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分卷本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10册)》是以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为基础,共分十册,《分卷本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10册)》进行重新设计装帧,并增加与内容相符的木刻版画、书法作品,分册典藏,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
全面提升《分卷本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10册)》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分卷本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10册)》收录唐诗约1100首、宋词约1290首,基本呈现唐诗宋词全盛风貌。
目录
《唐诗1-4》:
出版说明
凡例
序言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诗人年表
唐诗书目
名句索引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
诗人笔画索引
篇目笔画索引
《宋词1-6》:
出版说明
凡例
序言(一)
序言(二)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宋词书目
词学名词解释
词牌简介
名句索引
篇目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分卷本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10册)》: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鸽鹧。仲春二月“鸽鹧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倪其心)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618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征。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俭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于诗形的研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包括律化了的绝句一小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四杰等用改造官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养素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象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乱前和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人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穿越千年风雅,品味华夏文脉——精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读本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它们如同穿越千年的风雅信使,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情感、磅礴的意境,诉说着古人的悲欢离合,描绘着江山的壮丽秀美,抒发着人生的哲理思考。从《诗经》的质朴真挚,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汉魏风骨的苍劲古朴,到唐诗的辉煌盛世;从宋词的婉约豪放,到元曲的俚俗生动,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 本书,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读本,旨在带领读者走入诗词的殿堂,近距离感受其无穷的魅力。我们并非以百科全书式的包罗万象为目标,而是力求以精选、精讲、精析的方式,呈现出那些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艺术高峰以及人文价值的经典篇章。本套读本,穿越各个朝代,撷取精华,力图为热爱传统文化、渴望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鉴赏指南。 第一卷:诗经风华,楚辞雅韵 卷首,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民俗风情,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画卷,展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关雎》的爱情萌动,到《硕鼠》的民生疾苦,再到《伐檀》的政治批判,我们将在每一首诗的解读中,追溯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品味其朴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深沉的情感力量。 紧随其后,我们一同探访浪漫主义的先驱——屈原与《楚辞》。《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热情、奇特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离骚》的忠君爱国与孤芳自赏,《九歌》的祀神歌谣与浪漫情怀,都将得到细致的阐释。我们将深入理解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品格,感受《楚辞》那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卷:汉魏风骨,建安情怀 汉代乐府民歌,以其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卷将精选乐府中的代表作,如《孔雀东南飞》的感人爱情、《陌上桑》的诙谐幽默,展现汉代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 步入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文人,以其慷慨悲壮、雄浑苍劲的诗风,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篇章。我们将重点赏析曹操《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哲思,曹植《白马篇》的英雄气概,以及王粲《七哀诗》的忧国之思,深入理解他们如何在乱世之中,用诗歌抒发家国情怀与生命感悟。 第三卷:山水田园,隐逸之乐 本卷聚焦中国古典诗歌中两大重要的精神旨趣:山水与田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以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意境,成为无数文人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深入解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系列诗篇,体会其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目光转向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绝妙造诣,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禅宗意境的融合发挥到极致。孟浩然则以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清新脱俗,展现了淡泊宁静的隐逸情怀。本卷将精选他们的代表作,从诗歌的意境、笔法、情感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赏析,让读者在诗句中领略山水之美,感受隐逸之乐。 第四卷:边塞雄风,家国情怀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道独特而壮丽的风景线。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以其豪迈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边疆的壮阔景象,塑造了戍边将士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本卷将精选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篇,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等,通过对诗歌意象、节奏、情感的分析,展现边塞诗歌的雄浑气势和深刻内涵。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那些在盛唐时期,依然饱含家国情怀的诗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情怀,都将在本卷中得到深入的解读,带领读者体悟那个时代诗歌所承载的厚重责任与理想光辉。 第五卷:仕途失意,人生叹息 文人的命运,常常与政治的潮起潮落紧密相连。许多优秀的诗人,在仕途上遭遇坎坷,或被贬谪,或壮志难酬,他们的失意与叹息,也成为了诗歌中深刻的情感表达。本卷将聚焦这些经历人生起伏的诗人,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情,以及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 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诗歌中流露出的愁苦、无奈、反思,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不灭的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通过对这些诗篇的鉴赏,读者不仅能理解诗人的个人遭遇,更能从中体悟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第六卷:离愁别绪,闺阁情思 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亲友的远行,还是爱人的分离,都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的诗篇。本卷将精选那些以离愁别绪为主题的佳作,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等,体会诗人们在离别时的伤感、祝福与思念。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那些描绘闺阁情思的诗篇。这些诗歌,多出自女性之手,或以女性的视角来抒发情感,展现了女性细腻、婉约的情感世界。我们将品读那些关于爱情的期盼、相思的煎熬、对幸福的向往,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与动人力量。 第七卷:山河壮丽,壮志凌云 中国广袤的山河,一直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从巍峨的山峦到奔腾的江河,从浩瀚的海洋到辽阔的草原,都化作了诗歌中壮丽的意象。本卷将选取那些描写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诗篇,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领读者感受祖国山河的雄浑与秀美。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那些抒发壮志凌云情怀的诗篇。诗人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山河的壮丽相结合,抒发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第八卷:哲理意蕴,人生况味 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智慧的结晶。许多诗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本卷将精选那些富有哲理意蕴的诗篇,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及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情怀。 我们将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探讨诗人对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功名利禄等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在理解生命的同时,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九卷:晚唐之音,词的序曲 晚唐时期,诗歌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为宋词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本卷将选取晚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展现其在风格、意象上的演变,以及词的萌芽迹象。 同时,本卷也将开始触及词的早期发展。词,作为一种与诗并行的文学体裁,以其更加自由灵活的体式、更加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达,在宋代迎来了辉煌的时代。我们将选取一些早期词作,初步领略其独特的韵味。 第十卷:宋词风华,婉约豪放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多样的风格,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和文人的精神世界。本卷将集中展现宋词的魅力,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进行赏析。 婉约词,以李清照为代表,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善于描摹女性的心理活动和细腻情感,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奈。 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风开阔、气势磅礴,抒发家国情怀、人生抱负,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本卷将精选大量宋词名篇,从词牌的演变、词境的营造、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让读者全面领略宋词的艺术成就,感受其穿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总结 本套《精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读本》并非旨在涵盖所有作品,而是以精选的篇章,呈现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脉络与精华。每一卷都经过精心编排,力求做到内容充实、解读深刻、语言生动。我们希望通过这套读本,能让更多读者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让千年风雅,在今日重绽光彩。无论您是初识诗词的爱好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读者,都能在这套读本中找到属于您的那份阅读乐趣与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