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R.贾斯特(DavidR.Just) 著,贺京同,高林 译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金融学
  • 投资
  • 人类行为
  • 认知偏差
  • 市场营销
  • 消费者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605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济教材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行为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广义下的行为原理,并根据各种真实案例和实验案例来对这些原理予以阐述。本书涵盖了消费者以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各种非理性行为模式,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如何做出理性选择的方法。内容包括一部分消费者购买行为、第二部分信息与不确定性、第三部分时间偏好与长、短期和第四部分社会偏好。

作者简介

  戴维·R·加斯特是康奈尔大学查尔斯·H·戴森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康奈尔行为经济学与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于200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风险与不确定性、信息、行为经济学。   加斯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堪称一流,在国际期刊已发表大量研究型论文,并获得了学术界及多家重要出版商的赞赏。他的工作还得到了许多知名媒体的报道,包括国家公共电台、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等

目录

译者序作者简介译者简介前言第1章 理性、非理性和理性化11.1 理性选择理论与理性建模21.2 理性和需求曲线31.3 有限理性和模型类型61.4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之间的特殊关系7传记9思考题9参考文献9高级概念10第一篇 消费者购买决策第2章 交易效用和消费者定价122.1 存在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时的理性选择122.2 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152.3 沉没成本谬误152.4 理论和对沉没成本的反应17历史说明192.5 对沉没成本谬误的理性解释202.6 交易效用和固定费率偏向202.7 固定费率偏向的程序性解释222.8 固定费率偏向的理性解释23历史说明242.9 交易效用和有参照时的消费者偏好242.10 理论与参照依赖型偏好252.11 环境依赖型偏好的理性解释26传记26思考题26参考文献27高级概念28第3章 心理核算293.1 不同来源收入条件下的理性选择303.2 心理核算理论323.3 预算与消费束343.4 账户、整合或者分离363.5 支付去耦、预购和信用卡购买383.6 投资、开设与注销账户393.7 参考点和无差异曲线413.8 理性选择、诱惑、礼物对现金423.9 预算、账户、诱惑和礼物433.10 不同时期的理性选择443.11 对基于收入来源的消费的理性解释及其应用46传记47思考题47参考文献48第4章 维持现状偏向和默认选项494.1 理性选择和默认选项494.2 偏好形成、框架和默认选项514.3 现状偏向的理性解释53历史说明534.4 参考点、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问题544.5 损失厌恶的进化论解释574.6 理性选择、获得与放弃商品584.7 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594.8 禀赋效应的理性解释61历史说明61传记62思考题62参考文献63高级概念63第5章 赢者诅咒与拍卖行为655.1 拍卖中的理性竞价655.2 出价过高的程序解释685.3 理性水平695.4 竞价的经验法则和透明度705.5 荷式拍卖和最高价拍卖下的理性出价71历史说明745.6 英式拍卖、荷式拍卖和最高价拍卖的理性价格745.7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拍卖755.8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理性竞价755.9 赢者诅咒与锚定和调整78历史说明835.10 赢者诅咒的理性解释83传记83思考题84参考文献84高级概念85第二篇 信息与不确定性第6章 归并决策886.1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多重理性选择896.2 资产组合问题936.3 窄归并与宽归并946.4 归并资产组合问题976.5 进一步说明986.6 效用函数和风险厌恶986.7 归并和多样性1016.8 对多样性的理性归并1016.9 偏好改变、加总和选择归并1026.10 成瘾和饮鸩止渴1036.11 窄归并和动机1056.12 行为归并105历史说明1056.13 归并行为的理性解释106传记106思考题107参考文献107高级概念108第7章 代表性和易得性1107.1 统计推断和信息1107.2 准度训练1147.3 代表性1177.4 联合偏向1187.5 小数定律1207.6 保守主义与代表性1267.7 易得性直觉推断1287.8 偏向、偏执和易得性129历史说明130传记130思考题131参考文献132第8章 证实和过度自信1338.1 理性信息搜寻1338.2 证实偏向1378.3 风险厌恶与生产1448.4 过度自信1458.5 自我助益偏向1488.6 不良信息有害吗149历史说明150传记150思考题151参考文献152第9章 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1539.1 风险条件下的理性决策1549.2 不可传递偏好建模:懊悔与相似性1589.3 独立性和风险条件下的理性决策…1629.4 允许违反独立性1689.5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1699.6 关于概率权重形状的证据1709.7 不偏爱较劣选择的概率权重1719.8 违背期望效用的现实含义1729.9 当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时怎么做173历史说明176传记176思考题176参考文献177高级概念178第10章 前景理论与风险或不确定性下的决策17910.1 风险厌恶、风险喜好和损失厌恶18110.2 前景理论18310.3 前景理论与无差异曲线18510.4 前景理论解决了全部问题吗19010.5 前景理论和较小赌局中的风险厌恶192历史说明196传记197思考题197参考文献198第三篇 时间贴现与长期和短期第11章 自相矛盾:推测和事后聪明偏向20011.1 跨期选择的标准模型20111.2 为未来的自我做出决策20411.3 推测偏向和成瘾20611.4 在选择中情绪和本能因素的作用21111.5 情绪温差建模21311.6 事后聪明偏向和知识诅咒216历史说明218传记218思考题219参考文献220第12章 天真的拖延22112.1 完全加式模型22212.2 连续时间贴现22312.3 为什么贴现是稳定的22412.4 天真型双曲线贴现227

前言/序言

  前  言   随着《助推》(Nudge)以及《可预见的非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 」�内译本书名为《怪诞行为学》。——译者注�〉仁榧�的畅销,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行为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很快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并且令人新奇,其根植于常识或者直觉,因而对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我教授行为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当介绍新的非理性行为时,学生们就会为这些谜团所吸引: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行事?在真相揭晓(即对行为做出符合直觉的行为解释)之前,这种悬念使学生们更加专心致志。在课程讲授的前几年,我对学生们在课堂上对异象(尤其是那些通过课堂实验可以用其自身行为阐明的异象)的反应非常有兴趣。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一课程是多么重要。班上的一名毕业生成功就业于华尔街,其在回访母校时找到我,告诉我我讲授的原理是如何改变他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的。他提到课上的几个行为模型在确定获胜策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鼓励我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现在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和有类似故事的学生打交道。   本书的适用对象   本书的主要读者是经济学和商科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很想了解经济学理论如何违反现实。本书也适用于一些研究生课程。本书假定学生们已经学习过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训练成为实验经济学家或者学术研究者。相反,他们主要是为了达成以下愿望:①学会避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陷阱;②学会利用消费者行为增强雇主的盈利能力;③更加准确的建模或者预测市场结果。当前对行为经济学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系列教科书主要关注促进该学科发展的研究性实验。这些实验在培养行为经济学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适用本书的读者之所以对这些实验感兴趣,更多的是将它们看作是一组实例,这些实例阐明了更广范围内的行为原则。本书是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教科书,关注更广范围内的行为原则。真实世界实例、来自实验文献的实例和以实验室操作形式出现的体验性实例都可以阐明行为经济学原理。虽然给出实验和真实世界实例很有益处,但帮助学生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是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各种效应。因此,教师用书的教学指导提供了一组经典的课堂实验作为本教材的补充材料。� 】上У氖牵�通过与著者沟通发现这些资料还未出版发行。——译者注��   书中的某些部分需要微积分背景。然而,这些部分被有意识地隔离开,放在章末的高级概念部分,因而在必要时可以轻易地跳过它们。与这些部分相关的练习题也用☆进行了标注。行为经济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图形、案例和简单的几个方程来描述。因此我尝试将内容创作得足够灵活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读者。例如,相对于商科类教师,经济学教师可能希望对数学模型进行更加严格的处理。每一章都有独立的部分从个体选择角度讨论行为建模,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角度讨论行为的含义。经济学训练倾向于集中讨论个体选择模型及其对公共政策和市场的含义。管理学教学倾向于讨论在给定个体行为条件下,公司利润动机如何得到最佳满足。   除了对应用的讨论,还有很大的篇幅被用来讨论管理和政策含义。直到最近行为经济学才开始重视行为理论对福利经济学及政策的潜在影响。在此方面,马修·拉宾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一个争论重点涉及政府在帮助个体避免判断错误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判断错误还是仅仅是偏好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具有决定权,这导致了激烈的争论。此外,当企业试图利用行为异象时,伦理问题就会产生。使用一种拍卖机制得到超出中标者支付意愿的中标价格,这符合道德伦理吗?政府是否应该介入以规范企业对行为异象的利用?本书会触及这类问题,最后一章还会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严格的讨论。   哲学思想   行为经济学尝试解释对理性经济模型所示行为的普遍和系统性偏离。这些偏离被称为行为异象。为了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异象,他们需要对主干经济学课程所教授的理性经济模型有基本的了解。实际上,在巩固学生对消费者、生产者理论基本要点以及博弈论基本概念方面,我发现我教授的行为经济学非常有用。为了突出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差别,本书每一章都会描述与即将研究的行为相关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已经理解这些概念的高年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快速看完这些部分,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的偏离上。这些被称为行为异象的偏离,它们通常可以通过融合理性经济模型和基本心理学原则来解释和理解。   当前,大部分教授行为经济学的教师要么使用学术论文集(公开出版的或者自选的),要么使用面向非专业读者的畅销书作为教材。这就产生了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是水平问题。使用论文集通常要求学生对行为经济学有很深的了解,这超出了对高年级本科生的要求;使用面向非专业读者的畅销书又会使学生的理解过于肤浅。而以基本原理为基础并对其进一步深化,这样精心组织的内容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其次是关于主题的组织。许多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书籍都是按照主题进行组织的,它们会同时给出许多结果相矛盾的实验。虽然对于文献回顾而言这是合理的方法,但这也会使首次接触行为经济学的读者产生困惑。虽然异象和实验有很多种,但用来解释异象的首要行为原理却可以被分为少数几个(例如,现状偏向、过度自信、代表性、损失厌恶等)。本书按照行为原理进行组织。这种方法与典型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通过集中学习几个首要原理,学生更容易学会如何在新环境中应用这些原理。在本书前几章,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个最简单的异象进行讨论,通过较熟悉的概念比如沉没成本谬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行为模型的世界。随后介绍一些更困难或者更具迷惑性的概念,掌握它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   对实验的简评   由于实验技术提供的关于决策直觉推断以及其他非理性决策的证据,在很长的时间里行为经济学总是和实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也是因此,许多实验经济学以及行为经济学领域之外的人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实际上,实验经济学是一种工具,其在探索和挖掘行为现象方面极其有用。虽然实验和体验性证据在学习行为经济学概念方面很重要,但实验技术在此方面并不重要。对实验概念的精确理解(例如,收益占优或者内部有效性)在学习行为经济学时不是特别重要,这类似于计量技术对理解中级微观经济学时所起的作用。   致谢   特别感谢朱莉亚·黑斯廷斯布莱克在准备本书手稿过程中的出色帮助。   译 者 序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在此之前许多年的时间里,理性的标准经济学模型中几乎看不到“现实人”的身影。经济学家对人做出了近乎“全知全能”的假设,他们仅关心自己的福利,对其生存的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在完备和符合逻辑的偏好条件下具有确定最佳选择的认知能力,完全有能力执行其希望采取的行动,等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并未按照理性的标准经济学模型行事,经济学家经常发现一系列的行为异象,即对理性模型的系统性偏离,利用标准经济理论很难对它们进行解释或者建模。行为经济学家利用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起来的理论扩展理性选择模型,尝试通过为其建立稳健的心理学基础来解释行为,进而改善标准经济模型的解释和预测效力。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尤为迅速,涌现出了多位可视为行为经济学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然而,与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态势不相适应的是,目前便于课堂使用的行为经济学教材却不多见。许多行为经济学课程要么直接选用艰深的学术论文集,要么选用面向非专业读者的畅销书作为教材,这导致学生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学习困境。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零散,很难形成统一的逻辑体系。如何以行为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将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组织地呈现在一本书中,并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它们的理解,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在这一方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作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共包括四篇内容:第一篇是消费者购买决策,主要介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产生行为异象的原因;� ∨穆衾砺壑械墓餐�价值拍卖涉及不确定性。�〉诙�篇是信息与不确定性,主要介绍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产生行为异象的原因;第三篇为时间贴现与长期和短期,主要介绍涉及跨期选择时会产生的时间不一致偏好;第四篇为社会偏好,主要介绍考虑他人型偏好。对于各篇章节的组织,作者主要按照解释异象时使用的首要行为原理来进行安排(例如,现状偏向、过度自信、代表性、损失厌恶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读者掌握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为了突出理性和非理性模型之间的差别,在每一章会首先描述相关的经典经济学模型,这对于加深读者对标准经济学模型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对于国内主要接受传统经济学教育的中国学生而言,该书会“颠覆”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理论、内容、方法与工具的认知。读完本书,你会感慨行为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真知灼见,这有助于我们打开思想的牢笼,从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们的行为甚至这个世界。   本书非常重视行为经济学理论和原则对个体行为、政府政策和厂商盈利能力的启示和实用价值,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行文过程中作者给出了大量的实例,来加深我们对这些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其中对于一些异常艰深的问题,比如基于假设筛选的证实偏向模型、基于小数定律的学习模型、利他与互惠中的友善函数等,都结合实例以尽量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些努力更能引起读者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容易进入行为模型的世界,更容易学会如何在新环境中应用这些原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除此之外,译者认为不得不提本书的另外两个独到之处。首先,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书中会有一个历史说明,介绍它们的来龙去脉,并附加了作者的一些评述。其次,各章末尾还有一个传记部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先驱和当代大家,不仅让我们听其“名”、闻其“事”,而且能让我们见其“面”。虽然是很短的一部分,但你会从中看到这些伟大学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阿莱的博学、特沃斯基的勇敢、拉宾的幽默、艾瑞里的乐观、凯莫勒的兴趣广泛、史托斯的领袖气质……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不禁希望本书应该多写几章才好。仿照传记部分的格式,我们也特意在译者序之后附上了对著者(大卫 R.贾斯特)的一段简短的介绍,以此表示对著者的敬意。   IV美中不足的是,原书中不知何故存在一些错误,包括疑似印刷错误、表述逻辑以及数学推演不严谨等(当然,也可能包括译者才疏学浅的误判)。对于这些错误之处,斟酌再三,我们决定在保持原文原貌的基础上,以译者注的形式进行注解,以便读者阅读、理解与思考。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多思多想,权衡取舍。但所有这些并不能妨碍本书成为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为经济学教材和参考书。   与其他行为经济学教材相比,本书倾向于演绎推理,分析也更偏向模型化。因此,本书更适合经管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对于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人而言,你会发现,在你的学术之旅中,案头备有此书将是一个异常明智的选择,它会为你打开一片经济思维的新天地。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限于译者的学识和文笔,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还请读者谅解并指正。   本书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2&ZD088;)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谢忱。   贺京同 高林2016年8月6日(里约奥运会开幕之际)于南开园
《心智的迷宫: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奥秘》 你是否曾困惑于自己为何会做出看似不理性的选择?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为何总会被某些营销策略轻易牵动?抑或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的心理暗示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心智的迷宫》将带领你深入探索人类决策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揭示那些普遍存在却常常被忽视的认知偏差与思维捷径。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真实案例、精心设计的实验以及发人深省的心理学现象,层层剥开我们思维的“盲点”。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日常选择的微妙力量,理解为何我们会偏爱“熟悉”而非“最优”,为何“损失”的恐惧远大于“收益”的喜悦,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被“框架效应”所左右。 从购物时的冲动消费,到投资时的风险规避,再到职场中的人际互动,本书将为你提供一把理解自身及他人行为的钥匙。你将学会如何识别那些诱导性广告背后的心理学把戏,如何避免在重要的决策中陷入“锚定效应”的陷阱,又如何理解“从众心理”在群体行为中的强大作用。 《心智的迷宫》不仅是一次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深入剖析,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旅程。它将帮助你: 洞察非理性: 了解那些影响你决策的系统性偏差,如确认偏差、可得性启发、损失厌恶等。 掌握影响力: 识别他人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影响你的行为,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优化决策: 学习如何识别并克服自身的认知局限,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理解社会: 窥探群体行为的深层原因,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叙事引人入胜,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它适合所有对人类行为、心理学以及自我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仅仅对“人为什么会那样做”充满好奇,都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翻开《心智的迷宫》,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与自己内在世界的深度对话。你将重新认识那个常常不被自己察觉的“你”,并发现,原来理解了这些决策的奥秘,你也能在生活的迷宫中,走出一条更清晰、更自由的道路。 目录预览: 第一章:决策的“直觉”陷阱 是什么让我们相信直觉? 启发法与经验法则的魔力与局限 案例分析: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选择“更容易”的答案? 第二章:金钱与情绪的纠缠 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失去比渴望得到更多? “沉没成本”如何绑架我们的未来? 心理账户:我们如何分配无形的财富? 第三章:眼见不一定为实:感知与判断的错觉 你看到的是事实,还是被“框架”过的现实? 锚定效应:第一个数字如何决定一切? 从众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会随波逐流? 第四章:选择的悖论:越多反而越少 “选择困难症”背后的心理机制 如何区分“足够好”与“完美”? 情境因素:环境如何改变我们的偏好? 第五章:偏见与刻板印象:思维的捷径与固化 确认偏差:我们如何只看到想看的? 代表性启发:为什么我们会以貌取人? 社会认同:群体如何塑造个体观念? 第六章: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当下的诱惑 延迟满足:为什么我们难以抵抗眼前的快乐? 规避损失:风险与回报的非对称考量 预期的力量:期望如何影响体验? 第七章:人际互动中的心理博弈 互惠原则:为什么我们总想回报? 承诺与一致:我们如何被自己的言语约束? 社会证明: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第八章:情境的塑造者:环境如何影响你的选择 “助推”的力量:如何设计环境引导积极行为? 便利性与摩擦:无形的力量如何改变习惯? 默认选项:你真的有选择吗? 第九章:理性生活:认识自我,优化选择 识别并挑战你的认知偏差 培养批判性思维,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应用心理学智慧,提升生活品质 《心智的迷宫》—— 洞悉内心,掌握选择,重塑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传统认知。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理性人”的学问,一切都基于逻辑和计算。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迷人的世界。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读来妙趣横生,又醍醐灌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则”。我曾以为,帮助他人只是出于善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回报”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作者通过一些社会实验,揭示了互惠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强大作用。再者,“社会认同”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群体行为的普遍性。我们常常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事情的对错,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作者用了一个关于“手表效应”的例子,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社会认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的。这让我反思,在很多时候,我是否也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独立思考。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禀赋效应”。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东西,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会比我们未拥有的高?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实验,揭示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易行为的。这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相同的商品,一旦被我们拥有,其在我们心中的价值就会悄然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

评分

《行为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增长,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深刻颠覆。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最大化利益”的学科,充满了冰冷的计算和理性的推演。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真实的经济学世界。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决策错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损失厌恶”这一概念。我曾经因为害怕失去微小的收益,而错失了更大的潜在回报。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种对损失的恐惧,是如何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变得畏首畏尾。作者通过一个股票投资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损失厌恶在金融市场中的普遍性。再者,“小数效应”也让我颇有感触。为什么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微小的、零散的付出,而产生一种“已经投入很多”的心理,从而不愿意放弃?作者通过对一些营销策略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被商家利用的。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买了许多看似便宜的小物件,而堆满了整个房间,却发现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正是“小数效应”在作祟。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选择的悖论”。当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难做出决定,或者对最终的选择越不满意。作者用一些实验数据,证明了过多的选择,会增加我们的认知负担,导致决策疲劳。这让我反思,在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因为面临过多的选择,而陷入了纠结和迷茫。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一套识别和应对非理性行为的有效工具。

评分

《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人”的深刻探索。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关于“利益”的计算,关于如何让钱生钱。但这本书,却把我带入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领域,揭示了在经济活动背后,那些驱动我们决策的心理动因。作者对“承诺与一致性”原则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会倾向于采取与该承诺一致的行为,即使最初的理由已经不再充分。这让我对许多销售和营销策略有了更深的洞察,也提醒我在做承诺时需要更加谨慎。我记得自己曾经为了所谓的“会员积分”,而不断地消费,即使很多商品并不是我真正需要的,这正是“承诺与一致性”在起作用。再者,“社会认同”的力量,也是这本书中让我颇受启发的一点。我们倾向于相信大众的选择,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作者用了一个关于“排队”的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社会认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的。我开始反思,在很多时候,我是否也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身的独立判断。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禀赋效应”。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东西,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会比我们未拥有的高?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实验,揭示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易行为的。这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相同的商品,一旦被我们拥有,其在我们心中的价值就会悄然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的有效工具,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

评分

阅读《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座充满奥秘的心理迷宫,每一步都揭示着人类决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逻辑。我一直以为,我们都是理性的决策者,会仔细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观念。作者用大量详实的研究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在我们看似理性的选择背后,隐藏着多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沉没成本谬误”。我曾经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而选择继续坚持一个并非理想的项目,最终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只是不愿意承认过去的投入是“沉没成本”,而让这种不甘心继续吞噬我未来的机会。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锚定效应”的强大魔力。在谈判中,第一个提出的价格往往会成为后续讨论的“锚”,影响着双方的最终决策。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从购买商品的价格,到薪资谈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购物经历,发现自己常常被第一个看到的“标价”所影响,而忽略了商品的真实价值。此外,关于“框架效应”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语言和表达方式对我们认知的影响。同一个事实,换一种说法,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这让我意识到,在接收信息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框架”所迷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原理,它更是一部关于洞察人性的教科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潜在的心理偏误,从而做出更理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选择。

评分

我得说,《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人类决策内心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模型感到疏离,觉得它们过于理想化,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这本书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看起来不明智”的选择。作者对“确认偏误”的剖析,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心理机制,在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被放大。作者用一个关于政治观点形成的例子,让我直观地看到了确认偏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的。此外,“锚定效应”的讲解,也让我看到了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购物时的议价,到招聘时的薪资谈判,第一个提出的数字,往往会成为后续讨论的“锚”。作者通过一些巧妙的实验设计,展现了锚定效应的强大影响力。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流时,是否也曾不自觉地被对方提出的“锚”所影响。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心理账户”的概念。我们如何将金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以及这种分配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作者用一些日常的消费场景,生动地解释了心理账户的运作原理,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同一笔钱,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也会因为所属的“账户”不同而产生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翻开《行为经济学》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它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理性”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贴近现实、更具人性化的决策世界。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读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框架效应”的讲解。同一个信息,不同的表述方式,竟然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作者用“80%瘦肉”与“20%脂肪”的对比,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我开始反思,在接收信息时,我是否也容易被信息的“框架”所引导,而忽略了信息的本质。此外,“沉没成本谬误”也让我感同身受。我曾经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选择继续坚持一个并非最佳的方案,最终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种“不甘心”的心理,是如何让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策。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可得性启发法”。为什么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会更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作者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媒体对灾难的报道,让我看到了信息传播方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一些风险评估时,需要警惕那些过于鲜活、容易获取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洞察人性的指南,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更明智的决策策略。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行为经济学》之前,我对经济学领域仅有的认知,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对“完全理性人”的假设。这本书如同拨云见日,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也更为真实的世界。作者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剖析了人类决策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心理偏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可得性启发法”这一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过度关注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事件,比如空难比车祸更让人恐惧,尽管后者发生的概率更大。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媒体报道例子,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我开始反思,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或风险时,我是否也被那些鲜活、易于获取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忽略了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此外,“现状偏见”也让我茅塞顿开。为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使存在更好的选择?这本书揭示了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得不到的”和“会失去的”的过度担忧。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推行一些改革会如此困难,也让我看到了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可能陷入的“原地踏步”的困境。书中的案例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延伸到更宏大的金融市场,展现了行为经济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承诺与一致性”理论的阐述,它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承诺,就倾向于采取与该承诺一致的行为,即使最初的理由已经不再充分。这让我对很多营销和销售技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醒我在做承诺时需要更加审慎。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更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深度洞察。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行为经济学》这本书时,心中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疑虑的。我对经济学的传统认知,是建立在理性和数学模型之上的,而“行为”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更为感性和难以捉摸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充满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读到“互惠原则”时,我脑海中立刻闪现了朋友之间互相帮忙的场景,以及超市里那些免费试吃带来的购物冲动。作者解释了,这种“回报”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行为的。而“社会认同原理”,更是让我看到了群体行为的强大力量。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相信大众的观点,即使它可能并非最优?作者用了一个关于“羊群效应”的有趣实验,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的微妙作用。我开始反思,在很多时候,我是否也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没有去深入思考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稀缺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的。为什么那些限量发售的商品,会显得更加珍贵?作者揭示了,当某个事物变得稀少时,它似乎就拥有了更高的价值,这种心理暗示,往往会驱使我们做出购买决策。这种洞察让我开始警惕那些“限时优惠”和“库存不多”的营销策略,它们正是抓住了我们对稀缺性的敏感。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被说服”和“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学宝典。它让我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怪癖”。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相对理智的人,做决定时会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在很多时候,我的决策是被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所左右的。作者对“损失厌恶”的精彩剖析,让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因为害怕失去一点点小额的收益,而错失了更大的潜在回报。读到这里,我才明白,这种对损失的恐惧,是如何限制了我的行动,让我变得畏首畏尾。作者用了一些金融市场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损失厌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再者,“锚定效应”也让我看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强大影响力。从购物时的讨价还价,到招聘时的薪资谈判,第一个提出的数字,往往会成为后续讨论的“锚”。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流时,是否也曾不自觉地被对方提出的“锚”所影响。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小数效应”。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一些微小的、零散的付出,而产生一种“已经投入很多”的心理,从而不愿意放弃?作者通过对一些营销策略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被商家利用的。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因为购买了许多看似便宜的小物件,而堆满了整个房间,却发现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正是“小数效应”在作祟。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经济学就是冰冷的数字和理性的计算,但《行为经济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读到关于“锚定效应”的部分,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购物时,被一个高价的“原价”吸引,最终觉得“折扣价”非常划算,尽管我原本并没有打算花那么多钱。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比如拍卖行的策略,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瞬间恍然大悟。又比如“损失厌恶”,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宁愿承受一点小小的麻烦,也不愿承受一点点物质上的损失,这种心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投资股票时的犹豫不决,到对小额退款的斤斤计较,都深深烙印着损失厌恶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框架效应”时,用了“80%瘦肉”和“20%脂肪”的例子,同一个事实,不同的表述方式,竟然能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不再仅仅依赖直觉,而是尝试去理解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动机。它不像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亲切的语言,引导你一步步揭开人类决策的神秘面纱。我发现,原来那些我们以为是“小聪明”的购买策略,很多都源于对我们心理弱点的精准拿捏。这本书让我对商业运作、营销策略,甚至人际交往都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开始更加警惕那些看似诱人的优惠,并尝试在做决定前,多问自己一句:“这是我真正需要的,还是我被某种心理机制影响了?” 这种觉察力的提升,对我来说价值连城。

评分

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好 好好好好非常好

评分

好像是盗版

评分

是正版书,已经开始

评分

经典好书,学习行为学的好书,看完再评

评分

传说中很值得一看的书,买回来慢慢品

评分

价格偏高,不引人入胜,没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就别买了。经济学是显学,水的厉害。

评分

准备开读,回归源头去探索行为背后的经济规律

评分

翻译者太不负责任了(或许是能力问题),水平大致跟Google机器翻译差不多,个人猜测可能是学生翻译的。这社会人人都急功近利,很难达到过去翻译家的水平。国之不幸……

评分

快递暴力,书的边角直接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