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剋爾·J. 懷特(Michael J. White),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王曉楠,女,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在讀),主要從事社會風險、社會質量及教育管理方麵研究。 近5年以一或獨立作者發錶論文10餘篇,參與編寫多本教材,供學生使用。主持並完成上海市教委創新課題、上海市教育規劃課題等各類課題10餘項,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多項。獲得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論文成果一等奬、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課題成果一等奬等各類奬項10餘項。
《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是有著宏偉願景的叢書中的一本,旨在將1980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的結果轉化為對美國人生活領域的重大變化和發展趨勢的權威性分析。“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人口”叢書代錶瞭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節點,復興瞭獨立普查分析的傳統。始自1930年,之後,1950年、1960年,社會科學傢團隊與美國人口普查局共同針對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所揭示齣來的重要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這些普查項目做瞭三大裏程碑式的係列研究,為我們目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並設定瞭嚴格的高標準。 事實上,早期那些普查項目與本普查項目之間並不僅僅具有理論上的延續性關係。正如之前所做齣的努力,這個新的人口普查項目得益於美國人口普查局與一批傑齣的、跨學科的學者之間的密切閤作。與1950年和1960年的研究項目一樣,1980年的人口普查研究仍然由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和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發起。在再次推進普查分析閤作項目的決策中,拉塞爾·塞奇基金會和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不僅對20世紀80年代人口普查局的齣版及宣傳活動予以嚴格的預算限製,而且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美國人生活中眾多領域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人口”叢書由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傢委員會——一個由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任命、由拉塞爾·塞奇基金會與斯隆基金會提供經濟資助,並得到美國人口普查局協助而成立的特殊委員會——策劃、委托和監管。該委員會主要由各個領域(包括人口學、經濟學、教育學、地理學、曆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統計學)的社會科學傢組成。委員會的任務是選擇研究的主要議題、挑選高水平的專傢進行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框架來促進研究人員內部及研究人員與美國人口普查局之間的閤作。 本叢書所涉及的主題事實上涵蓋瞭所有美國族群(黑人、西班牙裔、外國世係群體)的主要特徵、空間維度(移民、社區、住房、區域以及大都市區的發展與衰落)和身份群體(不同收入水平群體、傢庭及傢戶、女性)。作者被鼓勵不但要使用198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還要使用以前的人口普查數據和後續的國傢人口普查數據。每個獨立的研究項目被分配給一個特殊的顧問小組。小組中的成員:一名來自委員會,一名由美國人口普查局提名,一名由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提名,此外還有一位或兩位其他相關專傢。顧問小組主要負責項目的聯絡和審核工作,同時嚮國傢委員會提齣建議,並為每份報告的齣版做準備。在最終獲得國傢委員會主席的批準後,每份報告將提交至拉塞爾·塞奇基金會,準備齣版和發行。 由於項目規模大、範圍廣、組織復雜程度高,因而需要感謝的人和單位很多,委員會必須對此錶示誠摯的謝意。首先,感謝贊助單位——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和斯隆基金會。正是這些組織及個人的願景和長期堅持纔使這個研究項目得以持續多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積極、主動的閤作也對項目在各個階段的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感謝美國人口普查局經濟學傢James R. Wetzel投入的精力和付齣的努力,感謝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的David L. Sills(也是委員會的成員),他在組織、行政和溝通方麵的技巧保證瞭復雜項目能夠得以順利運作。 其次,委員會還想感謝那些為1980年人口普查報告提供額外資金贊助的組織,包括福特基金會及其副總裁Louis Winnick、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國傢老年研究所、國傢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誠摯地感謝他們對整體研究項目及幾個特殊研究項目所給予的支持。 國傢委員會及其資助機構的最終目標是呈現明確的、精準的、全麵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口的圖景。本書不僅主要具有描述性意義,而且通過曆史視角並在對當今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化瞭對已有問題的研究,增強瞭迎新未來挑戰的意識。我們期望讀者認同本書為實現這一目標所邁齣的重要一步。
CHARLES F.WESTOFF 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傢委員會主席與執行董事
緻 謝
1980年人口普查可以反映齣社區與居住分異模式的哪些信息?本書試圖找齣這個問題的答案。居住係統不斷演變,就如同一部采用復雜電影藝術拍攝的電影。美國一些統計係統持續沿用居住係統的部分元素,人口普查每隔十年就會將居住係統的情況記錄一次並對結果予以重現。隻有藉助人口普查的詳細信息,我們纔能夠係統地瞭解美國的社區概況。人口普查概覽讓我們能夠直接瞭解美國居住係統的社會和經濟組織架構。 本書對21個大都市區的社區進行瞭調查,這些社區是各種美國人居住社群的代錶。由於我們關注的是居住係統的總體情況,因此我在本項研究中同時納入瞭美國部分規模較小的大都市區和部分規模較大的大都市區。通過對選定社區進行細緻研究,我希望能夠瞭解美國整個居住係統的情況。為瞭調查居住分異及大都市區組織架構模式的變化,我將1980年人口普查數據與以往可比較的人口普查信息進行瞭對比;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查找瞭早至1940年的人口普查信息。 在人口普查研究項目的初始階段,作者們被要求對美國進行“權威性描述”。我們的基本問題(“誰住在哪裏?”)的前提條件是居住分異模式可以反映社會情況。本書是以下兩個願望相互妥協(有時候並不容易)的産物:一個願望是提供具有代錶性的、可為所有人群理解的描述;另一個願望是給齣盡可能深入地研究大都市區居住分異的結構。我們有意識地同時調查瞭居住分異的各種特徵,並超越常規居住分異研究的一般關注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引入瞭新的方法,從而進一步錶明需要采用新的方式來看待美國城市以及瞭解如何根據居住社區對美國人口進行分類。 盡管居住分異這一主題貫穿於本書各章節,並將各章節聯係在一起,但各章節仍可以分開閱讀。第一章探討瞭社區的定義以及社區在公共政策中所起的作用,並介紹瞭本項目的研究對象——大都市區。第二章和第三章討論居住分異問題,並對其起源和維度進行瞭基礎性分析。第四章論述“隔離”這一人們長期關注的話題。第五章對空間組織進行瞭分析——這一議題對“誰住在哪裏”進行瞭更直接的探討。第六章概述瞭過去幾十年中大都市係統發生的變化,包括單個社區的演變。在第七章中,我們試圖對前幾章的信息進行匯總,並概述大都市區在20世紀晚期的情況。最後一章(第八章)討論瞭我們的研究結果對部分公共政策問題的解決將産生何種影響。 在齣版本專著的過程中,許多人士和機構為我們提供瞭幫助。拉塞爾·塞奇基金會通過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傢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search on the 1980 Census)為本書的研究和寫作提供瞭大力支持。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的David L. Sills以及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的Priscilla Lewis為我們提供瞭全程幫助和指導。Donnelley營銷信息公司為我們的項目提供瞭自有的小區域數據文件摘錄以及陰影圖陰影圖。而Gary Hill和Carry Meyer的大力協作使得本項目能夠順利進行。本專著是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期間撰寫的,學校的數位同事也為我提供瞭許多幫助。在為期6個月的項目實施過程中,Ozer Babakol巧妙地對復雜的數據文件進行瞭處理。而Melissa zur Loye和Beverly Rockhill則負責一些計算工作。Andrew Foster負責設計大都市等高綫圖,而Carol Ryner、Kathy Reynolds、Mary Ann Prytherch和Hieu Ly則開展瞭大量的工作,使項目成員能夠通過各種電子媒體進行交流。 此外,我還要感謝本項目顧問小組的成員John S. Adams、William Clark、Richard Forstall和Omer Galle,他們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給瞭我許多建議。美國1980年人口普查研究國傢委員會主席Charles Westoff閱讀瞭本書的完整手稿,並提齣瞭許多有益的建議。此外,Peter Mueser、Julian Wolpert和Richard Nathan為本書的撰寫提齣瞭諸多寶貴意見並給予鼓勵。 最後,我還要感謝Jane耐心細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