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史学(20)

北大史学(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著
图书标签:
  • 北大史学
  • 史学
  • 历史
  • 北京大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教育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22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大史学(20)》收录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中外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考古学、埃及学、环境学等多个论题。尤其是“宋金元时期士人的书信往来与讯息沟通”专辑,以主题讨论的方式,收录魏希德、黄宽重、平田茂树等著名史家的论文多篇,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中而富有深度的讨论。

作者简介

  张帆,199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等。

目录

论西周金文中的小臣及其职务演变/石安瑞
闽南救火会与清末变革下的地方社会——以天安寺事件为个案的分析/徐文彬
复合群众运动中的宣传、行为及其结果——对于“黄逸峰事件”的个案分析/刘一皋
托勒密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颜海英
荻生徂徕对理学的重构——以《蘐园随笔》为中心/杨际开
幕末日本武士的儒家经典解读——论吉田松阴的《讲孟余话》/唐利国
俄国连环保的废除及其在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复兴/赵旭黎
试论德国共产党的抵抗斗争(1933-1945)/李维
英国与南非关于高级专员辖地之争评析,1910-1961/李昕
森林转型理论、人类世和东南亚的森林,1500-2000/彼得?布姆加德(Peter Boomgaard)

【“宋金元时期士人的书信往来与讯息沟通”专辑】
导言/朱铭坚 魏希德(Hilde De Weerdt)
论学与议政——从书信看孙应时与其师长的时代关怀/黄宽重
宋代书信的政治功用——以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为线索/平田茂树
金元之际的士人网络与讯息沟通——以《中州启札》内与吕逊的书信为中心/朱铭坚
米芾书札管窥——以书信文化和书法为主的考察/徐力恒
12世纪中国和西欧的书信文化——一个比较/熊雍(Bernard Gowers) 徐力恒

汉文外国史料编纂情况简述/耿引曾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兼谈神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何顺果
元人王沂及其《伊滨集》小考/张晓慧
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焦灼与妥协——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与神话的义和团》读后/郭宝军
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早期史研究:迈克尔?W?朱克曼教授访谈/魏涛
田余庆先生学术论著要目
袁良义先生学术论著要目
刘浦江教授学术论著要目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脉络与核心议题。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的确立,再到魏晋玄学的兴衰,直至宋明理学的集大成,层层剥茧,细致梳理了不同时代思想流派的形成、发展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的叙事逻辑严谨,以历史分期为基础,逐一展开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思想体系,并探讨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的深刻烙印。例如,在先秦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孔孟的仁学、老庄的道家思想,还对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治国之道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揭示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进入汉代,本书重点阐释了董仲舒“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思想如何将儒学推向官方正统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观念的深远影响。魏晋时期,玄学作为一种“清谈”之风,其对佛教的吸收与融合,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在本书中有独到的分析,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下思想的独特转向。 宋明理学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作者详细介绍了程颐、朱熹、陆九思、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的核心理念,如“理”与“气”的关系、“格物致知”、“心即理”等,并深入探讨了理学如何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哲学思辨,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 除了对主流思想的梳理,本书还关注了一些被边缘化但同样重要的思想流派和议题。作者并未将笔墨局限于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常常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分析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变革、文化风尚相互作用,从而展现思想的生命力与时代性。 在方法论上,本书注重史料的考辨与分析,力求还原思想的原貌。作者引证丰富,既有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也有对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的综合运用,使得论证过程扎实而富有说服力。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作者在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上的深厚功底,其对概念的界定、对逻辑的梳理、对评价的判断,都显得十分审慎和独到。 本书不回避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矛盾与张力,例如儒家内部的争论,理学与佛道的冲突,以及不同学派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中国古代思想世界。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是一部严谨、深刻、全面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著作,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脉络,更揭示了这些思想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对中华文明的塑造作用。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思想根源的学人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北大史学(20)》,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探讨的某个具体的研究领域。在翻阅其前言或导论时,我偶然瞥见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十分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或社会现象。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例如,我曾经对某一特定朝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我曾在其他书籍中看到过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北大史学(20)》所涉及的这一领域,如果能提供更详尽的史料解读,更严谨的逻辑推演,甚至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新观点,那我将会非常兴奋。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用史料为原材料,精心雕琢出一件关于历史的艺术品,让读者在欣赏其精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它能不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历史图景?它能不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在阅读《北大史学(20)》之前,我非常关注其“历史的叙事方式”。我深知,即使是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叙述方式,也会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有些历史著作,虽然内容翔实,但语言枯燥乏味,如同流水账一般,让人提不起兴趣。而有些著作,则能够将历史讲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仿佛置身其中。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做到后者。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勾勒出来,并且能够在关键之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当然,我并不要求它像小说一样虚构情节,而是希望它能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种文学的魅力。它能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甚至因为某个情节而潸然泪下,或者因为某个洞见而热血沸腾?这才是它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北大史学(20)》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的时候,心中其实是怀揣着一份复杂的情绪的。一方面,它是“北大史学”系列的一员,这个名头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权威性,仿佛能触摸到历史最真实的脉络,又或者能窥见史学研究的前沿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常常在面对一些过于学术化的著作时,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自己是否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是否会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严谨的论证所淹没。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不是目录,也不是扉页,而是它的整体装帧和排版。我喜欢触感略带磨砂的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总能让人联想到纸张泛黄的古籍,仿佛翻开一页,就能穿越时空。书页的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留白也恰到好处,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极其友好的。我曾读过一些书,排版过于拥挤,或者印刷模糊,不仅影响阅读体验,更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轻慢。而《北大史学(20)》,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份精美的外壳下,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学术宝藏,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向我展现历史的面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思维的启发,是观点的碰撞,是那些能让我拍案叫绝,或者陷入沉思的瞬间。

评分

拿到《北大史学(20)》这本书,我首先会留意其“历史的社会意义”。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过去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理解现实、指导实践提供启示。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深层影响,并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和反思。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探讨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演变及其最终的解决方式,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发展规律,那么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轨迹,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它能否让我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当下社会问题的根源,或者看到解决未来挑战的可能路径?这正是我对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史学著作的期望。

评分

《北大史学(20)》这本书,如果能在“跨学科的视野”上有所突破,那将令我非常惊喜。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不应被局限于历史学本身,而应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例如,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哲学,都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工具。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展现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例如,利用社会学中的群体理论来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或者运用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方法来解读某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并且这种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历史现象,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它能否帮助我打破学科壁垒,看到历史研究的无限可能性?这正是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评分

对于《北大史学(20)》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我深知,历史研究的根基在于史料,而对史料的解读和运用,则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可信度。我在阅读其他一些历史著作时,常常会遇到作者基于二手资料甚至是一些未经考证的民间传说进行论述的情况,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历史真相,应当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任何主观臆断或片面解读,都会模糊甚至歪曲历史的面貌。《北大史学(20)》如果能够严格依据一手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多角度、辨析式的审视,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记载,考察史料的作者身份、成书年代、写作意图等,来判断其可靠性,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会大大提升。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呈现其所引用的史料,即使是旁征博引,也希望能够清晰地标明出处,方便读者进一步查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对史料的深刻洞察力,能够从看似平凡的史料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从看似矛盾的记载中找到逻辑的契合点。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被一些被加工过的“二手真相”所误导。

评分

关于《北大史学(20)》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规范性”以及“研究的原创性”。一个好的学术著作,首先应该具备严谨的学术训练,包括清晰的论证逻辑、充分的证据支持、以及对前人研究的充分了解。我曾阅读过一些书籍,作者的观点虽然有趣,但缺乏学术上的根基,或者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失望。《北大史学(20)》如果能够在一篇篇论述中,清晰地界定研究问题,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来验证这些假设,并且在行文中展现出作者对相关研究领域已有成果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那么它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作品。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其独到的发现和见解,而不是仅仅对既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它能否在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能否为相关研究开辟新的道路,这都是我衡量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北大史学(20)》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最吸引我的可能是它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审视当下,甚至是在启迪未来。它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思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追问。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提出深刻的洞见,能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更宏大的历史趋势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探讨某个历史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甚至民族性格,并提出独到的见解,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会非凡。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看待历史的哲学视角,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学洞察,或者一种解读社会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它能否让我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未来的走向?这正是我对一本优秀史学著作的最高期望。

评分

《北大史学(20)》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脉络和传承。我一直对“史学”这个概念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研究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研究历史”。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而不同的史学流派,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价值取向都可能截然不同。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体现出某种史学方法的探讨,或者对某种新的史学理论的介绍。例如,我曾对叙事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感到好奇,或者对数字史学这种新兴研究方式的潜力有所关注。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一种或几种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一些前沿的史学理论,并且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史学研究的入门指南,甚至是一次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深度对话。我期待它能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历史学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及这些结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能否教会我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历史,如何辨别不同观点的优劣,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在拿到《北大史学(20)》这本书后,我首先会关注其所聚焦的历史议题的“新颖性”。我阅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著作,很多经典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虽然经典的重读仍然有其价值,但作为一个渴望了解学术前沿的读者,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出新问题、新视角、新方法的著作。我希望《北大史学(20)》能够触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对一些已被广泛讨论的议题,提出不同以往的解读。例如,我曾对明清时期民间社会的某些边缘群体(如手工业者、小商贩、游民等)的生活状态感到好奇,而这些群体的历史,往往在传统的宏大叙事中被忽略。《北大史学(20)》如果能够将目光投向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挖掘出他们的故事,分析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作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拓展我对历史多元性的认知。它能否让我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更“活生生”的历史?这正是我最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