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本书是《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宋代卷,作者张希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对宋代科举制度素有研究,发表过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可以说是他在结合自己以及学界研究之上进一步通考宋代科举制度的新成果。是迄今为止对宋代科举较全面、较深入、较细致的研究。
本书是《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宋代卷,作者张希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对宋代科举制度素有研究,发表过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可以说是他在结合自己以及学界研究之上进一步通考宋代科举制度的新成果。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成熟时期,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相关学术论文蔚为大观,有关宋代科举的专著也已有多部,但各有侧重,都不如本书稿能通盘考察全部宋代科举制度的各个方面。本书稿对宋代贡举制度的应举资格、解试、省试、殿试、考场管理、考试内容、考校、特奏名、锁厅试、宗室应举、贡举后的各种活动与恩赏以及武举、制举、词科等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梳理、考辨,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宋代科举制度的很多细节,本书稿也力求精细,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如殿试不黜落制度,以往皆泛泛言此,而作者则详加考订,指出并非全不黜落,而只是“不考式”以外不黜落。类似这种地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宋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可以说,本书稿是有关宋代科举制度较全面、较深入的研究。
张希清,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西夏金史,中国科举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持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著有《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宋朝典制》、《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宋代部分)、《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宋代卷)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辽宋夏金卷)、《澶渊之盟新论》(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
绪论/1
第一节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1
一、 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1
二、 公开、平等、择优:科举考试方法的完备/4
三、 经世致用:贡举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12
四、 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17
五、 共治天下:及第授官优待士人/19
第二节宋朝科举制度研究状况/23
一、 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文献及其整理与研究/23
(一) 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文献/23
(二) 关于宋朝科举制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9
二、 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30
(一) 第一阶段(1900—1949年)/30
(二) 第二阶段(1950—1989年)/31
(三) 第三阶段(1990—1999年)/33
(四) 第四阶段(2000—2014年)/34
第三节本卷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37
一、 研究思路/37
二、 章节安排/39
第一章宋朝贡举科目设置/41
第一节进士科/42
第二节诸科/52
一、 九经科/52
二、 五经科/54
三、 三礼科/54
四、 三传科/55
五、 学究科/56
六、 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58
七、 三史科/60
八、 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62
九、 经律科/66
第三节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69
一、 说书举/69
二、 明经科/70
第四节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74
一、 经明行修科/74
二、 八行科/78
第五节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81
第二章宋朝贡举开科制度/85
第一节宋朝贡举周期的演变/85
一、 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嘉祐二年的贡举周期/85
二、 仁宗嘉祐二年至南宋末年的贡举周期/89
第二节宋朝贡举颁布科诏的演变/94
第三节宋朝贡举的应举资格/99
一、 品行端正,未曾犯刑责/99
二、 身份清白,非曾为僧道胥吏/101
三、 身无期周尊长丧服/104
四、 身体健康,未被废疾/105
五、 本贯取解,非为寄应/106
六、 在学听读一定日限/110
第三章宋朝贡举解试制度/113
第一节诸路州府军监解试/113
一、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请解制度/113
(一) 家状/114
(二) 结保与保状/117
(三) 试纸、公卷与乡饮酒礼/119
二、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20
(一) 监试官/121
(二) 考试官/124
(三) 点检官/131
(四) 封弥官、誊录官、对读官、巡铺官、监门官/133
(五) 举送官/134
三、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135
(一)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135
(二)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场所/139
四、 得解、解额与免解/148
(一) 得解与解额/148
(二) 免解/165
第二节转运司解试/174
一、 转运司解试的创立与废罢/174
二、 转运司解试的考试对象/176
三、 转运司解试的解额/181
四、 转运司解试的利弊得失/184
第三节国子监解试/188
一、 国子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88
二、 国子监解试的考试对象/190
三、 国子监解试的解额/195
第四节开封府解试/197
一、 开封府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197
二、 开封府解试的考试对象/198
三、 开封府解试的解额/200
第四章宋朝贡举省试制度/204
第一节得解免解举人赴省试/204
一、 到省日期/205
二、 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206
三、 结保、召保与保状/208
四、 投状、纳卷与引保/212
五、 群见与谒先师/214
第二节省试考试机构与考官/216
一、 省试考试机构/216
二、 省试官员/218
(一) 帘内官/218
(二) 帘外官/223
第三节省试考试时间与场所/227
一、 省试考试时间/227
二、 省试考试场所/231
第四节省试省额、奏名与免省试/232
一、 省试省额与奏名/232
二、 免省试/237
第五章南宋贡举类省试制度/239
第一节南宋类省试的渊源/239
第二节南宋诸路类省试的行废/241
第三节南宋四川类省试/244
一、 四川类省试的行废议论反复/244
二、 四川类省试制度/247
(一) 四川类省试的时间与场所/248
(二) 四川类省试的考官/249
(三) 四川类省试的录取名额/252
(四) 四川类省试的即家赐第与赴殿试/252
三、 四川类省试施行的原因与意义/256
第六章宋朝贡举殿试制度/260
第一节殿试制度的创建与确立/260
第二节殿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267
一、 殿试的考试机构/267
二、 殿试的考官/269
第三节殿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274
一、 殿试的考试时间/274
二、 殿试的考试场所/277
第四节唱名赐第/280
一、 唱名/280
二、 赐第/287
第五节殿试不黜落制度/300
一、 北宋前期的殿试黜落制度/301
二、 殿试不黜落制度的形成/305
三、 殿试不黜落制度形成的原因/309
第六节谅阴不殿试及特恩免殿试/315
一、 谅阴不殿试/315
二、 特恩免殿试/317
第七节宋朝殿试制度的作用与影响/318
第七章宋朝贡举考场管理制度/321
第一节锁院与别头试制度/321
一、 锁院制度/321
二、 别头试制度/327
第二节按榜就座、上请与禁止继烛制度/333
一、 按榜就座/333
二、 上请制度/335
三、 禁止继烛制度/339
第三节挟书、传义、代笔之禁/343
一、 挟书之禁/343
二、 传义之禁/350
三、 代笔之禁/353
第八章宋朝贡举考试内容/360
第一节进士科考试内容/360
一、 进士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360
(一) 北宋前期(建隆元年至熙宁四年)/361
(二) 北宋后期(熙宁四年至靖康二年)/365
(三) 南宋时期(建炎元年至咸淳十年)/377
二、 进士科殿试考试内容/380
第二节明经、诸科考试内容/384
一、 明经、诸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384
(一) 九经科/385
(二) 五经科/387
(三) 三礼科/388
(四) 三传科/389
(五) 学究科/391
(六) 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393
(七) 三史科/395
(八) 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396
(九) 经律科/399
(十) 明经科/400
二、 明经、诸科殿试考试内容/401
第三节命题与答卷制度/402
一、 经义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02
二、 诗赋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12
三、 论策的命题与答卷制度/422
第九章宋朝贡举试卷考校制度/443
第一节废“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443
一、 “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43
(一) 太祖、太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44
(二) 真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459
二、 “公卷”(“省卷”)的行罢/468
三、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评说/473
第二节封弥、誊录制度/481
一、 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481
(一) 封弥、誊录制度的渊源/481
(二) 宋朝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482
二、 封弥、誊录制度的主要内容/487
(一) 封弥、誊录的机构与官员/487
(二) 封弥、誊录的程序/488
(三) 封弥字号/489
三、 封弥、誊录制度的论争与废复/491
四、 封弥、誊录制度下的作弊与防弊/496
(一) 密约暗号/497
(二) 预买题目/498
(三) 拆换试卷/499
(四) 誊录灭裂/501
第三节分等考第、多级评定制度/505
一、 分等考第制度/505
二、 三级评定制度/509
第十章宋朝贡举特奏名制度/516
第一节特奏名制度的创立/517
第二节特奏名制度概况/522
一、 特奏名的资格/522
二、 特奏名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526
三、 特奏名的赐第与出官/529
(一) 特奏名赐第/530
(二) 特奏名出官/536
第三节特奏名制度的作用与意义/538
第十一章宋朝贡举锁厅试制度/545
第一节锁厅试的设立与应举资格/545
第二节锁厅试的考试方法/549
第三节锁厅试的赐第与授官/553
一、 锁厅试赐第/553
二、 锁厅试授官/555
第四节锁厅试的特点及意义/557
第十二章宋朝贡举宗室应举制度/562
第一节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创立/562
第二节宋朝宗室应举制度概况/565
一、 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566
二、 袒免亲无官取应/572
三、 无官宗子量试补官与得解推恩/576
第三节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579
一、 宗室应举及量试推恩补官之多/579
二、 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与意义/582
第十三章宋朝贡举的期集与恩荣/586
第一节贡举期集的组织安排/586
一、 期集的时间与场所/586
(一) 期集时间/586
(二) 期集场所/589
二、 期集的组织机构——状元局/590
三、 期集的经费/592
第二节贡举期集期间的各种活动/594
一、 朝谢/595
二、 拜黄甲、叙同年/597
三、 谒谢先圣、先师/599
四、 赐闻喜宴/600
(一) 闻喜宴的设立/600
(二) 闻喜宴的时间与场所/600
(三) 闻喜宴的参加人员/603
(四) 闻喜宴的仪式/605
(五) 赐御制诗、御书箴及赐花/607
五、 编刊同年小录/612
六、 立题名碑/615
第三节释褐授官/616
一、 释褐:赐绿袍、靴、笏/617
二、 进士及第授官的变迁/618
三、 谅阴罢殿试授官恩典减杀/625
四、 龙飞榜授官优渥/628
五、 守选:待授官/632
第十四章宋朝武举制度/635
第一节宋朝武举制度的废置沿革/635
一、 宋朝武举的初置与废罢/635
二、 宋朝武举的复置/640
第二节宋朝武举制度概况/644
一、 武举科目:平等与绝伦/644
二、 武举考试方法/647
(一) 奏举考试/647
(二) 分级考试/651
三、 武举考试内容/667
(一) 武艺:步射、马射/668
(二) 程文:策问、兵书大义/669
四、 武举释褐授官与差遣注授/676
(一) 武举释褐授官/676
(二) 武举差遣注授/680
第三节宋朝武举制度的成效与意义/686
第十五章宋朝制举与词科制度/693
第一节宋朝制举制度/693
一、 宋朝制举考试科目及其沿革/693
二、 宋朝制举的应举资格/702
三、 宋朝制举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707
(一) 阁试/708
(二) 御试/716
四、 宋朝制举的授官与差遣/729
五、 宋朝制举的衰微/732
第二节宋朝词科制度/738
一、 宏词科/738
二、 词学兼茂科/742
三、 博学宏词科/745
四、 词学科/749
第十六章宋朝科举的社会作用与影响/753
第一节宋朝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753
一、 北宋学校选士的三个阶段/754
(一) 州县皆立学,士须在学听读一定时日方许应举阶段/754
(二) 立太学三舍法,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并行阶段/756
(三) 以三舍法遍行天下,废州郡解试及省试,取士并由学校升贡阶段/758
二、 学校选士之法——三舍法/759
(一) 三舍法的设立/759
(二) 三舍法的完备/761
(三) 三舍法的发展与遍行天下/764
三、 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及其屡遭废罢的原因/770
(一) 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771
(二) 学校选士屡遭废罢的原因/773
第二节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776
一、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776
二、 宋代科举取士之多的原因/780
(一) 宋代科举取士之多,是与社会阶层的变化相适应的/781
(二)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782
(三)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其基础则是经济、文化的发展/786
三、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的关系/788
第三节宋朝科举与边防/797
一、 特免取解/798
二、 别场考试/799
三、 特奏名递减一举/803
四、 特赐及第/805
五、 特赐授官/806
附
这本书简直就是给我这样对宋代历史充满好奇,但又苦于资料分散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政治上却显得有些“积弱”。而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正是连接这些特质的关键。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作者如何解构这个复杂的体系。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科举制度孤立出来进行讲解,而是将其置于宋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洪流之中。书中对宋代科举制度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太祖、太宗时期如何确立和完善制度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统治者在人才选拔上的深谋远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殿试”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考试的一种形式,更是皇帝直接参与人才选拔、巩固皇权的象征。作者通过史料分析,揭示了殿试在区分士人、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此外,书中对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演变,从早期以经义为主,到后来出现诗赋、策论的增加,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思想的活跃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它如何打破了士族门阀的垄断,为平民子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但同时也指出了“恩荫”制度的存在,使得科举的公平性并非绝对。书中对于如何录取、如何授官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宋代文官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历史的趣味性,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系统。
评分《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这本书,真是让我对宋代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而宋代,无疑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史料基础和严谨的学术论证所吸引。作者在书中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缘起、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宋代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打破门阀士族垄断的论述。书中对“糊名”、“誊录”等防作弊措施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宋代在追求考试公平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分析,从经义到诗赋、策论,这些考试项目如何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殿试”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更是皇帝直接参与人才选拔、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殿试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不仅仅是选拔官员的工具,它更是宋代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士人精神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制度细节,也能被解释得相对易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今年读过的最“硬核”但又最有收获的图书之一。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宋代,作为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自然是我关注的重点。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首先被其厚重的体量所震撼,这预示着作者在史料搜集和研究上的深度。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演进。从开篇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对各个时期具体政策的细致解读,每一个环节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糊名”、“誊录”、“锁院”等防止作弊措施的详细介绍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宋代统治者在维护考试公平性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从中窥见了古代官员的智慧和手段。书中对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演变,从早期侧重经义,到逐渐增加诗赋、策论的比重,也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思想的活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殿试”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宋代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让我对皇帝如何通过科举来选拔和控制人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在分析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通过深入的解读,展现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是什么”,更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和“怎么样”,让我对宋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看书名“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就知道分量十足。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制度史特别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对宋代的科举制度了解得并不深,只知道它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制度改革和文人。拿到这本厚厚的专著,我首先被它的架构所吸引。从开篇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对各个时期具体政策的细致解读,再到对考试内容、形式、评卷以及对考生家庭、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宋代社会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这些改革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结构、人才流动产生的巨大影响。书中对“糊名”、“誊录”等制度的详细解释,让我对宋代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宋代文人地位如此之高。书中对于“殿试”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的阐述,也让我对皇帝直接选拔人才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到关于宋代科举与文学、与政治权力结合的部分,我更是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影响朝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虽然是学术专著,但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制度细节,也能被解读得相对易懂,这对于我这样的非科班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举制度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宋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科举制,觉得它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也隐藏着无数的时代印记和人性挣扎。拿到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宋代那个纷繁复杂的官场大门。这本书的体量颇为可观,足以见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梳理上的用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宋代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措施,例如“糊名”、“誊录”等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分析,让我看到了宋代统治者在努力保证考试公正性方面的尝试,以及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从早期的经义,到后来诗赋、策论的增加,这不仅反映了宋代士人知识结构的演变,也暗示了政治思想的活跃。书中对于“殿试”制度的详细阐述,让我对皇帝如何通过科举来巩固统治,以及对士人的笼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的讨论很感兴趣,这让我看到了制度并非一成不变,总会有人在其中钻营,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公平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批判。作者在分析这些制度时,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制度背后的政治意图、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演变的原因。读完这本书,我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立体、动态的体系,让我看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评分读完《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在宋代,是通过一套极其严谨和复杂的制度来支撑的。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我一口气读下来,完全没有感到枯燥。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宏大图景,然后深入到各个细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宋代科举考试的“防弊”措施,比如“糊名”、“誊录”等。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史料,细致地解释了这些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这让我对古人维护考试公平性的智慧和努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考试内容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早期的经义,到后来的诗赋、策论,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思想的活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殿试”制度的详细介绍,它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更是皇帝直接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对这些制度进行阐述时,总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是如何与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这本书让我对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了解,也让我对宋代社会的人才流动和精英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深感好奇,而宋代,在我看来,是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这本书《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被书中对宋代科举制度的“制度化”和“精细化”的描述所吸引。作者从宋代建国初期,如何继承并改革唐朝的科举制度讲起,一步步梳理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锁院”、“糊名”、“誊录”等一系列防作弊措施的详细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宋代在维护考试公平性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考量。书中对考试内容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不仅关注了经义、诗赋这些传统的考试项目,还深入探讨了策论在宋代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殿试”的章节,它不仅是选拔拔尖人才的方式,更是皇帝直接参与政治、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殿试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及“恩荫”制度的存在,这让我对宋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也相对易于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如何成为连接政治、文化、社会的重要纽带,对理解宋代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确实有些犯怵,毕竟“通史”两个字加上“宋代卷”,听起来就不是轻松的读物。我一直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对历史的兴趣更多在于那些人物故事、朝代兴衰,对于具体的制度细节,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吸引了我。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宋代社会图景,然后巧妙地将科举制度的演变置于这个大背景之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科举考试的“严格化”和“公平化”的论述。书里详细介绍了从唐末五代到宋初,科举制度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宋朝统治者如何有意无意地通过科举来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书中对“糊名”、“誊录”、“锁院”等一系列防作弊措施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人在维护考试公平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宋代考试内容的变化,从早期侧重经义,到后来逐渐引入策论、诗赋等,这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读到书中关于“恩荫”制度的讨论,我才明白,原来即使是科举盛行的宋代,出身仍然很重要,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在分析时,常常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并进行深入解读,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这本书让我觉得,科举制度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它更是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文化传承、权力分配的重要机制,理解了科举,就理解了宋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
评分刚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着特别的关注,而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是理解宋代社会结构和政治运行的关键。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宋代科举制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详细梳理。从宋初的建章立制,到后来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糊名”、“誊录”、“锁院”等防止作弊措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宋代统治者在维护考试公平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考试内容的探讨也相当深入,从经义到诗赋,再到策论,作者都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这反映了宋代士人知识结构的演变和思想的活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殿试”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宋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让我对皇帝如何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历史的生动性。这本书让我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清晰、立体的体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宋代科举制度的百科全书,我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障碍,反而觉得越读越有味。我一直觉得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但军事上却常常受制于人,而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正是理解宋代社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体系所吸引。作者从宋代科举制度的起源讲起,一直梳理到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录取方式都讲得非常详细。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糊名”、“誊录”等防作弊措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宋代统治者在维护考试公平性方面的努力,也从中窥见了古代官员的智慧和手段。书中对考试内容的演变也很有意思,从早期侧重经义,到后来诗赋、策论的增加,这反映了宋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思想的活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殿试”制度的详细介绍,它不仅是选拔拔尖人才的方式,更是皇帝直接参与政治、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分析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历史的生动性。这本书让我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清晰、立体的体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