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系统新概念设计:用户绩效和用户体验设计准则》聚焦交互系统的概念设计,提出了一种创新式的分层框架,有效实现了从功能模块到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细节概念直至用户界面的设计过程。本书分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侧重理论研究,后半部分侧重实践。全书概念精准、图表清晰、实例丰富,特别是贯穿后半部分的健身应用实例的完整设计,既能帮助新手设计师快速掌握概念设计方法,又为专家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译者序
序 言
前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概念模型:基本原理
第1章 多平台交互实例:设置预约2
第2章 空间、路径和抽象8
第3章 概念模型的分层框架11
第4章 功能层14
4.1 功能模块15
4.2 面向任务的功能模块16
4.3 面向对象的功能模块16
4.4 面向内容的功能模块17
4.5 功能模块与复合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17
第5章 架构层20
5.1 概念模型元素21
5.2 架构:概念模型元素之间的连接22
第6章 导航和策略层26
6.1 导航地图:概念模型元素之间的跳转27
6.2 概念元素的物理空间29
6.3 导航策略:“交通规则”31
6.4 操作原则33
第7章 细节层40
7.1 形式层:细节概念元素41
7.2 细节层:用户界面元素43
第8章 依据分层框架总结概念模型组件45
第9章 概念模型的重要性:对用户绩效、可用性及用户体验的影响47
第10章 概念模型的类型56
10.1 顺序和结构化模型57
10.1.1 单序列结构模型57
10.1.2 层级结构或多序列结构模型59
10.2 非顺序和非结构化模型62
10.2.1 轴辐型模型62
10.2.2 矩阵型模型63
10.2.3 网络型模型67
10.2.4 混合概念模型68
10.3 概念模型有好坏吗?关于概念模型的复杂性69
第一部分总结72
第二部分 概念设计:方法论
第11章 情境中的概念设计:战略性思维74
11.1 商务情境:开发产品的动机和价值主张75
11.2 设计与开发情境:用户主导的方法76
11.3 项目管理79
11.3.1 设计和开发方法:用户调研的地位79
11.3.2 多平台和跨平台的设计和发展战略80
11.3.3 团队合作的方法80
第12章 概念设计:方法概述81
12.1 重温框架82
12.2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这并不一定是线性过程83
第13章 第一步,用户调研84
13.1 数据采集85
13.1.1 数据来源和采集技术85
13.1.2 数据采集结果86
13.2 数据分析87
13.2.1 用户画像和角色87
13.2.2 用户和使用情景89
13.2.3 角色和情景意义89
13.2.4 任务和工作流程分析90
13.2.5 对象行为分析92
13.2.6 旅程和体验地图94
13.2.7 可用性要求95
13.2.8 战略方面95
第14章 功能模块:构造核心基础模块97
14.1 定义功能模块99
14.1.1 面向任务的功能模块99
14.1.2 面向对象的功能模块101
14.2 连接功能模块102
14.3 检查点:回顾并修订107
14.4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107
第15章 架构:绘制概念模型的第一个粗略原型109
15.1 定义并配置概念模型元素111
15.2 寻找架构中的关键元素112
15.3 重新配置模型114
15.4 检查点:回顾并修订115
15.5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116
第16章 导航地图: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117
16.1 导航地图概述119
16.2 评估并修订120
16.3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123
第17章 导航策略:定义“交通规则”125
17.1 定义概念元素的物理空间分配127
17.1.1 用户绩效目标127
17.1.2 隐含结论分析128
17.1.3 使用情境、使用状态与使用模式129
17.1.4 交互平台130
17.1.5 商业与品牌方面的考虑131
17.2 开始制作原型131
17.3 定义策略133
17.4 检查点:回顾并修订135
17.5 交互平台的其他含义:操作原则135
17.6 评估并修订137
17.7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139
第18章 形式层:过渡到细节设计141
18.1 外观概念:考虑隐喻143
18.2 加入细节145
18.3 制作故事板147
18.4 测试并修订147
18.5 项目管理方面的考虑148
第19章 总结:概念设计方法一览150
后记 超越概念模型,进入细节设计 153
参考文献155
前 言
这是本关于什么的书这本书是关于交互系统的概念模型和概念设计的。
有很多精美的应用,尽管它们都设计得十分吸引人,但还是让许多用户感到失望。在设计界面之前,你需要考虑什么,以确保应用程序能提供积极的用户体验?概念设计是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现概念设计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研究一个实际的例子,借此说明在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的整体背景下你可能会遇到的概念模型。想象一个在移动设备上的运动应用。在这样的应用中,计划设计一个功能来回顾已完成的运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简单的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的设计过程(图1):
1)选取一些功能。
2)草拟一个线框图,并对其进行测试和修订。
3)完成用户界面的细节设计。
然而,我们究竟如何从步骤1的功能列表进行到步骤2的详细线框图呢?还有一些需要回答的问题,如:
我们如何以及何时决定哪些项目应该分成一组?例如,“已完成的运动”是否应该组成一组?我们定义了其他组的功能吗?例如,是否应该有一组是“已计划的运动”?我们定义了组之间的关系吗?例如,“已计划的运动”和“已完成的运动”这两组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我们定义了用户是否应该能够从一组到另一组吗?例如,用户是否应该能够从“已完成的运动”到“已计划的运动”?我们确定了这些组在哪里吗?例如,“已完成的运动”会单独显示在屏幕上,还是与“已计划的运动”一起显示?更多的问题……图1 运动应用的三步设计流程的假设这些问题和例子反映了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在方法上的差距。特别是,它们一方面反映了调研和需求之间的鸿沟(图1中的①),另一方面反映了细节的设计(图1中的②和③)。然而,还有另一个插图来填补空白(图2中的②和③)。
这本书描述了概念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的基础是有效的方法论和良好的科学知识,而不是视觉设计。它填补了设计研究和分析的部分,在概念设计中,我们定义了设计和开发交互系统的逻辑模型。
图2 概念设计一方面成为调研和功能确定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细节设计这本书适合你吗如果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这本书就是适合你的:
你设计用户界面。
你正在寻找方法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你正在寻找一套成熟的系统来支持从需求到设计的创造性飞跃。
如果你设计用户界面,并正在寻找方法来提高设计的可用性,那么这就是为你准备的书。如果你仍然感觉从功能需求到界面设计的飞跃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并且想引入一个系统且成熟的方法,那么这就是为你准备的书。如果你审查或测试他人设计的用户界面,并正在寻找正确的语言来分享反馈信息,那么这就是为你准备的书。无论你是产品经理、UX和UI设计师、程序员、市场营销人员、平面设计师、投资者或产品的任一利益相关者,都适合阅读这本书。
使用这本书需要哪些必备的知识吗?是的,需要一些。本书重点介绍了整个用户界面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概念设计。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知道一些关于以下方面的事情:
用户界面、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以用户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设计过程。
用户调研。
通过学习和使用本书,你将实现两个目标:
1)了解功能模块、架构、导航和策略方面的概念模型,并了解定义概念模型的方法是如何影响用户绩效、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
2)开发概念模型的一个坚实的概念设计方法。
你可以也应该花时间去构建一个概念模型,即使你采用的是旨在尽快给客户和最终用户呈现成果的敏捷或者精益的开发过程。本书对以下想法或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太多的用户调研会浪费时间,在探索各种想法时画线框图和开发纸原型是浪费时间。通过进行概念设计,而不是跳过这个关键阶段,会使系统更具可用性,结果是显著地节省了时间、金钱和物力,你可以避免无用系统的扩散和为了使系统更有效而重新设计的成本。
这本书是如何组织的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它侧重于概念模型的概念及其对用户绩效、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影响。你可以把这部分作为一个入门介绍,它讨论了“概念模型”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实践部分,它专注于概念设计过程以及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将引导你开发一个概念模型,你可以将它作为指南来使用。
致 谢写一本书所付出的努力对我来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工作。但是这一切成为可能是因为在写作的漫长旅程中有那么多人在支持我。
首先感谢Debi,她是我的妻子、最好的朋友和伙伴。多年来,我们共同在人机交互领域工作,你是真正理解这本书的人。我们共享了很多机会,从而能够发展和总结我关于概念设计的想法以及有助于开发概念原型的方法论。Debi,是你让我写作这本书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我弟弟Zeev Parush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用户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领域的专家。我们讨论甚至辩论一般性的设计和概念设计中的许多挑战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Zeev,你对本书早期草稿的宝贵评论让我反思和重写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Ben Shneiderman教授一
老实说,我拿到这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怕又是那种陈词滥调的“用户体验”宣言,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愿景却缺乏实际落地的路径。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它没有沉溺于华丽的视觉效果,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了“绩效”——也就是用户实际完成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错误预防与恢复机制”的论述,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提供撤销功能”这种初级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设计,从源头上杜绝那些高频次、高成本的错误发生。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密的工程蓝图,从基础的用户模型建立,到中层的交互模式选择,再到高层的系统评估标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到无可挑剔。它强迫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基于“感觉”做出的设计决策,转而用数据和明确的准则去支撑每一个选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设计”的理解维度拓宽了,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而是一种严谨的科学实践。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交互设计师,从业快十五年了,可以说市面上主流的交互设计书籍我都翻过。坦率地说,很多书读完后,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加了糖精的白开水,好看但不解渴。然而,这本《交互系统新概念设计》却像是一杯醇厚的黑咖啡,初品微苦,但后劲十足。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用户体验简化为“美观度”或“趣味性”,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生产力工具的层面来讨论。书中提出的那些设计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基于对人类感知和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提炼出的“最优解空间”。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高风险、高频次操作的界面时,书中的指导原则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教会我如何去衡量设计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是开发资源,更是用户的时间和认知能量。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背景,它假定你已经了解了基本的交互原则,然后直接跳到了如何优化“绩效的极限”,这对于希望突破瓶颈的资深从业者来说,价值巨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冷静、克制,带着一种资深研究人员特有的严谨性,但奇怪的是,读起来并不枯燥。它巧妙地将复杂的心理学、人机交互的理论知识,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觉这些原本高冷的学术概念,突然变得可以触摸和使用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心智模型匹配度”的章节推崇备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用户做出的操作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这本书提供了诊断这种偏差的工具箱。它不再让我们抱怨用户“笨”,而是反思我们的界面是否清晰地传达了系统的运作逻辑。这种以系统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的辩证关系处理得极为高明。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门的“UI设计速成指南”,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可量化的设计方法论,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反复的研读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信息时代的福音!我最近在研究如何让我的软件界面不再是晦涩难懂的谜宫,而是能真正引导用户达成目标的工具。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张藏宝图,清晰地指引着如何从“能用”迈向“好用”。特别是书中关于“认知负荷最小化”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过去我总是在追求功能的堆砌,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设计艺术在于如何用最少的步骤,让用户自然而然地完成最复杂的操作。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用户友好”的理论书,而是扎扎实实地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和验证方法。我尤其喜欢它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了那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决策,是如何在用户绩效的关键节点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画出漂亮的界面,而在于教你如何像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那样,去理解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每一点犹豫、每一次困惑,并提前布局解决方案。对于任何一个身处产品一线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来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无可替代。
评分我不是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改善工作效率的热情,开始钻研这些设计理论的。说实话,很多专业书籍对我来说门槛太高,充斥着我无法消化的术语和公式。但这本书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却异常友好,它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落地到日常的软件使用场景中。我尤其欣赏它对“情境依赖性设计”的强调。过去我总以为设计是普适的,只要一套规范就能应对所有用户群体,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示了在不同使用情境(比如匆忙通勤中、或者在嘈杂环境下)下,系统反馈机制必须如何动态调整,才能确保用户绩效不受影响。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考路径:不要问“用户想要什么”,而要问“用户在特定情境下,需要怎样才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从“经验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来,走向一种更科学、更有预见性的设计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