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较充分地反映了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和新技术。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信道、组网技术基础、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多址接入技术、2G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4G移动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网络规划和5G移动通信。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
1.1 引言1
1.2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5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6
1.4 标准化组织11
1.5 思考题与习题13
第2章移动通信信道14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14
2.2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21
2.3 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28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37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37
2.6 多径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5
2.7 MIMO信道49
2.8 思考题与习题53
第3章组网技术基础55
3.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55
3.2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57
3.3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59
3.4 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68
3.5 多信道共用技术73
3.6 网络结构77
3.7 信令81
3.8 移动性管理86
3.9 思考题与习题89
第4章数字调制技术90
4.1 数字调制技术基础90
4.2 线性调制技术92
4.3 恒包络调制技术95
4.4 “线性”和“恒包络”相结合的调制技术102
4.5 扩频调制技术105
4.6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109
4.7 多载波调制技术112
4.8 思考题与习题114
第5章抗衰落技术116
5.1 抗衰落技术的基本原理116
5.2 分集技术116
5.3 自适应均衡技术122
5.4 多径信号的分离与合并128
5.5 发射分集与空时编码130
5.6 联合发射—接收分集与MIMO133
5.7 思考题与习题135
第6章多址接入技术137
6.1 多址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137
6.2 FDMA方式138
6.3 TDMA方式140
6.4 CDMA方式142
6.5 SDMA方式147
6.6 OFDM多址方式148
6.7 随机多址方式151
6.8 FDMA、TDMA与CDMA系统容量的比较153
6.9 思考题与习题157
第7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158
7.1 GSM系统概述158
7.2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166
7.3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179
7.4 思考题与习题189
第8章 3G移动通信系统190
8.1 3G概述190
8.2 WCDMA系统197
8.3 IS-95与cdma2000系统211
8.4 TD-SCDMA系统231
8.5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和切换238
8.6 3G终端242
8.7 思考题与习题245
第9章 4G移动通信系统246
9.1 4G的设计目标和研究计划246
9.2 4G系统的网络结构与协议栈251
9.3 4G系统的核心技术254
9.3.1 OFDM技术254
9.3.2 MIMO技术258
9.3.3 MIMO-OFDM技术262
9.4 LTE系统的无线接口262
9.5 LTE-Advanced系统的增强技术272
9.5.1 载波聚合技术272
9.5.2 增强多天线技术273
9.5.3 中继技术275
9.5.4 协作式多点传输技术277
9.6 思考题与习题279
第10章专用移动通信系统281
10.1 集群通信系统281
10.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97
10.3 思考题与习题303
第11章无线网络规划304
11.1 无线网络规划基础304
11.2 GSM无线网络规划322
11.3 CDMA无线网络规划330
11.4 3G无线网络规划341
11.5 4G无线网络规划348
11.6 思考题与习题353
第12章 5G移动通信355
12.1 5G概述355
12.2 5G中的新技术357
12.2.1 Massive MIMO技术358
12.2.2 毫米波通信技术358
12.2.3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359
12.2.4 D2D通信技术361
12.2.5 超密集网络技术361
12.2.6 非正交多址技术362
12.3 思考题与习题365
附录缩略词366
参考文献377
这本《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最令人兴奋的技术书籍之一,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移动通信技术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有些畏惧,总觉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公式。然而,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概念一一剖析。从最基础的蜂窝网络原理,到当前炙手可热的5G技术,再到未来6G的展望,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细节,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种技术背后的驱动力、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我们赖以沟通的数字桥梁。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详实的案例分析,它们帮助我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联系起来,比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是远程医疗,都离不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极具启发性,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流程,大大降低了我的理解门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激发我探索欲的绝佳启迪,让我对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和由衷的敬佩。
评分对于我这个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来说,一本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干货”并不多见。然而,《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却做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通信技术演进路径的梳理,从2G的语音时代,到3G的数据时代,再到4G的高速时代,以及如今的5G万物互联,每个阶段的变革都清晰可见,作者对每个时代的技术瓶颈、突破方向以及商业驱动力都有着精准的把握。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回顾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学到了许多之前关注不足的方面。比如,书中对物联网通信、车联网通信等新兴应用场景的深入探讨,以及对频谱资源管理、能耗优化等关键问题的分析,都极具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在讨论5G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MIMO、波束成形等核心技术本身,更是将其置于更宏观的应用生态中进行分析,比如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融合,以及对垂直行业应用的赋能,这使得我对5G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让我在看待现有技术的同时,也能预见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指导我未来的技术选型和研发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移动通信的理解非常浅显,只停留在“手机能上网、能打电话”的层面。直到我偶然读到了《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才真正领略到这个领域的博大精深。《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技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作者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用户体验”和“连接的意义”,这让我明白,通信技术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丰富。书中对用户在不同时代通信需求变化的梳理,以及通信技术如何一步步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让我感同身受。例如,作者在介绍Wi-Fi 6时,特别提到了它如何解决家庭和办公环境中设备数量激增带来的网络拥堵问题,这正是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痛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通信技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技术细节。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革新,都意味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是一名对技术发展趋势非常关注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科技前沿的书籍。《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这本书让我对移动通信这个领域的深度和发展速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描绘通信技术未来蓝图的史诗。作者对于未来通信技术,特别是6G的畅想,让我倍感振奋。书中对6G可能带来的超乎想象的应用场景,如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的描绘,以及实现这些愿景所需的关键技术,如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深度融合等,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讨论5G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时,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潜在的风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技术浪潮,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我一直觉得移动通信这个领域既迷人又令人头疼。各种缩略语和技术名词层出不穷,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身处一片混沌之中。但当我翻开《现代移动通信(第4版)》这本书时,这种感觉瞬间烟消云散。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循序渐进地带领我穿越迷雾,将每一个复杂的概念都分解得清晰明了。从最初的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演进,再到 OFDM、CDMA 等关键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这本书就像一本详尽的教科书,但又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项技术演进的背景和原因的解释,这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作者在介绍4G LTE 时,详细阐述了其相对于3G在数据吞吐量、延迟等方面的巨大提升,以及这些提升如何支撑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书中提供的各种图示和表格,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对移动通信的整体框架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2.2.1 选组级子系统(GSS) 18
评分其中GSM目前还是主导。
评分3.3 移动应用部分(MAP) 34
评分开卷考试买的~》。。没什么评价~
评分3.5.1 概述 46
评分一直没时间看,下次找个时间再看
评分包的太严实了 书都有点皱了
评分2.1.5 AXE的应用系统 18
评分3.1.2 No.7信令系统的定义、组成、分层模式 2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