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内容和方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不断拓展、实务内涵不断深化,实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书努力将国外社会工作实务的新理论、方法及国内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成果纳入教材中,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时效性和科学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
第十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教材,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是挺期待的,毕竟是冲着中级考试去的。然而,实际翻阅下来,感觉内容组织上有些地方的处理得不够圆融。比如,它在理论框架的介绍部分,涉及到了不少社会工作经典理论,像是认知行为疗法、系统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本身没问题,都是基石。但问题出在,它在阐述这些理论如何落地到具体实务场景时,衔接得略显生硬。我感觉像是两个独立的模块被硬塞在了一起,而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举个例子,讲到危机干预时,理论部分讲得很透彻,但当我们真正想知道,面对一个处于急性危机状态的服务对象,社工应如何根据这些理论制定出即时、可操作的介入步骤时,教材的描述就变得有些模糊和概念化了。期待能有更多详尽的、一步一步的流程图或者案例解析,来帮助我们理解“知行合一”。现在的感觉是,知识点是满满当当的,但把这些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实务网,似乎还欠缺那么一点点火候。对于准备考试的我们来说,这有点考验我们自身的整合能力了。
评分关于评估和记录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相当的规范化和表格化。它详细列举了初次会谈记录、过程记录、结案报告等各种文书的标准格式和要素要求。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提供了“标准答案”的蓝图,有助于我们满足考试对格式的硬性要求。然而,社会工作实践的魅力恰恰在于其“非标准化”的艺术性。我发现,教材在强调“记录的完整性”和“要素的齐全性”时,对“记录的灵活性”和“记录的赋能作用”讨论不足。例如,如何将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服务对象的独特优势和潜在能力,巧妙地融入到结案报告中,从而不仅是向组织交代工作,更是对服务对象自我效能感的一种肯定?这本书更侧重于“做什么”(What to record),而不是“如何通过记录来促进服务对象成长”(How to use recording for empowerment)。这种过于注重规范的倾向,可能会让一些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感到束缚,觉得这份教材有些脱离了实践中那些充满人情味和变数的互动过程。
评分翻开这本教材,我立刻注意到了它对不同社会工作模式的划分和介绍。它似乎倾向于采用一种比较传统的、结构化的方式来梳理,比如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这三大传统领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描述这些模式时,教材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则。这对于初学者或者需要系统回顾基础的考生来说,是有帮助的,能快速构建起一个框架。但是,在现今快速变化的社会服务环境中,很多工作往往是跨模式、整合性的。例如,一个复杂的家庭支持项目,可能同时需要个案技巧来处理家庭成员的冲突,需要小组技巧来组织家长互助会,还需要社区资源整合的能力。这本教材在强调“模式的纯粹性”时,对于如何进行“模式的灵活整合”着墨不多。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整合性干预的探讨,探讨如何在特定情境下,社工需要像一个指挥家一样,调动不同的工具箱,而不是严格遵守某一个工具箱的使用说明。这种对复合型实务的指导,感觉相对薄弱,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常态。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教材在链接政策环境和实务操作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工作实务是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政策土壤之上的。这本教材自然也提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背景,比如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保障法等。这些内容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工作的宏观背景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然而,从实务操作者的角度来看,我感觉“政策”和“实践”之间的“翻译”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政策条文往往是宏观的、指导性的,而社工在面对服务对象时,需要将这些政策“翻译”成具体可及的服务项目。这本书在描述政策时,更多的是对政策条文的概括和转述,对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政策框架去为服务对象争取最大权益,或者在政策的“空隙地带”如何巧妙地设计出有效的干预措施,这方面的实操指导性不强。总的来说,它提供了“地图”,但没有提供“寻宝”的具体路线图,让读者在实际运用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消化和转化政策语言。
评分这本教材在伦理和专业价值观的探讨上,采取了一种偏向于罗列清单式的介绍。它清晰地阐述了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守的几大核心伦理原则,比如保密性、公正性、助人自助等,并且往往会引用一些经典的伦理困境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案例的设置都是非常经典的教科书式难题,容易辨析。但是,我翻阅后感觉,它更多是在“告知”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乏对“灰色地带”的深度挖掘。在现实的复杂情境中,伦理困境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两种“善”之间的取舍,或者是在资源极度受限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教材能够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伦理反思,比如,当服务对象的自主权与他们自身的安全产生冲突时,社工内心挣扎的过程是怎样的?教材里对这种“内心辩论”和“自我觉察”的引导相对缺失,使得伦理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而非内化为一种职业敏感度。
评分法规和实务 今年必过!加油?
评分一定要考过,书挺好的,就指着这个过日子呢。
评分初级一次过,该学中级啦
评分从国家数字图书馆查询isbn码,版次很新,比某宝旗舰店的版次都新,挺好的
评分有点变动,正版
评分官方出的题库,希望有帮助吧
评分比较便宜。值得表扬
评分一定要考过,书挺好的,就指着这个过日子呢。
评分书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感觉对我有帮助,希望考试能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