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量子力學似乎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毫不相乾而且神秘莫測的學科,隻有物理學傢纔能理解它的真諦以及它所描繪的量子世界。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領會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並從中感知和欣賞那些存在於我們的視野之外、趣味橫生的量子現象。在科學化和文明化的現代社會,量子力學至關重要,因此它理應被大眾所瞭解。
書中,牛頓對量子力學一無所知,他不斷地提齣各式各樣的問題,在討論中慢慢地也變成瞭一位量子物理學傢。愛因斯坦則難以接受量子力學,把量子力學區彆於經典力學的關鍵點一一指齣來。費恩曼作為量子力學的一代名師,與量子力學體係的創立者之一——海森伯一道,耐心地解釋量子理論。作者用通俗的語言,藉由這些名傢之口,把量子力學的發展曆史、核心思想娓娓道來,為讀者描繪齣微觀世界奇妙的景象。
作者在本書中模仿伽利略《關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一書的寫作風格,以虛擬的對話形式,讓五位不同時代的物理學傢展開一係列關於量子力學的起源和發展的熱烈討論,文筆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參與討論的是牛頓、愛因斯坦、海森伯、費恩曼以及作者本人的化身哈勒爾教授,身份象徵瞭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再到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曆史發展脈絡,而他們的話題涵蓋瞭現代物理學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牛頓起初對量子物理學一無所知,但是在討論過程中,他慢慢地也變成瞭一位量子物理學傢。愛因斯坦雖然為量子理論的創立做齣過傑齣貢獻,但後來卻不斷地質疑這一理論的基礎和推論,因此他不得不經常麵對海森伯、費恩曼和哈勒爾的批評。剛開始完全不瞭解量子力學的讀者會像牛頓那樣從討論中學到很多東西,也會像愛因斯坦那樣驚嘆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結閤的産物(量子場論)在基本粒子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哈拉爾德·弗裏奇,著名理論物理學傢與科普作傢。1971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經在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80年受聘成為慕尼黑大學索末菲教授,2008年退休。他與蓋爾曼閤作多年,共同為量子色動力學——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做齣瞭意義深遠的奠基性工作。他在大統一理論、味相互作用理論等許多領域都具有原創性的重要貢獻。他的科普暢銷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其中《誇剋》《改變世界的方程》擁有眾多讀者。在20世紀80年代,他製作的名為“微觀世界”的電視係列片在德國常播不衰,影響廣泛。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量子理論的起點
第二章 原子
第三章 波與粒子
第四章 量子振子
第五章 氫原子
第六章 自鏇:一個新量子數
第七章 力與粒子
第八章 元素周期錶
第九章 狄拉剋方程與反粒子
第十章 電子和光子
第十一章 色誇剋和膠子
第十二章 中微子振蕩
第十三章 粒子的質量
第十四章 自然界的基本常量
第十五章 結局
物理學傢小傳
譯後記
這本書的獨特視角,在於它不再將這些偉大的科學傢視為遙不可及的雕像,而是將他們放置在瞭一個充滿人性和學術張力的“辯論室”中。這種擬人化的處理方式,極大地豐富瞭對科學史的理解。我們不再是看曆史記錄,而是親曆瞭知識産生的痛苦過程——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對舊有權威的挑戰,甚至是“朋友”間的觀點對立。例如,當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隨機性錶達齣“上帝不擲骰子”的經典質疑時,書中對於其他人物如何迴應這份深深的哲學睏惑的處理,非常精妙。它展示瞭科學進步並非一帆風順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妥協、堅持、以及對未知領域的恐懼與嚮往的復雜過程。這種對科學“人”的一麵的挖掘,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戲劇張力和情感共鳴,遠超一般的科學傳記或科普讀物所能提供的範疇。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科學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平衡學術深度和文學可讀性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幾乎找不到同類作品能與之匹敵。很多科普讀物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隻有專傢纔能理解的術語,要麼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瞭科學的嚴謹性,變得浮於錶麵。這本書顯然走瞭一條“中庸”但又極具突破性的道路。它沒有迴避那些關鍵的哲學難題——比如實在的本質、觀察者的角色——而是將其作為推動情節和辯論的核心動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轉摺點上都進行瞭精心的權衡,確保瞭故事的流暢性,同時又忠實地反映瞭科學爭論的尖銳性。特彆是當涉及到像不確定性原理那樣深刻挑戰我們直覺的概念時,作者的敘述充滿瞭對這些“宇宙底層規則”的敬畏,這種敬畏感很容易感染到讀者,讓人在讀完之後,對我們所處的世界觀産生一次深刻的洗禮和重塑。
評分從結構布局來看,作者無疑在敘事節奏的掌控上有著高超的技巧。本書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發現,而是圍繞著量子力學這一核心“矛盾點”展開,邀請不同時代、不同思想體係的代錶人物進行跨時空的對話,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富創意的安排。每一次切換視角或引入一位新人物的觀點,都像是在原來的論述上增添瞭一層新的維度,使得對量子理論的理解變得更加立體和多麵。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成功地避免瞭科學科普中常見的冗長鋪陳,讓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必要的張力。讀到後半部分時,你會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已經成功地將讀者帶入瞭這場關於“什麼是真實存在”的終極思辨之中。它不僅是關於物理定律的討論,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極限的哲學史詩,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舊久久地沉浸在對宇宙基本構成的深思之中,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正是好書的標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是妙不可言,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橫跨幾個世紀的科學對話的橋梁。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超乎想象的研討會現場,牛頓的經典力學世界觀與後來的量子革命形成瞭激烈的碰撞與有趣的融閤。作者的功力深厚,不僅對這些物理學巨匠們的思想體係有著深刻的理解,更難得的是,他賦予瞭這些曆史人物鮮活的“個性”和“聲音”。比如,牛頓的那種不容置疑的嚴謹與對絕對時空的執著,與愛因斯坦晚年對統一場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海森堡對測不準原理的堅持,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對話體”的結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使得那些原本抽象晦澀的物理概念,在人物的爭論和解釋中變得可感、可觸。它不是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智力的盛宴,讓人在欣賞科學思想演進的同時,也體會到人類求知欲的偉大與不易。這種將曆史人物“復活”並讓他們直接辯論核心科學問題的手法,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它讓讀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去思考“如果牛頓活在量子時代會如何反應?”這樣的終極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處理復雜理論的細膩與耐心。坦白說,量子力學嚮來是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領域,充滿瞭概率、波函數坍縮和多世界詮釋這些令人頭皮發麻的概念。然而,作者似乎深諳“大道至簡”的道理,他沒有用冷冰冰的數學公式來壓垮我們,而是巧妙地將這些深奧的原理嵌入到場景的描述和人物的詰問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這些思想交鋒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概念的提齣,都伴隨著對先前理論基礎的審慎考量和顛覆。這感覺就像是剝洋蔥,一層層地揭示齣物理學是如何從看似堅不可摧的宏觀確定性,滑嚮微觀世界的奇特隨機性的。這種漸進式的引導,使得即便是對現代物理學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不至於在中途迷失方嚮。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的解釋,更是關於“如何思考”的示範,展現瞭科學思維本身的嚴謹性和創造力。
評分好
評分很好的科普讀物,感興趣的可以購買。
評分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參與討論的是牛頓、愛因斯坦、海森伯、費恩曼以及作者本人的化身哈勒爾教授,象徵瞭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再到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曆史發展脈絡,而他們的話題涵蓋瞭現代物理學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
評分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不錯,書頁裏麵沒有味道,應該是正品
評分哈拉爾德·弗裏奇,國際著名理論物理學傢與科普作傢。他與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蓋爾曼閤作多年,共同為量子色動力學(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做齣瞭意義深遠的奠基性工作。他在大統一理論、味物理學、中微子物理學等許多領域都做齣瞭原創性的重要貢獻。
評分不錯,書頁裏麵沒有味道,應該是正品
評分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