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鸟类学

画笔下的鸟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纳森·埃尔菲克 著,许辉辉 译
图书标签:
  • 鸟类
  • 绘画
  • 自然
  • 博物学
  • 艺术
  • 科普
  • 观鸟
  • 绘画技巧
  • 生物学
  • 插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7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93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画笔下的鸟类学》中包含了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所选出的精彩图片,书中以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将鸟类学、艺术史、传记结合在一起,这些历史文献讲述了鸟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的令人惊叹的故事,鸟的形象不但具有灵活的身手但又美丽动人,通过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对这些美丽生物的图说,使读者深深地被鸟类的世界所吸引。

  本书编写特点:

  虽然本书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编排,不过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按年代划分内容能zui好地展示这个领域的发展。

  对艺术家的选择当然不是任意随性的,但也远远说不上是兼容并包,因为这个领域实在是过于广袤深邃: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本书大量插画都出自其中)包括约五十万张的博物插图,以及一百万本书籍。

  向人们展现鸟类艺术涵盖面之广博:从早期更奇异梦幻的异域鸟类插画,到近现代精确详细的科学绘图。它们还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类群繁多的鸟类,从玲珑的蜂鸟到巨大的鹈鹕,这些物种令人目不暇接。

  希望本书不仅能让人增长见闻、娱乐身心,还能促使人们更加欣赏多姿多彩的鸟类生活,更加乐意保护这些美妙的生物,使未来的艺术家与子孙后代能继续赞赏它们的美。


作者简介

  乔纳森?埃尔菲克,伦敦动物学会研究员,一位研究鸟类学的作家、编辑、顾问、讲师及传播者。他所参与撰写的一本备受赞誉的野外指南:内容与英国及爱尔兰鸟类相关的《观鸟手册》,赢得过《赏鸟》杂志1997年该地区鸟类zui佳野外指南大奖。

  

  译者简介:

  许辉辉,自由译者。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曾翻译《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美国婚礼圣经》、《脉轮饮食》等多部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序/1

引言/3

绪章/5

第yi章 雕版师与探险家 1650-1800 /25

第二章从奥杜邦到初代平版印刷匠 1800-1850 /125

第三章 平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1850-1890 /223

第四章 过渡时期 1890-至今 /283

插图清单 /345

参考文献 /361

索引 /367

致谢 /389


精彩书摘

  我们的人类远祖刚开始拿起画笔,便在洞穴的岩壁上留下了包括鸟儿在内的精美的动物图像,著名的例子有法国中南部多尔多涅区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还有西班牙东北部桑坦德南边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它们也许是用来指导新手猎人的教学指南,同时也可能具备某种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史前文明的一部分,在那个文明中,动物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

  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创作了各种动物的精确绘图,它们在图中被捕猎或被驯养,其中包括鸟类。从如今的开罗往南边走不远,在富饶的尼罗河畔,美杜姆的阿泰特陵墓壁画中画着三只明显属于雁类的动物——白额雁、更大型的豆雁,以及更艳丽的红胸黑雁。它们的绘制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600年。另一座埃及陵墓是塞加拉的梅汝卡之墓,墓中的浮雕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上面雕刻着被强迫灌食的雁类和鹤,这可算是“填喂式”极为早期的前身,这种方法现在仍然被用于制作在法式烹饪中极其重要的鹅肝酱。

  古埃及的鸟类图画中也有更奇异华美的绘画和符号化雕像。这些艺术品被赋予了重要的宗教意义(它们常常被人们完全当作神灵来供奉)。众所周知的例子有埃及圣鹮,它被选来象征智慧和学习之神透特;还有象征着荷鲁斯的隼,在各种鹰神中他是最出名的。

  再后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率先或多或少做了些自然科学研究。他在他数以百计的书籍当中写下了他的想法以及许多其他的主题,其中有不到50种书仍然存在,包括一些关于动物的。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描述了140种他分辨出的鸟类。相比之下,今日的鸟类学家把鸟类分离成了多达9800个不同的种类。

  我们要提到亚里士多德,以及之后的罗马自然哲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更多人称他为老普林尼(约公元20-79年)。在之后的一千年里,此二人是思考并撰述博物学相关文章的中坚力量,并且他们对许多近代生物学家仍然有深远的影响。普林尼是个对他人著作学而不厌的饕餮,据说他的睡眠时间也非常短暂,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精研自己的书籍,又或是让其他人为他朗读。他长达37卷的巨著实质上是一部汇编,其信息摘自2000本以上别人的作品。

  在远东,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动物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西方艺术家极为不同的是:这里的艺术家只画活的鸟类,而非死去的标本或猎物。早在唐朝(618-906年)初年,中国艺术家就极为擅长在绘画中使鸟类跃然纸上,在这一点上,他们领先西方艺术家数世纪之遥。通过长久耐心地观察作画对象,他们聚精会神——几乎要将自己变成了鸟儿,而后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如克里斯汀·杰克逊在她精彩的《世界鸟类艺术家词典》(1999年)中所描绘的一样,中国艺术家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往往精研某一特定主题,终生致力于提高自己绘画某些主题的技巧,比如:竹子、马或鸟类。并且,依旧和西方鸟类画家不同——至少和现代之前的画家不同的是,有些中国艺术家甚至在专精方面更进一步,只画某一种鸟类,如:鹅、鹰或鹤。

  鸟类和花朵往往被搭配在一起以创造优美的情境,不同的搭配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举例来说,孔雀和牡丹都象征着美,中国艺术家时常将它们画在同一幅画中。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画风,东方艺术家直至今日都在延续这种画法。

  在中世纪欧洲的艺术作品中,鸟类的表现手法也大都是象征性的,而且大都与基督教紧密相关。从7世纪到15世纪的宗教手稿中都装饰着漂亮的插图,它们以手工精心描绘上色,使用金箔的频率与使用墨水和颜料的频率相当。在这些艺术品中,不仅有诗篇、福音书、圣经插图、弥撒书和祈祷书,还有鸟儿点缀着书页边缘,它们出现在程式化的植物叶片里,又或是以独立的图案出现。这些鸟普遍也都是程式化的,不过其中一些画得相当精确。这些画中有许多可辨识的鸟类,比如:灰鹤、蓝孔雀、戴胜、绿啄木鸟、渡鸦、喜鹊和松鸦,还有一些图像则完全无法识别。

  有些鸟类图案无疑是取材于自然——其中一个例子是红额金翅雀。这个羽毛鲜艳的物种是插图手稿中最常见的小型鸟类。人们可以轻易近距离观察它,因为它常常被笼养以供观赏;它还因为复杂的象征意义而渐趋贵重,其不仅涉及基督复活,还象征着丰产和治愈。不过,手稿中的许多鸟类图案都是临摹自其他艺术家作品。在印刷术出现的数世纪前,早期的鸟类插画在复制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差错,有些差错出现在为某份原稿制作副本的过程当中,也有的出现在对于原稿中的鸟类进行临摹的时候。

  中世纪的另一项发明是动物寓言集。这是一种动植物与矿物的信息与图示的集合,它们大都着眼于神话和想象,而非对自然界实事求是的观察结果。在整个中世纪,它们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出现,但人们认为它们全都源于一本名叫《生理论》的书。该书于古时候汇编完成,可能早至第四世纪,它最初是以希腊语的形式出现,而后是拉丁文。它约有四十个章节,每一章节包括一个宗教或道德训诫,以相关动物的形象或(从未正确过的)习性做比喻。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西西里及耶路撒冷之王腓特烈二世(1194-1250年)是一位真正的早期鸟类学家。在博物学研究实质上停滞不前的那个时代,他可谓鹤立鸡群。这个领域的书籍多半是经典作家的作品汇编,永远都是无数关于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奇思妙想及寓言故事,又或是一些宗教小册子,其中的生物是由宗教哈哈镜上反射出来的扭曲图像。腓特烈将他关于鸟类的知识大都写入了一本未完成作品的前半部。尽管它的标题是《猎鸟之艺术》,但内容却远超出一本鹰猎手册,涉及到鸟类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其中一个章节洋洋洒洒地剖析了鸟类的飞翔,直至今日这些内容都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它们的价值。这本重要的著作拥有的页缘插图在当时可谓非同凡响,不仅展现了猛禽及其特定猎物,还展示了驯鹰者的驯饲技巧。

  教堂对腓特烈的前瞻性创见满含敌意,这必然导致他的杰作被禁止出版。直至16世纪末,该书才再次现世,此时腓特烈已辞世近三百五十年。此后又过去了近两百年,它才进入鸟类学家们的视线。

  在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诞生对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书籍中的文本和插画再也没必要由人辛苦地以手工抄录。伴随这一进步的,是复制插画的木版雕刻术的发展。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首印于1469年,与之巨大影响不成比例的是其单薄的印数——仅100本。紧随其后的是1475年出版的《自然之书》,这是第一本印有动物图画的书籍。它的文本是由德国传教士康拉德·冯·梅根伯格从《论动物》一书翻译而来,后者由德国多米尼加教堂的神学家、圣徒、哲学家及科学家阿尔伯特·冯·布尔斯塔德所著,他又经常被称为大阿尔伯特或全能博士(约1200-1280年)。

  在有关鸟类的早期印刷书籍中,有一些最迷人最优美的插画出自以下三人的著作:瑞士博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1516-1565年)、法国人皮埃尔·贝隆(1517-1564年)以及意大利人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约1522-1605年)。其中不少画面是活体写生,图中鸟儿活灵活现,画家在作品中准确表现了它们的习性与姿态。

  格斯纳出生于苏黎世,他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毛皮商兼制革师。孩提时,他父亲死于战乱,他被送到他叔叔家生活。长大后他陆续在巴黎、苏黎世、斯特拉斯堡和布鲁日求学,而后在剩余的人生中撰写了许多博物学书籍。他主要的动物学著作是《动物志》,于1551年至1587年间在苏黎世以四卷本出版。关于鸟类的第二卷于1555年面世,书中的木版插图描绘了217个物种。这些插画的作者是斯特拉斯堡的卢卡斯·斯常,他也是瑞士人。得益于斯常敏锐的观察力(人们认为他是位资深野禽观察者,在野生鸟类方面知识渊博),这些图画一张比一张精确,其完成度胜过此前的所有插画,画中甚至展现了鸟类羽毛聚拢的正确方式。

  贝隆是首批博物探险家之一,他行遍了欧洲各地及近东地区的许多地方,为自己关于地中海野生生物的研究收集信息及标本。虽然他学习的专业是植物学及药剂学,但他同时也是动物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之一。贝隆的荣誉不止于此,他还出版了第一部完全阐述鸟类的书,它于1555年面世,名为《鸟类志》,其中有14张木版画插图。他的第二本鸟类学书籍是《鸟类万象》,它于1557年在巴黎出版,包括174张木版画,其中有许多来自作者自己的画作,由手工上色。9年之后,47岁的贝隆在巴黎的布洛涅森林被刺身亡,人们怀疑是强盗所为。

  阿尔德罗万迪生于博洛尼亚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将自己继承的财产大都花在了两处:收集写作资料的旅行费用,以及负责自己著作插图的艺术家薪酬。总体而言,他的作品没有格斯纳的那么优雅精确,但他采用了一种更为进步的动物分类法——只不过,与其同代人一样,他将蝙蝠列为鸟类而非哺乳类。书中的许多配图仍然存在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错误和臆想的特征,但大体上比格斯纳作品中的插图要更正确。书中还有解剖研究图,包括整只鸟及细部的概略图,比如:控制鹦鹉上喙部动作的肌肉解剖图,又或是母鸡的输卵管。

  阿尔德罗万迪在很年轻时就开始撰写他关于鸟类的巨著《鸟类学》,但它如此详尽,需要耗费的心力非同一般,以至于直到他七十多岁时,这本书仍未出版。这套三卷本鸟类学专著是在1599年至1603年间面世的。而他的《自然志》有大部分内容直至他逝世后才得以出版。

  弗彻·科伊特(1534-1576年)是阿尔德罗万迪的学生,他生于荷兰北部的格罗宁根城,是那个时代极具洞察力的博物学家之一。他的研究论述中有许多正确的观察结果,其中包括对不同鸟喙形状适应于不同食谱的构想;还有生活在湿地的鸟类拥有极长的脚趾,以帮助它们分摊体重避免沉陷。他的作品中还包括一些极其精确的绘图:各种各样鸟类的骨骼,一只啄木鸟的头骨,鸟卵在孵化过程中由他每日测量的形状变化。

  16世纪末大致可以算是雕版大规模代替刻版的时代开端,彼时刻版是鸟类艺术家采用的主要技法;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仔细观察逐渐代替崇尚先贤的时代——这些先贤往往要追溯至古希腊及古罗马,观点也常常是大错特错。随着拥有相应插图的鸟类学书籍越来越多,以鸟类为主要绘画对象的美术图画也欣欣向荣。

  从16世纪早期始,古典艺术家静物写生的对象就包括鸟类。因其受欢迎以及被需要的程度,静物画往往是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开端,使他们得以建立客户群并积累经验。到了17世纪中期,这样的鸟类静物画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派。画中的鸟儿是死的,它们被挂在屠夫的吊钩上,或是被摆在富人家的厨房里,有时和其他食物或家具一起出现。又或者也有以刻板的构图绘出的活鸟,它们的姿态僵硬且不自然,还要配上过于理想化的背景,比如:伊甸园或豪宅的古典园林。另外,这些画作中不真实地混杂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鸟类。

  静物画能突显出艺术家们涂绘不同结构的非凡技术——比如说,鸽子胸前柔软的羽毛,对比甜瓜坚硬光滑的瓜皮,还有卷心菜柔韧卷曲的叶表——他们还能卖弄自己制造光影效果的技巧。

  17世纪首屈一指的风俗画画家几乎不是荷兰人就是佛兰德人。罗兰德·萨弗利(1576-1639年)是佛兰德一个绘画世家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他的大部分人生都在荷兰度过。他是最先描绘动物独立画像的画家之一,除却画技精湛以外,他也是熟练的蚀刻师。他的作品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不同鸟类,主要都是些色彩斑斓的异域种类,比如食火鸡、金刚鹦鹉和丹顶鹤。他最出名的标志性绘画对象是已灭绝的渡渡鸟。

  在那个时代低地国家的其他自然派画家中,还包括一些巨匠,如荷兰人老彼得·霍斯提恩(1580-1662年)。他出生于哈勒姆,并在此工作,他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蚀刻及玻璃绘画,不过他也创作精美的微型水粉画及水彩画。霍斯提恩的儿子也叫彼得(1614-1687年),小彼得继承了家业,跟随他父亲学习并雕刻画版——主要是人像。不过他和他父亲一样,在鸟类研究方面成果非凡,他研究的对象包括本土及异域鸟类。

  父子俩尚存于世的鸟类画作中不乏精确且优美的欧洲鸟类写真,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游禽(白秋沙鸭、凤头潜鸭和白眉鸭)和涉禽(反嘴鹬和白腰杓鹬),还有如红腹灰雀这样的鸣禽,以及一些异域物种。后者包括南美白耳蓬头和几张渡渡鸟的画像——两者都是1690年(也许更早)被四处宣扬而闻名的毛里求斯物种,还有一些可能是虚构的物种,比如:邻近印度洋海域的留尼汪岛“白色渡渡鸟”。

  和同时代其他鸟类画家一样,两位霍斯提恩实际上并没有在野外见过他们所画的异域物种,只是依仗早期资料,以及探险家和水手带回来的用酒精或盐保存的标本,又或是通过观察数量渐增的动物园中笼养的活鸟——这些动物园都属于那些富裕的赞助者。随着探险家们深入探索当时的未知地域,他们带回越来越多罕见的动植物,有死去的也有活着的。

  在其他专攻鸟类、动物及风景画的早期绘画大师中,有另一个佛兰德/荷兰绘画世家,即德·宏迪阔伊特家族。这个家族的作品有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其画作上有一片飘浮的羽毛,以及一片或更多片落在地上的散羽——可惜这个特征常常被仿造者复制,以至于它很快就无法用来辨别作品的真假。

  最精通于描绘活体鸟类的油画画家,当属梅尔基奥·德·宏迪阔伊特(1636-1695年)。与同时代的诸多画家相比,他的风格最富有活力,描绘的画像也显得更逼真。他的绘画作品风格明显,形形色色的不同鸟类衬着一片意大利式的风景,中间点缀着经典的瓮罐和废墟。不同于那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他总是让不同的鸟类呈现出它们真实的大小比例。另外,他让它们呈现各种动作,以使画面更生气勃勃:昂首阔步、张嘴鸣叫或歌唱、预备起飞、在画面边缘只露出部分身体以示正在离开或正要进入视野,又或是正在飞行——只不过和之后数百年间的大多数画家一样,他所画鸟儿的飞翔动作并非自然中真实所有。

  这个时代的某些工笔画描绘了古代的驯鹰田猎。一个绝佳的范例是费迪南德·汉密尔顿(1664-1750年)的作品,他是三兄弟之一,父亲是苏格兰画家——法夫郡的詹姆斯·汉密尔顿(1640-1720年)。三兄弟都生于布鲁塞尔,他们的父母是在英国内战时被迫逃亡至此的。费迪南德是三兄弟中最成功的一位,和兄弟们一样,他的画作是荷兰/佛兰德静物风,画面上的各种物体中常常包括鸟类。除了狩猎仓库中形形色色的死鸟与其诙谐的搭档——珍珠鸡和天竺鼠外,费迪南德还画过一张英气磅礴的画作:被三只矛隼之一袭击的苍鹭。矛隼是所有隼类中最大最凶猛的,人们通常认为它配得上国王的象征——只比鹰低一级,后者是留给皇帝的。

  雅各布·博格达尼(1660-1724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画家,他于1683年离开故乡匈牙利,前往阿姆斯特丹工作,1688年又离开此处,定居英格兰,并于1700年加入英国国籍。在这个时代,荷兰艺术备受英国人推崇,其人气大半是因为国王查尔斯二世在流亡途中曾逗留荷兰,而自1688年开始,身为荷兰人的威廉二世又与妻子玛丽一起统治英国,在她1694年去世后又独自统治直至1702年。博格达尼的许多布面油画中都绘满了异域鸟类,其中包括各种鹦鹉,当时已有许多种类的鹦鹉从热带被引进欧洲的动物园。除了世界各地的这些鸟类外,至少还有40种欧洲鸟类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和这一流派的其他画家一样,在他的画作中,异域鸟类和本土鸟类很少被分别呈现,通常它们都被搭配在一起,任何了解鸟类分布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构图很怪异。博格达尼的经典配图包括这样的组合:南美或加勒比海的金刚鹦鹉和亚马孙鹦鹉、印度尼西亚的凤头鹦鹉、印度的八哥,以及大山雀、蓝冠山雀、松鸦或绿啄木鸟这些英国乡间的常见鸟类。他热衷于在画面上添一只红色的鸟,以增加一点鲜艳的色彩,好与其他鸟类的黄色、蓝色及别的颜色形成对比——如红梅花雀(南亚的一种小型类雀鸟,是很受欢迎的笼养鸟);美洲红鹮(南美的大型水禽);或雄性主红雀(有冠羽的北美鸣禽,也是英国常见的笼养鸟,在当时以“弗吉尼亚夜莺”之名著称,这是思乡的早期移民者给它的爱称。)

  这些鸟类大杂烩的画作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恰好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那个时代广为人知的鸟类的种类。现代的鸟类学家会对一个事实特别有兴趣:博格达尼的画作中出现了灰斑鸠——在那时它可能是当时从南亚进口的外来物种,也许是填塞标本,又或是动物园里的一只活体。然而到了近代,这种不起眼的鸟类经历了一场所有鸟类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扩张,稳步向西方及北方扩散。1932年时它们在匈牙利筑巢;到了1943年它们开始出现在德国;1950年它们在法国繁育;也许在1952年,至少肯定是在1955年,一只前锋兵抵达英国东部的诺福克,并于1955年在此繁殖。如今灰斑鸠在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已随处可见。它的外表实在是很平凡,羽毛大部分都是浅灰色,但它的鸣叫声格外引人注意,其中包括带着鼻音如猫叫般的警诫声和炫耀的叫声,尤其是那没完没了的单调咕咕声——这种叫声常常被错认成是大杜鹃,但实际上它有三个音节而不是两个。

  相较于他那挤满了鸟的众多风景画,博格达尼有一张在风格及内容上都不同寻常的例外画作,不过它是他海量画作中重要的巅峰作品之一,这就是他无与伦比的《两只冰岛之隼》。他很可能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同一只来自冰岛的矛隼。画中这两只优雅但凶猛的鸟类栖息在某栋大型古典建筑的巨柱拐角处,但作势欲飞。它们背上的翅膀如雪一般白,尾羽隐隐透着V形暗纹,优美地映衬着昏暗荒芜的硬物背景。

  哈尔曼松·凡·莱因·伦勃朗(1606-1669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不计其数的画作中有不少鸟类静物图,而他以自己最具特色的非凡的光影渲染使它们显得愈加迷人。这些作品只描画一两只鸟,往往还搭配着经典的静物或人物。

  伦勃朗也画一些活动的鸟类,诸如一只隼和它的骑士主人,再配上一只趾高气扬的鹰,不过他所画的许多鸟儿都是阳寿已尽的。其中,大麻明显是他非常喜欢的作画对象,比如:这种鸟和一把枪也是他杰作中的特色之一。这种大型鹭类习性极其隐秘,在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都隐藏在广阔茂密的芦苇地里,这对追踪它的猎人和驯鹰人来说是一大挑战。要知道它是皇家及贵族盛宴上的一道名菜。大麻美妙的羽毛上斑驳地交汇着褐色、浅黄及黑色,不仅使它与芦苇荡浑然一体,还令它对如伦勃朗之流的画家而言成为极具挑战性的绘画对象。在伦勃朗的众多肖像画之一中还出现了这种鸟,这位艺术家在画中用手托着一只死去的大麻。

  巴黎卢浮宫有一些伦勃朗在大约1636年至1638年间所绘的极乐鸟素描图,这些由墨笔和粉笔所绘的精致图画完全证明了画家的才华。正如格斯纳的鸟类书籍插画,以及其他早期极乐鸟艺术作品一样,在上述画作中,这些来自遥远异域新几内亚的鸟儿们都没有脚。这是因为,在1520年代,这些华丽鸟类的首张风干“皮毛商品”,是由新几内亚当地人准备,并由探险家带回来献给西班牙国王的,它们的腿和脚都被去掉了。它们被当地人称为“上帝之鸟”。而在欧洲,一种信念也迅速稳固起来:人们相信这些鸟真是天堂的造物,它们一生都飘浮在空中,只汲取空气或露水,直至死去后才落到地面。虽然到了17世纪初,带有腿脚的完整皮毛被引进欧洲,从而驳斥了上述观点,但是艺术家和作家们却循序渐进地给这种鸟类赋予了更浪漫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1758年,伟大的生物学家及“分类学之父”林奈为这种鸟定下了种名:“Paradisaeaapoda”,意为大极乐鸟。这一名字也暗指了它的童话,因为“apod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腿或没有脚”。

  ……


前言/序言

  序

  当我受邀为这本美丽清新、深入浅出的图书撰序时,我心里十分高兴,尤其是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可以凸显鸟类艺术与收藏之间紧密、协同的关系的契机,这种科学意义重大的大规模收藏通常属于自然博物馆之类的机构。然而,在读到作者的引言时,我发现他和我之间的联系比我想象的更紧密——不久之前,我们恰好在世界的同一个角落长大;另外,很显然,我们对于鸟类学的热爱甚至是由同一个科所引起的。不过,和他不同的是,我没有在那里找见过长脚秧鸡。我父亲是个全科医师,一直在那个地区工作,我记得他曾把不久前听到过秧鸡叫的位置指给我看,并猜测着它们消失的原因。

  鸟类艺术除却可能造就的各种美学体验外,还一直在科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少直至18世纪末,长期保存鸟类标本材料的技术还远未完善,能够长久保管鸟类标本的机构十分稀少。因此,鸟类的艺术表述手法以及书面附文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用以交流科学信息以及关于其种类与关系的理念的方法。1760年代和1770年代晚期,人们在库克船长环游世界的探险中收集了许多鸟类标本,但是,其中只有很少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事实证明,拥有最长久科学价值的反而是绘画作品,创作它们的艺术家包括悉尼·帕金森、威廉·埃利斯和格奥尔格·福斯特,他们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员。同样,约翰·莱瑟姆描述鸟类新种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来自利弗瑞安博物馆的鸟类标本,但这些标本渐渐分散各地,大多已经不知所踪。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萨拉·斯通的水彩画领略它们的奥义,而这些画作如今大都保存在自然博物馆中。人们不断地从旧日的鸟类艺术作品中获得新的鸟类学发现,最新的例子也许是来自一幅由荷兰画家罗兰德·萨弗利在1611年所绘的画作。这张画作似乎为证明神秘的留尼汪岛白色渡渡鸟实际上是由两者合并而成提供了最后一片关键的拼图——其中之一是早期旅行者们对已灭绝的留尼汪孤鸽的记录,另一部分则来自毛里求斯一只颜色畸变的渡渡鸟的插图。

  本书循序渐进地向我们阐述了,自19世纪至20世纪,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如何为越来越多渴望科学知识的公众搭建桥梁,向他们展现鸟类学发现,同时为他们提供审美愉悦。事实上,诸如F.W.弗罗霍克等人的一些作品更进一步,这些作品以不完整的现有标本为基础,力图合理地再现灭绝的物种。如今艺术科学大师朱利安·休姆等人仍旧不断地在作品中完善着这种方法。这确实是一本恰如其名的书,它将为许多人带来享受与洞见。

  罗伯特·普莱思·约翰博士

  引言

  在我藏书室的一个书架上,仍然保存着一本如今已相当破旧的册子,里面满是我描绘的鸟类彩画,以及对其分布及形态的注释。这些鸟儿是我在北威尔士乡下发现的——在那未开垦的壮丽田地、山丘荒野、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漫漫海岸。能在那里长大,我真是幸运之极。这本册子仿效了许多漂亮的鸟类插画本,它们有些是我在图书馆里慢慢找到的,有些是乡间野外俱乐部和鸟类学会的前辈们拿给我看的。我在十几岁的时候绘制了这本册子,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从孩提时起,我就对鸟类满腔热情,直到我年岁渐老,这份热爱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让我们忽略这个相当浮夸的书名——《弗林特郡鸟类大赏彩图版:卷一》,浏览过去的发现记录是件有趣的事,你还可以将当时和现在进行对比。比如说:由于狂热的猎鸟人的存在,那时候的是很少见的,而繁殖力强大的长脚秧鸡倒还保持着一定的数量——我曾经有幸敬畏地观察过一只吵吵嚷嚷“嘎嘎”叫的雄秧鸡,只不过坐在山楂树篱墙里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到了现在,长脚秧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那个地区却数目庞大。

  在越来越了解野生鸟类的同时,我对鸟类艺术也渐渐产生了兴趣。我的兄弟迈克尔和理查德使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英国鸟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向我介绍的艺术家包括伟大的木雕大师托马斯·比威克,纽卡斯尔的汉考克博物馆中收藏有他的作品系列;还有理查德·塔尔博特·凯利,他绘制的海雀图画书系列展现了各种生活在河口、山间与沼地的鸟类。我还省下了大部分零花钱、生日及圣诞礼物,用来扩充自己小小的鸟类藏书库。

  1950年代,我作为一名观鸟新手被声名显赫的沃尔顿家族“接纳”,这个契机不仅使我在观鸟识鸟上大开眼界,同时还使我得以探索他们家汗牛充栋的藏书室。其中不乏珍宝,比如特立独行的《掠夺者与捕食者》,它由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理查德·迈纳茨哈根上校所著,其中包含了当时宝刀未老的乔治·洛奇所创作的动人心魄的猛禽版画;还有威瑟比等人所作的华美的五卷本《英国鸟类手册》,书中的版画令我爱不释手。

  后来我有幸隔着一段距离欣赏伟大的野生动植物艺术家查尔斯·滕尼克利夫的工作,那是在安格尔西岛的马尔特赖斯。他非常热爱当地,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乡,对我而言那里也是个观鸟胜地。得益于对鸟类艺术家工作的粗浅了解,我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变得更加深入且精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漏下任何一个搜寻并观察鸟类艺术的机会,而作家兼编辑的职业生涯也让我可以与许多现代鸟类艺术大师共事。

  因此,当出版商与自然博物馆邀请我撰写本书时,我自然兴高采烈地接受了。编撰计划一开始比较简单直白。虽然本书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编排,不过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按年代划分内容能最好地展示这个领域的发展。

  但是主要问题很快就突显出来了:要介绍哪些人?更让人纠结的是要筛掉哪些人?我的脑子里挤满了众多不相上下的竞争者(包括我个人的偏好),但种种原因使他们未能出场。对艺术家的选择当然不是任意随性的,但也远远说不上是兼容并包,因为这个领域实在是过于广袤深邃: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本书大量插画都出自其中)包括约五十万张的博物插图,以及一百万本书籍。就算我下周就要开始编撰本书的另一卷,我也能立刻在整个清单中填满其他艺术家的名字——不过像奥杜邦和古尔德这样的伟人依然是不能落下的。最后我们确立了目标——向人们展现鸟类艺术涵盖面之广博:从早期更奇异梦幻的异域鸟类插画,到近现代精确详细的科学绘图。它们还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类群繁多的鸟类,从玲珑的蜂鸟到巨大的鹈鹕,这些物种令人目不暇接。

  希望本书不仅能让人增长见闻、娱乐身心,还能促使人们更加欣赏多姿多彩的鸟类生活,更加乐意保护这些美妙的生物,使未来的艺术家与子孙后代能继续赞赏它们的美。

  乔纳森·埃尔菲克



《万象生灵:鸟类世界的奇幻旅程》 在广袤无垠的地球上,生命以最斑斓的姿态绽放,而鸟类,无疑是这场生命盛宴中最耀眼的舞者。它们用轻盈的身躯划破长空,用婉转的歌喉奏响自然的乐章,用缤纷的羽翼描绘出世界的色彩。《万象生灵:鸟类世界的奇幻旅程》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鸟类世界的非凡探索,揭示隐藏在它们飞羽之下的无数秘密与传奇。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鸟类分类学或行为学的枯燥图鉴,而是一场充满惊喜与发现的探险。我们将褪去学术的外衣,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惊奇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生灵。从赤道雨林的隐秘角落到极地冰原的严酷挑战,从高山之巅的孤高身影到都市丛林的繁忙喧嚣,我们都将跟随它们的脚步,去感受生命的力量与智慧。 第一章:羽翼的呼唤——初识鸟类的魅力 想象一下,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第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寂静,那是一种怎样的唤醒?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视角切入,带领读者感受鸟类那份最原始、最动人的魅力。这里没有繁复的专业术语,只有对生命之美的真挚赞叹。我们会探讨鸟类为何如此独特——它们是如何演化出能够翱翔于天际的羽翼?这对翅膀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空气动力学奥秘?从振翅的频率到翼展的形状,我们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这些工程学的奇迹。 我们还将初步认识那些最为人熟知的鸟类,例如天空中的王者——雄鹰,它们锐利的目光如何洞察猎物?还有那些婉转歌喉的歌手——知更鸟,它们的鸣唱又传递着怎样的信息?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麻雀,它们如何适应人类的城市环境,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鸟类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还会触及一些令人着迷的鸟类传说,比如古代文明中将鸟视为神明或信使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鸟类在人类文化中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迁徙的史诗——一场生命的壮丽远征 鸟类的迁徙,是地球上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之一。每年,数以亿计的鸟类,穿越大陆与海洋,跨越千山万水,只为追寻食物、繁殖地或是适宜的生存气候。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一场关于生存、勇气与信念的史诗。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场生命的壮丽远征。 你是否曾好奇,那些看起来如此渺小的生命,是如何拥有如此精准的导航能力?它们依靠太阳、星星、地磁场,甚至嗅觉,来确定自己的方向。我们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这些神奇的导航机制。我们还将跟随候鸟们的脚步,穿越它们所经历的各种挑战:恶劣的天气、捕食者的威胁、能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障碍。我们会讲述一些令人动容的迁徙故事,比如北极燕鸥那近乎跨越地球的往返旅程,以及鸿雁在严寒中穿越雪山的坚韧。 本章还将探讨迁徙对鸟类种群的意义,以及它们与生态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候鸟的迁徙不仅关乎它们自身的存续,也对它们途经地和目的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展示候鸟如何传播种子、控制昆虫数量,以及它们在食物链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理解迁徙的奥秘,我们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联系与平衡。 第三章:生命的织锦——鸟类的筑巢与育雏 鸟类的巢穴,是它们生命中最温馨的港湾,也是它们传递生命火种的摇篮。从精巧的杯状巢到复杂的地穴巢,从悬空的吊巢到隐蔽的洞穴巢,每一个巢穴都凝聚着鸟类卓越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在本章,我们将走进鸟类的“家庭生活”,去探寻它们如何筑巢、如何孕育后代。 我们将细致地观察不同鸟类筑巢的技巧:有些鸟类用细枝、枯草、泥土,甚至唾液来搭建结构;有些则巧妙地利用天然的洞穴或缝隙;还有些则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将巢穴悬挂在空中。我们会分析这些巢穴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它们是如何抵御风雨侵袭,如何保护脆弱的雏鸟。 育雏的过程更是生命的奇迹。我们将见证鸟父母如何辛勤地觅食,不知疲倦地喂养它们的后代;如何保护雏鸟免受天敌的侵害;以及如何教会雏鸟飞翔,让它们独立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会分享一些感人至深的育雏故事,比如信天翁父母如何克服遥远的距离,将食物送往孤单的雏鸟身边;或是猫头鹰父母如何用耐心与智慧,引导年幼的幼崽学会捕猎。本章还将探讨鸟类在育雏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策略,以及它们为了繁衍后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让我们对生命的延续充满敬意。 第四章:色彩的语言——鸟类的羽翼与鸣叫 鸟类的羽毛,是大自然最精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是飞行的工具,更是沟通、展示和伪装的载体。而鸟类的鸣叫,则是它们最直接、最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本章,我们将深入解读鸟类羽翼与鸣叫所蕴含的“语言”。 我们将探究鸟类羽毛的奇妙构造: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羽毛,在光线下折射出怎样令人目眩的光彩?这些色彩是用来吸引配偶,还是用来警告对手?是用来融入环境,还是用来发出信号?我们将分析不同鸟类羽色的功能,从孔雀那华丽的孔雀翎,到翠鸟那闪耀的金属光泽,再到许多林鸟那巧妙的保护色。 而鸟类的歌声,更是它们世界的交响乐。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不同鸟类的鸣叫,它们各自的“语言”是怎样的?歌声的曲调、节奏、音量,又传递着怎样的信息?是求偶的歌唱,是领地的宣告,是警示的呼唤,还是亲情的呼唤?我们将尝试破译这些“天籁之音”,感受鸟类世界丰富的情感交流。我们还会提及一些特殊的鸟类声音,比如某些鸟类模仿其他动物或人类声音的能力,以及它们在复杂环境中如何通过声音来定位和沟通。 第五章:生存的智慧——鸟类的行为与适应 鸟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离不开它们卓越的生存智慧。从觅食的技巧到防御的策略,从繁殖的策略到社群的行为,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生命进化的奇妙。在本章,我们将聚焦于鸟类令人惊叹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 我们将观察不同鸟类的觅食方式:有的用尖利的喙啄食昆虫,有的用长长的舌头吸食花蜜,有的用强壮的爪子捕捉猎物,还有的则以惊人的耐心在水中等待。我们将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适应性,理解它们如何与各自所处的环境完美契合。 在防御方面,我们会惊叹于鸟类的伪装技巧,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入周围的环境,躲避天敌的追捕。我们还会了解它们面对危险时的反应,比如集体协作的防御,或是发出响亮的警告声。 本章还将探讨鸟类在繁殖策略上的多样性,从一夫一妻制到一夫多妻制,从共同育雏到寄生繁殖,各种形式都展现了生命繁衍的无限可能。我们还会触及鸟类的一些社群行为,比如群居的益处,以及它们在群体中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深入观察,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顽强与灵活。 第六章:人与鸟的对话——共生与守护 鸟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出现在我们的诗歌、绘画、音乐中,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文化。而人类的活动,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鸟类的生存。在本章,我们将探讨人与鸟类之间的对话,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些生灵和谐共生。 我们将回顾鸟类在人类历史、文化与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文学作品,鸟类始终是灵感的源泉。我们会分享一些艺术家如何从鸟类身上汲取灵感,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存造成的威胁:栖息地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以及非法捕猎。在本章,我们将聚焦于这些严峻的挑战,并通过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来展现希望与力量。我们将介绍那些致力于鸟类保护的组织与个人,他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和政策倡导,来守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最后,本书将呼吁读者关注身边的鸟类,从小事做起,为它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行动,比如在自家阳台种植吸引鸟类的植物,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或者参与观鸟活动,来与鸟类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万象生灵:鸟类世界的奇幻旅程》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它不是一本冰冷的书籍,而是您踏入鸟类世界的指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让我们一起,用好奇的眼睛去观察,用开放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隐藏在每一片羽毛、每一声鸣叫中的,那份来自万象生灵的,无尽的奇幻与生命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那些强调“过程美学”的艺术书籍,而这本画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没有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而是用近乎于电影分镜的步骤图,展示了从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每一步蜕变。最吸引我的是它对“透视与空间感”的讲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二维的纸面上生发出三维的景深。我尝试着模仿其中一幅描绘栖息在弯曲树枝上的莺类的作品,发现即便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在遵循作者提供的比例关系后,也能立刻显得生动起来。这种由内而外的结构重建能力,远比那些空泛地谈论“天赋”的指导更有实际效用。遗憾的是,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材料特性的探讨,比如不同品牌水彩颜料在表现湿羽和干羽时的细微差异,那这本书的实用性会更上一层楼。不过,撇开这些不谈,光是翻阅这些精致的图集,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按摩,让人对细节的关注度都提高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入大自然的沉浸式冥想体验。它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鸟类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性”瞬间。例如,描绘一只夜鹰在月光下休憩的画面,那种静谧、孤独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是任何高清摄影作品都难以企及的。作者似乎能够穿透物质的表象,直达物种的内在精神。我尤其喜欢那种用极简线条勾勒出鸟类眼神的技法,寥寥数笔,却让动物仿佛有了思想和情感。阅读过程中,我的呼吸都不自觉地放缓了。虽然这本书几乎没有提及鸟类的具体生活习性或栖息地信息,但这反而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它更像是一本诗集,用视觉的语言来赞颂生命之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环境中细微的动态变化都变得更加敏感了。这是一种源于艺术感染力的、深层次的审美升华,而非知识的灌输。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我通常对“手绘”题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缺乏现代设计所需的效率和规范性。然而,这本《画笔下的鸟类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排版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现代感,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简洁有力,完全没有传统博物画册的沉闷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鸟类动态时所展现出的“节奏感”极具感染力。无论是展翅滑翔的瞬间,还是啄食地面的细微动作,都被捕捉成一个个富有张力的视觉符号。这使得即便是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它也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从中找到了许多关于如何运用曲线和角度来引导观众视线的方法。虽然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色彩模式(如CMYK或RGB)的转换指南,但其对光影和质感的处理,已经为任何数字化转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艺术高度,足以让它跨越“教程”的界限,成为一本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鉴赏集。

评分

说实话,我更看重工具性和方法论的深度,而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表现力是压倒性的。作者在工具选择上的哲学思考非常到位,他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这种特定光线下使用硬铅笔打稿,以及为何在特定层次上必须使用貂毛笔尖。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绘画技巧的范畴,深入到了材料科学和光学原理的交汇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色彩减法”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叠加有限的几种颜色,最终模拟出自然界中近乎无限的过渡色调。这种高效、系统化的训练路径,让我想起了某些高级工艺的制作流程。虽然我对鸟类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多,但这本画集中的每一个笔触都透露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严谨,仿佛每一笔下去都是对科学事实的尊重。对于追求技艺精湛的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心法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插画技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尤其是对羽毛纹理的处理,细腻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柔软的绒毛。作者对不同光线下鸟类的色彩把握得极其精准,从清晨的微光到黄昏的暖调,每一种光影都赋予了画作独特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它在构图上的匠心独运,很多时候,鸟儿被置于非常规的角落,却恰好利用了周围的环境元素,将视觉焦点巧妙地引向主体,既保持了写实的准确性,又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单纯的绘画教程,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视觉艺术与自然观察的深度融合作品。那些关于如何捕捉动态瞬间的技巧分享,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画”,更是“如何去看”——用艺术家的眼睛去解构自然界最精妙的造物。虽然书里没有涉及复杂的鸟类分类学知识,但光凭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图例,我已经能对所描绘的物种特征留下深刻印象了。

评分

装订,排版,纸上,内容都很满意。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印刷精美纸质很好,图片的质量相当高。内容和之前看过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之旅》相似,只不过领域有些不同,这本书是专注于鸟类。书好,看得出来编辑也是用心了!

评分

不错,趁好价赶紧入了一堆

评分

书非常赞!图片精美,很有艺术价值!而且,文字叙述非常经典,图文介绍相得益彰,伦敦自然博物馆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商务印书馆的中文版值得信赖。

评分

最近对博物学感兴趣。这本书画面精致细腻,值得一看。

评分

印刷的非常出色,是一本科普人文自然于一体的好书

评分

不光是形式上的美好,这本书载内容上有着丝毫不逊于其外形的充实(绝对的内涵美女!)。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由于高超的写作手法并不混乱。

评分

不错 很好的书 推荐阅读或者收藏

评分

商务出版了许多博物学史的书籍,这本专讲鸟类学图像史,真的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