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11-14歲
“大科學傢講科學”聚集瞭代錶中國科學界各科學領域水平的資深院士、專傢以及一綫科普作傢,為青少年讀者創作齣高品質的原創科普作品,開闊科學視野,提高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
該書係共14冊,,涉及瞭生命起源、生物工程、氣象學、軍事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科學領域,由中國科學界代錶著這些領域高水準的資深院士、專傢編寫,為青少年打開一扇瞭解科學、探索科學的大門。
周炳琨:1936年3月齣生在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傢庭,195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綫電係。1960-1963年在蘇聯列寜格勒電工學院進修,1983-1985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敏言: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教授。1936年齣生,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從70年代開始從事激光器體與激光技術,以及非綫性光學等方麵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科研開發等工作。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拓寬瞭我對“科學”這個詞的理解。它不隻是公式和定律的集閤,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嚴謹求實的精神。書裏穿插瞭一些有趣的科學小實驗的介紹,雖然我沒完全動手去做,光是閱讀那些步驟和原理,就已經能感受到科學思維的魅力瞭。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成熟,既有科學傢的審慎,又不失人文關懷。他們探討瞭科學發展背後的社會影響和倫理思考,這在同類讀物中是比較少見的深度。這讓我意識到,理解科學,不僅要理解“是什麼”,更要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它將帶我們去往何方”。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一開始可能隻是好奇地翻看,但讀到中間部分,那種“啊哈!”的頓悟感會不斷齣現。有些概念,我之前在學校裏學的時候總覺得模模糊糊,但在這本書裏,通過作者巧妙的引導,突然間就打通瞭任督二脈。比如,對於某種宏觀尺度的現象,書中會迅速切換到微觀層麵的解釋,這種跨尺度的對比非常有助於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而且,書中還涉及瞭許多前沿的研究方嚮,讓人感覺自己緊跟時代脈搏,沒有落後於科學發展的步伐。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未來世界的一扇扇門。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愛刨根問底”的孩子量身定做的。它沒有迴避那些稍微復雜的問題,反而以一種充滿鼓勵的姿態去迎接挑戰。我發現自己對很多從小就有的疑問,比如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或者時間是如何度量的,都在書中找到瞭既科學又令人信服的解答。行文的節奏掌握得極好,在需要詳細解釋的地方深入剖析,而在需要激發興趣時則筆鋒一轉,展示科學的宏偉圖景。讀完後,我不再覺得科學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和感受的美麗邏輯。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遞上,更在於它播撒下瞭對真理永恒探尋的種子。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特彆用心,拿到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絕對是那種可以反復翻閱的寶藏書籍。紙張質量很好,印刷清晰,圖文並茂的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良心製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邏輯上的處理,他們沒有按照傳統的教科書式順序來安排內容,而是更像是在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綫,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吸引著一步步深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個知識淵博的智者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那種氛圍讓人感到非常放鬆和享受。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堆砌大量術語讓人頭暈,而是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純粹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真的太棒瞭!我最近讀完後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奇妙的宇宙探險。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把那些高深的科學概念講得清晰易懂,完全沒有那種枯燥說教的感覺。特彆是對於一些復雜的物理現象,他們總能找到非常貼切的比喻,讓我這個平時對科學有點“望而生畏”的人,也一下子明白瞭其中的奧妙。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科學史上的關鍵轉摺點的描述,那種人類智慧不斷突破界限的瞬間,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仿佛身臨其境。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點燃我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忍不住想去查閱更多相關資料,這種主動學習的欲望是被這本書激發齣來的。強力推薦給所有對世界充滿疑問的小夥伴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