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满城所依托的城市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南京、开封、杭州等。无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还是军事驻防的角度,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包含丰富文化因素的满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有必要被考虑进去。又因为有些满城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有些则因城内文化内涵鲜明的建置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并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形成颇深的影响,所以在对内部或近郊曾筑有满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若能复原城墙高耸、重兵把守的军事驻防区的昔时景观,无疑会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增光添彩。
本书借助历史地理学时空结构研究方法,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满城”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管理结构和军事实力、发展过程和地域分布、形制、设施、整体空间结构等,并结合太原满城、密云满城等个案深入分析满城的时空特征。
朱永杰,1976年出生,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北京学。曾出版专著一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持省部级、委办局级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
一、满城概念
(一)驻防城概念
(二)满城概念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研究成果
(二)存在问题
四、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运用
(二)其他方法
六、研究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一)时间范围
(二)空间范围
七、创新点
第一章满城数量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满城数量
一、畿辅地区的满城
二、直省地区的满城
三、新疆地区的满城
第二节满城基本特征
一、具有显著的军防特点
二、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
三、拥有特定的位置关系
四、大部分筑有明确的城墙
小结
第二章满城管理结构和军事实力
第一节满城管理结构
一、满城组织系统
二、满城级别
三、满城管理体系
第二节满城军事实力
一、军事实力
二、官兵调动
小结
第三章满城时间发展和地域分布
第一节直省满城时间发展和地域分布
一、满城的时间发展和特点
二、满城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
第二节新疆满城时间发展和地域分布
一、满城的时间发展和特点
二、满城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
第三节时空结构总体特点
一、时间发展特点
二、地域分布特点
小结
第四章满城形制
第一节直省满城形制
一、满城形制
二、形制特点
第二节新疆地区满城形制
一、“满城”形制
二、“满城”形制特点
小结
第五章满城设施
第一节城外主要设施及其分布
一、训练设施及其分布
二、后勤设施及其分布
三、衙署营房设施及其分布
四、其他设施及其分布
第二节城内设施及其分布
一、城内设施类型
二、城内设施的军防特点
三、城内主要设施及其分布
第三节新疆“满城”设施个案分析
一、衙署设施
二、兵房设施
三、教育设施
四、祠庙设施
五、训练设施
六、后勤设施
七、其他设施
小结
第六章满城整体空间结构
第一节规划思想
一、五行相胜思想
二、儒家思想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中心布局原则
二、街巷分割原则
三、方块居住原则
四、对称布局原则
第三节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七章太原满城历史地理个案研究
第一节满城的建置
一、建置过程
二、满城所在驻防的战略地理形势
第二节满城的形制和内部设施
一、满城形制
二、满城内部设施
第三节满城驻防兵丁数量及内部经济结构
一、组织系统
二、兵丁数量
三、经济结构
小结
第八章密云满城历史地理个案研究
第一节满城的创建及其发展
一、满城的营建
二、满城的衰落
三、满城建造原因
第二节密云满城官兵组织结构和军事实力
一、官兵组织结构
二、军事实力
第三节密云满城空间结构
一、城垣形制
二、满城结构
三、总体规划特点
第四节密云满城经济结构
一、财政之源
二、经济结构
三、财政衰竭
第五节密云满城社会文化情况
一、满城内的主要活动和风俗
二、满城文化的演进
第六节密云满城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一、辛亥革命后满城的发展线索
二、满城遗迹
三、檀营发展展望
小结
结语
一、满城概念内涵
二、满城等级管理结构和军事实力
三、时空结构特点
四、满城形制和内部结构
参考文献
一、满城概念
(一)驻防城概念
满城是驻防城的一类,首先需要阐述驻防城的概念内涵。清朝在全国设立了很多驻防点,派遣八旗官兵驻防,并为其修建了驻扎兵营。驻防城,是在驻防营的设立过程中形成的。关于驻防城,很多史料有所记载,如《吉林通志》述及吉林地区建有“宁古塔驻防城”“白都讷驻防城”“三姓驻防城”“阿勒楚喀驻防城”“珲春驻防城”“五常堡驻防城”等光绪十七年《吉林通志》卷二十四《舆地志》十二《城池》。。《钦定八旗通志》则对驻防城的记载比较详细,仅驻防“满城”就有十余处之多。此外,许多方志资料中也可见驻防城称谓。可见,清代驻防城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见图1)。
关于驻防城的基本情况,《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述相对明确:“将军若大臣所驻亦如之。将军、副都统、城守尉等,除在省城、府厅县城驻防外,其绥远城、乍浦、庄浪、采育里、凤凰城及吉林、黑龙江将军、副都统、城守尉所驻,并西、北两路将军、参赞、办事、领事大臣所驻,皆专设驻防之城,其衙署等工,并建设如制”《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八。。
“驻防之城”就是驻防城。这条资料对驻防城的记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驻防城主要由将军、副都统、城守尉以及参赞、办事、领事大臣等官员管理所在驻防事务;
(2)大部分驻防城位于省城、府厅县城等地方城市以及吉林、黑龙江和西、北两路;
《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满城微观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总是显得宏大而遥远,而这本书则将历史拉近到了我身边。书中关于“清代满城民间信仰与节庆习俗的空间分布”的章节,尤其让我感到亲切和有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信仰和习俗,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是如何与满城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活动相互交织的。他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文献、碑刻、以及口述史料,来描绘满城地区各种民间信仰的起源、发展和传播,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社群中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满城地区一些重要庙宇、神祠的选址考证感到好奇,作者分析了这些宗教场所的选址是如何受到地理条件、交通便利性、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此外,书中还详细描绘了满城地区清代主要的节庆习俗,例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以及这些节庆活动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展开的,比如集市的设立、游行的路线、以及祭祀的地点等等。这让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当年满城人民的生活气息,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评分最近一直在读《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精美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因为对清代满城的历史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这本书在“清代满城城镇体系与交通网络”这个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满城的城镇名称和等级,而是通过对清代行政区划、经济功能、人口密度等多维度的分析,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满城城镇体系模型。书中详细阐述了满城作为县城、州府、乃至与其他周边城镇在行政、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和互动。令我惊叹的是,作者竟然能够详细梳理出清代满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驿站设置、以及水路运输的概况。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比如《钦定八旗通志》等,来考证不同时期道路的修建和变迁,以及这些交通网络如何影响了物资的流通、信息的传递,乃至军事的调动。书中甚至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商旅路线,以及在这些路线上常出现的货物和人员流动情况。我甚至看到了书中对满城地区一些小路、小桥的考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轨迹。这种微观的视角,让历史不再宏大遥远,而是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阅读、回味无穷的书。《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描绘清代满城历史画卷的力作。其中,“清代满城社会组织与族群关系的空间呈现”章节,更是让我深受触动。作者通过对宗族文献、会馆档案、以及一些涉及社会纠纷的史料的分析,揭示了清代满城地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族群关系。他详细探讨了不同宗族、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在满城地区的聚居分布,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满城地区旗人、汉人、回族等不同族群在历史上的交往、融合与冲突的研究感到好奇,作者通过分析他们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在经济活动中的分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展现了满城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书中甚至还涉及了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如族群间的纠纷、社会矛盾的化解等,这些都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和鲜活。这让我对清代满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且“细腻”。我之前对清代满城了解不多,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关于“清代满城城市建设与建筑风格演变”的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仅停留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建筑细节。他通过对清代建筑文献、地方志、以及一些残存的古建筑遗址的考证,详细阐述了满城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满城城墙、城门、官署、民居等各类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装饰特点的描述感到着迷。作者甚至能够根据史料推断出一些建筑的具体尺寸和比例,以及它们在城市中的布局和功能。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满城地区在清代建筑中融入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例如旗人建筑与汉族建筑的融合,以及一些独特的建筑工艺。这让我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满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评分拿到《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精美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感。扉页上那几幅描绘满城古建筑风貌的线描画,笔触细腻,细节丰富,瞬间就把我带入了历史的画面感中。翻阅的第一个章节,主要聚焦于清代满城的地形地貌及其对聚落形成的影响。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地形,而是将地形要素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深入分析了山川河流的走向、土壤类型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早期居民的生计方式,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满城最初的聚落形态。书中对满城周边山脉的形成、河流的源头和流向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结合了地质学的知识,让读者能够更科学地理解这些自然环境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风水”观念对古代城址选择影响的探讨,作者引用了大量清代文献,分析了当时人们如何将自然环境与人文观念相结合,选择最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点。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也体现了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满城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划分,以及这些单元在清代所承载的不同社会经济功能,比如哪些区域是农业主产区,哪些是林业开发区,哪些是重要的交通节点,都有详细的论述。这使得我对满城在清代的区域经济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清代社会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可以说完全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清代满城商业贸易与市场网络”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清代商贸文献、账簿、以及一些涉及商业纠纷的档案资料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满城商业贸易体系。他详细分析了满城地区主要的商业中心、商品集散地,以及不同类型市场的分布和功能。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特定商品(如茶叶、丝绸、粮食等)在满城的贸易流通路径的考证感到惊叹,作者能够追溯这些商品从产地到满城,再到最终销售环节的整个过程,并分析了其间的运输方式、价格变动以及主要的贸易商号。书中甚至还涉及了满城地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如陶瓷、木器等,并探讨了它们的生产规模、销售渠道以及在清代经济中的地位。这让我对满城在清代作为区域性商业节点的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扎实”与“深度”。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清晰易懂,即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作者也会给出详细的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会。我最先翻阅的部分,是关于清代满城人口分布及其迁移规律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大量地方志、户籍档案、以及相关的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清代满城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和流向。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清代前期人口的增长与垦荒的关系,中期人口外迁的原因,以及后期人口回流的现象。作者甚至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群的人口迁移特点,例如旗人、汉人、回族等群体在满城的分布和迁徙路径。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湖广填四川”政策对满城人口构成影响的论述,虽然满城并非直接处于核心区域,但作为清代重要的地理单元,其人口变动也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人口数据的解读,我不仅了解了满城的人口历史,更能从中窥见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基于详实史料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具象和立体,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群在历史长河中的迁徙与沉浮。
评分《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的出版,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地理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是一位业余的明清史爱好者,一直对地方史的研究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关于“清代满城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的章节,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满城种植哪些作物,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地的开垦程度、耕作方式的演变、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产量和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他引用了大量的清代农书、地方志中的物产记载,以及一些涉及土地丈量、赋税征收的档案资料,来揭示满城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屯田”制度在满城的实施情况的研究感到好奇,作者详细考证了屯田的规模、组织形式、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满城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例如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及其经济价值,以及这些土地利用方式在清代是如何随着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而变化的。这使得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满城地区在清代的经济基础,以及农业生产如何支撑起整个社会的运转。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文献情有独钟的读者,拿到《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简直如同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考证之严谨,让我为之震撼。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清代满城的水利设施与灾害应对”部分。作者通过对大量清代水利工程文献、地方志、以及相关的奏折、奏议的梳理,详细介绍了满城地区在清代修建和维护的主要水利工程,例如水库、堤坝、灌渠等。他不仅描述了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技术特点,更深入分析了其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以及航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满城地区历史上几次重大水旱灾害的详细记载,以及清代统治者在应对这些灾害时采取的措施,比如赈灾、修缮水利、以及调整赋税等。作者通过这些记载,展现了当时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状态,以及统治者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我甚至还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河流的治理历史的考证,比如某条河在清代曾经遭受的多次泛滥,以及为此采取的治理措施。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水利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以及古代人们与自然抗争的智慧。
评分终于收到这本盼望已久的《清代满城历史地理研究》了!说实话,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颇具匠心,封面上那一抹淡雅的水墨,配上烫金的繁体书名,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历史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清晰的满城古地图,这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曾经的城镇布局、街道肌理、水系脉络,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作者在地图的绘制和解读上花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建筑的标注都力求精确,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加以佐证,比如关于满城城墙的变迁、城门的功能演替,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哪些区域是行政中心、哪些是商业集散地、哪些又是居住区等等,都有详实的考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满城水系的研究感到惊叹,作者通过梳理历代的水利文献、地方志,以及考古发现,勾勒出满城古代水系网络的演变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河流走向,更是牵涉到城市的供水、排水、灌溉,乃至军事防御等方方面面。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河流的改道如何影响了城镇的发展方向,以及清代时期满城统治者在水利建设上的策略和成效。这些内容让我对满城这座城市的地理特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其在清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整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每一处引用的史料都清晰标注,参考文献的列表更是琳琅满目,看得出作者是一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