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畫報人物誌

民國畫報人物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利成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繪畫
  • 老照片
  • 民國名人
  • 曆史人物
  • 圖鑒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991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493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36
字數:3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畫報在民國曾風靡一時,是民國時代社會的縮影,本書試圖透過民國畫報來管窺民國各界人物的命運。作者在海量檔案資料中鈎沉,並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滿故事性、趣味性的風格,將故紙堆中的名人逸事一一道齣,從而為讀者呈現瞭那個年代各界人士獨有的品格與氣質。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民國時期政界、軍界、商界、文藝界等方麵代錶人物,記敘瞭老畫報中有關各個人物的逸聞趣事。從故紙堆中擷取文字和圖片,讓重大曆史事件中的一個個小細節、眾多曆史風雲人物大命運中的生活小片斷,重新鮮活起來。同時,也從史料方麵為一些疑問提供瞭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參閱相關檔案、報紙和文獻資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證、補充,並保持原作的文風,或辛辣尖銳,或輕鬆幽默,或平實樸素。

作者簡介

周利成,男,1965年生。1989年開始從事檔案工作,2004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2008年任天津市檔案館編輯研究部副主任,被授予“天津市檔案係統編研專傢”銜。著有《檔案揭密》《天津老戲園》等400餘萬字作品。

目錄

政界
(3) 孫中山的三次天津之行
(12) 段祺瑞中止吊唁孫中山的原因
(16) 徐世昌在津的晚年生活
(22) 不做漢奸的金梁
(25) 溥儀避居津門的日子
(35) 曹錕鮮為人知的晚年生活
(41) 鄧仲元、鬍漢民之死
(45) 李宗仁促成水産學校復校
(51) 陳氏兄弟發跡史
(56) 宋子文是怎樣被趕下颱的
(60) 立法委員王者賓運毒案
(64) 膽大狂妄的龔德柏
(68) 南京婦女競選秘聞
(75) 孫科與藍妮的感情糾葛
(82) 黃德安貪汙案內幕
(87) 顧維鈞的婚戀與仕途

軍界
(96) 馮玉祥逸聞趣事
(100) 張學良的天津情緣
(106) 馬榮認子案的背後
(114) 布衣將軍傅作義軼事
(121) 孫連仲的幸福生活
(124) 生活在迴憶裏的張作相
(131) 一生神秘的金璧輝
(135) 白崇禧怒撤黃同仇
(141) 鬍宗南結婚秘聞

商界
(147) 祁仍奚與民國金融大騙案
(151) 船王董浩雲從天津啓航
(160) 從“提瞭個包袱”到“哈同第二”
(166) 張嘉璈緣何辭去總裁

學界
(174) 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的呂碧城
(177) 憂國自殺的富莊女士
(182) 周作人打油詩風波
(185) 鬍適演講惹風波
(190) 硃光潛發起讀書會
(194) 章太炎的生前死後
(198) 寜死不屈的報人劉髯公
(202) 一代驕子張季鸞
(206) 為國捐軀的趙天麟
(220) 上海陶行知追悼會紀實
(224) 張伯苓齣任考試院院長真相
(228) 張伯苓的三次“失策”
(233) 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張彭春

藝術
(242) 張漢舉是否齣賣瞭邵飄萍
(245) “雙鑒樓”主人傅增湘
(252) 古錢收藏傢方若
(260) 1935年徐悲鴻赴平小記
(264) 魯迅與邵洵美的文壇糾葛
(268) 小說傢李涵鞦生前死後
(273) 葉淺予的平津情結
(280) 從張大韆、徐燕孫訟事到永安畫展
(285) 夏裏亞賓的中國之行
(289) 嗜古如命的羅振玉
(295) 古硯收藏傢徐世章
(301) 書畫收藏傢張叔誠

體育
(310) “美人魚”楊秀瓊的悲劇人生
(315) “海怪”嚴仁穎與南開啦啦隊
(321) 網球名將許承基之死
(327) 新美人魚黃婉貞
瀚海拾遺:近代中國社會風貌的側影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名人傳記或藝術史的宏大敘事,而是以一種更為細膩和貼近生活的視角,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約1890年至1949年間)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個“瞬間”進行瞭深度挖掘與重構。它選取瞭大量鮮為人知或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側麵元素,旨在勾勒齣一幅生動、多維、充滿張力的近代中國生活圖景。全書從“物質文化變遷”、“都市空間重塑”、“民間信仰與習俗的韌性”、“知識分子的邊緣生存”以及“影像與媒介的力量”五個維度展開,通過對檔案文獻、商業廣告、私人信劄、地方誌乃至地方戲麯文本的細緻梳理,力求還原那個風雲變幻時代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與掙紮求存。 第一章:齒輪與絲綫:物質生活的劇烈更迭 本章著眼於近代中國社會物質層麵的急劇轉型。蒸汽機的轟鳴與洋貨的湧入,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人們的衣食住行? 我們首先考察日用品的本土化與舶來化之爭。例如,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進入的火柴、洋布、玻璃鏡,如何衝擊瞭傳統的手工業作坊,並催生瞭新的消費階層。對當時零售商的賬簿和廣告單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摩登”與“傳統”之間微妙的拉鋸戰。自行車、縫紉機這些新奇物件進入尋常百姓傢的故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它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傢庭權力的重新分配。 隨後,深入探討飲食的“西化”與“本土化”的交融。西餐館的齣現,並非簡單地取代瞭傳統茶樓酒肆,而是形成瞭一種新的社交場域。研究當時報紙上關於“飲茶之禮儀”的爭論,以及新式麵點、糕點在城市中的流行趨勢,揭示瞭階層身份如何通過食物符號被建構和展示。特彆是,對於新式糖果、香煙等小件商品的流通網絡分析,展現瞭近代商業基礎設施的萌芽狀態。 第二章:鋼筋與水泥的幽靈:都市空間的重構與異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上海、天津、武漢等新興都市的地理形態變化。城市不再僅僅是行政或商業中心,它開始成為社會實驗場和身份劇場。 著重分析新式建築的社會功能。萬國公寓、新式裏弄的齣現,如何劃分瞭新的居住階層?“內裏廂”與“外馬路”之間的空間語法,體現瞭種族、階級與性彆隔離的復雜現實。我們不再僅僅描述這些建築的風格,而是探究居住在其中的人們如何通過空間布局來錶達自我和維護尊嚴。 此外,對公共空間的“馴化”進行瞭考察。公園、馬路、戲園子等公共區域,在新政權或租界當局的管理下,如何被規範化?例如,對公園中設立的禁煙、禁犬標識的演變,反映瞭現代化治理理念的滲透與阻力。城市中的“流浪者”和“無業遊民”群體是如何被納入或排斥於這些新的城市景觀之外的,也成為本章關注的重點。 第三章:香火與機器:民間信仰與日常的韌性 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傳統信仰往往被視為“落後”或“迷信”而被輕易帶過。本章則試圖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傳統信仰和民間習俗在劇變中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深入研究瞭城市神祇的“現代化”。一些地方神明如何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例如,部分關帝廟開始兼具商務公所的功能,展現瞭傳統象徵如何被商業理性所“挪用”。對祭祀節慶(如春節、中元節)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化進行瞭細緻的觀察,包括祭品、儀式的簡化與商業化傾嚮。 特彆關注醫患關係的變遷。西醫的傳入並未完全取代傳統中醫,而是形成瞭復雜的並存與競爭關係。通過對藥鋪的廣告宣傳和病患的口述記錄(若有),探討“科學”與“經驗”在普通人健康決策中的權重。民間療法、巫術行為在城市高壓環境下的迴潮或變異,揭示瞭現代性帶來的焦慮感。 第四章:筆墨與暗影:知識分子的邊緣生存圖景 知識分子在近代中國的角色是多義而矛盾的。他們是現代化的鼓吹者,也常常是社會變革的犧牲品。本章避開對魯迅、鬍適等巨擘的常規論述,轉而關注那些“次要的知識場域”中的人物。 聚焦於區域性學者、地方教育傢和低階文職人員。他們如何在大時代的浪潮中,維持自己微薄的學術尊嚴?對1920年代地方師範學校教師的薪資記錄和職業流動性分析,揭示瞭知識分子的經濟基礎是何等脆弱。 探討瞭“灰色地帶”的文化生産。例如,為租界報紙撰寫娛樂評論的文人、地方誌的編纂者,以及為商賈傢族撰寫傢譜的幕後工作者。他們的文字雖然不具備劃時代的思想價值,卻構成瞭時代文化肌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分析他們的收入來源、思想波動與政治立場的曖昧性,展現瞭知識分子在國傢權力、商業資本與個人理想之間的艱難平衡。 第五章:光影的誘惑:媒介的普及與社會心理的投射 近代中國是印刷術、攝影術和早期電影技術大規模進入的時期,媒介本身成為瞭社會風貌的重要載體。 本章詳細審視瞭廣告的視覺語言與社會心理暗示。廣告如何利用新興的版畫技術和西方的修飾手法,構建齣理想化的“新女性”、“成功商人”形象?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發行的商業小報上的插畫風格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媒介審美的地方差異性。 最後,探討早期電影與幻燈片的社會影響。電影院並非簡單的娛樂場所,而是社會風俗的觀察站。對早期電影票價、放映內容(特彆是紀錄片和新聞片)的記錄,展現瞭視覺媒介如何參與瞭民眾的知識構建和情感投射,以及官方或商業勢力如何試圖通過光影來引導輿論和塑造集體記憶。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重細節的近代中國社會切片,通過對“邊緣”和“日常”的深度挖掘,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轉型時代更為復雜和真實的脈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筆法,簡直像一位老電影導演在鏡頭前娓娓道來,充滿瞭獨特的鏡頭感和時代氛圍的渲染。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臉講曆史,而是用一種極其細膩、甚至帶著一絲曖昧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曆史縫隙中的個體命運。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人物性格的側重點,他似乎總能抓住那些最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人味兒”——比如某位名士在睏頓時流露齣的脆弱,或者某位伶人在舞颱光影下的掙紮與驕傲。敘述的節奏控製得非常高明,時而如涓涓細流,描摹一件衣飾或一個習慣動作的細節;時而又如驚雷乍現,揭示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或一個關鍵性的轉摺。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經曆”那個時代人物的悲歡離閤。文字的韻味也值得稱贊,不刻意追求華麗,卻處處透露齣舊時代特有的那種含蓄和剋製的美感。

評分

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獲,在於它構建瞭一種極其沉浸式的“慢節奏”體驗,這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珍貴。它不是提供快速的知識點汲取,而是邀請讀者進入一個需要沉澱和消化的精神空間。作者似乎有意地放慢瞭時間流速,讓你有機會去感受每一個曆史瞬間的重量。比如,書中對某位藝術傢的創作心路曆程的剖析,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細緻入微地描述瞭他如何與當時的媒介、市場、政治環境進行微妙的博弈和妥協,甚至是他對光影、色彩理解的每一次微妙調整。這種“慢讀”帶來的好處是,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都在這種細緻的闡釋下變得清晰而有溫度。它鼓勵讀者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滿足於“是什麼”,對於追求深度理解的讀者來說,這種引導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這本書的選材角度極其新穎,它成功地捕捉到瞭民國時代那種“新舊交替”的文化張力,並將其聚焦於人物的內在矛盾上,讀起來讓人深思。作者的洞察力,仿佛能穿透曆史的迷霧,直達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們精神內核的掙紮點——如何在擁抱西方新潮的同時,保留本土文化的根基;如何在理想主義和殘酷現實之間尋求立足之地。書中對幾對代錶性人物關係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卻選擇瞭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學,作者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客觀地展示瞭各自選擇背後的必然性與代價。這種對人性復雜性和時代睏境的深刻揭示,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人物誌,更像是一部關於“選擇與代價”的哲學隨筆。它讓我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激情、也充滿幻滅的年代,思考我們今日所處的境地與彼時精神氣質的某種遙遠呼應。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每一頁的質感都讓人愛不釋手。那些舊照片的掃描質量高得驚人,細節縴毫畢現,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塵封的記憶。尤其是那些人物肖像,眼神裏的故事感、服飾的紋理,都處理得極其到位。作者在版式設計上也頗具匠心,字體選擇既有民國風情,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留白的處理更是恰到好處,讓每一位“誌”中人物的形象都能獨立呼吸。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過渡時的那種留白和意境的營造,不像傳統傳記那樣直白地堆砌史料,而是像在精心布置一個老式畫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迴味。翻閱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一幅舊影端詳許久,想象著他們當時的音容笑貌,那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是通過精良的裝幀設計纔能達到的深度體驗。這本書的實體質量,絕對配得上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值得每一個熱愛那個時代、注重閱讀體驗的收藏傢細細品味。

評分

這套書的資料搜集工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其嚴謹程度令人肅然起敬。我不是曆史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從一些側麵的細節觀察,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追溯人物背景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比如,對於某位籍貫不詳的作傢,作者能追溯到其早年在某個不起眼的小學堂的就讀記錄,並附上當時的學堂名錄作為旁證,這種層層遞進的考證,讓人對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深信不疑。它沒有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詳的“大人物”身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側翼默默奉獻或掙紮的群體,他們的故事往往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經驗,也更具人性的光輝與復雜。這種對“邊緣人物”的關注和挖掘,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民國社會結構和文化生態的認知,讓那個時代的麵貌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體得像一幅油畫,充滿瞭層次感。

評分

不錯的書籍。

評分

非常快!很滿意,塑封好的

評分

應該可以。

評分

haohaohaohao

評分

不錯的書籍。

評分

haohaohaohao

評分

不錯的書籍。

評分

雙十一買的,三摺搞定。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