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综合

基础医学综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保胜 著
图书标签:
  • 基础医学
  • 医学基础
  • 综合教程
  • 医学教育
  • 临床医学
  • 医学学习
  • 基础知识
  • 医学教材
  • 医学生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5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1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8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础医学综合》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将传统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6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有机整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知识纵横、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点,对一些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归纳总结,重点介绍容易混淆的考点。强化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在叙述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入临床病例分析作为延伸,进一步解释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过程。《基础医学综合》是学生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分阶段考试中第一阶段考试需参考的重要的基础医学整合课教材,根据作者多年来对西医综合的基础医学部分的潜心研究结果编写而成,可帮助学生迅速明确考点、抓住重点、掌握难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医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前言
绪论 基础医学综合概述 1
第一节 基础医学的研究内容 1
第二节 基础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第三节 基础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6
第一章 生物化学 9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9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3
第三节 酶 17
第四节 维生素 23
第五节 聚糖 26
第六节 糖代谢 28
第七节 脂质代谢 36
第八节 生物氧化 44
第九节 氨基酸代谢 48
第十节 核苷酸代谢 56
第十一节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58
第十二节 肝的生物化学 60
第十三节 血液的生物化学 63
第十四节 基因及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66
第十五节 DNA的生物合成 69
第十六节 RNA的生物合成 74
第十七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77
第十八节 基因表达调控 82
第十九节 细胞信号转导 86
第二十节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89
第二十一节 重组DNA技术 92
第二十二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94
第二十三节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96
第二十四节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98
第二十五节 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99
第二十六节 疾病相关基因鉴定与基因功能研究 100
第二章 生理学 103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3
第二节 血液 109
第三节 血液循环 115
第四节 呼吸 124
第五节 消化和吸收 130
第六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 135
第七节 尿的生成和排出 139
第八节 感觉器官 144
第九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149
第十节 内分泌 161
第十一节 生殖 169
第三章 免疫学 172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172
第二节 抗原 173
第三节 免疫器官 175
第四节 免疫细胞 176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 181
第六节 补体系统 185
第七节 细胞因子 189
第八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因子 191
第九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分子 191
第十节 免疫应答 194
第十一节 黏膜免疫 200
第十二节 免疫耐受 201
第十三节 抗感染免疫 202
第十四节 超敏反应 205
第十五节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210
第十六节 免疫缺陷病 212
第十七节 肿瘤免疫 213
第十八节 移植免疫 215
第十九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 217
第二十节 免疫学防治 219
第四章 医学微生物学 222
第一节 微生物基本概念 222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22
第三节 细菌的生理 225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 226
第五节 噬菌体 228
第六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29
第七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30
第八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234
第九节 病原性球菌 235
第十节 肠道杆菌 238
第十一节 弧菌属 240
第十二节 厌氧性细菌 241
第十三节 棒状(杆)菌属 243
第十四节 分枝杆菌属 243
第十五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45
第十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245
第十七节 其他细菌 247
第十八节 支原体 249
第十九节 立克次体 250
第二十节 衣原体 250
第二十一节 螺旋体 251
第二十二节 真菌学 253
第二十三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255
第二十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57
第二十五节 呼吸道病毒 259
第二十六节 肠道病毒与急性胃肠炎病毒 265
第二十七节 肝炎病毒 267
第二十八节 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274
第二十九节 疱疹病毒 277
第三十节 逆转录病毒 279
第三十一节 其他病毒 280
第三十二节 亚病毒 281
第五章 病理学 283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83
第二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89
第三节 炎症 294
第四节 肿瘤 299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308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 314
第七节 消化系统疾病 319
第八节 泌尿系统疾病 325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330
第十节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32
第十一节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335
第十二节 性传播性疾病 342
第十三节 免疫性疾病 344
第十四节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347
第六章 药理学 350
第一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350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351
第三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353
第四节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355
第五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357
第六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358
第七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62
第八节 局部麻醉药 364
第九节 镇静催眠药 365
第十节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366
第十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369
第十二节 抗精神失常药 370
第十三节 镇痛药 373
第十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375
第十五节 钙拮抗药 377
第十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 379
第十七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382
第十八节 抗心绞痛药 386
第十九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389
第二十节 抗高血压药 390
第二十一节 利尿药与脱水药 393
第二十二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396
第二十三节 组胺受体阻断药 400
第二十四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401
第二十五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404
第二十六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405
第二十七节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物 409
第二十八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412
第二十九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15
第三十节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418
第三十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19
第三十二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421
第三十三节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422
第三十四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425
第三十五节 抗结核病药 425
第三十六节 抗疟药 427
第三十七节 抗恶性肿瘤药 428
主要参考文献 430
《现代艺术的演进与思潮》 一、 时代浪潮下的萌芽:印象主义的革命 十七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的主流一直是学院派所代表的写实主义,他们强调严谨的技法、宏大的叙事以及对古典题材的模仿。然而,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察视角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市民阶层,他们追求自由、个性和当下的感受,这在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的绘画方式提出质疑。他们不再满足于在画室里描绘历史或神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街头巷尾、乡村田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克劳德·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埃德加·德加、卡米耶·毕沙罗等艺术家,成为了这场艺术革命的先驱,他们被统称为“印象派”。 印象派艺术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他们对“光”和“色彩”的极致追求。他们走出画室,走到户外,用快速、短促的笔触直接描绘对象,试图捕捉光线照射下物体色彩的瞬间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而是强调色彩的叠加和并置,让观者在远距离观看时,自身的视觉感知将色彩进行融合,产生一种生动、鲜活的视觉效果。 莫奈的《日出·印象》正是这场运动的命名之作,它粗犷的笔触和对光影的即时捕捉,挑战了当时人们对“完成”绘画的理解。雷诺阿则钟情于描绘 Parisian市民的享乐生活,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勃勃生机。德加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芭蕾舞演员在后台排练、休息时的真实瞬间,那种不经意的姿态和微妙的情感,充满了现代感。 印象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艺术从对现实的客观模仿转向对主观感受的表达。它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 二、 挑战传统,重塑形体:后印象主义的探索 印象主义的成功并没有平息艺术界的争论,反而激发了更多艺术家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探索。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在继承印象主义对色彩和光线的关注的同时,开始反思印象主义过于注重瞬间感受而可能忽视的内在结构和情感表达。他们试图在瞬间的印象和永恒的结构之间找到平衡。 保罗·塞尚是后印象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概括。他通过对物体的几何化处理,强调画面结构的稳定性和深度感,为日后的立体主义铺平了道路。他的静物画和风景画,不再是单纯的色彩堆砌,而是对空间和形式的深刻思考。 文森特·梵高则以其炽热的情感和鲜明、扭曲的色彩闻名。他运用粗犷有力的笔触,将内心的激情倾注于画布之上,展现了对自然界和人类情感的深刻体验。他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预示着表现主义的兴起。 保罗·高更则将艺术的目光投向了异域文化,特别是塔希提岛。他运用扁平的色彩和象征性的符号,试图摆脱西方文明的束缚,回归更原始、更纯粹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装饰性,对象征主义和原始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在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中,开辟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为二十世纪初的艺术爆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三、 艺术的解构与重构:二十世纪初的艺术革命 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大战的阴影、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兴起,都对艺术家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各种前卫的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野兽派(Fauvism) 以其大胆、粗放的色彩运用而闻名。亨利·马蒂斯是其代表人物,他认为色彩本身就具有表达情感的力量,不再需要通过写实的形体来传达。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浓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 立体主义(Cubism) 是由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开创的革命性艺术运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将物体的不同侧面同时呈现在二维平面上,将对象解构、重组,形成多维度的视觉效果。立体主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空间和物象的认知。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强调艺术家内在情感的表达,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艺术家们通过扭曲的形体、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来抒发内心的焦虑、痛苦、狂喜等情感。爱德华·蒙克(虽然他的创作时期更早,但对表现主义影响深远)的《呐喊》是表现主义的经典之作。 未来主义(Futurism) 则热衷于歌颂机器、速度、工业和暴力,他们试图在艺术中捕捉现代生活的动态和能量。 达达主义(Dadaism)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它以反艺术、反理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旨在颠覆一切既定的艺术规范。杜尚的现成品艺术(readymades)是达达主义的代表,他通过对日常物品的重新语境化,挑战了艺术的定义和创作的边界。 四、 抽象艺术的崛起与多元化发展 随着艺术对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的探索不断深入,抽象艺术逐渐成为主流。抽象艺术不再描绘具体的现实事物,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纯粹的视觉元素来表达情感、思想和哲学观念。 康定斯基 被誉为抽象艺术的先驱,他认为色彩和线条本身具有内在的音乐性,可以通过纯粹的抽象形式来唤起观者的精神感受。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疗愈作用。 蒙德里安 创立了风格派(De Stijl),提倡使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直线、直角、三原色)来创造一种普遍的和谐与秩序。他的“新造型主义”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纯粹与理性。 表现性抽象(Abstract Expressionism) 在二战后兴起于美国,成为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都属于这一范畴。他们通过自由奔放的创作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宇宙的思考。 五、 观念的革新:走向观念艺术的时代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艺术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艺术的重点逐渐从作品本身转移到作品背后的观念和思想。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观念,而物质形式则可以忽略不计。 艺术家们开始运用文字、照片、录像、表演等多种媒介,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批判。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用一把椅子、一把椅子的照片和“chair”的定义来探讨“艺术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 同时,波普艺术(Pop Art)的出现,将目光投向了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将日常消费品、明星肖像等元素引入艺术创作,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 六、 结语 《现代艺术的演进与思潮》一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通过对一系列艺术运动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语言,挑战传统、探索未知,并最终重塑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从印象主义对光影的捕捉,到后印象主义对内在结构的强调;从二十世纪初的艺术革命,到抽象艺术对纯粹形式的追求;再到观念艺术对思想的深化,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艺术历程,感受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理解艺术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艺术家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碰撞、融合、超越的伟大过程。它不仅是对艺术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精神追求的深刻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基础医学综合》,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叙事风格。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仔细研读了关于免疫系统的章节。以往我对免疫的认识仅限于“身体抵抗疾病”,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从淋巴细胞的种类、功能,到抗原抗体反应的精妙过程,再到疫苗的科学原理,每一个细节都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解释所吸引,作者通过分析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原因,让我对这些疾病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对复杂生理过程的条分缕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战场,观察着身体内部的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接着,我又深入了神经科学的部分。关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机制,都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帮助我直观地理解了大脑不同区域的划分和它们所承担的任务。我特别喜欢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如何随着学习而改变,这让我对“知识是如何在大脑中储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它没有让我感到被晦涩的术语淹没,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探索了人体这个神奇的“精密仪器”。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更好地爱护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字体清晰,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传染病学的内容。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介绍了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细菌和病毒的讲解,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及其致病机理展现在我眼前。我被其中关于疫苗接种的原理和重要性所吸引,这让我对群体免疫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的知识,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接着,我又将注意力投向了关于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这本书对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我被其中关于药物如何进入人体、如何被代谢以及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讲解所吸引。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常见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让我对药物的使用有了更谨慎的态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它不仅让我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让我对药物的合理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它以严谨的态度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医学领域的一扇窗,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具有学术气息,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消化系统的章节,这部分内容一直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作者非常细致地描述了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最终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胃酸分泌、酶的催化作用以及肠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讲解,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吃下去的东西是如何被身体利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配有大量的解剖图和生理功能图,生动地展示了消化器官的结构以及它们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接着,我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泌尿系统。这本书对肾脏的结构,特别是肾单位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被其中关于肾脏如何过滤血液、生成尿液,以及如何调节体液平衡和电解质的讲解所吸引。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肾脏疾病的介绍,比如肾结石的形成机制,这让我对这些常见的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客观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或者在必要时给予解释,这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够相对轻松地阅读。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身体使用说明书”。它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条理清晰地向我展示了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运作原理,让我对生命这个奇妙的造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凸显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血液疾病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各种血液病的名称,而是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异常入手,逐步分析其可能导致的疾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贫血的讲解,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介绍,让我对这一常见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还配有相关的血液图像,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血细胞的形态。接着,我又深入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部分。这本书对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被其中关于中风的讲解所吸引,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发病原因,还介绍了其早期识别的症状和急救的重要性。这种从病因到临床表现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疾病。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疾病百科全书”。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条理清晰地向我展示了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让我对如何预防和应对疾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专业,版式清晰,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生殖系统和发育的章节。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从生殖细胞的形成,到受精卵的发育,再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以及新生儿的出生,详细地描述了生命延续的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胚胎发育的讲解,那些复杂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易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知识,这对于我这样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接着,我又将目光投向了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章节。这本书对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以及毛发、指甲、汗腺、皮脂腺等附属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被其中关于皮肤如何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害,如何调节体温,以及如何感受外界刺激的讲解所吸引。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它不仅让我对人体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皮肤这个人体最大的器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医学世界的大门,也让我对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拿到这本《基础医学综合》,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知识的重量。我一直对人体奥秘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医学专业过于深奥,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种空白。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人体解剖的部分,那些精密的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的图谱,让我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书中的插图清晰逼真,标注也非常详细,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初学者,也能大致辨认出身体的主要结构。我喜欢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名称,还会进一步解释这些结构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介绍脊柱的构造时,不仅描述了椎骨的数量和排列,还强调了它在支撑身体、保护脊髓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解释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接着,我又深入了生理学章节,这里则关注的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被讲解的消化系统如何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深深吸引,从口腔的初步消化到肠道的吸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精妙的设计。特别是关于激素调节的部分,让我对身体内部的复杂化学信号传递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相对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使遇到一些专业词汇,也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降低了阅读门槛。我还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某些疾病时,会追溯到其生理基础,比如糖尿病,作者会先解释胰岛素的功能,然后再阐述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所导致的后果。这种联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症状和治疗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用扎实的内容和清晰的讲解,为我打开了通往医学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生命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医学奥秘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相当用心,大量的插图和图表穿插在文字之间,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组织学的介绍,那些微观世界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通过高质量的显微照片和精细的手绘图,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作者在解释不同类型细胞的功能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着重于它们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比如,在介绍上皮组织时,除了描述其细胞排列方式,还详细讲解了不同部位的上皮组织(如呼吸道、消化道)所具有的特殊适应性,以及它们在吸收、分泌、保护等方面的不同功能。这让我对身体的“屏障”和“门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接着,我转向了病理学的部分,这是一个我一直觉得充满挑战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不是直接抛出各种疾病的名字和症状,而是从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机制入手,逐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讲解炎症反应时,作者会从血管扩张、白细胞游走等基本过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最后才联系到具体的疾病表现。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部分,虽然内容比较复杂,但作者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基因的错别字”,让我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遗传病的根源。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的“探险手册”。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魅力,也让我对如何维护身体健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纸质非常好,翻页顺滑,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内分泌系统比作“身体的信使”,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激素的分泌腺体、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等重要功能的。我特别喜欢关于血糖调节的讲解,作者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清晰地解释了血糖是如何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的。书中的一些疾病案例,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也让我对这些内分泌失调的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深入了运动系统。这本书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实现人体的运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被其中关于肌肉收缩的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所具有的特点的讲解所吸引。书中还配有大量的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图,清晰地展示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人体的精妙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讲解,带领我一步步探索生命的奥秘,也让我对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质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血液和循环系统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血液比作“人体的生命河流”,详细地阐述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喜欢关于血液循环的讲解,从心脏的泵血功能,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再到血液如何在全身各个器官之间穿梭,整个过程的描述既精准又富有条理。书中还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生动地展示了血液的成分和血细胞的形态,这对于理解这些微观世界的组成部分非常有帮助。接着,我将目光投向了呼吸系统。这本书对肺泡的结构、气体交换的过程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被其中关于氧气如何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所深深吸引,这让我明白了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吸气呼气”,而是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气体交换过程。书中的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介绍,也让我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作者在讲解哮喘时,会先回顾正常的气道结构和功能,然后再解释支气管痉挛、炎症等因素如何导致呼吸困难。这种由浅入深、由正常到异常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疾病时,能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链条。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人体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生命工厂”。它以扎实的科学内容、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图示,让我对人体的基本运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的奥秘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更像是那种老派的教科书,给人一种扎实、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这下可以好好啃几本书了”的预感。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医学名词,什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脑子里不禁浮现起大学时期的那些夜晚,台灯下堆积如山的笔记,还有考试前那种紧张又充实的氛围。我一直觉得,医学的学习就像在建造一座精密的建筑,而这些基础学科就是地基和框架,没有它们,上面的结构就无法稳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部分,尽管内容很繁琐,但作者用了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细胞器功能和分子机制,比如线粒体是如何像“能量工厂”一样工作的,内质网又是如何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生命的基本运作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的阐述,也并非孤立地介绍,而是巧妙地将其与相应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联系起来,这样一来,理解起来就更加顺畅,也更容易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心血管疾病时,作者会先回顾心脏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心脏生理功能,然后才深入分析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是如何破坏这些正常功能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一些临床病例分析,虽然只是简短的片段,但却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基础知识在实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也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驱动力。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耐心和条理,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医学的殿堂,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对医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而是正在努力攀登的学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