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黄徽,曾是华尔街天才基金投资人,对财富、资本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书中作者用自己独到的视角,解释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观点,引经据典,并创造性提如“鄙视溢价”等经济学观点。语言温情而又犀利,内容扎实兼具可读性,为读者解析不一样的资本论。书中还穿插了纽约客风格的原创漫画,增加图书的格调与趣味性。
企业是什么?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呢?企业家该做什么?
资本是什么?怎样产生合理的剩余价值?
财富是什么?阶级又是什么?
权力是什么?政府该做什么?公益又该做什么?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上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答案。
本书重点讨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财富越来越不平等是其一。作者指出,财富的无限制继承是不应当的,而这竟然被几乎所有人视若无睹。
其二是劳动的负效用,也就是我们好像天然的认为工作是痛苦的。劳动虽然是经济学现象,但背后是心理学现象,而最终又可以被归因为爱和被爱的形而上学。
其三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鄙视和物化。鄙视和物化正是不道德的根源,而且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甚至经济生活。
黄徽,终身学习者,隐于市,著有《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一书。
01 财富
什么是财富
财富的无限制继承是不应当的
02 进化
无情的基因
迷因
03 劳动
创造性破坏
劳动的效用
爱
04 企业、资本
经济中的幂律分布
企业家
金融家
05 权力、阶级
权力
阶级是一系列鄙视链
爱的反义词是鄙视
对一切鄙视说 “不”
鄙视溢价
格局和幸福
跋
尾注
财 富
和这个苹果之间的关系的权重就不能再被忽略不计,这个苹果就理应作为一个公有品交由全人类处置。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类虚构了这样一个人与人的权利网络,把它映射到万物上去决定财富的归属。决定这个映射函数的主要有两组输入:权利网络的边,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一般来说与特定物品不相关;权利网络的每个节点,即人对特定物品的知识和兴趣。在洛克的苹果的例子中,我可以把它拨归己用,是因为其他人对它的知识和兴趣趋近于零。这样我的知识和兴趣相比其他人就趋于无穷大,第二组变量起的作用远大于第一组。对鲁滨逊也是这样,其他人对这个岛的知识和兴趣为零,那么鲁滨逊就宣称占有了整个岛。当星期五来到岛上之后,鲁滨逊和星期五两个人建立了一个有两个节点和一条边的权利网络,在这条边上鲁滨逊完全压制星期五。因此,当两组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第一组变量起主要作用,鲁滨逊占有全岛,而星期五的所有权几乎为零。
人们根据对特定的物品的知识和兴趣不断地进行交换和贸易,随之不断地调整这个庞大的映射函数。交换的过程主要由第二组变量的变化主导,对特定商品的归属起作用,而对每个人的总财富量影响不大。每个人的总财富量主要由第一组变量,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决定。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对应了每个人的总财富有多少。而每个人对物品的知识和兴趣的分布最终决定了具体哪些东西是归自己的,哪些是归别人的。
上面关于网络的表述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简单地说,人与其他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对应着、决定了他总共有多少财富,人对各种物品的知识和兴趣决定了他具体拥有哪些物品。财富在本质上讲,不是通常被认为的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而归根结底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7
财富是人类社会权利的数量化安排。
在这个由人际关系映射到万物的虚构的财富权利中,本质上人类好比是一个基金经理。世界把它的美好委托给我们人类管理,就好像社保把资金委托给基金管理。人类不是第一个,很可能也不是最后一个,承担这项权利和义务的物种。
投资者把钱委托给基金管理。基金由投资决策委员会确定投资决策原则,然后把资金分配给一位或多位投资经理去具体操作管理。一般来说,每位投资经理被分配管理的资产与他的投资能力成正比。相似的,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一个人的财富的数量的真正意义。一个人有10万元或者10亿元,是指社会认可他接受大自然的委托去管理10万或者10亿的盘子。不论盘子的大小,他的权利和义务是管理好相应的资源,让世界更美。
财 富
能力越大,社会赋予他管理的盘子越大,对应的责任也越大。基金经理有诚信义务,对客户委托的资产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我们人类只是被委托管理大自然的资产配置,也有相应的保值增值的义务。
当获取了财富之后,我们到底对它是拥有怎样的权利呢?世人多以为,我占有了一件物品,就意味着我可以对它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我占有了一座山,那么山上的林木可以任我砍伐。如果山里有条溪涧,那么溪里的鱼可以任我捕捞。如果溪边还有个矿,那么这个矿可以任我采掘。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如果某人占有一座山,他可以砍伐山上的林木,前提是不能破坏山林的美。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要能保持或者增进世界的美。
……
读完《有温度的资本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宏大叙事也可以如此细腻动人。它并没有像我以往读到的那些关于经济学的书一样,充斥着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娓娓道来资本运作的逻辑。书中的案例都选取得非常贴切,无论是描述一个初创企业如何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挣扎求生,还是分析一个大型企业如何通过巧妙的资本运作实现战略转型,都仿佛发生在昨天,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看不见的手”的解释,它没有生硬地去套用教科书上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我切实感受到市场经济中个体选择和集体行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那些关于风险投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的章节,以往我总是觉得遥不可及,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将这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变得触手可及。读到最后,我甚至觉得,我不仅仅是在了解资本,更是在了解人性,了解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各种情感、决策和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本书让我对“资本”这个词的理解,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升华为一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活力的力量。
评分我向来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阅读经济学类书籍的人,总觉得这些话题离我的生活太远,要么就是太晦涩难懂。《有温度的资本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进去。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而是先用故事把读者“拉”进来,再慢慢讲解背后的原理。我记得书里有一段讲到,一个年轻人如何用微薄的积蓄,通过一点点滚动,最终实现创业梦想,这个过程被描述得异常生动,仿佛我就是那个年轻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感受到了希望与挑战。作者在解释“利润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也避开了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集市上小摊贩的买卖经历,将供需关系、成本控制、定价策略等核心要素,讲得清清楚楚。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资本描绘成一个冰冷无情的怪物,而是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创造力、活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即便是在讨论一些“风险”和“危机”时,作者的笔触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和情感。
评分《有温度的资本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像我以往读到的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资本的丛林中穿梭,时不时停下来,指着眼前的风景,为我讲解背后的故事和规律。书中的“资本的流动性”那一章,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用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外来投资者如何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看到当地特色农产品蕴含的巨大潜力,并如何一步步将资本引入,帮助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将资本的这种“灵动”和“发现价值”的能力展露无遗。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谈到资本的“社会责任”时,并没有流于空泛的道德说辞,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个企业如何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投入环保,回馈社会,让资本真正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资本并非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它背后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努力和期望。它让我对经济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社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有温度的资本论》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我原本以为这种题材的书会非常枯燥,可能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事实完全相反。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实在是功力深厚,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他能够将那些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资本的逐利性”那一部分,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关于小镇手工艺人如何从默默无闻到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将资本的驱动力、风险与回报,以及社会责任等议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并没有回避资本运作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但更多的是强调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让资本的力量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福祉。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经济现象的看法。例如,在谈到“创新与资本”的关系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资本如何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同时也揭示了资本对创新的反噬作用。这让我觉得,作者的思考是立体而辩证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坐上了一辆时光机,穿越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场景,体验了资本的每一次脉动。
评分刚拿到《有温度的资本论》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资本论”这三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学术权威和距离感。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的文字魅力所折服。他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客观到令人窒息的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的概念融入到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书中的很多例子,都像是从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里提炼出来的,让我读起来倍感亲切。比如,作者在阐述“时间价值”时,没有用复杂的图表,而是用一个关于家庭主妇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既能打理家务又能兼顾个人发展的例子,将这个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讲得活灵活现。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公平”和“效率”这两个经济学中永恒的议题的处理。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现实的资本运作中寻求平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市场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选择、欲望和社会关系的学问。它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对很多曾经不理解的现象,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