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风云如何变化,中国都有一套计划
★无论问题多么复杂,中国总有一套办法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近七十年来,全世界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般坚持不懈地实施“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新常态,新规划,新征程
★中国经济学历史学派新作
★——请相信,中国有一套
★大智兴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数百个研究课题,数千位专家咨询,数万人参与研究,数百万字研究报告……这是世界大规模的公共政策研究项目,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长、涉及人口多、覆盖范围广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
中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进程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发展方式、决策模式等诸多方面的转变。
中国为什么要制定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是如何编制出来的?历次五年计划完成情况如何?五年计划如何推动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周期有着怎样的关系?计划体制的完结是否意味着计划管理的终结?中国与苏联、印度的五年计划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应该从过去的五年计划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五年计划将走向何处?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研究务必关心的问题。
本书以五年计划(规划)为切入点,立足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框架结构、执行效果、演变特点等内容,观察中国经济史的变迁。书中通过对中国五年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政策模式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评析,试图揭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某些演变特点和规律。
马远之,经济学者,中国经济学历史学派创始人,制度融合论提出者,(新)社会市场经济倡导者。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史、人性经济学、社会市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等。从事过记者、经济师等工作,现供职于国家一智库机构。调研、撰写过多篇内参及内部分析报告,著有《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从重商主义到新结构主义》《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人性与制度:(新)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与要义》《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等作品。
二十多年来,作者以一种动态的历史主义方法论为核心,把世界与中国、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分析思考中国经济问题,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经济学理性和历史思辨性以及人性关怀的特征。作者提出的“实施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等思想理论和政策建议,得到高层决策的重视,在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中予以采纳、应用。
作者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难以完全解释、验证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和趋向问题,它们未能发现、揭示各种价值或制度深层次融合的潜流,作者为此提出“制度融合论”,阐明“社会资本主义”和“(新)社会市场经济”或将是人类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
序 言 五年计划的历史镜鉴
解码中国模式的另一种视角
基于五年计划的中国经济史评析
第一章 五年计划的诞生 ��
第一节 难产的“一五”计划 ��
为计划做准备 ��
留点后备力量 ��
迟到的计划 ��
苏联的援助及中国的奋斗 ��
第二节 五年计划决策模式的演变 ��
第一阶段(“一五”至“二五”前期):内部集体决策初期 ��
第二阶段(“二五”后期至“四五”):“一言堂”式决策 ��
第三阶段(“五五”至“六五”):内部集体决策重建 ��
第四阶段(“七五”至“九五”):咨询式决策 ��
第五阶段(“十五”至“十三五”):集思广益型决策 ��
第三节 五年规划编制过程详解 ��
第四节 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中长期政策系统 ��
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
三重属性 ��
六大功能 ��
第二章 五年计划微变化 ��
第一节 从“经济”到“社会” ��
双轮驱动发展 ��
社会问题的挑战及应对 ��
第二节 从“计划”到“规划” ��
从“指令性”到“指导性” ��
三大信号 ��
第三节 从“计委”到“发改委” ��
第四节 从“一化三改”到“四个全面” ��
计划经济时期指导思想 ��
改革开放后指导思想 ��
第五节 从“计划体制”到“计划管理” ��
指令性计划 ��
计划管理的创新 ��
第三章 五年计划改变中国 ��
第一节 积五年而变化 ��
主要经济指标执行情况 ��
不同领域指标完成情况 ��
第二节 基于五年计划的中国经济史分期 ��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计划时期) ��
第二阶段:曲折探索时期(1958—1980年:“二五”计划—“五五”计划)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81—2000年:“六五”计划—“九五”计划) ��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时期(2001—2020年:“十五”计划—“十三五”规划)
第三节 恢复发展时期的五年计划 ��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曲折探索时期的五年计划 ��
“二五”计划(1958—1962年):“大跃进”与大调整 ��
“三五”计划(1966—1970年):备战、备荒,建设“三线” ��
“四五”计划(1971—1975年):狠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
“五五”计划(1976—1980年):过渡中酝酿改革,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五年计划 ��
“六五”计划(1981—1985年):启动改革,走向开放 ��
“七五”计划(1986—1990年):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
“八五”计划(1991—1995年):深化改革,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
“九五”计划(1996—2000年):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实现经济软着陆 ��
第六节 全面小康时期的五年计划 ��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从计划转向规划,实施科学发展 ��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引领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四章 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周期 ��
第一节 十一个经济周期 ��
经济周期的划分 ��
十一个经济周期简析 ��
第二节 从“剧烈振荡”到“平缓波动” ��
第三节 内部传导与外部冲击 ��
内生因素 ��
外生因素 ��
第四节 中国的政治经济周期 ��
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周期的因素 ��
中共“党代会”与中国政治经济周期 ��
内外机制共同作用 ��
第五章 五年计划与中国模式 ��
第一节 集思广益 大智兴邦 ��
从“内部集体决策”到“集思广益决策” ��
集思广益型决策模式解析 ��
第二节 五年计划决策的民主性 ��
第三节 五年计划治理模式的转变 ��
第四节 五年计划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
第六章 基于五年计划的中苏命运 ��
第一节 苏联计划体制与模式 ��
苏联五年计划的诞生 ��
苏联五年计划介绍 ��
第二节 成也“计划”败也“计划” ��
高度集中的模式 ��
“计划”的功与过 ��
被僵化和误导的改革 ��
第三节 中苏“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
合乎历史逻辑的选择 ��
中苏“一五”计划的相似性 ��
中国的创新与变革 ��
第七章 基于五年计划的中印较量 ��
第一节 中印五年计划比较 ��
尼赫鲁社会主义 ��
印度五年计划解析 ��
中国五年计划与印度五年计划对比 ��
第二节 中印改革开放比较 ��
改革开放的背景:“计划”模式的束缚 ��
改革开放的内容: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 ��
改革开放的效果:经济快速增长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间道路 ��
第三节 从“龙象之争”到“龙象合作” ��
龙象之争 ��
中印竞争要素比较分析 ��
龙象合作,亚洲崛起 ��
第八章 基于五年计划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第一节 中央的控制力与地方的自主性 ��
中央的控制力 ��
地方的自主性 ��
第二节 “收权”与“放权”的循环 ��
计划体制下的集权与分权 ��
“政治上相对集中”与“经济上相对自主” ��
分权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
第九章 五年计划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一节 “计划”的经验 ��
第二节 “计划”的教训 ��
第十章 “计划”的必要性和可塑性 ��
第一节 中国还需要“计划”吗? ��
第二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计划”? ��
新书预告
五年计划的历史镜鉴
多年以后,当“计划”成为许多中国人的一种历史记忆时,他们也许不曾知道,当初这个国家为了编制、实施一个切实可行的“五年计划”,不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代价。
数百个研究课题,数千位专家咨询,数万人参与研究,数百万字研究报告……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共政策研究项目,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
近七十年来,全世界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坚持不懈地、与时俱进地实施“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那时起,中国人便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规划)”。
除1949年至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截至目前,新中国已经编制、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规划”。
目前,“十三五”规划正在实施中。“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时期,也是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的时期。
因此,“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最关键一程,意味着在这五年里,人民生活水平、经济转型、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对五年计划(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理性探讨。
解码中国模式的另一种视角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就GDP而言,不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中国都有巨大增长,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中国的经济奇迹不仅在于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体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摆脱了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对于这一奇迹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人从国民性角度分析,认为是中国人民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为中国经济发展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人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效应使中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有人从投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外资,抓住了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从而拉动了中国经济成长;有人从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等等。”
借此,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的理论解释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分别从人性特征、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模式做出各种分析。在诸种分析角度中,却少有把“五年计划”作为一个重要视角来考察中国模式。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它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民生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做出谋划,为国民经济发展确定目标和方向。
每一个时期的五年计划对经济发展都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中,伴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推进,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新中国五年计划的进程,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发展方式、决策模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五年计划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中国经济也因此被打上了五年计划的烙印。可以说,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缩影,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发掘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治理逻辑,进而能够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
五年计划持续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将中国领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积累下来就促成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变,也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五年计划这一制度模式的设计。因此,理解中国模式需要把五年计划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密码,而要解读这个密码,就必须深入研究五年计划。《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以五年计划为切入点,立足五年计划编制过程、框架结构、执行效果、演变特点等内容,观察中国经济史的变迁。书中通过对五年计划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政策模式等内容进行系统评析,试图揭示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这本著作将新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实施后的经验和教训,完整、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采取纵横交错的阐述方法,对中国五年计划模式进行综合论述。
从纵向看,五年计划是一个反复循环的政策模式,具有纵向的历史轨迹,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本书揭示了五年计划的演变过程,论述了中国五年计划史和中国经济史的关系,有助于深度了解一般决策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从横向看,五年计划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本书不仅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苏联、印度等国家之间的五年计划,还比较分析了中央与地方五年计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不是就“计划”论“计划”,而是将计划放到宏观经济演变的背景中进行历史考察。因此,本书展现了中国五年计划模式的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及其演变过程。
书中通过透视中国五年计划的来龙去脉,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试图寻找一把解释中国模式的钥匙,为经济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维度。
本书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史论结合法、政策解读法、数据分析法、图表列举法等,让分析过程更加科学,其中的论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在著述过程中力求做到可读性、简明性与知识性、思想性相统一,力争给读者一种新鲜、直观、深刻的回味与警示。书中不是按照教科书或专业学术著作来写,而是按照一般的通俗读物来写,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穿插具体细节和多元视角,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书中又有理性的分析和评述,增强知识性和思想性,兼顾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阅读需求,可以说是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经济史著作。
五年计划是解码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视角,它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以及大国崛起的征程。通过对五年计划的分析论述,不仅能描绘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也从中探索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总结经验教训,启示当下和未来的行程。
本书以下行文中“计划”后面都隐含有“规划”的字样及内容,除非有特别标注,不再一一补充说明。
胡沫:《政治生产力:中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理论导刊》2013年第8期。
关于五年计划与中国模式的更多内容详见本书第五章的论述。
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发展历程的书,大致的脉络是从最早的“一五”计划一直梳理到“十三五”规划。书里对“一五”时期,国家如何在苏联的帮助下,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那些标志性的重点项目,进行了详实的描绘。我从中体会到了那个年代,新中国建设者们克服万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是如何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二五”、“三五”时期,国家在自主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虽然那个时期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发展工业、增强国力的目标。我能感受到,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出台,都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深刻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贴近现代。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如何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和社会民生。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以及国家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宏观的政策解读,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让枯燥的经济数据变得鲜活起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大信息时的严谨和细致,他对每个规划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解决方案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编年史,它用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向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繁荣富强。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宝贵知识,也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一种战略智慧与人民力量的结合。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相当厚重的书,大概内容是在讲中国从最早的“一五”计划到近期的“十三五”规划,国家是如何进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的。书里面对“一五”时期,国家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初步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对重工业发展的侧重,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我读的时候,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无数建设者们用血汗浇筑新中国的未来。 书中对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演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特征和国情,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路径的智慧。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二五”、“三五”计划的论述,虽然那个时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但国家依然坚持自主发展,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连贯性和灵活性。 读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几个五年规划,我感觉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了。比如,“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作者很深入地分析了国家如何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书中对这些时期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目标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罗列了国家规划的宏观目标,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这些规划是如何落地生根,并在实践中产生影响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述了某个区域经济发展项目是如何在某个五年规划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让我对国家规划的实际效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如何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前进,实现飞跃。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繁荣。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书,虽然书名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内容相当厚重,主要梳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层面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书里详细记录了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如何一步步建立工业体系,克服万难。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个年代社会变革的描绘,那种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读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比如,在“一五”计划时期,如何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基础。再到后来的“二五”、“三五”时期,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国家始终没有停止探索自主发展工业的道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具体的项目和事件,让我对当时国家决策背后的考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大信息时的用心。他不仅罗列了各项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还深入分析了这些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是如何被克服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规划,书中展现了中国经济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发展理念。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书中对不同规划阶段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演变。从最初的“赶超”到后来的“创新驱动”,再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性转折点的阐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走向。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用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向我展示了中国国家规划如何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宏伟画卷。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虽然书中有些经济术语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整体阅读下来,我收获满满,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书,书名可能与“五年规划”有关,内容深入探讨了国家从建国初期到近年来的宏观经济部署。书里详细描绘了“一五”时期,国家如何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并依靠自身力量和国际援助,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我被书中那种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精神深深打动。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演进,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统一规划,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引入,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三五”到“七五”时期,国家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和协调发展。这些时期的战略选择,都深深烙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因里。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重要启发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战略调整和模式转型。我阅读时,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八五”计划之后,中国经济如何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以及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当读到“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这些相对近期的规划时,我看到了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及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了分析。例如,书中可能提到了某些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或者某些政策的不足之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自我修正。 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战略的解读。我从中看到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如何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如何最终推动中国走向繁荣。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奇迹”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是一种战略智慧与人民奋斗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发展历程的书,虽然我不太记得具体书名了,但大概讲的是从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直到最近的“十三五”规划这段时期。书里真的详详细细地展现了中国在这几十年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数据,一点一点地勾勒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等等,然后又讲述了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制定目标,如何动员全国力量去实现这些目标的。 其中,关于“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部分,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书中描述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它们是如何在中国的大地上拔地而起,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建设者们挥洒汗水,克服重重困难的场景。再往后,“二五”、“三五”时期,国家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探索,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努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书中对这些时期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也有微观的案例呈现,让我对当时的国家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十三五”规划,这本书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具体。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论述。书中很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与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比如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升级、扶贫攻坚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历史的渊源和发展的脉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政策汇编,作者在叙述中也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人物访谈,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某个时期的某个政策是如何在一群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的努力下,最终落地生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实践相结合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虽然有些章节讨论的经济学理论对我来说稍显深奥,但我还是努力去理解,因为它们确实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 总的来说,这本关于中国发展规划的书,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情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并付诸实践。从物质的匮乏到如今的繁荣,从落后挨打到民族复兴,这本书就像一部恢弘的史诗,将这些壮丽的篇章展现在我面前。读完后,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中国的现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