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J. 怀特(Michael J. Whit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王晓楠,女,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在读),主要从事社会风险、社会质量及教育管理方面研究。 近5年以一或独立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多本教材,供学生使用。主持并完成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上海市教育规划课题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多项。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论文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是有着宏伟愿景的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将1980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转化为对美国人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权威性分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人口”丛书代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复兴了独立普查分析的传统。始自1930年,之后,1950年、1960年,社会科学家团队与美国人口普查局共同针对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所揭示出来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这些普查项目做了三大里程碑式的系列研究,为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设定了严格的高标准。 事实上,早期那些普查项目与本普查项目之间并不仅仅具有理论上的延续性关系。正如之前所做出的努力,这个新的人口普查项目得益于美国人口普查局与一批杰出的、跨学科的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1950年和1960年的研究项目一样,1980年的人口普查研究仍然由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发起。在再次推进普查分析合作项目的决策中,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人口普查局的出版及宣传活动予以严格的预算限制,而且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美国人生活中众多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人口”丛书由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一个由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命、由拉塞尔·塞奇基金会与斯隆基金会提供经济资助,并得到美国人口普查局协助而成立的特殊委员会——策划、委托和监管。该委员会主要由各个领域(包括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家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选择研究的主要议题、挑选高水平的专家进行研究,并提供必要的框架来促进研究人员内部及研究人员与美国人口普查局之间的合作。 本丛书所涉及的主题事实上涵盖了所有美国族群(黑人、西班牙裔、外国世系群体)的主要特征、空间维度(移民、社区、住房、区域以及大都市区的发展与衰落)和身份群体(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及家户、女性)。作者被鼓励不但要使用198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还要使用以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后续的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每个独立的研究项目被分配给一个特殊的顾问小组。小组中的成员:一名来自委员会,一名由美国人口普查局提名,一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名,此外还有一位或两位其他相关专家。顾问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联络和审核工作,同时向国家委员会提出建议,并为每份报告的出版做准备。在最终获得国家委员会主席的批准后,每份报告将提交至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准备出版和发行。 由于项目规模大、范围广、组织复杂程度高,因而需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很多,委员会必须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赞助单位——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和斯隆基金会。正是这些组织及个人的愿景和长期坚持才使这个研究项目得以持续多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积极、主动的合作也对项目在各个阶段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感谢美国人口普查局经济学家James R. Wetzel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感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David L. Sills(也是委员会的成员),他在组织、行政和沟通方面的技巧保证了复杂项目能够得以顺利运作。 其次,委员会还想感谢那些为1980年人口普查报告提供额外资金赞助的组织,包括福特基金会及其副总裁Louis Winnick、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老年研究所、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诚挚地感谢他们对整体研究项目及几个特殊研究项目所给予的支持。 国家委员会及其资助机构的最终目标是呈现明确的、精准的、全面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的图景。本书不仅主要具有描述性意义,而且通过历史视角并在对当今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已有问题的研究,增强了迎新未来挑战的意识。我们期望读者认同本书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CHARLES F.WESTOFF 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主席与执行董事
致 谢
1980年人口普查可以反映出社区与居住分异模式的哪些信息?本书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居住系统不断演变,就如同一部采用复杂电影艺术拍摄的电影。美国一些统计系统持续沿用居住系统的部分元素,人口普查每隔十年就会将居住系统的情况记录一次并对结果予以重现。只有借助人口普查的详细信息,我们才能够系统地了解美国的社区概况。人口普查概览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美国居住系统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架构。 本书对21个大都市区的社区进行了调查,这些社区是各种美国人居住社群的代表。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居住系统的总体情况,因此我在本项研究中同时纳入了美国部分规模较小的大都市区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大都市区。通过对选定社区进行细致研究,我希望能够了解美国整个居住系统的情况。为了调查居住分异及大都市区组织架构模式的变化,我将1980年人口普查数据与以往可比较的人口普查信息进行了对比;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查找了早至1940年的人口普查信息。 在人口普查研究项目的初始阶段,作者们被要求对美国进行“权威性描述”。我们的基本问题(“谁住在哪里?”)的前提条件是居住分异模式可以反映社会情况。本书是以下两个愿望相互妥协(有时候并不容易)的产物:一个愿望是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可为所有人群理解的描述;另一个愿望是给出尽可能深入地研究大都市区居住分异的结构。我们有意识地同时调查了居住分异的各种特征,并超越常规居住分异研究的一般关注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引入了新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表明需要采用新的方式来看待美国城市以及了解如何根据居住社区对美国人口进行分类。 尽管居住分异这一主题贯穿于本书各章节,并将各章节联系在一起,但各章节仍可以分开阅读。第一章探讨了社区的定义以及社区在公共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大都市区。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居住分异问题,并对其起源和维度进行了基础性分析。第四章论述“隔离”这一人们长期关注的话题。第五章对空间组织进行了分析——这一议题对“谁住在哪里”进行了更直接的探讨。第六章概述了过去几十年中大都市系统发生的变化,包括单个社区的演变。在第七章中,我们试图对前几章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概述大都市区在20世纪晚期的情况。最后一章(第八章)讨论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部分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将产生何种影响。 在出版本专著的过程中,许多人士和机构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拉塞尔·塞奇基金会通过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search on the 1980 Census)为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大力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David L. Sills以及拉塞尔·塞奇基金会的Priscilla Lewis为我们提供了全程帮助和指导。Donnelley营销信息公司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自有的小区域数据文件摘录以及阴影图阴影图。而Gary Hill和Carry Meyer的大力协作使得本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本专著是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撰写的,学校的数位同事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为期6个月的项目实施过程中,Ozer Babakol巧妙地对复杂的数据文件进行了处理。而Melissa zur Loye和Beverly Rockhill则负责一些计算工作。Andrew Foster负责设计大都市等高线图,而Carol Ryner、Kathy Reynolds、Mary Ann Prytherch和Hieu Ly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使项目成员能够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要感谢本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John S. Adams、William Clark、Richard Forstall和Omer Galle,他们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了我许多建议。美国1980年人口普查研究国家委员会主席Charles Westoff阅读了本书的完整手稿,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此外,Peter Mueser、Julian Wolpert和Richard Nathan为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给予鼓励。 最后,我还要感谢Jane耐心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