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插图增订终极版)

文化苦旅(插图增订终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秋雨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
  • 传记
  • 自传
  • 文化批判
  • 中国文化
  • 个人经历
  • 苦难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2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4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畅销25周年,销售千万的畅销书,此版本由余秋雨先生亲自审定的版本。
  较大的改动是把旧版《文化苦旅》中的第四部分“人生之旅”删除,新增了多篇《山居笔记》里面重要的文章。
  本书增配了二十三幅精美彩色插图。
  影响全球三代华人的文化价值观,值得全家人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是余秋雨30年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重要结晶。

内容简介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莱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他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目录

新版小叙- 004
原版初序- 007
牌 坊- 002
寺 庙- 014
信 客- 023
我的山河- 042
都江堰- 051
道士塔- 058
莫高窟- 067
沙原隐泉- 075
阳关雪- 079
西域喀什- 083
废井冷眼- 093
杭州宣言- 103
黄州突围- 111
山庄背影- 125
宁古塔- 140
抱愧山西- 154
风雨天一阁- 170
三 峡- 180
白发苏州- 185
天涯眼神- 192
一个庭院- 206
青云谱- 218
上海人- 224
考古上海- 238
江南小镇- 247
伞下侗寨- 254
蚩尤的后代- 263
追回天籁- 274
故 乡- 282
漂泊者- 301
这里真安静- 313
鱼尾山屋- 324
北欧寒夜- 343
远方的海- 356
写经修行- 365



精彩书摘

  《文化苦旅(插图增订终极版)》:
  都江堰
  一
  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一匹千年前的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问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当然无法相信。但是,由此出现了极其相似的第三个问题: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仍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
  它就是都江堰。
  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万里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里长城的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
  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万里长城短。或者说,它筑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而一查履历,那座名声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它的后辈。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赖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是本能地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去。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三世纪出现过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据我所知,这项任命与秦统一中国的宏图有关。本以为只有把四川作为一个富庶的根据地和出发地,才能从南线问鼎长江流域。然而,这项任命到了李冰那里,却从一个政治计划变成了一个生态计划。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他作为郡守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行政纲领。
  中国后来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比他年轻的很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难以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都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
  ……
《千年回响:中国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深度探索的读物,它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触碰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在特定时空下的喜怒哀乐、智慧与困境。本书以人文关怀的视角,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还原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细节,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 本书的叙述,不是冰冷的书本知识堆砌,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回溯。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旅行者,带着现代人的好奇与理解,深入历史的肌理,去体察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微小而重要的瞬间。它试图回答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以及“这些历史的痕迹如何与我们当下产生共鸣”。 核心特色与亮点: 1. 温度与深度并存的人文叙事: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叙述的“温度”。它不回避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不神化伟人,也不简单地妖魔化反派。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同情的理解,去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代的局限,以及个人情感的纠葛。例如,在描绘一位帝王时,我们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权力巅峰的光辉,更有其内心的挣扎、失落,以及在重大决策面前的犹豫。这种“温度”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让读者能够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同时,本书也具有深刻的“深度”。作者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力求挖掘事件或人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动因、社会结构影响,以及文化观念的演变。这种深度体现在对史料的细致辨析、对社会现象的系统分析,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通过抽丝剥茧,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而非仅仅记住孤立的史实。 2. 聚焦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与细腻的观察: 不同于宏大叙事,本书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可能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细节和声音。它可能讲述一位文人雅士在江南烟雨中的感怀,一位农夫在黄土地上的辛勤耕耘,一位市井小贩的生意经,甚至是一个朝代末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鲜活的底色。通过这些细腻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并非只有权臣的密谋和战场的烽烟,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它们共同汇聚成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长河。 作者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用生动的笔触将之定格。比如,一个眼神、一句闲谈、一种习俗、一处建筑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切入历史的窗口,揭示出更深层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这种观察的敏锐性,使得本书充满了“现场感”,仿佛读者置身其中,亲历历史的发生。 3. 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精神传承: 本书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展开。它探讨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的创作心境,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哲学思想如何在社会层面落地生根,以及风俗习惯如何代代相传。作者通过分析这些文化现象,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理解我们为何是现在的我们,我们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文化对话”不仅是理论上的梳理,更是通过讲述具体人物的故事来实现的。例如,探讨儒家思想的传播,可能不会仅仅引用经典著作,而是去讲述孔子如何周游列国,弟子们如何理解并实践其学说,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历朝历代被解读和应用。这种叙述方式,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便于读者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和现实意义。同时,本书也传递出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它在批判性反思中,汲取着古人的智慧,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4. 史料的审慎运用与叙事的艺术结合: 本书在史料运用上,力求严谨,但也并非拘泥于枯燥的考据。作者能够娴熟地在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叙事的艺术,将 factual material with imagin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vivid description 融为一体。这意味着,本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尽可能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被赋予了更强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作者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不会滥用史料,而是精心挑选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富于启发性的信息。同时,叙事结构上也颇具匠心,可能采用多线索并行、时间跳跃、甚至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复杂而生动的故事。这种叙事艺术,使得本书即使是探讨严肃的历史主题,也能够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5. 引发的思考与现实的联结: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停留在对过去的描摹,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入解读,引发读者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作者试图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线索,理解现代中国文化的根源,甚至启发我们如何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比如,在讲述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时,作者可能会 subtly 触及一些关于治国方略、民生问题、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并非直白的说教,而是蕴含在历史事件的逻辑之中,需要读者去体会和领悟。本书鼓励读者将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困境进行对照,从中汲取力量,也从中审视我们自身。 本书适宜读者: 对中国历史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希望获得更具人文关怀和深度解读的读者。 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寻求更生动、更富有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历史读物的读者。 渴望理解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探索中国文明深层动因的读者。 希望通过历史的镜子,审视当下,获得启迪和思考的读者。 《千年回响:中国历史的温度与深度》是一次深邃而温暖的历史之旅,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中华文明的千年画卷,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理解那些深刻的智慧,并从中汲取滋养,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套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间错位的空间站,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冷静,记录下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所经历的种种。他不像一个急于下结论的导游,更像是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文明的外衣,探寻隐藏在砖瓦、残垣和风沙之下的生命力与精神图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那种“在路上”状态的深刻剖析,那种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亢奋交织在一起的奇妙体验,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细细回味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它们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句子,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重量,需要你用更慢的节奏去品味,去消化。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匆忙与浅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存续”的沉思录。作者的学识渊博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份难得的谦卑与敬畏之心。在面对那些超越我们认知尺度的古老遗迹和文化符号时,他没有采取批判或全知全能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姿态去接近、去理解。这种对“他者”文化的深度尊重,是现代旅行文学中非常稀缺的品质。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其中的那些关于语言、信仰和时间观念的探讨,这些思考将原本散落的旅行见闻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在跟随他穿越地理空间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哲学探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你重新校准你看待世界、看待历史的参照系。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魅力是极其独特的,它有一种古老的韵味,但又绝不晦涩难懂。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地描摹景物,时而又像山洪爆发般,带着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将历史的洪流和文明的兴衰倾泻而出。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总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自己既是这场文化考察的同路人,又是这场历史对话的参与者。书中的许多场景描绘,都极具画面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香料的味道,能听到远方传来的低沉吟唱。对于一个常年奔波于都市水泥森林中的人来说,这种文字带来的“在场感”是无价的,它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让灵魂得以在那些古老文明的废墟上自由漫步,思考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评分

这套书的增订和终极版的意味,在于它展现出一种不断打磨、追求至臻的匠人精神。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多年后的沉淀和反思,新的文字与原有的精髓完美地融合,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像是对早期观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印证与补充。尤其是一些当年可能因为篇幅限制而略写的部分,在新的版本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使得整个旅程的脉络更加清晰、情感的连接也更为丰沛。对于老读者而言,这是一种惊喜的重逢,看到了作者对过往足迹的再次审视与深化;对于新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享受一次最全面、最成熟的思想结晶的机会。这本书的重量感和厚重感,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它值得被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下来,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深深吸引了。硬壳的封面带着微微的磨砂质感,触感非常舒服,内页的纸张选用也极其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典雅的年代感。尤其要提的是,插图部分的排版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并非简单地散落在文字之间,而是如同精心布置的风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有时候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在阅读的间隙,仿佛能透过插图的画面,触摸到作者描绘的那些遥远而迷人的古老之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美的视觉盛宴,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书的纸质不太好,质量一般,习惯性好评了。

评分

1492年,哥伦布从美洲带回的除了黄金、女人,还有梅毒。从此,梅毒按照人们的交往轨迹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查理八世南征、拜罗伊特同性恋圈、近代欧洲狂欢……这些历史都跟梅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分

质量还算不错,值得推荐阅读。

评分

有错别字。盗版的哦

评分

成人看的书,很涨知识,值得购买值得阅读,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

评分

大师之作 上乘之作 印刷精美 值得收藏

评分

促销买的,价格还不错。。。。。

评分

因为是修订和增补的,所以值得阅读!

评分

书的纸质不太好,质量一般,习惯性好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