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人纔選拔製度。從隋唐起,直至清末,科舉製度在中國延續瞭1300餘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瞭多方麵的深刻影響。要全麵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國,傳承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離不開對科舉製度的研究。本書是《中國科舉製度通史》的宋代捲,作者張希清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對宋代科舉製度素有研究,發錶過許多相關研究成果,本書可以說是他在結閤自己以及學界研究之上進一步通考宋代科舉製度的新成果。是迄今為止對宋代科舉較全麵、較深入、較細緻的研究。
本書是《中國科舉製度通史》的宋代捲,作者張希清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對宋代科舉製度素有研究,發錶過許多相關研究成果,本書可以說是他在結閤自己以及學界研究之上進一步通考宋代科舉製度的新成果。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完備、成熟時期,曆來受到學者的重視,相關學術論文蔚為大觀,有關宋代科舉的專著也已有多部,但各有側重,都不如本書稿能通盤考察全部宋代科舉製度的各個方麵。本書稿對宋代貢舉製度的應舉資格、解試、省試、殿試、考場管理、考試內容、考校、特奏名、鎖廳試、宗室應舉、貢舉後的各種活動與恩賞以及武舉、製舉、詞科等進行瞭全麵、深入而細緻的梳理、考辨,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宋代科舉製度的方方麵麵。而且,對宋代科舉製度的很多細節,本書稿也力求精細,作齣更為準確的判斷。如殿試不黜落製度,以往皆泛泛言此,而作者則詳加考訂,指齣並非全不黜落,而隻是“不考式”以外不黜落。類似這種地方,大大豐富瞭我們對於宋代科舉製度的認識,代錶瞭相關領域的新成果。可以說,本書稿是有關宋代科舉製度較全麵、較深入的研究。
張希清,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導,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宋遼西夏金史,中國科舉史,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史,主持多項國傢重點項目,著有《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宋朝典製》、《中國考試通史》第二捲(宋代部分)、《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宋代捲)等,主編《中華文明史》(遼宋夏金捲)、《澶淵之盟新論》(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閤》等。
緒論/1
第一節宋朝科舉製度的主要特點/1
一、 變“恩歸有司”為“恩由主上”:鞏固和加強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統治/1
二、 公開、平等、擇優:科舉考試方法的完備/4
三、 經世緻用:貢舉科目與考試內容的演變/12
四、 取士與育纔統一:科舉與學校相結閤/17
五、 共治天下:及第授官優待士人/19
第二節宋朝科舉製度研究狀況/23
一、 關於宋朝科舉製度的文獻及其整理與研究/23
(一) 關於宋朝科舉製度的主要文獻/23
(二) 關於宋朝科舉製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29
二、 關於宋朝科舉製度的研究/30
(一) 第一階段(1900—1949年)/30
(二) 第二階段(1950—1989年)/31
(三) 第三階段(1990—1999年)/33
(四) 第四階段(2000—2014年)/34
第三節本捲的研究思路與章節安排/37
一、 研究思路/37
二、 章節安排/39
第一章宋朝貢舉科目設置/41
第一節進士科/42
第二節諸科/52
一、 九經科/52
二、 五經科/54
三、 三禮科/54
四、 三傳科/55
五、 學究科/56
六、 開元禮與開寶通禮科/58
七、 三史科/60
八、 明法科與新科明法科/62
九、 經律科/66
第三節說書舉與明經科的迭興迭廢/69
一、 說書舉/69
二、 明經科/70
第四節經明行修與八行科曇花一現/74
一、 經明行修科/74
二、 八行科/78
第五節宋朝貢舉科目沿革的特點及其原因/81
第二章宋朝貢舉開科製度/85
第一節宋朝貢舉周期的演變/85
一、 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嘉祐二年的貢舉周期/85
二、 仁宗嘉祐二年至南宋末年的貢舉周期/89
第二節宋朝貢舉頒布科詔的演變/94
第三節宋朝貢舉的應舉資格/99
一、 品行端正,未曾犯刑責/99
二、 身份清白,非曾為僧道胥吏/101
三、 身無期周尊長喪服/104
四、 身體健康,未被廢疾/105
五、 本貫取解,非為寄應/106
六、 在學聽讀一定日限/110
第三章宋朝貢舉解試製度/113
第一節諸路州府軍監解試/113
一、 諸路州府軍監解試的請解製度/113
(一) 傢狀/114
(二) 結保與保狀/117
(三) 試紙、公捲與鄉飲酒禮/119
二、 諸路州府軍監解試的考試機構與考官/120
(一) 監試官/121
(二) 考試官/124
(三) 點檢官/131
(四) 封彌官、謄錄官、對讀官、巡鋪官、監門官/133
(五) 舉送官/134
三、 諸路州府軍監解試的考試時間與場所/135
(一) 諸路州府軍監解試的考試時間/135
(二) 諸路州府軍監解試的考試場所/139
四、 得解、解額與免解/148
(一) 得解與解額/148
(二) 免解/165
第二節轉運司解試/174
一、 轉運司解試的創立與廢罷/174
二、 轉運司解試的考試對象/176
三、 轉運司解試的解額/181
四、 轉運司解試的利弊得失/184
第三節國子監解試/188
一、 國子監解試的考試機構與考官/188
二、 國子監解試的考試對象/190
三、 國子監解試的解額/195
第四節開封府解試/197
一、 開封府解試的考試機構與考官/197
二、 開封府解試的考試對象/198
三、 開封府解試的解額/200
第四章宋朝貢舉省試製度/204
第一節得解免解舉人赴省試/204
一、 到省日期/205
二、 薦送舉人並給往來公券/206
三、 結保、召保與保狀/208
四、 投狀、納捲與引保/212
五、 群見與謁先師/214
第二節省試考試機構與考官/216
一、 省試考試機構/216
二、 省試官員/218
(一) 簾內官/218
(二) 簾外官/223
第三節省試考試時間與場所/227
一、 省試考試時間/227
二、 省試考試場所/231
第四節省試省額、奏名與免省試/232
一、 省試省額與奏名/232
二、 免省試/237
第五章南宋貢舉類省試製度/239
第一節南宋類省試的淵源/239
第二節南宋諸路類省試的行廢/241
第三節南宋四川類省試/244
一、 四川類省試的行廢議論反復/244
二、 四川類省試製度/247
(一) 四川類省試的時間與場所/248
(二) 四川類省試的考官/249
(三) 四川類省試的錄取名額/252
(四) 四川類省試的即傢賜第與赴殿試/252
三、 四川類省試施行的原因與意義/256
第六章宋朝貢舉殿試製度/260
第一節殿試製度的創建與確立/260
第二節殿試的考試機構與考官/267
一、 殿試的考試機構/267
二、 殿試的考官/269
第三節殿試的考試時間與場所/274
一、 殿試的考試時間/274
二、 殿試的考試場所/277
第四節唱名賜第/280
一、 唱名/280
二、 賜第/287
第五節殿試不黜落製度/300
一、 北宋前期的殿試黜落製度/301
二、 殿試不黜落製度的形成/305
三、 殿試不黜落製度形成的原因/309
第六節諒陰不殿試及特恩免殿試/315
一、 諒陰不殿試/315
二、 特恩免殿試/317
第七節宋朝殿試製度的作用與影響/318
第七章宋朝貢舉考場管理製度/321
第一節鎖院與彆頭試製度/321
一、 鎖院製度/321
二、 彆頭試製度/327
第二節按榜就座、上請與禁止繼燭製度/333
一、 按榜就座/333
二、 上請製度/335
三、 禁止繼燭製度/339
第三節挾書、傳義、代筆之禁/343
一、 挾書之禁/343
二、 傳義之禁/350
三、 代筆之禁/353
第八章宋朝貢舉考試內容/360
第一節進士科考試內容/360
一、 進士科解試、省試考試內容/360
(一) 北宋前期(建隆元年至熙寜四年)/361
(二) 北宋後期(熙寜四年至靖康二年)/365
(三) 南宋時期(建炎元年至鹹淳十年)/377
二、 進士科殿試考試內容/380
第二節明經、諸科考試內容/384
一、 明經、諸科解試、省試考試內容/384
(一) 九經科/385
(二) 五經科/387
(三) 三禮科/388
(四) 三傳科/389
(五) 學究科/391
(六) 開元禮與開寶通禮科/393
(七) 三史科/395
(八) 明法科與新科明法科/396
(九) 經律科/399
(十) 明經科/400
二、 明經、諸科殿試考試內容/401
第三節命題與答捲製度/402
一、 經義的命題與答捲製度/402
二、 詩賦的命題與答捲製度/412
三、 論策的命題與答捲製度/422
第九章宋朝貢舉試捲考校製度/443
第一節廢“公薦”、罷“公捲”,“一切以程文為去留”/443
一、 “公薦”與“行捲”的行禁/443
(一) 太祖、太宗朝“公薦”與“行捲”的行禁/444
(二) 真宗朝“公薦”與“行捲”的行禁/459
二、 “公捲”(“省捲”)的行罷/468
三、 “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評說/473
第二節封彌、謄錄製度/481
一、 封彌、謄錄製度的創立和推行/481
(一) 封彌、謄錄製度的淵源/481
(二) 宋朝封彌、謄錄製度的創立和推行/482
二、 封彌、謄錄製度的主要內容/487
(一) 封彌、謄錄的機構與官員/487
(二) 封彌、謄錄的程序/488
(三) 封彌字號/489
三、 封彌、謄錄製度的論爭與廢復/491
四、 封彌、謄錄製度下的作弊與防弊/496
(一) 密約暗號/497
(二) 預買題目/498
(三) 拆換試捲/499
(四) 謄錄滅裂/501
第三節分等考第、多級評定製度/505
一、 分等考第製度/505
二、 三級評定製度/509
第十章宋朝貢舉特奏名製度/516
第一節特奏名製度的創立/517
第二節特奏名製度概況/522
一、 特奏名的資格/522
二、 特奏名的考試方法與考試內容/526
三、 特奏名的賜第與齣官/529
(一) 特奏名賜第/530
(二) 特奏名齣官/536
第三節特奏名製度的作用與意義/538
第十一章宋朝貢舉鎖廳試製度/545
第一節鎖廳試的設立與應舉資格/545
第二節鎖廳試的考試方法/549
第三節鎖廳試的賜第與授官/553
一、 鎖廳試賜第/553
二、 鎖廳試授官/555
第四節鎖廳試的特點及意義/557
第十二章宋朝貢舉宗室應舉製度/562
第一節宋朝宗室應舉製度的創立/562
第二節宋朝宗室應舉製度概況/565
一、 袒免親有官鎖應、非袒免親無官應舉/566
二、 袒免親無官取應/572
三、 無官宗子量試補官與得解推恩/576
第三節宋朝宗室應舉製度的作用/579
一、 宗室應舉及量試推恩補官之多/579
二、 宗室應舉製度的作用與意義/582
第十三章宋朝貢舉的期集與恩榮/586
第一節貢舉期集的組織安排/586
一、 期集的時間與場所/586
(一) 期集時間/586
(二) 期集場所/589
二、 期集的組織機構——狀元局/590
三、 期集的經費/592
第二節貢舉期集期間的各種活動/594
一、 朝謝/595
二、 拜黃甲、敘同年/597
三、 謁謝先聖、先師/599
四、 賜聞喜宴/600
(一) 聞喜宴的設立/600
(二) 聞喜宴的時間與場所/600
(三) 聞喜宴的參加人員/603
(四) 聞喜宴的儀式/605
(五) 賜禦製詩、禦書箴及賜花/607
五、 編刊同年小錄/612
六、 立題名碑/615
第三節釋褐授官/616
一、 釋褐:賜綠袍、靴、笏/617
二、 進士及第授官的變遷/618
三、 諒陰罷殿試授官恩典減殺/625
四、 龍飛榜授官優渥/628
五、 守選:待授官/632
第十四章宋朝武舉製度/635
第一節宋朝武舉製度的廢置沿革/635
一、 宋朝武舉的初置與廢罷/635
二、 宋朝武舉的復置/640
第二節宋朝武舉製度概況/644
一、 武舉科目:平等與絕倫/644
二、 武舉考試方法/647
(一) 奏舉考試/647
(二) 分級考試/651
三、 武舉考試內容/667
(一) 武藝:步射、馬射/668
(二) 程文:策問、兵書大義/669
四、 武舉釋褐授官與差遣注授/676
(一) 武舉釋褐授官/676
(二) 武舉差遣注授/680
第三節宋朝武舉製度的成效與意義/686
第十五章宋朝製舉與詞科製度/693
第一節宋朝製舉製度/693
一、 宋朝製舉考試科目及其沿革/693
二、 宋朝製舉的應舉資格/702
三、 宋朝製舉的考試方法與考試內容/707
(一) 閣試/708
(二) 禦試/716
四、 宋朝製舉的授官與差遣/729
五、 宋朝製舉的衰微/732
第二節宋朝詞科製度/738
一、 宏詞科/738
二、 詞學兼茂科/742
三、 博學宏詞科/745
四、 詞學科/749
第十六章宋朝科舉的社會作用與影響/753
第一節宋朝的科舉取士與學校選士/753
一、 北宋學校選士的三個階段/754
(一) 州縣皆立學,士須在學聽讀一定時日方許應舉階段/754
(二) 立太學三捨法,科舉取士與學校選士並行階段/756
(三) 以三捨法遍行天下,廢州郡解試及省試,取士並由學校升貢階段/758
二、 學校選士之法——三捨法/759
(一) 三捨法的設立/759
(二) 三捨法的完備/761
(三) 三捨法的發展與遍行天下/764
三、 北宋施行學校選士的作用及其屢遭廢罷的原因/770
(一) 北宋施行學校選士的作用/771
(二) 學校選士屢遭廢罷的原因/773
第二節宋朝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776
一、 宋朝科舉取士之多/776
二、 宋代科舉取士之多的原因/780
(一) 宋代科舉取士之多,是與社會階層的變化相適應的/781
(二) 宋朝科舉取士之多,也是趙宋王朝統治者的需要/782
(三) 宋朝科舉取士之多,其基礎則是經濟、文化的發展/786
三、 宋朝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的關係/788
第三節宋朝科舉與邊防/797
一、 特免取解/798
二、 彆場考試/799
三、 特奏名遞減一舉/803
四、 特賜及第/805
五、 特賜授官/806
附
這本書簡直就是給我這樣對宋代曆史充滿好奇,但又苦於資料分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但政治上卻顯得有些“積弱”。而科舉製度,在我看來,正是連接這些特質的關鍵。拿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作者如何解構這個復雜的體係。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科舉製度孤立齣來進行講解,而是將其置於宋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洪流之中。書中對宋代科舉製度的早期發展,特彆是太祖、太宗時期如何確立和完善製度的論述,讓我看到瞭統治者在人纔選拔上的深謀遠慮。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殿試”的章節,它不僅僅是考試的一種形式,更是皇帝直接參與人纔選拔、鞏固皇權的象徵。作者通過史料分析,揭示瞭殿試在區分士人、加強中央集權方麵的作用。此外,書中對宋代科舉考試內容的演變,從早期以經義為主,到後來齣現詩賦、策論的增加,讓我看到瞭宋代士人思想的活躍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探討瞭科舉製度對宋代社會結構的影響,特彆是它如何打破瞭士族門閥的壟斷,為平民子弟提供瞭嚮上流動的機會,但同時也指齣瞭“恩蔭”製度的存在,使得科舉的公平性並非絕對。書中對於如何錄取、如何授官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宋代文官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曆史的趣味性,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對宋代科舉製度的理解,從模糊走嚮清晰,從零散走嚮係統。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翻開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確實有些犯怵,畢竟“通史”兩個字加上“宋代捲”,聽起來就不是輕鬆的讀物。我一直是個比較感性的人,對曆史的興趣更多在於那些人物故事、朝代興衰,對於具體的製度細節,總覺得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吸引瞭我。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宏大的宋代社會圖景,然後巧妙地將科舉製度的演變置於這個大背景之下。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宋代科舉考試的“嚴格化”和“公平化”的論述。書裏詳細介紹瞭從唐末五代到宋初,科舉製度如何一步步走嚮成熟,尤其是宋朝統治者如何有意無意地通過科舉來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擴大統治基礎。書中對“糊名”、“謄錄”、“鎖院”等一係列防作弊措施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古人在維護考試公平性方麵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這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宋代考試內容的變化,從早期側重經義,到後來逐漸引入策論、詩賦等,這反映瞭宋代士人對知識的理解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讀到書中關於“恩蔭”製度的討論,我纔明白,原來即使是科舉盛行的宋代,齣身仍然很重要,這讓我對古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在分析時,常常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並進行深入解讀,雖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理解,但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這本書讓我覺得,科舉製度不僅僅是選拔人纔的工具,它更是宋代社會階層流動、文化傳承、權力分配的重要機製,理解瞭科舉,就理解瞭宋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側麵。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今年讀過的最“硬核”但又最有收獲的圖書之一。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尤其是科舉製度,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宋代,作為科舉製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自然是我關注的重點。拿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首先被其厚重的體量所震撼,這預示著作者在史料搜集和研究上的深度。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宋代科舉製度的“規範化”和“精細化”演進。從開篇對宋代科舉製度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的梳理,到對各個時期具體政策的細緻解讀,每一個環節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糊名”、“謄錄”、“鎖院”等防止作弊措施的詳細介紹印象深刻,這讓我看到瞭宋代統治者在維護考試公平性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也從中窺見瞭古代官員的智慧和手段。書中對宋代科舉考試內容的演變,從早期側重經義,到逐漸增加詩賦、策論的比重,也讓我看到瞭宋代士人知識結構的轉變和思想的活躍。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殿試”製度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在宋代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讓我對皇帝如何通過科舉來選拔和控製人纔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分析時,引用瞭大量的原始史料,並通過深入的解讀,展現瞭宋代科舉製度的復雜性及其對社會各方麵的影響。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宋代科舉製度的“是什麼”,更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和“怎麼樣”,讓我對宋代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科舉製度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深感好奇,而宋代,在我看來,是科舉製度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這本書《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尤其被書中對宋代科舉製度的“製度化”和“精細化”的描述所吸引。作者從宋代建國初期,如何繼承並改革唐朝的科舉製度講起,一步步梳理瞭宋代科舉製度的演變過程。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鎖院”、“糊名”、“謄錄”等一係列防作弊措施的詳細介紹,這讓我看到瞭宋代在維護考試公平性方麵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背後所蘊含的政治考量。書中對考試內容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不僅關注瞭經義、詩賦這些傳統的考試項目,還深入探討瞭策論在宋代科舉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反映瞭宋代士人對現實政治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殿試”的章節,它不僅是選拔拔尖人纔的方式,更是皇帝直接參與政治、籠絡人心的重要手段。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現瞭殿試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書中還討論瞭科舉製度對宋代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以及“恩蔭”製度的存在,這讓我對宋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雖然是學術著作,但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也相對易於理解。它讓我看到瞭宋代科舉製度如何成為連接政治、文化、社會的重要紐帶,對理解宋代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宋代科舉製度的百科全書,我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讀起來卻絲毫沒有障礙,反而覺得越讀越有味。我一直覺得宋代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經濟文化繁榮,但軍事上卻常常受製於人,而科舉製度,在我看來,正是理解宋代社會結構和人纔培養的關鍵。拿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首先被其嚴謹的學術體係所吸引。作者從宋代科舉製度的起源講起,一直梳理到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每一個階段的製度改革、考試內容、錄取方式都講得非常詳細。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糊名”、“謄錄”等防作弊措施的介紹,這讓我看到瞭宋代統治者在維護考試公平性方麵的努力,也從中窺見瞭古代官員的智慧和手段。書中對考試內容的演變也很有意思,從早期側重經義,到後來詩賦、策論的增加,這反映瞭宋代士人知識結構的轉變和思想的活躍。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殿試”製度的詳細介紹,它不僅是選拔拔尖人纔的方式,更是皇帝直接參與政治、籠絡人心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分析時,引用瞭大量的原始史料,並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使得書中的內容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曆史的生動性。這本書讓我對宋代科舉製度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清晰、立體的體係,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宋代社會的方方麵麵。
評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這本書,真是讓我對宋代那個時代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製度,而宋代,無疑是科舉製度發展的一個高峰。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紮實的史料基礎和嚴謹的學術論證所吸引。作者在書中對宋代科舉製度的緣起、發展、演變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宋代如何通過科舉製度來鞏固中央集權,打破門閥士族壟斷的論述。書中對“糊名”、“謄錄”等防作弊措施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宋代在追求考試公平性方麵所付齣的努力。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宋代科舉考試內容的分析,從經義到詩賦、策論,這些考試項目如何反映瞭宋代士人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讓我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關於“殿試”的章節,它不僅僅是一種考試形式,更是皇帝直接參與人纔選拔、加強統治的重要工具。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現瞭殿試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不僅僅是選拔官員的工具,它更是宋代社會結構、政治文化、士人精神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作者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復雜的製度細節,也能被解釋得相對易懂,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剛拿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紮實的學術氣息所吸引。我一直對宋代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有著特彆的關注,而科舉製度,在我看來,是理解宋代社會結構和政治運行的關鍵。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宋代科舉製度的大門。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宋代科舉製度“製度化”和“規範化”的詳細梳理。從宋初的建章立製,到後來的不斷改革和完善,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糊名”、“謄錄”、“鎖院”等防止作弊措施的介紹,這讓我看到瞭宋代統治者在維護考試公平性方麵所付齣的努力,以及這些措施在實際運行中所麵臨的挑戰。書中對考試內容的探討也相當深入,從經義到詩賦,再到策論,作者都詳細闡述瞭它們在不同時期的地位和作用,這反映瞭宋代士人知識結構的演變和思想的活躍。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殿試”製度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在宋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讓我對皇帝如何通過科舉來選拔人纔、鞏固統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時,引用瞭大量的史料,並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使得書中的內容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曆史的生動性。這本書讓我對宋代科舉製度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清晰、立體的體係,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宋代社會的方方麵麵。
評分這本書剛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看書名“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就知道分量十足。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尤其是製度史特彆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在讀這本書之前,其實對宋代的科舉製度瞭解得並不深,隻知道它是中國科舉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齣現瞭很多有名的製度改革和文人。拿到這本厚厚的專著,我首先被它的架構所吸引。從開篇對宋代科舉製度的緣起和發展脈絡的梳理,到對各個時期具體政策的細緻解讀,再到對考試內容、形式、評捲以及對考生傢庭、社會影響的深入探討,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宋代社會的大門。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宋太祖、宋太宗時期科舉製度的改革,以及王安石變法時期對科舉考試內容和形式的調整。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現瞭這些改革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結構、人纔流動産生的巨大影響。書中對“糊名”、“謄錄”等製度的詳細解釋,讓我對宋代科舉考試的公平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理解瞭為什麼宋代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書中對於“殿試”製度的起源和演變的闡述,也讓我對皇帝直接選拔人纔的方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到關於宋代科舉與文學、與政治權力結閤的部分,我更是感同身受,仿佛看到瞭那些寒窗苦讀的士子,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科舉改變命運,影響朝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嚴謹,雖然是學術專著,但作者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即便是一些復雜的製度細節,也能被解讀得相對易懂,這對於我這樣的非科班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舉製度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宋代社會、政治、文化變遷的生動寫照。
評分讀完《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學而優則仕”,在宋代,是通過一套極其嚴謹和復雜的製度來支撐的。這本書的體量不小,但我一口氣讀下來,完全沒有感到枯燥。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宋代科舉製度發展的宏大圖景,然後深入到各個細節。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宋代科舉考試的“防弊”措施,比如“糊名”、“謄錄”等。作者通過引用大量史料,細緻地解釋瞭這些製度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這讓我對古人維護考試公平性的智慧和努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考試內容的演變也進行瞭深入分析,從早期的經義,到後來的詩賦、策論,讓我看到瞭宋代士人知識體係的拓展和思想的活躍。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殿試”製度的詳細介紹,它不僅僅是一種考試形式,更是皇帝直接選拔人纔、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對這些製度進行闡述時,總能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是如何與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的。這本書讓我對宋代科舉製度有瞭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麵瞭解,也讓我對宋代社會的人纔流動和精英政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選官製度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科舉製,覺得它既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偉大創造,也隱藏著無數的時代印記和人性掙紮。拿到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宋代捲》,我感覺像是找到瞭一把鑰匙,能夠打開宋代那個紛繁復雜的官場大門。這本書的體量頗為可觀,足以見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梳理上的用心。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宋代科舉考試的“公平化”措施,例如“糊名”、“謄錄”等製度的起源和發展。作者通過詳細的史料分析,讓我看到瞭宋代統治者在努力保證考試公正性方麵的嘗試,以及這些措施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挑戰。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宋代科舉考試內容的變化,從早期的經義,到後來詩賦、策論的增加,這不僅反映瞭宋代士人知識結構的演變,也暗示瞭政治思想的活躍。書中對於“殿試”製度的詳細闡述,讓我對皇帝如何通過科舉來鞏固統治,以及對士人的籠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宋代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的討論很感興趣,這讓我看到瞭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總會有人在其中鑽營,也反映瞭古人對於公平的追求和對不公的批判。作者在分析這些製度時,並沒有簡單地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製度背後的政治意圖、社會影響以及曆史演變的原因。讀完這本書,我對宋代科舉製度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立體、動態的體係,讓我看到瞭古代官僚製度的運作邏輯,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一個時代的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