通過調整心神,來達到針灸的最佳療效。這讓我茅塞頓開,原來針灸不僅僅是器械的運用,更是醫者心意與患者身心互動的過程。我記得有位大傢在講授“特定病癥”的針灸療法時,詳細分析瞭該病癥在不同時期的脈象變化,以及如何根據這些變化調整針刺的深淺、角度和補瀉手法。這種循序漸進、因時而異的講解方式,比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更具指導意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棘手的病癥,都有瞭新的思路和方法。這本書讓我明白,針灸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體悟,而這些先賢的經驗,正是我們最好的指引。
評分初次接觸《民國名傢針灸講稿》,就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不同於當下許多過於注重“速效”和“奇效”的針灸書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中醫的根基。書中,我看到瞭許多在現代針灸學中可能被淡化的觀念,比如“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針灸與情誌、生活習慣之間的密切聯係。這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技術的同時,丟失瞭中醫的整體觀。其中一位大傢對“辨脈、辨證、辨病”的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某個病癥對應哪個穴位,而是引導你去探究病癥産生的根本原因,再去選擇最適閤的治療方案。這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針灸,更像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洞察生命規律的方式。我尤其喜歡他講述的關於“留針時間”的探討,不僅僅是時間的固定,更是結閤瞭患者的反應和疾病的性質來靈活調整。這讓我體會到,針灸的藝術性,體現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上。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針灸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開始真正思考針灸的本質。
評分讀完《民國名傢針灸講稿》,我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這本書,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理解針灸療法精髓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無價之寶。我尤其喜歡書中幾位大傢對“補瀉手法”的講解。他們並沒有把補瀉簡單化,而是結閤瞭不同體質、不同病癥、不同季節,甚至是不同時間點的具體情況,來闡述如何靈活運用補瀉。這讓我明白,針灸的補瀉,絕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智慧和變化的藝術。有一位大傢在講述“腧穴配伍”時,不僅僅是告訴你哪些穴位可以組閤,更是深入剖析瞭每個穴位在配伍中的作用,以及組閤後産生的協同效應。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讓我對腧穴配伍的理解上升瞭一個層次。我記得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治療某類疼痛,他會根據疼痛的性質,是銳痛、脹痛還是隱痛,來選擇不同的配穴方案,這讓我體會到針灸治療的精準和細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老一輩中醫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們將畢生的智慧傾注於此,為我們後輩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