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 H.斯托加茨 著,孙梅,汪小帆 等 译
图书标签:
  • 非线性动力学
  • 混沌
  • 动力系统
  • 复杂系统
  • 数学物理
  • 应用数学
  • 科学计算
  • 建模仿真
  • 物理学
  • 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8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26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控制科学、机械等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
本书非常系统地给出了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相关理论,从一阶微分方程及其分岔开始,其次是相平面分析、极限环以及它们的分岔,后以Lorenz方程、混沌、迭代映射、倍周期分岔、重整化、分形和奇怪吸引子作为结尾。本书的一个特色是突出了应用。主要包括机械振动、激光、生物节律、超导电路、昆虫爆发、化学振荡器、基因控制系统、混沌水车,乃至利用混沌加密信息的技术。所有情形都给出了基本的科学背景,并与数学理论紧密结合。本书非常适合作为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控制科学、机械等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面向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领域的初学者,特别是首次选择该课程的学生。本书非常系统地给出了相关理论,从一阶微分方程及其分岔开始,其次是相平面分析、极限环以及它们的分岔,后以Lorenz方程、混沌、迭代映射、倍周期分岔、重整化、分形和奇怪吸引子作为结尾。本书的一个特色是突出了应用。主要包括机械振动、激光、生物节律、超导电路、昆虫爆发、化学振荡器、基因控制系统、混沌水车,乃至利用混沌加密信息的技术。所有情形都给出了基本的科学背景,并与数学理论紧密结合。在本书首次出版以来的20年里,非线性动力学的思想与方法已被应用到很多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如系统生物学、演化博弈论和社会物理学。本书的第2版给出了很多关于前沿进展的新练习题,例如关于视觉中的双目竞争与名著《乱世佳人》中纷乱的爱情动力学。本书可作为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控制科学、机械等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Steven H. Strogatz,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系 Schurman 教授,国际非线性动力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非线性动力学与复杂系统,目前已发表论文200多篇,其著作被引用次数达到16300多次。

Strogatz教授曾获得麻省理工学院高教学奖以及数学普及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他的关于多种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已被 Scientific American,Nature, Discover, Business Week 以及 The NewYork Times 等作为特辑报导。

孙梅,江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从事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分析及建模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SCI检索论文43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曾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任校级科研机构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院长,省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学科方向带头人,江苏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

汪小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网络科学研究,曾获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zui佳论文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队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复杂大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


精彩书评

  “写得相当好!Strogatz一次又一次地对相关概念给出了我所读到过的好解释……这是当前非线性动力学好的入门教程之一。”
  ——SIAM REVIEW

  “精妙与淋漓尽致的例题使我印象深刻。重要的是,它给出也突出了很多重大而又微妙的特色与不同。”
  ——PHYSICS TODAY

  “与近年来我读过的任何本科生教材相比,本书更能吸引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令他们产生换专业的想法,并点燃他们内心的求知欲。”
  ——UMAP JOURNAL

目录

译者的话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1概述1
1.0混沌、分形与动力学1
1.1动力学简史2
1.2非线性的重要性5
1.3世界的动力学视角9
第1部分一维流
2直线上的流15
2.0引言15
2.1几何的思维方式16
2.2不动点与稳定性18
2.3种群增长21
2.4线性稳定性分析24
2.5存在性与唯一性26
2.6振动的不可能性29
2.7势30
2.8利用计算机解方程32
第2章练习题36
3分岔45
3.0引言45
3.1鞍�步岱植�46
3.2跨临界分岔51
3.3激光阈值54
3.4叉式分岔56
3.5旋转环上的过阻尼球62
3.6不完美分岔与灾变70
3.7昆虫爆发74
第3章练习题80
4圆上的流95
4.0引言95
4.1例子与定义95
4.2均匀振子97
4.3非均匀振子98
4.4过阻尼摆103
4.5萤火虫105
4.6超导约瑟夫森结108
第4章练习题115
第2部分二维流
5线性系统125
5.0引言125
5.1定义与例子125
5.2线性系统的分类131
5.3恋爱139
第5章练习题141
6相平面146
6.0引言146
6.1相图146
6.2存在性、唯一性与拓扑结果149
6.3不动点与线性化150
6.4兔子与羊156
6.5保守系统160
6.6可逆系统164
6.7钟摆169
6.8指数理论174
第6章练习题181
7极限环200
7.0引言200
7.1例子201
7.2排除闭轨203
7.3庞加莱�脖镜峡怂啥ɡ�207
7.4李纳系统214
7.5松弛振荡215
7.6弱非线性振子219
第7章练习题232
8再探分岔248
8.0引言248
8.1鞍�步岱植怼⒖缌俳绶植碛氩媸椒植� 248
8.2霍普夫分岔255
8.3振荡化学反应261
8.4环的全局分岔267
8.5驱动钟摆与约瑟夫森结滞后现象272
8.6耦合振子与准周期性280
8.7庞加莱映射285
第8章练习题291
第3部分混沌
9洛伦兹方程315
9.0引言315
9.1混沌水车316
9.2洛伦兹方程的简单性质325
9.3奇怪吸引子上的混沌331
9.4洛伦兹映射339
9.5探究参数空间343
9.6利用混沌传送秘密信息348
第9章练习题354
10一维映射362
10.0引言362
10.1不动点和蛛网模型363
10.2逻辑斯谛映射:数值方法367
10.3逻辑斯谛映射:解析方法371
10.4周期窗口375
10.5李雅普诺夫指数379
10.6普适性与实验383
10.7重整化393
第10章练习题401
11分形414
11.0引言414
11.1可数集与不可数集415
11.2康托尔集417
11.3自相似分形的维数420
11.4盒维数425
11.5点态维数与关联维数427
第11章练习题432
12奇怪吸引子439
12.0引言439
12.1简例439
12.2埃农映射445
12.3若斯勒系统450
12.4化学混沌与吸引子重构453
12.5受迫双井振子457
第12章练习题464
部分练习题答案471
参考文献484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在本书第一次出版以来的20年里,非线性动力学的思想与方法已被应用到很多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如系统生物学、演化博弈论、社会物理学等。为了介绍一些新的进展,我已增加了20道重要的练习题,希望能吸引读者学习更多内容。这些领域和应用包括(相关的练习题在其后的圆括号中列出)
  动物行为: 日本树蛙的叫声节律(8.6.9)
  经典力学:具有二次阻尼的驱动摆(8.5.5)
  生态学:猎食模型;周期性捕鱼 (7.2.18、8.5.4)
  演化博弈论:石头-剪刀-布(6.5.20、7.3.12)
  语言学:语言消亡(2.3.6)
  生命起源前的化学反应:超循环(6.4.10)
  心理学与文学作品《乱世佳人》中的爱情动力学(7.2.19)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的凯恩斯交叉模型(6.4.9)
  数学:反复取幂(10.4.11)
  神经科学:视觉中的双目竞争(8.1.14、8.2.17)
  社会物理学:观点动力学(6.4.11、8.1.15)
  系统生物学:蛋白质动力学(3.7.7、3.7.8)
  感谢我的同事 Danny Abrams、Bob Behringer、Dirk Brockmann、Michael Elowitz、Roy Goodman、Jeff Hasty、Chad Higdon�睺opaz、Mogens Jensen、Nancy Kopell、Tanya Leise、Govind Menon、Richard Murray、Mary Silber、Jim Sochacki、Jean�睱uc Thiffeault、John Tyson、Chris Wiggins,以及Mary Lou Zeeman对新增练习题提出的建议。特别感谢Bard Ermentrout 设计的关于日本树蛙(8.6.9)与双目竞争的练习题(8.1.14、8.2.17),以及Jordi Garcia�睴jalvo能分享关于系统生物学的练习题(3.7.7、3.7.8)。
  另外,除了某些地方的更正与更新之外,第1版的目标、组织结构与文字都未改动。感谢来信提出建议的所有师生。
  很高兴能与Westview出版社的Sue Caulfield、Priscilla Mcgeehon, 以及Cathleen Tetro一起合作。多谢你们的指导与无微不至的关心。
  最后,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妻子Carole、女儿Leah和Jo,以及我的小狗Murray,容忍我在本书写作中造成的各种干扰,并带给我欢笑。
  第1版前言
  本书主要面向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领域的初学者,特别是第一次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它的基础是我已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过多年的为期一学期的课程。目标是尽可能清楚地解释数学知识,并展示如何用数学来理解非线性世界中的很多奥秘。
  本书的数学处理简单易懂,虽不太正式,却也非常谨慎。强调结合具体例子使用分析方法和直观的几何方法。本书非常系统地给出了相关理论,从一阶微分方程和分岔开始,以重点讨论洛伦兹方程、极限环、迭代映射、倍周期分岔、重整化、分形和奇怪吸引子作为结尾。
  本书的一个特色是突出了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机械振动、激光、生物节律、超导电路、昆虫爆发、化学振荡器、基因控制系统、混沌水车,以及利用混沌加密信息的方法。所有情形都给出了基本的科学背景,并与数学理论紧密结合。
  前提要求:
  学习本书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单变量微积分,包括画曲线草图、泰勒级数,以及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有些地方也使用了多变量微积分 (如偏导数、雅可比矩阵、散度定理)和线性代数(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物理学的入门知识在本书也会用到。其他科学的前提知识将视考虑的应用而定,但不管怎样,相应的入门知识应该足够了。
  本书可用于下面一些类型的课程:
  一门非线性动力学的概括性入门课程,主要面向没有接触过本学科的学生。(我已教过此类课程。)在这里,读者可以通读全书,先阅读每章开头的核心内容,选择一些应用问题深入探讨,对更深入的理论内容可稍加练习或完全略过。一种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利用七周读完第1~8章,再利用五周或六周来学习第9~12章。确保在学期内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混沌、映射与分形。
  一门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传统课程,但更多地强调应用,而减少对摄动理论的介绍。这样的课程应该集中在第1~8章。
  一门关于分岔、混沌、分形及其应用的现代课程,针对已学习过相平面分析的学生而言。相关的主题可主要从第3、4章,以及8~12章挑选。
  对上述课程,应该从每章结尾的习题中给学生布置作业。他们也可以做计算机设计;构建混沌电路与机械系统;或查阅相关参考文献来了解当前的研究。不论学习还是教授这门课程,这些内容都令人激动,希望你能喜欢。
  每节中的方程都按照顺序编号。例如在5.4节,第三个方程称为(3)或者方程(3),而在本节之外却称之为(5.4.3)或方程(5.4.3)。图、例题与练习题一直称其全名,如练习题1.2.3。例题和证明都用明显的停顿结尾,用符号■表示。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现象,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指导。不同于局限于单一学科的传统书籍,它跨越了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揭示了隐藏在看似混乱现象背后的深刻规律。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其未来状态无法简单地通过线性关系预测的系统。这些系统,即使是最微小的初始扰动,也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这正是“混沌”一词的由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系统的“不确定性”,更在于“可预测的混乱”——即混沌系统内部存在的、尽管复杂但却遵循确定性法则的运动模式。 理论基石与数学工具: 本书会从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概念入手,详细介绍描述这些系统演化的关键数学工具。我们将深入讲解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相空间、吸引子、分岔理论等核心概念。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刻画系统的动态行为,理解其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过渡的机制,以及周期性、准周期性到混沌状态的演变路径。特别地,本书会详细阐述李雅普诺夫指数、分形维度等量化混沌强度的重要指标,帮助读者客观地分析和评估混沌系统的特性。 探索混沌的本质与表象: “混沌”并非真正的无序,而是高度复杂的有序。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吸引子的奇妙世界,如奇异吸引子,它们是混沌系统长期演化的轨迹所形成的几何结构,通常具有分形特性。我们将探讨诸如倍周期分岔、不动点分岔、霍普夫分岔等经典的分岔类型,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系统从稳定平衡态走向周期运动,再进一步涌现出不可预测的混沌行为。同时,研究我们将深入分析诸如洛伦兹吸引子、罗索勒吸引子等著名混沌吸引子的形成机制和几何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系统中的普遍性。 不同场景下的非线性与混沌应用: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如何在以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物理学: 例如,天体力学中的三体问题,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以及激光器、电路等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工程学: 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信号处理、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等。 生物学: 种群动态模型、神经元放电模式、心律失常、大脑活动等。 化学: 化学反应的振荡现象、自催化反应等。 经济学与金融学: 股票市场波动、经济周期预测、金融危机分析等。 社会科学: 人口增长模型、城市发展模式、信息传播 dynamics 等。 实践指导与研究前沿: 本书不仅注重理论的严谨性,更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将引导读者如何将理论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并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来验证和探索复杂系统的行为。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本书还将触及当前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研究的前沿领域,如全局分岔、混沌同步、控制混沌、分数阶动力学等,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物理学、数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对于任何对复杂系统、混沌现象以及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背后深刻规律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参考。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复杂性,并掌握分析和应对这些复杂性的有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线性的、可预测的范畴。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非线性的、看似混沌的现象。书中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动力学模型的介绍,例如Logistic映射、Lorenz系统等等,这些模型虽然简单,却能够展现出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动力学行为,让我对“简单”与“复杂”之间的界限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混沌系统的可视化呈现,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图示,例如分岔图、相图、吸引子图等等,都清晰地展现了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混沌的魅力。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物理学、工程学到生物学、经济学,都得到了广泛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平台,让我得以深入了解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的奥秘,也为我的未来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研究领域摸索多年的学者来说,简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现象在我的研究方向中的应用,但很多时候,文献中的表述过于晦涩,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深入浅出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理论体系构建得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引申到各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吸引子、分岔、周期倍化等关键概念的阐述,用了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洛伦兹吸引子、罗索勒吸引子等等,这些例子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通过图示和详细的数学推导,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物理含义。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对这些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介绍,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到经济学、社会学,都涉及到了,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的普适性和强大生命力。对于我而言,书中提供的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我的科研项目,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将书中的某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实际数据分析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不是仅仅提供“是什么”。《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著作。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大量的公式和理论,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读者去理解非线性系统和混沌现象背后的逻辑。书中对各种非线性现象的产生机制,比如吸引子的形成、分岔的发生,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数学和物理上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清晰地说明了,混沌系统虽然表现出看似随机的行为,但其演化过程仍然是由确定性的方程所决定的,这颠覆了我之前对混沌的某些刻板印象。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一些数学工具来“预测”和“控制”混沌系统,这让我看到了理解混沌的实用价值。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所处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它让我明白,即便是看似混乱的现象,也可能隐藏着深刻的规律。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我深知翻译一本技术性如此强的书籍是多么不容易。很多时候,翻译过来的一些术语会让人感到生硬和晦涩,但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译者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书的思想,而且在语言的组织上,也力求流畅自然,让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的处理。译者并没有仅仅是直译,而是会根据中文的语境,对一些公式的表达方式进行微调,使其更易于理解。例如,一些英文中常用的缩写,在翻译中被替换成了更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此外,书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也进行了本地化的处理,用了一些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比喻和例子,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涵盖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知识体系,让我得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的相关知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译本,无疑是为我打开了通往非线性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曾经只在科幻小说中听闻的奇妙现象。我一直对那些看似随机却又充满规律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比如水流的湍流、股票市场的波动,甚至是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它的章节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从最基础的概念,如相空间、吸引子,到更复杂的混沌理论,如李雅普诺夫指数、分形维度,层层递进,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的详细阐述。它并非简单地给出模型,而是会解释模型是如何从物理背景中产生的,以及模型中的每一个参数都代表着什么物理意义。这让我不仅能够理解模型的数学形式,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物理逻辑。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进展,让我能够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知道我所学习的知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平台,让我得以在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学著作,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而《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书中在介绍每一个新的概念时,都会先从一个实际的例子入手,例如水滴的形成、天气的变化、心跳的节律等等,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瞬间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然后,作者会逐步引入数学工具来描述这些现象,并在此过程中解释数学工具的物理含义。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混沌”一词的辩证理解。它并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强调了混沌系统内在的确定性,以及在看似无序中蕴含的规律。这种对复杂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分形几何在描述混沌系统中的作用,这又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维度。通过学习,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被我视为随机和无序的现象,现在似乎都找到了它们隐藏的内在规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宇宙深处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迷宫中找到了北极星,突然之间,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现象,都变得清晰起来。我之前对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的理解,大多来自于零散的文献和一些科普文章,总感觉碎片化,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状态空间、相轨迹、自治系统,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吸引子、分岔理论,再到混沌的各种判据和特性。书中对这些概念的阐述,既有严谨的数学推导,又不乏形象的类比和生动的例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蝴蝶效应”的探讨,它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初始条件对混沌系统演化的巨大影响,这让我对“混沌”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个听起来很玄乎的词汇。书中的图表设计也非常精巧,很多复杂的相图和时间序列图,都清晰地展现了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语言流畅,术语准确,即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清晰地理解其含义。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把钥匙,它为我打开了理解自然界和许多复杂系统运作方式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的教材。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当我拿到《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翻译版 原书第2版)》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丰富的内涵和精良的制作所吸引。这本书的语言翻译得非常到位,通俗易懂,即使是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概念,在译者的笔下也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方式,它并不是简单地列出公式,而是会从物理背景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公式的含义和推导过程。这对于我这种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实例,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书中对于吸引子、分岔等概念的讲解,都配有精美的图表,这些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系统的演化过程,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难以想象的复杂行为。此外,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线性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非线性系统,再到混沌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特性。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满意的一本教材,它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讲解清晰,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学生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译本,我拿到的时候,真是心潮澎湃。毕竟“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而原书第二版的引进,更是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充满了期待。拿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实而沉甸甸的纸张,印刷质量非常不错,字迹清晰,图表精美,这在当下很多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着实让人感到一种踏实。我翻开第一页,并没有急着去啃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先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前言。目录的设计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各种具体模型的深入探讨,再到更高级的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的应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前言部分则清晰地阐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核心思想以及目标读者,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之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概念引入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和历史的渊源,这大大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的符号堆砌。书中对数学工具的讲解也相当到位,并非简单地丢出公式,而是会解释其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对于我这种对数学背景不是特别扎实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总的来说,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这两个词在我脑海里一直与“高深莫测”划等号。我担心这本书的门槛会非常高,我这种非数学专业出身的读者可能很难读懂。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明确地表示,它面向的是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工程、数学、生物等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尽管书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理论,但译者和原作者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去解释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直观理解。例如,书中对于“吸引子”的讲解,就通过对不同系统(如阻尼振子、洛伦兹模型)的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其精髓。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介绍,比如对庞加莱、李雅普诺夫等先驱工作的回顾,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认识到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都非常精美,大量的相图、分岔图、时间序列图,都清晰地展示了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便是一个看似“高冷”的学科,也可以以一种充满魅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京东自营的图书质量好 价格便宜 一直在京东购物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

书是正版的,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用的东西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很舒服,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领域很好的一本教科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益。

评分

这本书特别好看,理解世界的必备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