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画报人物志

民国画报人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利成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老照片
  • 民国名人
  • 历史人物
  • 图鉴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9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9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画报在民国曾风靡一时,是民国时代社会的缩影,本书试图透过民国画报来管窥民国各界人物的命运。作者在海量档案资料中钩沉,并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的风格,将故纸堆中的名人逸事一一道出,从而为读者呈现了那个年代各界人士独有的品格与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政界、军界、商界、文艺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记叙了老画报中有关各个人物的逸闻趣事。从故纸堆中撷取文字和图片,让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众多历史风云人物大命运中的生活小片断,重新鲜活起来。同时,也从史料方面为一些疑问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档案、报纸和文献资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证、补充,并保持原作的文风,或辛辣尖锐,或轻松幽默,或平实朴素。

作者简介

周利成,男,1965年生。1989年开始从事档案工作,2004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8年任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被授予“天津市档案系统编研专家”衔。著有《档案揭密》《天津老戏园》等400余万字作品。

目录

政界
(3) 孙中山的三次天津之行
(12) 段祺瑞中止吊唁孙中山的原因
(16) 徐世昌在津的晚年生活
(22) 不做汉奸的金梁
(25) 溥仪避居津门的日子
(35) 曹锟鲜为人知的晚年生活
(41) 邓仲元、胡汉民之死
(45) 李宗仁促成水产学校复校
(51) 陈氏兄弟发迹史
(56) 宋子文是怎样被赶下台的
(60) 立法委员王者宾运毒案
(64) 胆大狂妄的龚德柏
(68) 南京妇女竞选秘闻
(75) 孙科与蓝妮的感情纠葛
(82) 黄德安贪污案内幕
(87) 顾维钧的婚恋与仕途

军界
(96) 冯玉祥逸闻趣事
(100) 张学良的天津情缘
(106) 马荣认子案的背后
(114) 布衣将军傅作义轶事
(121) 孙连仲的幸福生活
(124) 生活在回忆里的张作相
(131) 一生神秘的金璧辉
(135) 白崇禧怒撤黄同仇
(141) 胡宗南结婚秘闻

商界
(147) 祁仍奚与民国金融大骗案
(151) 船王董浩云从天津启航
(160) 从“提了个包袱”到“哈同第二”
(166) 张嘉璈缘何辞去总裁

学界
(174) 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吕碧城
(177) 忧国自杀的富庄女士
(182) 周作人打油诗风波
(185) 胡适演讲惹风波
(190) 朱光潜发起读书会
(194) 章太炎的生前死后
(198) 宁死不屈的报人刘髯公
(202) 一代骄子张季鸾
(206) 为国捐躯的赵天麟
(220) 上海陶行知追悼会纪实
(224) 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真相
(228) 张伯苓的三次“失策”
(233) 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张彭春

艺术
(242) 张汉举是否出卖了邵飘萍
(245) “双鉴楼”主人傅增湘
(252) 古钱收藏家方若
(260) 1935年徐悲鸿赴平小记
(264) 鲁迅与邵洵美的文坛纠葛
(268) 小说家李涵秋生前死后
(273) 叶浅予的平津情结
(280) 从张大千、徐燕孙讼事到永安画展
(285) 夏里亚宾的中国之行
(289) 嗜古如命的罗振玉
(295) 古砚收藏家徐世章
(301) 书画收藏家张叔诚

体育
(310) “美人鱼”杨秀琼的悲剧人生
(315) “海怪”严仁颖与南开啦啦队
(321) 网球名将许承基之死
(327) 新美人鱼黄婉贞
瀚海拾遗: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侧影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名人传记或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和贴近生活的视角,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约189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个“瞬间”进行了深度挖掘与重构。它选取了大量鲜为人知或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侧面元素,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多维、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生活图景。全书从“物质文化变迁”、“都市空间重塑”、“民间信仰与习俗的韧性”、“知识分子的边缘生存”以及“影像与媒介的力量”五个维度展开,通过对档案文献、商业广告、私人信札、地方志乃至地方戏曲文本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那个风云变幻时代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挣扎求存。 第一章:齿轮与丝线:物质生活的剧烈更迭 本章着眼于近代中国社会物质层面的急剧转型。蒸汽机的轰鸣与洋货的涌入,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首先考察日用品的本土化与舶来化之争。例如,从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进入的火柴、洋布、玻璃镜,如何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并催生了新的消费阶层。对当时零售商的账簿和广告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摩登”与“传统”之间微妙的拉锯战。自行车、缝纫机这些新奇物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家庭权力的重新分配。 随后,深入探讨饮食的“西化”与“本土化”的交融。西餐馆的出现,并非简单地取代了传统茶楼酒肆,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场域。研究当时报纸上关于“饮茶之礼仪”的争论,以及新式面点、糕点在城市中的流行趋势,揭示了阶层身份如何通过食物符号被建构和展示。特别是,对于新式糖果、香烟等小件商品的流通网络分析,展现了近代商业基础设施的萌芽状态。 第二章:钢筋与水泥的幽灵:都市空间的重构与异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天津、武汉等新兴都市的地理形态变化。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或商业中心,它开始成为社会实验场和身份剧场。 着重分析新式建筑的社会功能。万国公寓、新式里弄的出现,如何划分了新的居住阶层?“内里厢”与“外马路”之间的空间语法,体现了种族、阶级与性别隔离的复杂现实。我们不再仅仅描述这些建筑的风格,而是探究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表达自我和维护尊严。 此外,对公共空间的“驯化”进行了考察。公园、马路、戏园子等公共区域,在新政权或租界当局的管理下,如何被规范化?例如,对公园中设立的禁烟、禁犬标识的演变,反映了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渗透与阻力。城市中的“流浪者”和“无业游民”群体是如何被纳入或排斥于这些新的城市景观之外的,也成为本章关注的重点。 第三章:香火与机器:民间信仰与日常的韧性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传统信仰往往被视为“落后”或“迷信”而被轻易带过。本章则试图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传统信仰和民间习俗在剧变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深入研究了城市神祇的“现代化”。一些地方神明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例如,部分关帝庙开始兼具商务公所的功能,展现了传统象征如何被商业理性所“挪用”。对祭祀节庆(如春节、中元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包括祭品、仪式的简化与商业化倾向。 特别关注医患关系的变迁。西医的传入并未完全取代传统中医,而是形成了复杂的并存与竞争关系。通过对药铺的广告宣传和病患的口述记录(若有),探讨“科学”与“经验”在普通人健康决策中的权重。民间疗法、巫术行为在城市高压环境下的回潮或变异,揭示了现代性带来的焦虑感。 第四章:笔墨与暗影:知识分子的边缘生存图景 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的角色是多义而矛盾的。他们是现代化的鼓吹者,也常常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本章避开对鲁迅、胡适等巨擘的常规论述,转而关注那些“次要的知识场域”中的人物。 聚焦于区域性学者、地方教育家和低阶文职人员。他们如何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维持自己微薄的学术尊严?对1920年代地方师范学校教师的薪资记录和职业流动性分析,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经济基础是何等脆弱。 探讨了“灰色地带”的文化生产。例如,为租界报纸撰写娱乐评论的文人、地方志的编纂者,以及为商贾家族撰写家谱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文字虽然不具备划时代的思想价值,却构成了时代文化肌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析他们的收入来源、思想波动与政治立场的暧昧性,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国家权力、商业资本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五章:光影的诱惑:媒介的普及与社会心理的投射 近代中国是印刷术、摄影术和早期电影技术大规模进入的时期,媒介本身成为了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 本章详细审视了广告的视觉语言与社会心理暗示。广告如何利用新兴的版画技术和西方的修饰手法,构建出理想化的“新女性”、“成功商人”形象?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发行的商业小报上的插画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媒介审美的地方差异性。 最后,探讨早期电影与幻灯片的社会影响。电影院并非简单的娱乐场所,而是社会风俗的观察站。对早期电影票价、放映内容(特别是纪录片和新闻片)的记录,展现了视觉媒介如何参与了民众的知识构建和情感投射,以及官方或商业势力如何试图通过光影来引导舆论和塑造集体记忆。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重细节的近代中国社会切片,通过对“边缘”和“日常”的深度挖掘,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转型时代更为复杂和真实的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法,简直像一位老电影导演在镜头前娓娓道来,充满了独特的镜头感和时代氛围的渲染。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讲历史,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甚至带着一丝暧昧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历史缝隙中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性格的侧重点,他似乎总能抓住那些最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人味儿”——比如某位名士在困顿时流露出的脆弱,或者某位伶人在舞台光影下的挣扎与骄傲。叙述的节奏控制得非常高明,时而如涓涓细流,描摹一件衣饰或一个习惯动作的细节;时而又如惊雷乍现,揭示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或一个关键性的转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经历”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文字的韵味也值得称赞,不刻意追求华丽,却处处透露出旧时代特有的那种含蓄和克制的美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页的质感都让人爱不释手。那些旧照片的扫描质量高得惊人,细节纤毫毕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尘封的记忆。尤其是那些人物肖像,眼神里的故事感、服饰的纹理,都处理得极其到位。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字体选择既有民国风情,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留白的处理更是恰到好处,让每一位“志”中人物的形象都能独立呼吸。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的那种留白和意境的营造,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直白地堆砌史料,而是像在精心布置一个老式画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回味。翻阅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一幅旧影端详许久,想象着他们当时的音容笑貌,那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是通过精良的装帧设计才能达到的深度体验。这本书的实体质量,绝对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值得每一个热爱那个时代、注重阅读体验的收藏家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其新颖,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民国时代那种“新旧交替”的文化张力,并将其聚焦于人物的内在矛盾上,读起来让人深思。作者的洞察力,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精神内核的挣扎点——如何在拥抱西方新潮的同时,保留本土文化的根基;如何在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之间寻求立足之地。书中对几对代表性人物关系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作者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客观地展示了各自选择背后的必然性与代价。这种对人性复杂性和时代困境的深刻揭示,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物志,更像是一部关于“选择与代价”的哲学随笔。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个充满激情、也充满幻灭的年代,思考我们今日所处的境地与彼时精神气质的某种遥远呼应。

评分

这套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其严谨程度令人肃然起敬。我不是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从一些侧面的细节观察,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追溯人物背景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比如,对于某位籍贯不详的作家,作者能追溯到其早年在某个不起眼的小学堂的就读记录,并附上当时的学堂名录作为旁证,这种层层递进的考证,让人对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深信不疑。它没有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身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侧翼默默奉献或挣扎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往往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也更具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这种对“边缘人物”的关注和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的认知,让那个时代的面貌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得像一幅油画,充满了层次感。

评分

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极其沉浸式的“慢节奏”体验,这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它不是提供快速的知识点汲取,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沉淀和消化的精神空间。作者似乎有意地放慢了时间流速,让你有机会去感受每一个历史瞬间的重量。比如,书中对某位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的剖析,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他如何与当时的媒介、市场、政治环境进行微妙的博弈和妥协,甚至是他对光影、色彩理解的每一次微妙调整。这种“慢读”带来的好处是,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都在这种细致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有温度。它鼓励读者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满足于“是什么”,对于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引导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haohaohaohao

评分

内容引人入胜 值得一读

评分

受不了了!!!

评分

不错的书籍。

评分

非常快!很满意,塑封好的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经典阅读京东配送速度很快书好价廉

评分

应该可以。

评分

双十一买的,三折搞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