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係統新概念設計:用戶績效和用戶體驗設計準則》聚焦交互係統的概念設計,提齣瞭一種創新式的分層框架,有效實現瞭從功能模塊到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細節概念直至用戶界麵的設計過程。本書分為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兩大部分,前半部分側重理論研究,後半部分側重實踐。全書概念精準、圖錶清晰、實例豐富,特彆是貫穿後半部分的健身應用實例的完整設計,既能幫助新手設計師快速掌握概念設計方法,又為專傢設計師提供瞭更多的靈活性。
譯者序
序 言
前 言
緻 謝
第一部分 概念模型:基本原理
第1章 多平颱交互實例:設置預約2
第2章 空間、路徑和抽象8
第3章 概念模型的分層框架11
第4章 功能層14
4.1 功能模塊15
4.2 麵嚮任務的功能模塊16
4.3 麵嚮對象的功能模塊16
4.4 麵嚮內容的功能模塊17
4.5 功能模塊與復閤功能模塊之間的關係17
第5章 架構層20
5.1 概念模型元素21
5.2 架構:概念模型元素之間的連接22
第6章 導航和策略層26
6.1 導航地圖:概念模型元素之間的跳轉27
6.2 概念元素的物理空間29
6.3 導航策略:“交通規則”31
6.4 操作原則33
第7章 細節層40
7.1 形式層:細節概念元素41
7.2 細節層:用戶界麵元素43
第8章 依據分層框架總結概念模型組件45
第9章 概念模型的重要性:對用戶績效、可用性及用戶體驗的影響47
第10章 概念模型的類型56
10.1 順序和結構化模型57
10.1.1 單序列結構模型57
10.1.2 層級結構或多序列結構模型59
10.2 非順序和非結構化模型62
10.2.1 軸輻型模型62
10.2.2 矩陣型模型63
10.2.3 網絡型模型67
10.2.4 混閤概念模型68
10.3 概念模型有好壞嗎?關於概念模型的復雜性69
第一部分總結72
第二部分 概念設計:方法論
第11章 情境中的概念設計:戰略性思維74
11.1 商務情境:開發産品的動機和價值主張75
11.2 設計與開發情境:用戶主導的方法76
11.3 項目管理79
11.3.1 設計和開發方法:用戶調研的地位79
11.3.2 多平颱和跨平颱的設計和發展戰略80
11.3.3 團隊閤作的方法80
第12章 概念設計:方法概述81
12.1 重溫框架82
12.2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這並不一定是綫性過程83
第13章 第一步,用戶調研84
13.1 數據采集85
13.1.1 數據來源和采集技術85
13.1.2 數據采集結果86
13.2 數據分析87
13.2.1 用戶畫像和角色87
13.2.2 用戶和使用情景89
13.2.3 角色和情景意義89
13.2.4 任務和工作流程分析90
13.2.5 對象行為分析92
13.2.6 旅程和體驗地圖94
13.2.7 可用性要求95
13.2.8 戰略方麵95
第14章 功能模塊:構造核心基礎模塊97
14.1 定義功能模塊99
14.1.1 麵嚮任務的功能模塊99
14.1.2 麵嚮對象的功能模塊101
14.2 連接功能模塊102
14.3 檢查點:迴顧並修訂107
14.4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107
第15章 架構:繪製概念模型的第一個粗略原型109
15.1 定義並配置概念模型元素111
15.2 尋找架構中的關鍵元素112
15.3 重新配置模型114
15.4 檢查點:迴顧並修訂115
15.5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116
第16章 導航地圖: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117
16.1 導航地圖概述119
16.2 評估並修訂120
16.3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123
第17章 導航策略:定義“交通規則”125
17.1 定義概念元素的物理空間分配127
17.1.1 用戶績效目標127
17.1.2 隱含結論分析128
17.1.3 使用情境、使用狀態與使用模式129
17.1.4 交互平颱130
17.1.5 商業與品牌方麵的考慮131
17.2 開始製作原型131
17.3 定義策略133
17.4 檢查點:迴顧並修訂135
17.5 交互平颱的其他含義:操作原則135
17.6 評估並修訂137
17.7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139
第18章 形式層:過渡到細節設計141
18.1 外觀概念:考慮隱喻143
18.2 加入細節145
18.3 製作故事闆147
18.4 測試並修訂147
18.5 項目管理方麵的考慮148
第19章 總結:概念設計方法一覽150
後記 超越概念模型,進入細節設計 153
參考文獻155
前 言
這是本關於什麼的書這本書是關於交互係統的概念模型和概念設計的。
有很多精美的應用,盡管它們都設計得十分吸引人,但還是讓許多用戶感到失望。在設計界麵之前,你需要考慮什麼,以確保應用程序能提供積極的用戶體驗?概念設計是在用戶界麵設計過程中可以迴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關鍵步驟。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實現概念設計的有效方法。
讓我們研究一個實際的例子,藉此說明在設計和開發交互係統的整體背景下你可能會遇到的概念模型。想象一個在移動設備上的運動應用。在這樣的應用中,計劃設計一個功能來迴顧已完成的運動,我們可以設想一個非常簡單的包括三個主要步驟的設計過程(圖1):
1)選取一些功能。
2)草擬一個綫框圖,並對其進行測試和修訂。
3)完成用戶界麵的細節設計。
然而,我們究竟如何從步驟1的功能列錶進行到步驟2的詳細綫框圖呢?還有一些需要迴答的問題,如: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決定哪些項目應該分成一組?例如,“已完成的運動”是否應該組成一組?我們定義瞭其他組的功能嗎?例如,是否應該有一組是“已計劃的運動”?我們定義瞭組之間的關係嗎?例如,“已計劃的運動”和“已完成的運動”這兩組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關的?我們定義瞭用戶是否應該能夠從一組到另一組嗎?例如,用戶是否應該能夠從“已完成的運動”到“已計劃的運動”?我們確定瞭這些組在哪裏嗎?例如,“已完成的運動”會單獨顯示在屏幕上,還是與“已計劃的運動”一起顯示?更多的問題……圖1 運動應用的三步設計流程的假設這些問題和例子反映瞭設計和開發交互係統在方法上的差距。特彆是,它們一方麵反映瞭調研和需求之間的鴻溝(圖1中的①),另一方麵反映瞭細節的設計(圖1中的②和③)。然而,還有另一個插圖來填補空白(圖2中的②和③)。
這本書描述瞭概念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這個過程的基礎是有效的方法論和良好的科學知識,而不是視覺設計。它填補瞭設計研究和分析的部分,在概念設計中,我們定義瞭設計和開發交互係統的邏輯模型。
圖2 概念設計一方麵成為調研和功能確定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麵也反映瞭細節設計這本書適閤你嗎如果符閤以下任意一條,這本書就是適閤你的:
你設計用戶界麵。
你正在尋找方法來提高産品的可用性。
你正在尋找一套成熟的係統來支持從需求到設計的創造性飛躍。
如果你設計用戶界麵,並正在尋找方法來提高設計的可用性,那麼這就是為你準備的書。如果你仍然感覺從功能需求到界麵設計的飛躍是一種神秘的體驗,並且想引入一個係統且成熟的方法,那麼這就是為你準備的書。如果你審查或測試他人設計的用戶界麵,並正在尋找正確的語言來分享反饋信息,那麼這就是為你準備的書。無論你是産品經理、UX和UI設計師、程序員、市場營銷人員、平麵設計師、投資者或産品的任一利益相關者,都適閤閱讀這本書。
使用這本書需要哪些必備的知識嗎?是的,需要一些。本書重點介紹瞭整個用戶界麵設計過程的一部分:概念設計。這就是為什麼你應該知道一些關於以下方麵的事情:
用戶界麵、可用性和用戶體驗設計的基本原理。
以用戶為中心或以人為本的設計過程。
用戶調研。
通過學習和使用本書,你將實現兩個目標:
1)瞭解功能模塊、架構、導航和策略方麵的概念模型,並瞭解定義概念模型的方法是如何影響用戶績效、可用性和用戶體驗的。
2)開發概念模型的一個堅實的概念設計方法。
你可以也應該花時間去構建一個概念模型,即使你采用的是旨在盡快給客戶和最終用戶呈現成果的敏捷或者精益的開發過程。本書對以下想法或觀點提齣瞭挑戰:認為太多的用戶調研會浪費時間,在探索各種想法時畫綫框圖和開發紙原型是浪費時間。通過進行概念設計,而不是跳過這個關鍵階段,會使係統更具可用性,結果是顯著地節省瞭時間、金錢和物力,你可以避免無用係統的擴散和為瞭使係統更有效而重新設計的成本。
這本書是如何組織的這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研究,它側重於概念模型的概念及其對用戶績效、可用性和用戶體驗的影響。你可以把這部分作為一個入門介紹,它討論瞭“概念模型”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實踐部分,它專注於概念設計過程以及構建概念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將引導你開發一個概念模型,你可以將它作為指南來使用。
緻 謝寫一本書所付齣的努力對我來說是一項無比艱巨的工作。但是這一切成為可能是因為在寫作的漫長旅程中有那麼多人在支持我。
首先感謝Debi,她是我的妻子、最好的朋友和夥伴。多年來,我們共同在人機交互領域工作,你是真正理解這本書的人。我們共享瞭很多機會,從而能夠發展和總結我關於概念設計的想法以及有助於開發概念原型的方法論。Debi,是你讓我寫作這本書的願望成為瞭現實。
我弟弟Zeev Parush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用戶界麵設計和用戶體驗領域的專傢。我們討論甚至辯論一般性的設計和概念設計中的許多挑戰以及從事這項工作的意義。Zeev,你對本書早期草稿的寶貴評論讓我反思和重寫瞭這本書的部分內容。
Ben Shneiderman教授一
我是一位資深的交互設計師,從業快十五年瞭,可以說市麵上主流的交互設計書籍我都翻過。坦率地說,很多書讀完後,感覺就像是喝瞭一杯加瞭糖精的白開水,好看但不解渴。然而,這本《交互係統新概念設計》卻像是一杯醇厚的黑咖啡,初品微苦,但後勁十足。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用戶體驗簡化為“美觀度”或“趣味性”,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個生産力工具的層麵來討論。書中提齣的那些設計準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基於對人類感知和認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提煉齣的“最優解空間”。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高風險、高頻次操作的界麵時,書中的指導原則簡直是救命稻草。它教會我如何去衡量設計的“成本”,這裏的成本不僅是開發資源,更是用戶的時間和認知能量。這本書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背景,它假定你已經瞭解瞭基本的交互原則,然後直接跳到瞭如何優化“績效的極限”,這對於希望突破瓶頸的資深從業者來說,價值巨大。
評分我不是科班齣身,純粹是齣於對改善工作效率的熱情,開始鑽研這些設計理論的。說實話,很多專業書籍對我來說門檻太高,充斥著我無法消化的術語和公式。但這本書處理復雜概念的方式卻異常友好,它總能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將抽象的理論落地到日常的軟件使用場景中。我尤其欣賞它對“情境依賴性設計”的強調。過去我總以為設計是普適的,隻要一套規範就能應對所有用戶群體,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展示瞭在不同使用情境(比如匆忙通勤中、或者在嘈雜環境下)下,係統反饋機製必須如何動態調整,纔能確保用戶績效不受影響。對我這個半路齣傢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種清晰的思考路徑:不要問“用戶想要什麼”,而要問“用戶在特定情境下,需要怎樣纔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目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思維框架,讓我能夠從“經驗主義”的泥潭中走齣來,走嚮一種更科學、更有預見性的設計實踐。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信息時代的福音!我最近在研究如何讓我的軟件界麵不再是晦澀難懂的謎宮,而是能真正引導用戶達成目標的工具。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瞭一張藏寶圖,清晰地指引著如何從“能用”邁嚮“好用”。特彆是書中關於“認知負荷最小化”的章節,簡直是醍醐灌頂。過去我總是在追求功能的堆砌,現在纔明白,真正的設計藝術在於如何用最少的步驟,讓用戶自然而然地完成最復雜的操作。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用戶友好”的理論書,而是紮紮實實地提供瞭可操作的框架和驗證方法。我尤其喜歡它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瞭那些看似微小的設計決策,是如何在用戶績效的關鍵節點上産生巨大影響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畫齣漂亮的界麵,而在於教你如何像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傢那樣,去理解用戶在操作過程中的每一點猶豫、每一次睏惑,並提前布局解決方案。對於任何一個身處産品一綫的設計師或産品經理來說,這本書的實踐指導意義無可替代。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冷靜、剋製,帶著一種資深研究人員特有的嚴謹性,但奇怪的是,讀起來並不枯燥。它巧妙地將復雜的心理學、人機交互的理論知識,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感覺這些原本高冷的學術概念,突然變得可以觸摸和使用瞭。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心智模型匹配度”的章節推崇備至。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發現用戶做齣的操作與我們的預期大相徑庭,這本書提供瞭診斷這種偏差的工具箱。它不再讓我們抱怨用戶“笨”,而是反思我們的界麵是否清晰地傳達瞭係統的運作邏輯。這種以係統為中心、以用戶為導嚮的辯證關係處理得極為高明。如果你隻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門的“UI設計速成指南”,這本書可能不適閤你;但如果你想在你的職業生涯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可持續、可量化的設計方法論,那麼這本書無疑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它需要的不僅僅是閱讀,更是反復的研讀和實踐。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書的時候還有點擔心,怕又是那種陳詞濫調的“用戶體驗”宣言,充滿瞭各種美好的願景卻缺乏實際落地的路徑。然而,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嚴謹,它沒有沉溺於華麗的視覺效果,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瞭“績效”——也就是用戶實際完成任務的效率和準確性上。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錯誤預防與恢復機製”的論述,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提供撤銷功能”這種初級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係統設計,從源頭上杜絕那些高頻次、高成本的錯誤發生。這本書的結構就像一個精密的工程藍圖,從基礎的用戶模型建立,到中層的交互模式選擇,再到高層的係統評估標準,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到無可挑剔。它強迫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那些基於“感覺”做齣的設計決策,轉而用數據和明確的準則去支撐每一個選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設計”的理解維度拓寬瞭,不再是藝術傢的自我錶達,而是一種嚴謹的科學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